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新课程改革 - 达州市第一中学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四川省新课程改革 - 达州市第一中学

• 前言:
• 四川省新课程改革,初中已全面实施,高中已实
施一个学期,在过去半年的教学实践中,普遍感
到问题多、压力大,通过讨论研究,把问题的实
质集中到提高教学效益上,特别是构建高效课堂,
所以本学期学校决定把高效课堂的探究作为一项
重要工作,并分两步实施,第一阶段,学习讨论;
第二阶段,课堂观摩。望全体教师充分利用校园
网发表心得。
•
达一中教务处
•
2011年3月3日
新课程理念下的
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路
线
图
有效教学的关键与重点
理念→原则→环节→细节
理念明确方向
原则指导行动
环节组成结构
细节决定成效
内容要点
 建构有效教学新理念
 遵循有效教学新原则
 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要求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
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
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
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
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
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
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
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
充分的发展。
一、建构有效教学新理念
建构有效教学新理念
建构新学生观―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建构新教师观― 请您从讲台走近学生
建构新学习观―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建构新师生观― 请与学生交真正的朋友
建构新课程观― 请面向学生内心世界和
真实生活
建构新教学观― 授学生以“渔”
建构新评价观― 把学生解放出来
二、遵循有效教学新原则
四条原理:
 情意原理



活动原理
序进原理
反馈原理。
课堂精彩生成需要的五种动态
 学生敢动




知识联动
问题驱动
实质互动
方向拨动
 教师必须把学习主动权归还学生
 教师必须强调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 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
过程性
问题性
开放性
主体性
灵活性
交往性
民主性
发展性
教师要力求实现课堂各教学要素的平衡
达到课堂平衡的核心:
 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媒体)
三元因素之间的关系,其中教师与学生应
建立平等“对话”关系,师生与教材应建
立理解的超越关系。
“六和谐”课堂平衡要求:
师生关系和谐,教与学和谐,教学目标、
内容与方法、手段和谐,课内与课外和谐,
学科之间和谐,教育与教学和谐。
课堂老“三讲三不讲”原则
“三讲”——

讲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疑点、难点);

讲学生归纳不了的问题(规律、方法);

讲学生运用不了的问题(知识的迁移、思路的点拨)。
“三不讲”——

过易的问题(学生通过看书能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做题能
解决的问题)不讲;

过偏的问题(超越本阶段教学深度的问题)不讲;

