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Slide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1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1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1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1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1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2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2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2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2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2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2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2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2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3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3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3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3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3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3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3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3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4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4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4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4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4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4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4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4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4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4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5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5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5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5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5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5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5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5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5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


Slide 5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编制者:宋宏

【思考】
• 引进西方“坚船利炮”和经济技术的洋务运
动失败了。
• 借助清廷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的戊戌变法流产
了。
•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用盲目排外的方式根
本无法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大夜弥天,出路何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0世纪的第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

孙中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的深化
•1901年签订的《辛丑各国和约》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社会。此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对清
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
亲王奕 匡力、李鸿
章与英、美、俄、德、
日、奥、法、意、西、
荷、比11国代表在北
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
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满清的“龙兴之地”发
生战争。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中国领
土成为列强厮杀之地。

日俄战争中的
一处俄军阵地

2、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众不堪重负:《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总数为四亿
五千万两,折合成美金,每个中国人各赔美金七毛四。
随着清政府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除此之外,清末十年灾荒频仍,哀鸿遍野。
【资料】据当时的报道,捐税之多,连“一盏灯、一
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
不捐”。捐税名称多达六十来种,居然还有“粪捐”。

• 民变:民不聊生的现实激起
了晚清最后十年风起云涌的民
变,例如:抗捐抗税、抢米风
潮、抢盐骚乱、会党、农民起
义、工人罢工、新式学堂的学
潮等等。
• 反满:满、汉之间族群对立
的急剧升级使得清政府统治的
合法性危机更趋严重。
两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屠杀汉
人(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的
历史记忆迅速恢复。

《嘉定屠城纪略》

3、清末“新政”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慈禧在西安以光绪名义
下诏变法,“新政”由此开始。从1901年下诏变法到
1911年清朝覆灭,清政府先后施行
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
以下五大方面:
(1)编练新军:
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
1905年,将全国新军统一编制
为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
湘军、淮军旧军制。但直到
清亡为止,全国军队仅编成26镇。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2)司法改革:1910年12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新
刑律》,废除了旧律中的种种酷刑,采行近代西方刑
法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首部近代刑律。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开始订
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中国历
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自费留学,
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上下的
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任命
者中有5个是皇亲国戚,人称“皇族内阁”,其强化
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立宪派士绅大为失望。
此时,革命形势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资料】1911年5月长沙关英籍税务司伟克非在信
中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
个政府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
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
同情。”
【问题】为什么清末新政非但没有让这个衰败的王
朝益寿延年,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从行医到革命
• 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意
味着王朝体制之外的新社会力
量逐渐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
•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
香山县一户农民家庭。12岁随
母亲前往檀香山,与长兄孙眉
相聚。此后的十多年里,孙中
山接受了相当系统的近代西式
教育。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遭拒。
从此,孙中山不仅抛弃了对清政府的改良幻想,也放
弃了很有成绩的行医生涯,走上了反
清革命,追求共和民主的漫漫道路。

•成立兴中会:1894年秋,孙中山
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会员入会
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孙
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第一
个革命团体就这样诞生了。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这是
会员秘密宣誓之处。

2、革命派的宣传活动
倡扬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
物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邹容遗像

国学大师章太炎(1869-1936)

3、革命派的组织工作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广为传播的同时,资产阶级
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
•华兴会: 1903年11月成立
于湖南长沙,黄兴任会长。
成员有刘揆一、宋教仁、吴
禄贞、张继、陈天华等。
黄兴

秋瑾(1877-1907)

•光复会: 1904年
秋成立于上海,蔡
元培任会长,成员
有徐锡麟、秋瑾、
章太炎、陶成章等。
以苏、浙、皖青年
为主。
徐锡麟

4、革命组织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的创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宋教
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
孙中山为总理。入盟者包括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及稍后的日知会会员。同盟会
以《民报》为机关报,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
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到一年,会员达
一万余人。 “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 同盟会制发的党
员执照(1910年)
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首次阐
述了“民族” 、“民
权” 、“民生”的三民主
义,在当时的中国人面前
展现了一幅新的政治蓝图。
《民报》第壹号



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用“民族革命”
的方式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针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别告诫,
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
对人民的一切专制、压迫、奴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近
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
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即“建立民国”,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革命并不只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光复汉族,而是
要推翻数千年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是一体
之两面,并非分两次进行。
孙中山的共和理想是以美国模式为张本,但他又
想避免这一制度的某些不足,因而提出将来革命
成功后实行五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考
选、监察权的分权制衡,后两权为孙中山所创。



