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的校本研修技术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聚焦课堂的校本研修技术

走进课堂做研究
——聚焦课堂的校本研修技术
杨玉东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email protected] 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200032)
为何关注聚焦课堂的校本
研修技术?
1、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从教师个体工作的特征来看)
早在1904年,杜威曾说,“教师培训的问题是一种
比较一般的问题——专业训练。我们的问题是类似于培
养建筑师、工程师、医生、律师等等……教师更有理由
试着从其他更广泛、更成功的专业教育中寻找可能学习
的东西” ……
教师的工作对象
教师的工作特征
教师的工作过程
教师的工作所倚赖的知识
教师的认知方式
在“知行合一”中学习
在问题驱动下学习
在基于案例的情境嵌入中学习
教师的情感需求
“补救”教育下的遗憾
“完人”研究的启示
2、对教师的“教、学、研”三者的融合
(从教师专业发展历程来看)
•“教师是一个专业”尚不被社会广泛认可
• 教师专业化的趋势与方向
外部
内部
群体
工会主义
专业主义
个体
被动专业化
主动专业化
3、对传统教研活动的继承和发展
(从传统教研活动的区别来看)
教研组活动具有独特的优势。50多年来流程、环节变化不大,取
向、内涵却有深刻变化:
(1) 从熟练技术操作取向到实践反思取向
● 追问实践
● 不断向经验学习
(2)从研究教材教法到全面研究学生、教师行为
● 关注高层次认知和创造性思维
● 对教学的过程与结果予以同等的重视
● 兼顾基础与发展的人本化思考
(3)从重在组织活动到重在培育研究状态
● 丰富教研活动的内涵,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 关注教师的教如何适应学生的学的关键专业知能
(4)从关注狭隘的经验到关注理念的更新和文化再造
● 使学习和研究成为常态
 课例研究技术——
课堂改进实例的梳理框架
 课堂观察技术——
课堂分析、诊断、评价的技巧
 视频课例技术——
信息技术整合课堂研修资源的方
法
一、课例研究技术
——课堂改进实例的梳理框架
课例研究的两个要点(找到切入点)
课例研究报告的四个要素(梳理框架)
1. 什么是课例?
•课例与教案/课堂实录有何差别?
•课例与案例有何关系?
案例(法学、医学都有)
教育案例
(如班主任如何处理学生考试作弊)
课堂教学案例(专称为课例)
“课例”是一个课堂教学改进的实例,是对教
学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
(“讲课堂教学背后进行研究的故事”)。
两个要点:
①以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
②具有一个明确的研究主题
2. 课例(报告)有哪些要素?

背景与主题 常见问题、困扰难点、核心理念

情境与描述 环绕主题、裁减情节、引人入胜

问题与讨论 提出问题、引发讨论、放飞思维

诠释与研究 理性解读、提炼观点、超越经验
•如何用四个要素作为梳理课堂教学改
进实例的框架?
3. 课例研究如何开展?
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
第三阶段:思路梳理

第四阶段:撰写提炼
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的课例,对其内容、结构进行分
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析,重点领会:

第三阶段:思路梳理
•该课例的背景与主题是什么?
考虑即将开展的课例研究:

第四阶段:撰写提炼
•确定什么主题开展研究?
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选择哪节课作为研究载体?
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 制订课例研究计划(确定授课内容、拟订研究主题)
第三阶段:思路梳理

开课和听课(课堂观察,围绕主题收集数据)
第四阶段:撰写提炼
*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
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
第三阶段:思路梳理

第四阶段:撰写提炼
对关键事件的发生前景进行描述(前推法)

选择关键性的事件(围绕主题、印象深刻的事件)
对关键事件之后的系列决策和过程描述(后延法)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梳理行动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认识(条理化)
通过该研究过程获得的一般性启示(理性提炼)
撰写初稿,用课例的几个要素来衡量
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反思、斟酌,甚至重写

听取意见,反思、斟酌,重写
第三阶段:思路梳理

第四阶段:撰写提炼
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请没有参与课例研究的人阅读,是否清晰
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
考虑所写课例的类型
第三阶段:思路梳理
修改标题、突出课例的价值和意义

第四阶段:撰写提炼

第五阶段:赋以意义
4. 课例研究有何特点?

