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1683145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Document 1683145

第六章 教育制度

人类教育发展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再 发展到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并存的终身教育, 进入学习化社会。 在制度化教育阶段,教育制度的形成与 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教育制度的研究,甚至在法国形成了具有 重要影响的制度教育学( 1945-1979 )。 与传统教育学只关注教育功能的发挥、目标的 制定、内容的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法的选择、 技术的开发运用相比,制度教育学开始向传统教 育学中实际存在的“不说话的教育制度”提出挑 战,认为它事实上成为某种社会支配力量操控的 工具,强化和维护着社会不公,而给人以公平的 幻觉。

如: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文化再生产); 鲍尔斯和金蒂斯的《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与教育》(经济再生产理论)。

审视我国当下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人 们往往也会从制度源头寻找原因;而对于 教育改革与发展,同样也寄希望于教育制 度的变革与创新。如: —— 高考制度与高校招生录取,是公平优先,还是培 养选拔人才优先? —— 造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制度根源是什么? 如何从制度源头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 怎样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教学重点】教育制度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现代教育 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基本历程与特点;新中国教育制度体 系建立与完善 【教学难点】教育制度的类型及其关系;现代教育制度 建立与发展的历程与特点;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制度障 碍及其改革出路。 【教学方法】讲授、研讨 【教学时间】6学时

教育制度的基本认识

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基本认识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及构成 二、教育制度的层次与类型

一、教育制度概念及其构成 (一) 概念 教育制度 是教育的组织和制度化形态,是教育领域中 的相关要素构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正式的组织结构和行为 规范体系。 具体说来,教育制度是国家制度的一部分,是国家 各种教育组织和机构体系及其运行管理规则的总和,主要 包括学校教育制度体系(即学制)和国家管理学校的教育 行政机构及制度体系(即教育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的教育基本 制度 第十七条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十八条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第十九条 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第二十条 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第二十一条 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 第二十二条 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 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扫除文盲的教育工作。 第二十四条 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 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念及其构成 (二)构成 1.教育制度的目标系统——约束力、权威性 2.教育制度的规范系统——对教育主体及其活动的具 体 规定 3.教育制度的组织系统——教育机构、组织及其活动 4.教育制度的工具系统——教育制度赖以运行的物质 条 件(各种物质设备和资源)

1.教育制度的目标系统是教育制度的核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我国教育基本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制度的规则系统是教育制度在运行 起实际作用的要素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学校及其他教育 机构行使的权利: (一)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三)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四)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五)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六)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七)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八)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学校及其 他教育机构行使的权利: (一)遵守法律、法规;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三)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 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六)依法接受监督。

教育制度规则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效率?公平? 均衡?非均衡(区别)?

3.教育制度的组织系统是教育目标实现 和教育规范运行的基本载体

第二十五条 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并举办学校及 其他教育机构。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 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任何 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第二十六条 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 基本条件: (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合格的教师; (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第二十七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立、变更和终止,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核、批准、注册或者备案手 续。

4.教育制度的工具系统是保障和促进教 育制度运行的重要条件和力量

一类是具有象征性的特殊的标志物和符号,包括:学 校称号、学位证书、毕业证书、获奖证书、录取通知、教 师职称证书,等; 一类是具体的物质设备和资源,教育场所、设备,等。

《教育规划纲要》: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 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 理配置教育资源。

二、教育制度的层次与类型 (一)教育制度的次级制度(子制度) 如:

——

招生制度

——

考试制度

——

毕业制度

——

学位制度

——

就业制度

(二)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特纳的观点: 不同的社会流动模式对教育制度影响 赞助性制度 竞争性制度

教育制度包括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生活惯例习俗) 教育教学制度(仪式、常规) 正式制度 学校管理体制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系统) 教育行政体制 教育政策法规

(三)教育制度的功能

1.

培养合格公民和选拔人才 2.

维护教育秩序和社会秩序 3.

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权利赋予、机会分配、资源配置) 教育上的众多问题,恰恰由于制度设计与实施 上的问题。

高考加分问题; 假文凭、加学历现象; 择校现象; 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教育制度的缺位或失效 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教育制度创新

第二节 现代教育制度产生和发展

一、现代教育制度体系产生与发展 二、现代教育体制及其变革

一、现代教育制度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一)现代教育制度体系的产生 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以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即现代 学制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教育制度化 进程。这一进程又是沿两条线路发展并逐步走向并轨的。 一条线路是“ 下构型 ”; 一条线路是“ 上构型 ”。

“下构型”即以中世纪的大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大学教 育为端点,由上而下构建起来的精英教育的学校系统: 大 学(中世纪末产生) 大学的预科学校(文科中学或文法学校) 家 庭 教 育 下构型学制系统的形成