过难的问题(超越高考题难度的问题,讲了也不懂的问题)不
讲;
课堂新“三讲三不讲”原则
 对概念和规律要“先议后讲,不议不讲”
 对典型习题要“先做后讲、不做不讲”
 对课后练习要“先批后讲、不批不讲”
三、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对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的认识
高效课堂是发展性课堂
发展性课堂的特征
在发展性课堂中你会看到什么?
 .多种多样的分组
 .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 .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 .学生专心致志地完成任务
 .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 .学生之间相互合作
 .学生从事自己选择的活动
你在发展性课堂中会听到什么?
 .学生彼此之间互相交流:
提问
讨论
回答
解决问题
商讨
互相学习
分享彼此的想法
 .学生开展活动时发出的声音
你在发展性课堂中感觉如何?
 .兴奋
.舒服
 .安全
.愉快
 .受欢迎
.精力充沛
 .放松
.幸福
 .受尊重
.热情
 .受到特别邀请
.积极的
 .自由地探索、观察和互动
教师在发展性课堂中做些什么?
 .促进学习
 .引导
 .组织
 .反思
 .设计材料
 .制定计划和做准备
 .指导(如果需要的话)
 .提供观点
 .提出问题
.协商
.鼓励
.演示
.帮助
.评价
.与学生互动
.观察
.激励
学生在发展性课堂中做些什么?
 .选择
 .实施
 .交流
 .喜欢学习
 .树立目标
 .从经验中学习
 .自己选择、整理物品
 .与他人合作
.制定计划
.学会思考
.参与
.评价
.探索
.互相帮助
.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会独立自主
传统课程典型风貌的描述
1、在课堂上,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教案中的知识一五一
十地告诉学生,学生聚精会神地聆听教师的每一句话。
2、教师永远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只是储存知识的容器。
3、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主要是教师的设问和学生异口同
声的回答。
4、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永远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了预
定的教学内容。
5、理想班级的突出特.获就是安静。在课堂上没有教师
声音的时候,你能听到的更多的是学生一字不漏地熟
读课文的声音或笔在作业本上发出的沙沙声 … …
传统的课程突出的表现出如下特点:
1、认识的同一性
2、含量的稳定性
3、过程的确定性
4、发展的片面性
现行课程典型风貌的描述
1 .在课堂上,教师总是积极创设知识学习的情境,尽量使学生对
相关知识的理解有真实情境的辅助和催发。
2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
是学习的伙伴、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3 .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
不同经验与认识的对话、交锋、碰撞和协商。
4 .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了学习的过程之后,
原来预定的教学内容得到了修正、补充、丰富和完善,学生的学
习融入了自己的经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真正实现了教学
相长。
5 .理想班级的突出特点就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
到自我,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主动建构与生成新的知识,不断
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的结构,从而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发展。
现行课程突出的表现出如下特点:
1、认识的多样性
2、含量的变化性
3、过程的不确定性
4、发展的多元性
高效课堂的三维结构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追求效果的教学 ——质量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追求效益的教学 ——时间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追求有序的教学 ——结构
预设与生成问题
 有效教学,缘于生成。叶澜教授说过:“要用
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
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
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
分”。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敞开心扉,平等
对话,在肯定中引导,在纠误中否定,在心灵
交融的平台上建构知识,提高能力,生成方法,
催发情感;在这样的课堂上,充满民主、和谐、
自由、开放。教师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
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
在这样的课堂上,所有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个性得到张扬,身体、智能、道德、情感等方
面得到全面地发展。
 高效课堂只有两个深刻的判断标准,
这就是:学生最大程度的课堂教学
参与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 高效课堂首先应该是高效学堂,而
非高效讲堂!我们围绕高效课堂所
做的一切探究和实践都应以学习者
为出发点,无论是“教什么”,还
是“如何教”,都应立足于“如何
学”,服务于“如何学”,我们的
教学环节要高效,我们的教学方法
要高效,我们的教学手段要高效,
归根结底,是“为学习者设计教
高效课堂的现实问题
新课程向教学一线的实践提出的挑战
 建构性
 生成性
 多元性
(二)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 如果学生知道自己所学的内容富有意义且与自身密切相
关,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
 如果学生知道他们已经达到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高水
平,那么他们就会取得成功并获得一种自我满意感。
 如果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独特的感官特征而使用多种不同
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就会乐于学习。
 如果学生和教师互相尊重对方的多样性和学习能力,那
么他们就会彼此尊重对方。
 如果学生喜欢学习,那么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
之中。
 如果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考试之外的其他评价方式展示
出自己所学的东西,那么他们每个人都会表现得很好。
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 理念建构不到位,未能使理念转变成行动;
 缺乏问题教学意识,课堂教学仍然是“去问题
教学”,以“讲解”、“灌输”为主,而未探
索和实施“问题教学”;
 课堂教学没有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不强调
“过程”的含义,学生的学习过程依然是受教
师支配,未能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 狭隘理解“评价”概念,未能使评价发挥其应
有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使评价流于形式,
评价往往成了“做秀”的嫁衣,未能成为提高
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和“催化剂”。
1 .主动参与教学策略
 学生主动参与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前提
 学生主动参与的对象 ― 教学全过程
 教师的引导是实现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
过程的必要条件
2 .探究教学策略
 探究是一种活动,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
取向的活动
 探究是一种过程,是一种具有一定程序、
步骤的过程探究总是始于问题。
3 .合作学习策略
 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
 小组合作目标是组内成员合作的动力和
方向小组
 组内成员之间分工协作是合作学习的基
本活动形式
 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是合作学习活动的
主要教学评价指标
4 .联系生活教学策略
教学联系生活的方式
生活既有具体的一面,也有抽象的一面。
所谓生活具体的一面是指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各
种现象。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实物、图片、模型
等手段直接反映这类生活。
所谓生活抽象的一面是指隐藏于生活的各种现
象背后的东西,如情感、人际关系、事物的本
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等等。 教学活动可以通
过表演、阅读、影视材料等方式让学生去间接
体验生活中抽象的一面。
(1)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
“学习习惯”的要素分析
阅读学案
课堂笔记
倾听
课前预习
阅读课本
阅读课本
课堂学习
学习习惯
课后复习
课后作业
课堂互动
笔记整理
(2)转变教学的设计思路