真实的(实际发生的实例)

聚焦的(明确的研究主题)

不完全的(结果不必完美)

倾向于归纳(观点基于事实概括)
二、课堂观察技术
——课堂分析、诊断、评价的技巧
课堂记录和分析的技巧
学科内容诊断的技巧
“以学论教”评价的技巧
教学研究活动中的问题与困惑:
 如何有明确的方向?
 如何让不同类型的教师受益?
 如何突破经验层面的局限?
 如何让研讨开展得深入?
我们试图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基点
地精致化传统的教研活动。
教研中如何突破经验层面的局限?
——应用课堂观察技术和研究方法

如何记录和分析课堂信息?

如何运用学科内容分析工具诊断教学?

如何获取学习效果“以学论教”评价课堂?
角色和目的
依
据
经
验
依据观察
“鼻子对鼻子”
(nose to nose)
“肩并肩”
(shoulder to shoulder)
角色:
督导… …合 作 者………同伴
目的:
考评…… 研究问题………提供建议
营造积极的观评氛围

基于观察事实发表观点

基于学习效果诊断课堂
目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不是作出评判,而是寻求改进
(一)如何记录和分析课堂信息
1.教学结构记录
2.教学活动转换记录
3.课堂提问记录
4.课堂反馈记录
5.结构性语言记录
6.学生语言流动记录
7.学生学习状态记录
8.移动路线记录
9.叙事性文字记录
10.师生语言互动分析
1、教学结构记录

教学结构,也称教学环节,即把课堂教学过程按照
主要的教学内容板块划分成几个大的板块。

在每个大的板块里,又可以拆分称若干个小板块。

通过这样的板块划分和时间份额的标注,可以使人
获得本节课教学流程的整体概貌,并初步获知实际
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在哪里。
2、教学活动转换记录

把课堂中发生的教学活动分为四类:教师讲解(A)、师
生交流(B)、学生合作(C)、学生独立思考(D)。按
照教学展开过程,对各种教学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每种
活动的持续时间加以记录。

在得到一系列A-C-B-A-D-B….后,有两种观察办法: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A——C——B——C——B——D——B……
①结合教学内容观察各种活动发生和转换的频率;
②对每种活动的内容在时间上进行累加,观察本课主要采用
了何种教学活动形式。
3、课堂提问记录与分析

把教师问过的所有问题记录
下来,然后进行多种角度的
再分析,能为教学改进提供
建议。

问题分析可以从定量和定性
两个角度结合起来考虑。

其中问题的大小、问题的思
维跨度和思维空间、问题的
结构关系能够为教学设计提
供最直接的建议。
提问的数量
提问的认知层次
提问的方式
问题的指向
学生回答的方式
教师理答的方式
问题之间的结构关系
问题之间的思维跨度
………………
4、课堂反馈记录
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是及时的反馈,教师反馈的数量
可以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实质互动”的程度。
 但反馈的层次本身有高低之分,对学生而言,不同程
度的反馈获得的信息也很不一样。
 此外,简单的划分反馈还有“正面与负面”之分,“
有效与无效”之分。

反馈的类型
①复述:用教师自己的语言复述;
②修正:概念化来修正学生的意见;
③推演:把学生的观点加以应用、推演或引发下一个讨论问题;
④评论:把学生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作分析、比较、归纳或评价。
5、结构性语言记录

学生学习获得的知识是否能够形成网状和层级,往往
取决于对知识之间关联的理解程度。课堂里教师的结
构性陈述语言,往往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间的关联。

结构性陈述语言也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加以研
究。

结构性陈述语言分为不同内容板块间的过渡、同一内
容板块内部知识点之间的过渡与关联。
6、学生的语言流动记录

语言流动主要指师生间的语言互动方向和数量,这是
一种基于座位表的记录方法。

通过座位表记录每位学生与教师的语言沟通,可以反
映出一节课当中语言流动的分布情况和分布类型。如
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学生根据教师要求陈述,用向上的
表示学生主动发问等。

使用语言流动图可以简明的了解一个班里好中差学生
的大致分布情况。
7、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

这也是基于座位表的一种记录方法,目的是了解个别
学生或某个小组的学习状况。

这个记录方法可以了解某个学习任务在学生身上实际
发生了什么、是怎样被学生实施的(包括常见错误、
操作困难等)。

该方法的实质是不停地在某个学习任务发生过程中,
用眼睛“给学生拍照”,继续学生在该任务中的实际
表现。
8、移动路线记录

这是从信息流动的角度来观察课堂,可以记录教师和
学生的移动路线。

学生在自由讨论时,通过绘制讨论关系图,从信息学
角度可以表明信息的沟通程度和沟通方式。

教师在巡视时,其移动路线表明了教师的信息反馈所
分布到的区域。
9、叙事性的文字记录

课堂里随机记录的关键性叙事片段,往往为了说明某
个问题而特别描述一个事件。

叙事性文字记录可以记录全体学生的事件,也可以是
个别学生的事件,但须注意使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评
论性语言:

学生很兴奋
一半孩子几乎站了起来,伸长胳膊想要发言,
喊着“我”、“我”、“我”
学生很无聊
几个学生打哈欠、李明看着窗外
每个叙事语言要分行记录,前面最好标注时刻。
10、师生语言互动分析

这个方法用以对师生对话交流的某个关键片段的语言做
出分析,目标是通过语言互动分析,检视该对话表现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教师的主导地位。

核心是对师生对话的语言先分类统计其时间,然后再按
表明“教师主导”还是“学生主体”的语言归到大类,
从而做出检视。

是一种使用课堂录像会比较方便的记录方法。
(二)如何用 学科内容分析工具诊断教学
1. 关键性教学事件分析
2. 学习结果水平分析
3. 教学任务认知水平分析
1、关键性教学事件分析
(1)“以小见大”的关键事件
•针对某个特定教学片段或教学事件“以小见大”
•主观性较强,反映的出对教学的专业判断力
•经历三个步骤:
——提出事件“是什么”的描述性特征
——赋予事件“为什么”重要的意义
——探讨事件“该如何处理”的处置性经验
(2)基于“三点”的关键事件
重点
难点
关键点
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性教学事件的主要特征
事件-典型。也即是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的事件更具
有研究的价值。如果事件本身比较极端,不具有代表性,
那么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倘若要在更广泛范围内挖掘它的
意义则会显得很困难。
分析-主观。这里的主观性指的是教师对它的主观判断,是
教师分析教学、创造意义的过程。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
验和兴趣偏好来判断哪些事件具有意义,对教学研究具有
促进作用。
判断-专业。关键事件的判断与分析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
也正因为此,形成了教师不同的专业表现和行为,可以说
关键事件的判断反映的是教师的专业判断力水平。
2、用SOLO法分析学习水平

SOLO分析的是学生在学习任务上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
构,即“可观察的学习结果(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

SOLO分类的焦点集中在学生学习结果的“质”,而不
是回答问题的“量”。

SOLO关注的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一种“以学论教”
的分析方法。
水平层次
特点
前结构层次
学生表现为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
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根据的答案
单点结构层次
学生表现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思维相对封
闭
多点结构层次
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没有获得
它们之间的联系
关联结构层次
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
这些思路相互联系起来
拓展抽象层次
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
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
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3、教学任务认知水平分析
▲ 应用“任务框架”主线的三个阶段:“计划的(教材的)教师
布置的(实施的)学生实施的(获得的)”。
▲ 这个发展过程反映了一个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的步骤,
是TIMSS和其他研究中采用的“期望的课程、实施的课程、获
得的课程”的一个缩影。
低认知水平任务
高水平任务
记忆型任务
l
包括对已学过的事实、法则、公式以及定
义的记忆重现或者把事实、法则、公式和定义
纳入记忆系统
l
使用程序不能解决,因为不存在某种现成
的程序或因为完成任务的限定时间太短而无法
使用程序
l
模糊——这种任务包括对先前见过的材料
的准确再现以及再现的内容可以明白而直接地
陈述
l
与隐含于已学过的或再现的事实、法则、
公式和定义之中的意义或概念无任何联系
无联系的程序型
l
算法化。程序的使用要么是特别需要,要
么明显基于先前的教学、经验或对任务的安排
l
成功完成任务需要的认知要求有限。对于
应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几乎是一目了然
l
与隐含于程序之中的意义或概念无任何联
系
l
更强调得出正确答案而不是发展数学的理
解
l
不需要解释或需要的解释仅仅是对解题程
序的描述
有联系的程序型
l
为了发展对数学概念和思想的更深层次理解,学生
的注意力应集中在程序的使用上
l
暗示有一条路径可以遵循(显性地或隐性地),这
种路径即是与隐含的观念有密切联系的、明晰的、一般
性程序
l
常用的呈现方式有多种(如可视图表、学具、符号
、问题情景)。在多种表现形式之间建立起有助于发展
意义理解的联系
l
需要某种程度的认知努力。尽管有一般的程序可资
遵循,但却不能不加考虑地应用。为了成功完成任务和
发展数学的理解,学生需要参与存在于这些程序中的观
念
做数学
l
需要复杂的、非算法化的思维(即任务、任务讲解
、或已完成的例子没有明显建议一个可预料的、预演好
的方法或路径可借鉴)
l 要求学生探索和理解数学观念、过程和关系的本质
l 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自我调控
l
要求学生启用相关知识和经验,并在任务完成过程
中恰当使用
l
要求学生分析任务并积极检查对可能的问题解决策
略和解法起限制作用的因素
l
需要相当大的认知努力,也许由于解决策略不可预
期的性质,学生还会有某种程度的焦虑
例如:语文教学内容分析
最低标准: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
1.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
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
3.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 较低标准:教学内容正确
4.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
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
 较高标准:教学内容的现实化
6.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
7.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
 理想标准: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8.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
9.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
(三)如何获取学习效果“以学论教”
1、使用工作单分析学习效果
2、运用前后测了解学习效果
3、运用分层抽样访谈估计学习效果
1、使用工作单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