• 上构型学制是在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要求 培养大批有一定读写算能力和初步文化知识的劳 动者、各级各类的科技人才、教育人才(特别是 教师)、经营管理人才。各国在普及初等教育基 础上逐步将义务教育延伸到初中阶段;此后,进 一步建立起与此相连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术 学院,从而建立起以劳动者为对象的学校教育系 统:

初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 业学校、技术学院 普及初中、初等职业学校 普及初等教育(现代小学) 上构型学制系统的形成

两者又存在着单轨制、双轨制、分支型 英国、法国、德国等发展较早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 行双轨制。 单轨制是一个自下而上发展的、由单个系列多个分段 的学校系统。即小学、中学后可以升入大学。最典型的是 产生于美国后被很多国家广泛采用的“六三三制”。

• 分支型学制主要存在于前苏联时期。即小学、 初中阶段是单轨,进入中学以后再分叉。这样, 中学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右与中等 专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连通。

这两种学校系统在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背景下,其制度化的形态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 双 轨 制

——

优点在于学术性学校一轨的教育有较高的水平,但不 利于教育的普及,尤其是遏制了广大劳动人民子女进 入学术性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 单 轨 制

——

有利于教育的逐级普及,同时对现代生产和科技的发 展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因而为很多国家所采用。 分支型学制

——

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有着双轨制下学术性学校的 高水平和扎实的职业技术教育等优点。但两者兼顾, 往往又存在统得过死、课程过多和不利于学生自由发 展的弊端。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变革和发展趋势 1.学制的类型结构不断向分支型、单轨制方向发展 2.学制的层次结构不断向一体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3.现代教育制度由制度化、机构化不断向非制度化、 终身化方向发展

1.

学制的类型结构不断向分支型、单轨制方向发展 英、法、德等国家通过“综合中学”这种新的学校形式,把 初中教育的两轨归并到了一轨。 高中教育是综合性的,兼负大学预备教育、普及高中教育, 以及进行专业技术教育。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双轨制的并轨必 将上升到高中教育阶段,综合高中代表着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 种趋势。

2.

学制的层次结构不断向一体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现代教育体系正通过 “重新考虑并沟通教育的各个阶段”, 从基础教育到大学, “重新建立联系,按照不同于原来的方式对它们重新作出 安排,确保它们之间有可能相互转换,并使学习途径多样 化。”

首先是基础教育的发展

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幼儿教育迅速 发展,并已列入学制系统。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已成为普 通文化科学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年限有缩短的趋势;小 学教育的入学年龄提前到6岁甚至5岁,小学与幼儿教育的 联系更加密切;小学与初中直接衔接,取消小学升初中的 入学考试。

其次是中等教育的改革

中等教育一直面临着大学预备教育(普通教育)与就 业准备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的尖锐矛盾。在不同的学制 系统下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高中教育,即: 西欧式高中

——

担负大学预备教育的单项任务 前苏联式高中

——

担负大学预备教育和普及高中文化 科学知识教育两重任务 美国式高中

——

兼任大学预备教育、普及高中教育 和进行职业培训三重任务

第三是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层次的多样化;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教育机构出现了多类型; 此外,高等教育的功能也从单一的人才培养职能,发 展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多重职能。

由此,现代教育中各级各类学校机构的层次结构已经 发生了重要的发展和变化。 从6-12岁的初等教育为第一级教育, 从11-12岁至17-18岁的中等教育为第二级教育, 从18岁左右开始的为期6-7年的教育为第三级教育。

3. 现代教育制度由制度化、机构化不断向非制 度化、终身化方向发展。 制度化教育的理由是: (1)年轻人正是在学校里为进入生活作好准备。 (2)人的生活被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 ——学校和学习阶段; ——有活动能力的生活阶段; ——老年阶段。 (3)在学校学习的东西终身有用。

终身教育的性质和内涵: (1)保障公共教育的教育机会,使人们的整个一生 都能获得良好的成长和发展; (2)重新设计和统合(integrate)历来的教育,以 便不仅为人们终身提供教育的机会,而且要使处于各年龄 阶段的人们能在最适当的时候和场所,接受最适当的教育。

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对象是谁?由谁 来进行教育?教什么?为了谁?怎样教育?这些事 关现代教育制度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等根本性问题都 发生了深刻变化。

制度化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比较 终 学 龄期 教 育 制 度 化 教 育

1.

