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补益剂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七章补益剂

第
七
章
补益剂
概
述
一、定义
以补益的药物为主要组成,具有补益机体
正气(气血阴阳或脏腑功能), 治疗各种虚
证的方剂,称之。
二、适应证、分类
先天(禀赋不足)
饮食失调
后天 七情劳伤
久病失治
脏腑功
能低下
气血阴
阳不足
虚
证
气虚
补气
血虚
补血
气血两虚
气血双补
阳虚
补阳
阴虚
补阴
阴阳两虚
阴阳双补
三、立法
1.依据:“虚则补之”
“损者益之”
2.具体治法
2.1直接补法(正补法)
2.2
间接补法
培土生金法(肺虚补脾)
A 虚则补其母法
金水相生法(肺肾同补)
滋水涵木法(肝虚补肾)
阴中求阳法
阳中求阴法
B 阴阳互生法
补气生血法
补血寓气法
C 补益脾肾法
一般原则:
① 一般补脾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② 久病补肾 张景岳“虚邪之至,害必归阴;五
脏虚极,穷必及肾”
实际应用:必须辩证
程钟龄“须知脾弱而肾不虚者,则补脾为急;
肾弱而脾不虚者,则补肾为急;若脾肾两虚,则并
补之”
四、注意事项
1.据因而补
2.兼顾气血阴阳的关系
3.调整脾胃功能
4.明辩虚实真假
五、现代总体认识
1.可补充机体的各种营养物质
2.改善和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
3.延缓机体衰老
第一节
补 气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脾胃气虚证
脾失健运: 食欲不振,饮食减少
脾胃功
能低下
升降失调: 便溏
气无化源: 语言低微,气短乏 力,
面色咣白
益气健脾
人
参
益气健脾
白
术
健脾燥湿
健脾祛湿
茯
苓
健脾渗湿
甘
草
调和
诸药
应用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代表方与基本方。
现代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证属脾
胃气虚者。
用方指征
面色萎白,食少气短 ,四肢无力,
舌淡苔白,脉虚弱
随证加减
兼气滞腹胀者
兼痰湿咳嗽者
加陈皮
加陈皮、半夏
异功散
六君子汤
兼湿阻气滞者 加陈、夏、香、砂 香砂六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脾虚湿盛证
脾失健运:饮食,四肢无力,面色萎黄
脾虚
清气不升
水湿下走
湿盛
混杂而下:泄泻
湿阻气机: 胸脘痞闷
湿
象: 舌淡苔白腻
祛湿
宣肺布津
苡仁
健脾渗湿
扁豆
桔梗 培土生金 甘
人参
益气
益气健脾
白术
草 诸药
行气化湿
茯苓
山药
砂 仁醒脾和胃
健脾止泻
莲子
健脾
补而不滞
配伍特点
1.补中有行,通中有涩(补气健脾为主,
兼调气行滞)
汪昂《医方集解》“治脾胃者,补其虚、
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
2.药力平和,温而不燥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久服养气育神,醒
脾悦色,顺正辟邪”
应用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虚湿盛的代表方,也是“培土生金”
的代表方现。代用与治疗:
①各种消化系统疾病
②耳鼻喉疾病
③慢性肾炎
④妇科白带、经行腹泻属脾虚湿盛者。
随证加减
⑴ 各种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
慢性肝炎、放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
① 小儿消化不良:神曲、山楂、麦芽