工作单:教学中供学生使用的课堂任务单、
记录单、习题纸等,各有目的

课后收集学生使用过的工作单,根据学生的
填写情况,可以得到一些定量和定性数据。
2、使用前后测了解学习效果
前测目的:


学习新知的基础怎样
新知未学前已经知道
多少
后测目的:

学习新知后,不同学
生达到什么学习层次

有何常见错误
3、运用分层访谈抽样估计学习效果

首先要能设计出检测本课学习目标的有层次的几个
问题

然后对于优、中、差三类学生各抽几名进行访谈,
以此为依据估计全班学习效果
三、视频课例技术
——信息技术整合课堂研修资源的方法
环绕一个教学主题组织资源
用课题研究组织多个教学主题
基于关键事件组织一个课例
1、视频课例的缘起
——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途径
现场观察
课堂教学研究
的基本途径
录像带分析
课例研究
课堂录像
超媒体
超媒
体视
频课
例
线性
视频
课例
文本
课例
多媒体
超媒体
视频
线性
非线性
视频、超媒体与多媒体的关系
超媒体环境的视频课例的特点

素材多样:包括文字(文章)、图画、照片、投影
片、幻灯片、音频、视频、网页

结构化:以设定的框架分类资源,线索清晰

非线性提取:使用者可以从多角度直接进入案例的
任何部分

滚动发展: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不断更新和充实
2、视频课例的优势

提供了真实可信的课堂情境

有利于呈现内隐知识和提供多元表征

提供了向专家学习的机会

有利于统整教师进修课程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使教学、研究、培训相互融合
问题:这些优势针对的是什么?做出视频课例本身
是我们的终极目的吗?
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从目前大量制作出的“视频案例”来看,基本上是
“常规课录像+访谈”的模式。
透过这样的模式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制作者存在着认
识上的误区:认为提供了基本的课堂录像就是“再现了真
实情景”、“呈现了内隐知识”、“提供了向专家学习的
机会”,如果再附上一些观察数据和资料,那就是“整合
了相关资源”。
3、视频课例组织资源的类型
A型:环绕一个教学主题组织资源
例如,《勾股定理能够被学生探究出来吗》
B型:用课题研究组织多个教学主题
例如,《用本原性问题驱动课堂教学》
C型:基于关键事件组织一个课例
例如,《关注物理教学中的关键事件》
A型-环绕一个教学主题组织
课堂视频片断
案例纪实资料
课堂观察数据
课堂前后访谈
课堂前后研讨
主题
教学案例
背景
过程
结果
相关理论
案例相关资源
相关研究
相关课件
相关网站
B型-环绕课题组织多个教学主题
课题介绍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实施
子课题分类
……
教学案例1
教学案例2
……
主题
背景
过程
结果
课题相关成果
4、视频课例的制作过程
酝酿准备:选题、选课、选人
资料积累:做课例研究(教研活动全过程)
凝炼主题:做课例研究(撰写课题)
撰写脚本:根据课例“讲故事”
筛选素材:选素材、分类打包
技术制作:根据脚本“视频化”
技术修改:按脚本突出主题、简洁优化
校本研修中我们是谁?
穿梭在实践和理论之间、行
走于课堂有思想的行动者!
有感于行动
有一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首席执行官杰
克·韦尔奇应邀来我国讲课。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在听
完课后,感到有些失望。便问:“您讲的那些内容,
我们也差不多都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
么大呢?”杰克·韦尔奇听后回答:“那是因为你们
仅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差
别。”
正是行动,使人和人之间拉开了距离;正是
行动,使人与人之间分出了高低;正是行动,使人与
人之间产生了差距。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