一次性教育

——

终 身的生活准备

2

.以现成知识作准 备

3

.被动接受教育 身 教

1

.“终身”的教育

— —

终身的生活准备

2

.作为“继续教育” 准备的教育

3

.主动学习 育 终 身 教 育 英 才 教 育 以学历社会

— —

学校化社会 为背景

4

.偏重知识传授

5

.重在培养和选拔 杰出人才

6

.封闭的学校

7

.专门的教育机构 和教育专门人员

4

.“全人的”教育

5

.“普遍的”教育 全 面 教 育

6

.开放的教育机构

7

.专门的与非专门的 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 以“学习 化社会” 为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报告: 《学会生存 ——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 基于人作为 “未完成的人”,“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 习。”提出:向学习化社会前进。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决定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 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为 终身教育。 终身教 育是进入 21 世纪的关键所在。

二、现代教育体制及其变革 教育体制 是现代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的划分及其运行的 制度规范。 主要包括教育事业内部的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 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办学主体的责权利关系以及相应的政 策、法令和规定等。

现代国家的教育体制 办学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投资体制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招生和就业制度

1.

办学体制及其变革

办学体制 是指办学主体及办学关系的组织制度,即 一个国家的教育由谁来办?教育的举办者、办学者和管理 者三者在职责、权利和利益上的关系如何? 为了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等方面的责任权利关系, 现代国家采用行政和立法等手段建立与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相适应的办学体制,纷纷倡导 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

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中小学基础教育 主要由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设立和 管理,以公立学校为主,私立学校作为补充。它代表着中央、 地方以及各社会阶层的共同利益,是一种以公益性和共享性 (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 非义务教育 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则是公立与私立 并存,政府投入相对较少,主要是通过社会投资、民间集资、 收取学费、科技开发、校办产业的各种途径形成多元化办学 的格局。

区 分 幼稚园 小学 初中 高中 盲童学校 聋哑学校 养护学校 高等专门学校 短期大学 大学 专修学校 日本私立学校的比率(1980年) 比 率

73

4% 0

5% 2

9% 28

1% 1

3% 0

7% 0

9% 6

7% 90

9% 75

0% 91

6%

办学主体多元化带来办学体制的变化 一方面,公立学校的管理权限即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 扩大,积极推行以学校为基础的“校本管理”。 如美国推出了三种新的公立学校办学模式,即特许学校、 租赁学校、私人承包学校。 另一方面,私立学校得到新的发展,私立学校与公立学 校一样,成为公共教育合法的办学形式。

2.教育管理体制及其变革

(1)教育管理体制的概念 教育管理体制 一般包括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及运行机 制和学校自身的内部管理体制。 这里主要研究前者,即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管理 权限的结构划分及相应的运行规则。它包括两个方面,即 在静态意义上是一种教育系统的组织体系和权利结构;从 动态上讲,又包括这种体系和结构的运行机制。

( 2 )教育管理体制类型 中央集权制 法国 地方分权制 美国 地方自治加 中央调控制 日本

一个新的趋向是: 分权制国家,教育体制出现一些集中的趋向; (新自由主义在美国的破产,美国教育出现准中央集权 化,布什、克林顿、相继增强联邦政府的公共职能,加强 对教育的管理与干预) 集权制国家又出现了一种分权的迹象 (日本的 混合、均权型,则出现放权的趋向;韩国提出教育分权和 学校自治)

3.教育投资体制及其变革

教育投资体制 是关于各级各类教育投资的责任、义务 与权利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制度规范。 教育投资体制受制于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及其变化的 情况,并与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直接关联。 美国的教育经费中,地方的学区是主要承担者。学区 有独立的征税权。 法国作为中央集权制国家,教育经费主要由中央提供。

第三节 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建立与发展

一、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引入和变革 二、新时期教育制度改革与创新

一、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引入和变 革

(一)清末引自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二)五四运动后西方学制的引入 “壬戌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制” (三)建国后,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造和重建 1951 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制的恢复、整治、重建和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壬 寅 学 制 1 9 0 2

癸卯学制

1904 年

• • • 这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施 行的现代学制,它为“废科举、兴学堂”提供了重要的机 构和组织保证。 该学制建立起三段(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七级(蒙养院 4 年、初等小学堂 5 年、高等小学堂 4 年、中 学堂 5 年、高等学堂 3 年、大学堂 3~4 年、通儒院 5 年)的 教育体系。 该学制又强调“忠君尊孔”,“读经讲经”,剥夺女 子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限制平民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 会。

壬子癸丑学制 1912 年(壬子年) 至 1913 年(癸丑年)

• 这一学制改革包括:改学堂为学校;初小、 高小和中学的学制各缩短一年,以利于教育的普 及和平民化;重视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女子和 男子有了平等就受教育权;废止了高等教育入学 的保人制度,等。

壬戌学制 1922 年

“ 新学制”主要采用美国 “六三三制”。根据儿童身心发 展规律和特点进行教育阶段划分,将初等教育由 7 年改为 6 年, 初小 4 年作为义务教育;将中等教育 4 年延长为 6 年,分为初 中和高中段,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开 展职业技术教育;提升师范教育的地位,加强教师培养。 总之,“新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座重要里程碑。

1951

年颁布的 《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