变以课本知识为本的教学设计
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
①从“教案”到“学案”

实施“学案导学、双案并举,教学合一”
策略。 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起点,关注学
生的需要。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
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
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
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
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教案侧重于设计如何“教”,学案则侧重于设计如何指
导学生“学”,坚持“双案并举,教学合一”。要求每一堂课,
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点,而且每个教学点必须具有具体、明确、可
操作的教学目标,落实知识点、提升能力点、关注非智力因素点。
有研究表明:
 每节课前预习10分钟就可以
节省课后1小时的复习时间!
10分钟= 1小时
②教学目标要由一维到三维
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观三个不同的维度是一个统一体,共同指
向了促进生命的和谐共生这一目的。 理智、
道德、审美相得益彰。在生态课堂中,要注
重学生实践和体验,通过转变生态课堂中的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平衡课堂群体生态,
实现思维场、情感场、交往场的生态平衡。
(2)转变课堂功能


要讲究课堂的“留白”和“弹性”艺术。教
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思维的自主权,
教师的“讲”要让位给学生的学。
从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
的方式;
课堂上,让学生拥有话语权、探究权。
(三)探究教学有效性、
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针对教师多年养成的教学风
格与习惯等不良弊病,依据新课程
理论要求,我们提出新课程“四步
十六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以
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有效手段的
教学模式
1
2
3
四步十六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4
课前
问题引领
情境体验
课中
合作探究
自主建构
课后
生态课堂结构图
总体思路
贯彻理念
落实原则
抓好环节
重视细节
课堂操作要领
• 先学后讲、三讲三不讲;
• 问题引领、学案导学;
• 创设情境、学导结合;
• 精讲精练、课堂留白;
• 小组合作、评价激励;
• 探究深化、总结提升;
• 当堂监测、及时反馈;
• 作业分层、周结日清。
贯彻理念
• 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
习经验。
• 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和积极情感。
• 拓展基础内涵,重构课程内容,加强课程
整合。
• 改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
落实原则
(1)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内容
转化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激发自主探
究,促进合作交流。
落实原则
•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操作化”组织——
“做”、“想”、“讲”结合。以“做”促
进“想”,以“讲”梳理“想”,帮助学
生内化学习内容。
落实原则
•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组织——加强
学科整合,揭示内容联系,形成认知结构。
(2)精心组织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 问题导引
• 多维互动
• 有效“讲授”
• 课堂“留白”
• 总结提升
抓好环节
分钟的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与教最紧密
的结合点,其中教师能否有效地组织学生自
主学习是影响课堂效益的关健
 40
几个关键环节
重视细节
课前——
1、新课程背景下学会多维度备课
对传统备课,可以概括为六个强调、六个忽视:
 一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 二是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 三是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问题的生成性。
 四是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
养。
 五是过分强调解题技巧与重复训练,忽视与社会实
践的联系和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 六是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教学设计,忽视课程整合
与资源开发。

新课程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 一是“吃不准”。
 二是“放不开”。
 三是“欠工夫”。
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备课?
新课程教师在备课时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 一是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 二是要体现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的理念;
 三是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
 四是要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
 五是要体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课堂效益低下的原因
 一是老师把握不好教材的知识点、能力点、
重点、难点等;
 二是不了解学情,贪快求难,解决不了学生
的问题,讲不到学生心里去。
 总之,老师讲不到“点子”上去是主要问题。
2、备课中抓“点”的办法

钻研“点”的内涵
这里说的“点”就是要害处,就是学习内容的精髓
部分,就是思路、方法、规律,就是要点、重点、
难点、疑点、糊涂点、关键点、知识点、能力点、
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等。课堂效益低的一个原
因就是不分重点,不辨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
结果是重点讲不透,难点解不了,要点分不清,疑
点辨不明。把握住“点”,讲的才有效率,学的才
有成果,练的才有针对性。
 掌握抓“点”的技巧
要准确地抓“点”,就要认识“点”的
形成和来源。“点”一是来自于学习内
容,是对学习材料的归纳、概括和提炼,
如知识点、能力点、要点、重点等;二
是来自于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产生的难点、疑点、糊涂点、
易错点、易混点等;三是来自于师生的
互动过程,如老师要讲思路、方法、规
律,要找关键点、突破点,洞察易漏点。

