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下载本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概 述
本篇论述痰饮病的因机证治。
一、病机:由于肺、脾、肾功能失常,使得人体
水津运行障碍,以致饮邪内生,停聚于体内而
成。
二、分类
1、根据饮邪停聚的部位不同
饮停胃肠者称为痰饮
饮悬胸胁者称为悬饮
饮溢肌肤者称为溢饮
饮逆胸膈者称为支饮

可见本篇“痰饮”二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痰
饮是四饮的总称,而狭义痰饮仅指饮邪停留于胃肠的
病变。
2、根据饮留时间和部位
本篇除四饮之外,尚有
留饮—指水饮久留而不行,
伏饮—指水饮潜伏而不出。
三、治疗原则
“当以温药和之”。
本篇分四个部分讲解
一、成因、脉证与分类
二、治则
三、证治
四、小结
(一)狭义痰饮证
1.脾虚水停证
[原文]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
汤主之16
[提要] 本条论述狭义痰饮的证治。
1.病机:脾阳虚弱,水停心下
2.主症:心下逆满,胸胁支满,目眩
3.治则: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4. 方剂:苓桂术甘汤
2.微饮证治
[原文]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
之。方见脚气中。(17)
[提要] 本条论述微饮的证治。
1.微饮,是水饮之轻微者。
2.苓桂术甘汤证与肾气丸证比较如下:
苓桂术甘汤证与肾气丸证的比较
病机
主症
脾阳虚
苓桂术
弱,水
甘汤证
停心下
短气,小便
不利,心下
逆满、胸胁
肾阳虚
肾气丸
弱,水
证
泛心下
短气,小便
不利,畏寒
足冷、小腹
支满、目眩
拘急不仁
治则
方药
茯苓、桂
温阳蠲饮,
枝、白术、
健脾利水
甘草
干地黄、山药、
温肾助阳,山茱萸、泽泻、
化气利水 牡丹皮、茯苓、
桂枝、附子
3.下焦饮逆证
[原文]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
此水也。五苓散主之。(31)
[提要] 本条论述下焦水逆的证治。
1.病机:脾阳不足,饮停于肠,饮邪上逆。
2.主症:脐下悸动,呕吐涎沫,头晕目眩,小
便不利,渴不多饮,身体消瘦
3.治则:温阳利水
4.方剂:五苓散
4.痰饮呕吐证
[原文]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
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28)
[提要] 本条论述痰饮呕吐的预后和治法。
1.病机:饮停心下,水饮上逆
2.主症:心下痞满,呕吐涎水
3.治则:温胃化饮,降逆止呕
4.方剂:小半夏汤
[原文]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
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30)
[原文]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
半夏茯苓汤主之。(41)
[提要] 以上两条继论痰饮呕吐的证治。
1.病机:饮停心下,上逆凌心。
2.主症:心下痞满,呕吐痰涎,头晕心悸。
3.治则:化饮降逆,利水宁心。
4.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
5. 留饮欲去证
[原文]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
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
汤主之。(18)
[提要] 本条论述留饮欲去的证治。
1.病机:留饮结实于胃,下行于肠。
2.主症:脘腹痞满,利下涎水,利后痞满稍
减,继则胀满如初,脉象沉伏有力。
3.治则:攻逐水饮
4.方剂:甘遂半夏汤
6.饮邪结实肠间证
[原文]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
苈黄丸主之。(29)
[提要] 本条论述痰饮内结肠间的证治。
1.病机:水饮结实于肠,居而不动。
2.主症:腹部胀满,口舌干燥,小便不利,大
便秘结。
3.治则:泻水逐饮,前后分消
4.方剂:己椒苈黄丸
7.痰饮冒眩证
[原文]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
泻汤主之。(25)
[提要] 本条论述痰饮眩冒的证治。
1.病机:脾气虚弱,停饮上逆。
2.主症:头昏目眩,心下痞满。
3.治则:补脾利水
4.方剂:泽泻汤
(二)悬饮证
[原文]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21)
[原文]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22)
[提要] 以上两条论述悬饮的脉证治法。
1.病机:饮邪结实于胸胁。
2.主症:胁下硬满,咳嗽牵引胁下疼痛,脉象
沉弦有力。
3.治则:峻下逐水
4.方剂:十枣汤
(三)溢饮证
[原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
之;小青龙汤亦主之。(23)
[提要] 本条论述溢饮的证治。
大、小青龙汤的区别
病机
主症
治则
方药
大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
外感风寒,内兼郁热
外感风寒,内停水饮
身体疼重,烦躁而渴,无 肌肤疼重,胸痞干噫,
汗而喘,舌红苔薄黄
咳喘气逆,舌淡苔白滑
发汗散水,兼清郁热
发汗散水,温化水饮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 小青龙汤(麻黄、芍药、
甘草、杏仁、生姜、大枣、五味子、干姜、甘草、
石膏)
细辛、桂枝、半夏)
支饮病证(略)
痰饮病篇小结
1、分型、病位、主症
痰饮—胃肠—素盛今瘦,肠间沥沥有声
悬饮—胸胁-咳唾引痛
溢饮-四肢肌肤-身体疼重
支饮-胸膈-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
形如肿
2、主脉-偏弦
4、治则:温药和之
5、证治
痰饮在胃
痰饮
饮停于肠
痰饮呕吐 小半夏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痰饮冒眩-泽泻汤
脾阳不足-苓桂术甘汤
肾阳不足-肾气丸
饮停肠间,水饮上逆-五苓散
饮结肠间,留饮欲去-甘遂半夏汤
饮结肠间,居而不动-己椒苈黄丸
悬饮——十枣汤
溢饮
溢饮兼夹郁热——大青龙汤
溢饮兼夹内饮——小青龙汤
支饮
支饮乘肺——小青龙汤
支饮迫肺——葶苈大枣泻肺汤
饮停于胃,上迫于肺——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
膏加茯苓芒硝汤
肠中饮热结实,上迫于肺——厚朴大黄汤
支饮合并悬饮——十枣汤
复习思考题
1. 试述痰饮病的分类、病机、病位及主症。
2. 痰饮病的形成与哪些脏腑关系最为密切?
3. 痰饮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4. 何谓留饮、伏饮和微饮?它们与四饮的关系如
何?
5. 狭义痰饮如何辨证施治?
6. 悬饮和溢饮如何治疗?
7. 试述支饮的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