第六章温里剂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六章温里剂

第
六
章
温 里 剂
概
述
一、定义
以温热药物为主要组成,具有温里助阳、
回阳救逆、温经散寒,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称
之。
二、适应证、分类
里 寒 证
里寒证
外生 寒凝经脉
之寒 直中脏腑
内生
之寒
素体阳虚
过食生冷
温经散寒
脾胃
(虚寒)
温中祛寒
心肾
(阳虚)
回阳救逆
三、立法依据
温法
“寒者热之”
“治寒以热”
四、使用注意
1 中病即止(温燥伤阴)
2 明辩真假(真热假寒----温里-----火上加油;
真寒假热----清热----雪上加霜)
3 应配伍补阳或补气药(寒-----阳气)
第 一 节
温中祛寒
理中丸
《伤寒论》
脾胃虚寒证
脾失健运: 食少
升降失调: 呕吐,便溏
脾
胃
虚
寒
脾失
统摄
脾不统血:出血
脾不摄津:病后多涎唾或喜唾涎沫
阳虚寒凝: 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畏寒肢
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土不荣木:小儿慢惊;目睛上视,白多黑少
胸阳受损:胸痹(喘息咳唾,胸背冷痛)
缓急止痛
温中健脾
干
人
温中散寒
益气健脾
姜
参
健脾助运
甘 调和
白
健脾燥湿 草 诸药
术
应用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现主要用于
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属脾胃虚寒证。
用方指证
吐、利、冷、痛,舌淡苔白,脉沉
迟或沉细。
随证加减
1 肢冷、下利清谷(阳虚甚)
加附子、肉桂(附子理中汤、桂附理中汤)
2 不思饮食(胃不纳谷) 加山楂、麦芽、神曲
3 呕吐甚(胃不降浊)加砂仁、半夏(砂半理中汤)
4 腹泻甚(脾不升清)加山药、升麻、诃子、茯苓
5 兼咳嗽痰多(脾不运湿,湿聚为痰) 加茯苓、
半夏(理中化痰丸)
6 脘腹胀满(阳虚寒凝,气机阻滞)
加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
7 吐血、便血
加黄芪、当归、阿胶、艾叶(胶艾理中汤)
8 月经延长、漏下
加艾叶、益母草(固本止崩汤)
9 唾涎沫:加益智仁、山药
10 兼风寒表证者
加桂枝(桂枝人参汤)
小建中汤
《伤寒论》
桂枝汤基础---------阴阳不足
倍用白芍--缓急止痛-----腹痛
重用饴糖--温中补虚,
缓急止痛--中焦阳虚
病机:阴阳不足
以阳虚为主
主症:腹痛
腹痛
(1)虚劳里急:腹痛绵绵,温按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
(脏腑失于温煦)
(2)虚劳心悸:或兼心悸,虚烦,面色无华; (化源不足)
(3)虚劳发热:或发热,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劳则加重。
(阴阳失调)
应用要点
本方为温中补虚,调补阴阳的代表方,也是“甘温除热
的” 原始方(祖方)。
现代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肝炎(慢迁肝、乙肝病
毒携带者)、胃肠神经官能症、再障、功能性发热属阴阳不
足,以阳虚为主者。
用方指证
腹痛绵绵,温按痛减,面色无华,舌淡苔
白,脉细弦。
随证加减
兼气虚、血虚者如何加减?
⑴ 消化性溃疡:蒲公英、海螵蛸、白芨
⑵ 腹痛明显:细辛、元胡
⑶ 便溏明显:白术、苍术
⑷ 乙肝病毒携带者:黄芩、木瓜、丹参、郁金、
木香、白芍
吴茱萸汤
《伤寒论》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肝经虚寒
土侮木
胃中虚寒
----循经上逆:颠顶头痛
阳失温煦:手足逆冷,舌淡苔白滑,脉沉迟
----浊阴上逆:食谷欲吐,或干呕吐涎沫,
或呕吐酸水
温中降逆
温补结合
补益脾胃
吴
温肝暖胃 生
茱
温中降逆
姜
降逆止呕
萸
大 调和
人
益气健脾 枣
诸药
参
调理脾胃
应用要点
本方为温肝暖胃,降逆止呕的代表方。
现代用于治疗慢性胃炎、高血压、神经性头痛、
青光眼、美尼尔氏综合症等引起的头痛、呕吐、四
肢厥逆的病证属肝胃虚寒的。
用方指证
呕吐,颠顶头痛,舌淡苔白滑,脉
迟弦。
随证加减
⑴ 头痛明显:加藁本、白芷、川芎、全蝎、
吴蚣。重用吴萸(15-30)
⑵ 呕吐明显:加半夏、竹茹。重用生姜(15-45)
轻用吴萸(6-12)
使用注意
⑴ 给药途径:可口服、贴敷、外熨
⑵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加重,
或肢体麻木,或烦热。
第三节
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主症:肢体冷、痛
血虚受寒,寒凝经脉,气血不通
温经散寒
养血
当归、白芍
大枣、甘草
通脉
桂枝、细辛
木通
阳和汤
《外科全生集》
阴
阳虚
津液凝滞(痰)
受
寒
血虚
营血凝滞(瘀)
疽
痰瘀
痹阻
肌肉:流注
筋骨:贴骨疽,鹤膝风
血脉:脱疽
发越阳气
温阳散寒
麻黄 开腠散寒 甘 调和
熟地
肉桂
温阳补血
草 诸药
鹿角
姜炭 散寒通脉
白芥 化痰通络
补而不滞
配伍特点
1 温阳与补血并用(一阴一阳,阴阳互生)
2 辛散与滋腻并用(补而不滞,温通宣发不伤正)
3 逐层宣通,化寒凝而布阳气
筋骨(地、鹿)→肌肉、血脉(肉桂、姜)→皮里
膜外(白芥子)→腠理(麻黄)
应用要点
本方为治疗外科疮疡阴证的基础方。现代用于:
1 外科炎症及化脓性感染(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转移
性脓肿流注、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 骨与关节病变(坐骨神经痛、颈椎病、骨质增生、
病后关节肿大(如类风关)
3 慢性支气管炎属阳虚阴寒凝滞者。
4 癌症骨转移性疼痛。
用方指证
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
热,淡苔白,脉迟细或沉细。
随证加减
⑴ 熟地与麻黄的比例
原20:1,现一般用15:1
即重用熟地,轻用麻黄
⑵ 肉桂可改桂枝 加强温通血脉;亦可合用
⑶ 颈椎病:加川芎、桑枝、威灵仙、白芍、甘草。
⑷ 顽固性阳虚痰饮咳喘(哮喘、慢支)
合用小青龙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