从教材内容中抓“点”
“点”是对教材内容深加工的结果,只有对教
材有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教材内容了如指掌,
才能准确的把握教材的要点、重点、难点、关
健点,才能从纷繁复杂的学习内容中总结概括、
提炼挖掘出实质性的认识。
 从教学大纲中抓“点”
不少老师把教材吃得很透,但不注意把握
大纲要求,因此不能站到一定的高度认识
所讲内容,把握不住重点和关键,缺乏深
度。青年教师经验不足,对学生把握不准,
最容易出这样的问题。
 从学情抓“点”
“点”是对学生充分了解的结果,只有对
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知道学生的所思所
想,洞察其疑点、难点、糊涂点、易错易
混易漏点在哪里,讲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 通过课堂观察抓“点”
“点”是对学生悉心观察的结果,真正的
难点、疑点、糊涂点来自于学生,而不是
老师。课堂上老师要眼中有学生,心中有
学生,留心观察学生的表情,才能调控课
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 通过经验积累抓“点”
“点”是长期教学经验的结晶,一个经验
丰富的老师,胸中自有丘壑,学生常出现
的问题有哪一些,突破点在哪里,考试常
考些什么,教学中的关键点、要害处常常
装在一个有经验的老师的脑子里。
 不同学科抓的“点”有差别
文科性质的科目较多的涉及到要点、知
识点,需要反复的记忆;理科性质的科
目更多的涉及到能力点、易错易混点,
需要反复的练习。不同课型抓的“点”
有差异。讲评课更着眼于易错、易混、
易漏点,训练课更多的涉及到能力点,
复习课则更侧重于对知识点的回顾。
 备课中要增强抓“点”的意识
学案、教案中要体现每节课的“点”,教
研重在交流抓“点”的办法,要将此列入
课堂教学和教案、学案的评价中。
重视细节
——课中——
(1)导入的启发性
吸引注意,激发兴趣,
启迪思维,实现最佳状态。
(2)问题的有效性(数量与质量)))
1)避免难繁偏旧;
2)关注学生基础;
3)有利深化思维。
(3) 新旧知识的互联性
1) “以旧引新、以旧助新、以旧促新”;
2) “以新带旧、以新补旧、以新促旧”。
(4)结论的过程性
关注结论,还要关注过程,适度操作:怎么
做?为什么这么做?怎么想到要这么做?看
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5)信息技术的实效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切实有效。避免
黑板搬家;避免信息技术的不适当介入限制
了师生的互动和交流。
(6)评价的激励性
1)允许出错,宽待平淡。
• “示错—指错—辨错—析错—纠错”;
• “以错示正,以错示理”
2)鼓励质疑,赞赏创见。
3)平淡可出奇,赞赏加鼓励
4)从鼓励举手答问做起
举手要求发言。
(举手要有勇气和底气,对问题有思考、有把握,
才肯举手,满怀信心,久而久之,将来肯定是一
个充满自信的人)
回答问题时站直,大声回答。
(站直、响亮回答问题,既是良好的行为规范,
也是自信心的显示)
讨论时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不同的意
见。
(鼓励同学敢发表意见,是培养自信心与创新能
力的途经之一)
(8)教育的情感性:
• 学科德育要润物细无声。各种客观知识
都可以负载价值观。要抓住每一个契机
提供学生多种道德和价值的判断与选择,
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重视细节
————课后
开展教学反思,提升专业能力
坚持教学反思
• 使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要勇于并善于
解剖与总结自己教学的得与失,重视挖
掘背后的原因所在,从中不断获得对教
学规律进一步的认识,提升教学水平,
促进专业发展。
1.
2. 要反思教学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
•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符合“指导纲要”、“课标”的要求,
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做到目标清晰且切合学生实际;
• 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做到对教材处理得当,突出重点和难
点,并能联系生活实践,辅助或拓展学生的思维;
• 教学结构的安排是否疏密有致,具有逻辑性与节奏性;
•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是否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相
统一,体现有效性;
• 作业、练习的设计是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
成,并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 教学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充分、因地制宜等。
3. 要反思教学行为
• 重点检查在落实教学设计过程中每一环节
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理念,
是否将预设的教案转化为课堂的教学实践。
还要特别关注是否根据学生的生成以及实
际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是否运用
教学机智巧妙应对偶发事件,把教学中的
意外转变为可利用的生长点。
4. 要反思教学效果
• 包括课堂即时效果与阶段教学效果。即时效果的
反思主要关注学生的当堂反应和当堂作业等学习
状况,重点检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思考、讨
论、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度等。阶段教学效果的反思更多地通过对阶段测
试、作业练习以及日常观察等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来进行,重点关注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关
注学生的发展与变化。
案例分析1:“共振现象”教学

