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通识教育的理解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对通识教育的理解

通识教育、大理科模式与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许
望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
2011年5月30日
•对通识教育的理解
•匡亚明学院历史与概况
•大理科模式
•人才培养的主要成效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进一步探索
一、对通识教育的理解
对通识教育的理解
通识教学(general education)的源头可以追溯起源于古
希腊-罗马时代的“自由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
少数人(与奴隶、工匠相对的“自由人” )的特权-
“自由教育”强调理智的提升与心智的训练 ,毋须进
行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训练的教育。
现代的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萌生于19世纪末,在当时
专业主义、功利主义最为盛行的美国。
当时的教育家认识到高等教育在人的发展,特别是理
智与素养的发展方面应尽的责任 。
对通识教育的理解
1930年赫钦斯出任芝加哥大学校长后推行的“名著教
育计划” (Chicago Plan).
1945年,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红皮书”(Red Book,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的发表则第一次呈
现了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
对通识教育的理解
什么是通识教育-赫钦斯的理解
(Robert M. Hutchins, What is a general education,
Harper’s Magazine, 1936, pp.602-609) (句子有重组)
1.通识教育必须以那些人类智慧传承为中心的学问组
成.(Those studies that constitute our intellectual
inheritance should be the center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2.通识教育的目标是理智训练.
(The object of general education is to train the mind for
intelligent action.)
3.通识教育要为进一步的教育打下共同基础 .
(A general education should lay a basis for advanced study.)
对通识教育的理解
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相辅相成
教育的过程
通才教育
generalist education
例:全科医生
general practitioner
教育的目标
专业教育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pecialty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专才教育
specialist education
专科医生
specialist doctor
对通识教育的理解
R. F. Dearden 《教育的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in Education)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三种涵义:
1.中小学
普通教育
相对与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智力超常或缺陷)
2. 包括了更广范围的传统课程教学项目(宽广的知识面
(breadth)和平衡发展(balance))的理念).
3. …发展全面的心智,能力和技能而不局限于对特定
学科的课程划分。这种心智和能力,如果它们存在,
可以应用到所有的学科范围。
对通识教育的理解
通识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作用:
1.通识教育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思维能力的
培养,为人才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通识教育强调跨学科和综合性,开阔学生了
眼界,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3.通识教育避免学生过早落入某一专业的思维
定式中,使学生在借鉴不同学科研究方法和思
维方式中,获取创新的启示.
二、匡亚明学院历史与概况
学院概况
学院发展主要阶段
1985 南京大学少年部
1989 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
1998 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育学院
2006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
学院概况
1989 强化部—大理科模式
• 鼓励面向基础
• 充分利用全校教学和科研资源
• 按学科群设置基础课
• 全面培养与学科交叉
• 学生学科确定:多次选择 逐步到位
• 1993,国家理科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多学科综合点(大
理科试验班)
学院概况
学生学科确定:四次选择
一年级
二年级
大理科
数学与物理类
物
三年级
理
生
物
物
理
天
文
化学与生命科学类
化
生
学
物
进入研究实验室/ 科研课题组
四年级
保送各学科研究生
生
物
化
学
学院概况
1998 基础学科教育学院
•面向全校七个国家级理科基地,推广强化
部大理科模式
•建立具有大理科背景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培
养体系
•探索基础大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基础学科教育学院
化生部
化
学
基
地
班
生
科
基
地
班
材
料
化
学
地学部
地
理
基
地
班
地
质
基
地
班
大
气
基
地
班
数理部
天
文
基
地
班
物
理
基
地
班
材
料
物
理
强化部
理
科
强
化
班
文
科
强
化
班
学院概况
2006
匡亚明学院
•系统和深化大理科模式,拓展大文科模式
•探索适合南京大学学科特点的通识教育模式,
建立通识教育与个性化专业培养相结合的人
才培养体系
•探索宽口径应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匡亚明学院(2006-2009)
大理科
海
洋
学
专
业
地
理
基
地
班
地
地
质
基
地
班
学
大
气
基
地
班
化
学
基
地
班
生
科
基
地
班
大文科
物
理
基
地
班
化生 数
天
文
基
地
班
数
学
基
地
班
理
中
文
基
地
班
历
史
基
地
班
哲
学
基
地
班
应用学科
建
筑
学
专
业
教
育
技
术
专
业
强化部
理
科
强
化
部
基
础
文
强
班
应
用
文
强
班
匡亚明学院(2010)
大文科实验区
英才(拔尖)班与理科基地
大
理
科
英
才
班
物
理
学
英
才
班
化
学
英
才
班
生
科
英
才
班
计
算
机
英
才
班
数
学
英
才
班
天
文
学
英
才
班
大
气
基
地
班
地
科
基
地
班
地
理
基
地
班
中
文
基
地
班
历
史
基
地
班
哲
学
基
地
班
应
用
文
强
班
强化部
三、大理科模式
•主要理念
•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 基础平台课程
•培养举措
大理科模式
大理科模式
• 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按学科群打基础,以一
级学科方向分流,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的培养模式
•为学生构建各自的知识、能力结构提供了尽
可能多的选择余地
•通过系统的教学、科研训练和养成使理科学
生的科学精神、研究意识等得到强化
大理科模式
1.自主选择和因材施教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充分体现教育公平
导致了学生特别的知识结构、独立意志和选择能力
2. 群体特征和闪光点
闪光点可能是教育的成效,群体特征则肯定是
事关人才培养规律
教育生态系统概念
3.科学素养和学科交叉
大理科模式
科学精神是第一位的,科学道德、素养是基本
宽口径和学科交叉是特色
知识结构体现个性化
4.学习与研究
知识是研究的基础
科学研究是个性化的活动,创新精神和个性化的环境
铺垫-训练-研究模式取得了成功
大理科模式
课程体系 ——大理科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
数学
天文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质
地理
大气