② 慢性肝炎:
兼肝郁,合四逆散、金铃子散;
兼热郁,白花蛇舌草、连翘
⑵ 耳鼻喉疾病
① 耳脓(中耳炎):加苍耳子、白芷、菖蒲、藿
香、佩兰
② 鼻窒(慢性鼻炎):加辛荑、苍耳子、白芷
③ 咳嗽(内伤痰湿致咳嗽):半夏、陈皮、白僵蚕
慢性咽炎(培土生金):百合、玉竹、百部、蝉
⑶ 慢性肾炎
蜕、桔梗
尿WBC升高:连翘10、银花藤30
尿RBC升高:仙鹤草30、贯众炭10
蛋白尿:莲须3、芡实12
⑷ 妇科白带、经行腹泻:车前子、苍术、黄芪
使用注意
⑴ 药物炮制:白术炒用(突出燥性)
山药煨用(突出涩性)
⑵ 服药时间:巳时给药
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辩惑论》
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气虚发热
气血津
精下走
上窍失养:头晕目眩
耳鸣耳聋
久泻久痢,崩漏带下,便
血尿血,遗尿遗精等
气虚下陷
饮
食
劳
倦
脾
胃
损
伤
脾
胃
气
虚
脏器下垂:脱肛(直肠脱垂)、
阴挺(子宫脱垂)胃肝脾肾等内脏
下垂
气虚发热
临床特征
1.脾胃气虚之象
2.病在五官头面
3.呈间歇性发作
肌弛缓性疾病

脱肛(直肠脱垂)、阴挺(子宫脱垂)胃
肝脾肾等内脏下垂、胃粘膜脱垂

重症肌无力、膀胱肌麻痹而致之癃闭、疝
气、肠蠕动弛缓引起的虚性便秘。
补中益气
当归 补血寓气
人参
升麻 升阳
黄 益气升阳
白术益气健脾
柴胡 举陷
芪
甘草
陈皮 理气和胃
补而不滞
升阳举陷
配伍特点 (体现了“虚则补之”、“陷
则举之” “甘温除热”。
1.补中寓升,标本兼顾
2.补中兼行,补而不滞
3.补血寓气,气血并补
应用要点
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除治疗脾
胃气虚之外,也可用于治疗心、肝、肺虚的病证,
唯独肾虚不能用。 应用研究表现为双向调节作用:
① 调节免疫
② 升血压/降血压
③ 固胎/催产
④ 腹泄/便秘
⑤ 崩漏/闭经
⑥ 癃闭/尿频
使用注意
⑴ 阴虚内热者禁用
⑵ 外感发热者慎用
⑶ 命门火衰,虚寒泻痢、湿热泻痢者禁用
《古今名医方论》“若再一升提,则如大木将摇
而拔其本也”
⑷ 剂量要小,特别是升麻和柴胡
验案举例
1、气虚发热案
患者,女,28岁,以间断性低热1年为主诉于1997年8月5
日初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经治疗热退(具体
用药不详)。此后低热经常发作,体温波动在37.2~37.7℃
之间,午后为甚,劳累后亦加重,恶风汗出,渴喜温饮,全
身乏力,时感头痛,纳眠尚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
无力。
玉屏风散
《丹溪心法》
卫气虚弱,卫表不固证
面色晄白
舌淡苔白
肺
脾
气
虚
卫
气
虚
弱
卫
表
不
固
阴不内守:自汗
卫外失调:恶风,脉虚,
易感外邪
益气固表
黄
芪
益气固表
白
术
益气健脾
防
风
补中有散 散中有补
固表不留邪 祛邪不伤正
疏表祛风
应用要点
本方为治疗表弱自汗的常用方。现代用于
治疗反复感冒、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
炎等属卫气虚弱者。
用方指征
自汗,恶风, 易感外邪,脉虚。
随证加减
⑴ 反复感冒、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① 一般加减:加陈皮、山药、牡蛎
② 外邪明显者:合用桂枝汤
⑵ 过敏性鼻炎:辛荑、苍耳子、白芷、细辛
使用注意
⑴ 剂型 初用选汤剂;见效后,以散剂善后
⑵ 剂量 (原方 白术:黄芪=1:1)
邓铁涛:黄芪 > 防风;
白术 = 黄芪 + 防风
理想剂量为:白术15克、黄芪12克、防风3克
参苓白术散-------湿盛
脾
虚
补中益气汤-------阳陷
完带汤-----------湿盛、阳陷
肝郁
第 二 节
补 血