第一次设计与教学——

老师先是播放了1940年美国一座860米长的塔柯姆
大桥被风吹倒的实况录像。之后又给学生介绍上
世纪中叶法国里昂市附近一座长102米的桥,因一
队士兵在桥上齐步走引起桥梁坍塌,死亡226人的
故事,并展示了实验员制作的模型。接下来是声
音振碎玻璃杯的图片展示和介绍。

介绍了上述三个事例之后,老师说:“上述的三
个事例都和振动有关,但是什么样的振动能产生
这样的效果呢?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



接下来,他开始按照教材的顺序,向学生介
绍固有振动、阻尼振动以及受迫振动、共振
等概念。
凡是教材上提到的知识,老师都一一进行讲
解或者组织学生学习,为了调动学生,在40
分钟的时间内,大大小小的实验和录像就出
现了9次,平均4.4分钟一次。
整节课的教学气氛很活跃。但当老师让学生
用本节课所学习知识来解释新课引入时三个
事例时,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描述并得出结
论,无奈之下,教师自己只好代劳。
课后反思
赞成者——
 “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材上规定的教学
内容,教学安排紧凑”;
 “自己研制的几个实验很有新意,调动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将新疆伽什地震的有关资料及时充实到
教学之中,注意和日常生活、社会问题的
联系,丰富了教育资源”……
反对者——
 “这样的教学安排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 “实验太多,学生来不及思考和消化,整个感觉
就象是走马观花”;
 “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学生的思维不
是连续的,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
执教老师也感觉到这节课上得不理想——
 “教学的素材比较多,总想着能够完成这些教学内
容,所以上课时关心学生少了,注意力放在如何
控制好时间以及如何完成教学计划上来,造成师
生之间的配合不够,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调动起
来。”
第二次上课

在新课导入部分,决定只讲一个事例,其
余的留给学生课后讨论。考虑到塔柯姆大
桥录像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效果,选定了
这个事例。

构思出了一个模型。

只安排了4次学生实验,基本上每个教学
环节一个,给学生的思维活动留出了一定
的空间。
课后反思——
 从塔柯姆大桥的录像到桥梁模型过渡自然,通过
建模,给学生提供了将现实生活问题转化为物理
问题加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符合“从社会、生
活到物理,再从物理回归到社会、生活”的教学
指导思想。
 存在的问题是,从大桥的模型到受迫振动、共振
概念的提出不是学生自己得到的,没有体现出学
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第三次上课——
 注意到了前后知识的比较,在比较中很自然地引
出了固有振动、受迫振动等概念,并由此巧妙地
过渡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去。
本课例给教研组老师们的启示——
1.在课改实践中要正确认识课程资源

课程资源的利用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同样的课程资
源,在不同的教师眼中会有不同的作用。

上述塔柯姆大桥的课程资源也是如此,单就教材上
的图片讲解一下是一种应用,找到录像给学生放映
是一种应用,从录像出发抽象出桥的模型再过渡到
共振现象的研究之中也是一种应用,让学生根据这
一模型展开猜想和探究又是一种应用。如何更好地
发挥好课程资源的作用,应该引起物理教师的深入
思考。
2、要着眼于促进学生高质量思维活动的形成

“共振现象”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最初关注
的只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所以才出现
了40分钟9种课程资源使用的“大容量”的课
堂教学。

这种“大容量”多体现在知识的重复、变换
角度的操练上,看上去教学节奏很快,内容
很充实,但学生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分析和
研究共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只能就事论事,
还容易造成思维疲劳。
待
续
达一中教务处编辑
2011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