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这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
命”。通过核定全国地价,涨价归公的方式,解
决土地问题,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贫富悬殊
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反映了孙中山既想发
展资本主义,又要避免其弊端的远见,但他提出
的解决办法带有空想的性质。
【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绘制出前所未
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是一个较为完整而明
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对凝聚意志,推进革命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论战的背景: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为
传播之际,康有为、梁启超等仍主张君主立宪,
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式进行了激烈的大论战。

论战的阵地:投入论战的报刊有十几种,但
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革命派是《民报》,改良派
是《新民丛报》。

革命派机关报——《民报》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 论战的双方
革命派:

改良派:

胡汉民

梁启超

汪兆铭
朱执信
刘光汉
章炳麟等

• 论战的焦点问题:
论战的核心是选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何种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 论战双方的分歧:
革命派

改良派

只有革命才能获得民族
独立、社会进步,不革
命,代价更大。

革命会引发下层社会暴乱,
招致外国的干涉,将使中
国“流血成河”。

不是“国民恶劣”而是
“政府恶劣”。推翻帝
制,实行共和民主,大
势所趋。
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才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问题。

中国国民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的政治能力,只能实行
君主立宪。
认为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会导致天下大乱。

•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派也有理
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而告终。梁启超
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
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
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亡
1、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相继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都失败了,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黄花岗起义:最具影响力,最为惨烈的是1911年4月

27日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革命党精英斫丧殆
尽。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黄花岗,
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命书
林觉民烈士(1887-1911)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
布“铁路干线收归国
有”,并与四国银行团
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
款合同,借“国有”名
义出卖路权给帝国主义,
同时借机“劫夺”商股,
侵害绅民利益,激起湘
鄂粤川四省的保路风潮,
尤以四川最烈。

揭露清政府出卖路权的漫画

3、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 1911年8、9月间,清
政府为镇压四川保路风
潮,调湖北新军一部入
川,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
推动下,湖北革命团体
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联
合发动起义,任命文学
社社长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军务部长孙武任
参谋长。




蒋翊武

• 1911年10月10日晚,
因党人名册泄露,起义计
划失密,武昌新军工程第
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
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
起义军一夜之内占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3日
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 1911年10月11日,
起义军成立中华民国
湖北军政府。由于同
盟会领袖星散各处,
起义军强迫清军第21
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为
军政府都督。同日,
黎元洪以都督府名义
昭告此次起义,为对
满清的民族革命,以
期永建共和政体。
湖北军政府成立,门前所挂为十八星旗。

•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各省迅速响应,不出一个月,
全国22省,13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1912年2月12日,清帝
下诏退位。在中国延续
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
亡。

清帝下诏退位书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底,全国17省代表在南
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
统,改国号“中华民国”,定
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就职仪式上,
孙中山宣读了大总统誓词。
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大总
统 办 公 室旧址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
政策,反映了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的愿
望与利益。在相当
程度上,也符合广
大人民的利益。比
如,禁止买卖人口、
保护人权,奖励和
推进实业、倡导国
货,禁吸鸦片,改
革文教制度等。
1911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7章
56条,基本内容包括规定中华民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
律平等,享有公民基本权利,确
立三权分立原则等。这是中国第
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法
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原则和政
治制度,具有民主性、进步性。
《临时约法》文本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
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倒了满清王朝268年的统治,为中国人
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辛亥革命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兴实业: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
部,颁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改称谓:以官职、先生、
君、同志代替老爷、大
人 ,其意义在于倡导人
格平等。
•剪辫子:满清入关后,强
迫汉人剃发留辫,有“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之令,成为种族奴役的象
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通令各地,限期一律剪除。

剪辫子

•禁缠足 :女子缠足
始于南唐,此后代代
妇女辗转呻吟于缠足
之苦中。

1912年3月,南京临
时政府大总统令废止
了缠足恶习。放足渐
渐成为民国初年的一
种社会时尚。
“三寸金莲”

•废跪拜:跪拜乃是君主专
制时代的礼仪,民国建立
后,通令各省以鞠躬之礼
取代跪拜、请安等旧式礼
仪,体现了国民平等的近
代观念。

(4)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
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唐代跪拜俑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问题】孙中山为何让位给袁世凯?
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这首
先表现在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当时立宪派、
旧官僚包括一些革命党人都主张只要袁世凯逼清帝退
位,赞成共和,就让他当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同意。
清帝退位第二天(2月13日),袁世凯致电临时政府,
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同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
交辞呈,为制约袁世凯,提出定都南京、总统南京就
职和遵守约法三个条件。