四 物 汤
《仙授理伤续断方》
营血虚滞证
虚
清窍、形体失养: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唇
甲色淡,舌淡
营
血
心失所养: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滞
冲任虚滞: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痛经)
补血和血
熟 滋阴养血 当
地
归
活血行滞
养血活血
滋阴养血
白
芍
益阴养血
川 活血
芎 行气
配伍特点
补血与活血并用
(补血不滞血,活血不伤血)
应用要点
本方为补血的基础方,是治疗一切血分病
变的通用方(“血家百病此方通”),也是调
经的常用方。
用方指征
头晕心悸,唇爪面色无华
舌淡,脉细或细涩
随证加减
(1) 血虚甚者:加黄芪
(2) 血瘀甚者:桃仁、红花,改白芍为
赤芍 (桃红四物汤)
(3) 血热甚者:
改熟地为生地、加丹皮,改白芍为
赤芍
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辩惑论》
血虚发热证
内
伤
劳
倦
脾
胃
损
伤
血
无
化
源
阴
血
亏
虚
阴
不
制
阳
阳
浮
于
外
肌热面赤
渴喜热饮
脉洪大虚
黄
芪
补气生血
急固阳浮
当
归
养血和营
配伍特点
⑴ 重用补气药,以补气生血(5:1)
⑵ 甘温除热法
应用要点
本方为补气生血的代表方。适用于一切气
血不足病症的治疗。如治疗产后或经期发头痛;
疮疡溃后,久不愈合。
归 脾 汤
《正体类要》
心脾、气血两虚证
脾不统血: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
清稀),鼻衄、紫癜、便血。
思
虑
劳
倦
伤脾
脾虚
水湿不运,湿浊下注:白带
气血不化: 神疲倦怠,面色萎黄
伤心
心虚
心血暗耗
心失所养:心悸怔忡
健忘失眠
益气健脾
补而不滞
白术 益气健脾 木香理气醒脾
生姜 和中
人参 益气健脾
大枣 调药
茯神
黄芪
当归
补血养心 酸枣宁心安神 甘草
龙眼
远志
补气血,养心脾
养血安神
配伍特点
1 心脾同治,重在治脾
2 气血并补,重在补气
3 动静结合,补而不滞
应用要点
本方为调补心脾的代表方,也是治疗心脾气血
两虚证的常用方。现代用于治疗以下属心脾两虚证者:
①出血性疾病功血、鼻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眼底出血)
②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抑郁症)
③心脏病(心脏神经管能症)
用方指征
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
舌淡苔白,脉细缓
随证加减
⑴ 出血性疾病
① 功血:减当归、木香。
加益母草、仙鹤草、荆芥炭、蒲黄炭、五灵脂炭
②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减酸枣仁、木香、远志
加花生衣、熟地
⑵ 神经精神疾病
①更年期综合症: 加龙骨、牡蛎、白芍为基本方
面赤(虚热明显)——地骨皮、丹皮
情绪不稳,易激动——浮小麦
② 神经衰弱
加合欢皮、白芍、川芎、熟地、炙甘草。
炙甘草汤
《伤寒论》
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
心动悸
失眠
心
失
所
养
阴
血
不
足
阳
气
虚
弱
脉
道
不
充
脉
道
不
宣
脉气不
相续接
脉结代
充盈脉道
补而不滞
辛散不燥
阿胶
麦冬滋阴养血
麻仁
生 滋阴养血
地
人参
大枣益气养心
甘草
宣通脉道
桂枝
生姜 温阳通脉
清酒
配伍特点
1 气血阴阳并补
2 动静结合(补而不滞,辛散不燥)
讨论
1.关于君药的选择
① 炙甘草说
②人参说
③ 生地说
2.关于方中的麻仁
① 误用说(柯琴《伤寒来苏集》)
②黑芝麻说(唐宗海《血证论》)