1912年2月15日,南
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
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
总统。3月10日,袁世
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

4月1日,孙中山正式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就任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从形式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
多公开活动的政党,似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颇具规
模了,其实北京政权操纵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
手中,他们与共和民主格格不入, 最终使民国仅剩
一块招牌。
袁世凯就职后,于1912年3月13日任命留美幼童出
身的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负责组织内阁。
袁世凯新政府正式确立。但是唐绍仪内阁的实权如
外交、内务、陆海军、财政、交通都掌握在袁世凯
一派的人物手中。

唐绍仪内阁成员:
前排左起:内阁
总理唐绍仪、代
外交总长胡惟德、
海军总长刘冠雄、
工商次长王正延、
教育总长蔡元培;
后排右起:国务
院秘书长魏宸组、
司法总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段祺瑞、
交通总长施肇基、
农林总长宋教仁。

• 宋教仁血案
孙中山辞职后,专注于实业建设。
宋教仁则倾全力推进议会民主制,
使民国真正转入宪政轨道。他希望
组织一个强大政党,力争在国会大
选中获胜,组织政党内阁,制约袁
世凯。他先将同盟会和几个小党合
并扩大为国民党,然后展开竞选活
动,四处演说。国民党在选战中大
获全胜,袁世凯闻之色变。
极富才干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宋案发生,
举国震惊。事发第三天,案件即告侦破,主使者为国务
总理赵秉钧,其背后指使人袁世凯呼之欲出。

刺杀宋教仁开启了民国史上用武力干预政争的先例。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无赖
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1月4日袁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
1914年1月甚至解散了国会。
随后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自己成为终身
大总统,且可传子传孙,已成变相君主。

宋教仁被刺后遗影

赵秉钧交给应夔丞的手
令,内有联络通讯密码

• 善后大借款和“二十一条”要求
袁世凯为实行独裁统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
1913年4月,袁世凯为解决财政问题,不经国会同意,
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得以监督中
国财政。
1915年,日本乘欧战之际,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要求。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
本订立了条约,该条约虽无二十一条中的第五号要求,
但同样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扩充和强化了日本在
中国的侵略利益。

1915年5月25日,中方代表陆征祥和日方代表日
置益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新约” 。

• 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做了终身大总统
之后,意犹未足,竟然想
登基称帝,变更国体。
1915年12月12日,袁世
凯宣布接受帝位申令。31
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
华帝国洪宪元年”,预备
元旦登极。袁世凯称帝遭
举国反对,袁只做了83天
皇帝,就被迫取消了帝制。
袁世凯天坛祭天

• 张勋复辟
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优待清
室条例,溥仪在紫禁城内仍拥
有皇帝尊号,沿用宣统年号,
每年还有4百万元的优待费。

1917年6月,曾任前清江南提
督的张勋率领5千辫子军,北上
进京,拥废帝溥仪复辟。7月段
琪瑞马厂誓师,率3万讨逆军驱
逐张勋。复辟闹剧前后不过12
天。

辫子军督帅张勋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
• “二次革命”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国民党人如梦初醒,孙
中山也看清了袁世凯之真面目。但如何应对宋案,
国民党内产生分歧,孙中山力主武装反袁,黄兴
则主张法律解决,最终孙中山发起武装反袁的
“二次革命”。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国民党内意
见不一,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迅速镇压,袁的专制
势力大为扩充,国民党损失惨重,孙中山、黄兴
流亡日本。

• 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孙中山于1914
年7月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入党时必须各立誓约,
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绝对服从孙中山个人。还
将党员分为首义党员、
协助党员、普通党员。
黄兴、李烈钧、柏文蔚等
都不赞成这种办法,未曾
加入。故参加者人数很少
社会影响也不大。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

•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在袁世
凯登极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讨袁护国军,宣布独
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
的护国运动。1916年3月,
四面楚歌之中的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
忧惧中病死。
蔡锷将军(1882-1916)

• 护法运动
皖系军阀首领段琪瑞武力驱
逐张勋后,以“再造共和”自
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旧国会。为维护共和法统,孙
中山举起了“护法”旗帜。不
久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大元
帅形同虚设。1918年5月,孙
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的失败意味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终结,苦闷中的孙
中山仍在寻找中国的出路。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海陆军大
元帅的孙中山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思考】为什么一场旨在移植西方共和民主的革命最终
会流产?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
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
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
弱点、错误。(参见教材)
•【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
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
谋求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