③ 火麻仁说(李时珍认为火麻仁可“破积
血,复血脉” )
应用要点
本方为治疗虚证 (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脉结
代,心动悸的常用有效方剂。后世医家将其拓展为治
疗虚劳和肺痿。
现代用于治疗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炎)
或其它原因(如甲亢)引起的心律失常的病症属虚证
的。
用方指征
心悸,脉结代属气血(阴阳)不足证
者。外感而致者尤宜。
随证加减
⑴ 偏于阳气虚弱者:重用人参、甘草、桂枝
或加附子、易生姜为干姜
⑵ 偏于阴血不足者:重用生地、阿胶、麦冬
⑶ 失眠多梦者:去麻仁,加酸枣仁、川芎
⑷ 早搏、房颤:加桑寄生
⑸ 心衰咳喘:葶苈子
配伍特点
⑴ 用法:酒水合煎法
8味浸泡水中2小时,后加入酒(最好用黄酒或葡萄酒)
武火急煎,滚开后改文火,3小时后去渣加烊化的阿胶,分
早中晚3次服用。
⑵ 用量:
生地250g、甘草62.5g、生姜45g、人(党)参30g、桂枝
15g、阿胶30g、麦冬45g、麻仁60g、大枣30枚
⑶ 实证为主或实多虚少者不宜使用
六味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诀》
肝肾阴虚证
肝
肾
阴
虚
精血不荣:耳鸣耳聋,头晕目眩,牙齿松动,囟门不合
虚热内扰: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阴虚内热
热灼津伤:消渴,咽干口燥,舌红少苔
补肝益肾
制约温涩
山萸 补肝涩精
熟
滋阴填精
地
丹皮 清肝 泄热
泽泻 利湿 清热
山药 补脾固精
补脾益肾
清热虚热
茯苓 渗湿 健脾
健脾助运
利水补肾
配伍特点
1 肝脾肾同补,重在补肾
2 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以泻助补
应用要点
本方为滋阴补肾的基础方,适用于一切肝肾阴虚
的病证。现代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突出的应用有四个
方面:
①高血压 ②糖尿病 ③甲亢 ④头痛牙痛
用方指征
肾虚 + 阴虚
属肝肾阴虚者
随证加减
⑴ 辩证加减:
①知柏地黄丸; ②杞菊地黄丸; ③麦味地黄丸
⑵ 辨病加减:
① 高血压:生地30g、丹皮,泽泻各15-30g;
加牛膝10g、肉桂3-5g
② 糖尿病:改熟地为生地60g,重用山药30g;
加天花粉、石斛、麦冬、知母
③ 甲亢:加石膏、玄参、牡蛎、珍珠母各30g;
川贝、香附、黄芩各10g
④ 头痛牙痛(肾虚头痛): 加丹参30g、骨碎
15g、银花12g
补
一 贯 煎
《柳州医话》
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
虚火上炎
咽干口燥
舌红少津
肝肾阴虚
肝体失养
郁而化火
肝气不舒
横逆犯胃:吞酸吐苦
气机郁滞:胸脘胁痛
疏肝理气
制约滋腻
滋水涵木
生 滋阴养血
地
枸杞
当归 滋补肝肾
沙参
滋养肺胃
麦冬
佐金平木
培土抑木
清热泻火
川
楝 疏肝泄热
子
配伍特点
1 滋水涵木、佐金平木、培土抑木三法并用
2 滋肝与疏肝结合,以补为主,不而不滞
应用要点
本方为滋阴疏肝的代表方剂。现代用于
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肝炎、肋间
神经痛、糖尿病等属肝肾阴虚,肝气不舒的。
用方指征
肝经循行所过部位之胀痛,口干舌燥、
舌红少津、脉细(肝郁+ 阴虚)
随证加减
⑴ 消化性溃疡(临床阴虚肝郁居多)
去当归(辛甘温有热者不宜)
加白芍、甘草、元胡
⑵ 腹满便溏者
去枸杞、生地
加山楂、麦芽
肾气丸
《金匮要略》
思考
1、病证病机?
肾虚 + 水液代谢失调(多、少、失禁)
2、用药特点
重用滋阴,轻用温阳,以阴中求阳,少火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