模块课程
数学分
析,高
等代数
等
有机化学及
光学,理论力
实验,物理
学,近代应用
化学实验,
数学,热统,
谱学原理,
数理方法
生物化学
数理模块
化生模块
环境科学概论,大气
科学概论,地理信息
系统,遥感技术应用
大地学模块


大理科基
础平台课
程
高等数学/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学,化学原理/大学化学,普通
生物学/大学生物学,普通天文学/大学天文学,地球系统科学
概论,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实验
综合素质通识课程:“两课”,大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
基础写作,大学语文,名师导学
大理科模式
•
大理科基础平台课程
大学数学 大学物理学
化学原理 普通生物学
•
大理科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团队,并于2007
年进入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成为首
批国家级
大理科模式
基础平台课程的特点
• 宽口径与综合性
• 课程教学与提高综合能力相结合
• 研究性教学引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 结合学科前沿和最初引领作用
大理科模式
举措1. 开展研究型教学
•
研究型教学课程
“大学物理学” 等课程
全方位开放
大理科模式
课程论文-系
统化的探究
教学案例集成
研究型教学模式
课内外互动
课程门户化
探究型
“精品”习题
评价体系
的创新
1 背景
研究性学习和研究型教学
从教经历研究情结
一次重要的对话
……
2 教育思想
本科生介入研究
知识传授
师生关系
教学研究
……
3 开放、网络资源
广泛使用参考文献
广泛使用互联网
事件和作品
……
基于基础物理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
形成、实践和发展
卢德馨,许 望,鞠国兴,肖明文
2009年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大理科模式
举措2.科研训练列入教学计划, 逐步深入形
成系统
研究性教学/课程论文
创新训练/课外小论文
大型科研仪器培训
学年论文
为期一年的科研训练
(与研究生阶段科研相衔接)
举措3. 基础学科论坛
大理科模式
•网上投稿,国际会议Poster session的形式
•学生交流学术
成果,讨论学
术问题,结识
学术伙伴
•多学科
•外校(包括港
大)参加
四、人才培养的主要成效
成效一: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
的影响
2001年, Science第293卷
“……南京大学在1989年成
立了强化部,给优秀学生在
基础研究方面更深的基础,
同时鼓励学科间的交叉和相
互影响”
成效二:创新型人才“群体特征”凸显
2003年5月23日Science 300卷
同时发表署名有南京大学强化部四位毕业生三篇文章
Three papers in single issue Science
Xiaoshan Xu97, Shuangye Yin97 et al.
Ferroelectricity in Free Niobium Clusters.
Science 300(2003)1265
Xuemei Cheng97 et al.
Deformation Twinning in Nanocrystalline
Aluminum. Science 300(2003)1275
Congjun Wang99 et al.
n-Type Conducting CdSe Nanocrystal Solids
Science 300(2003)1275
四分之一世纪的等待 (2005年9月9日)
在经过漫长的等待后,2005年中国科学家终于在
顶级学术杂志《细胞》上发表论文,且大有一发
不可收的势头,这是一件或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事情 。
中科院:推进知识创新,奏响时代强音
(2006年2月9日 14版)
2005年7月1日出版的《细胞》杂志,以15页的篇幅刊登了饶
子和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在这篇名为《线粒体呼吸
链膜蛋白复合物II的晶体结构》的论文署名中,孙飞是第一作
者,饶子和是通讯作者。 ——上海生命科学院的蒋辉、管吉
松等研究生也先后在《细胞》上发表了论文。
Fei Sun Class 2001
2005, 121(7) , 1043-1057
Crystal Structure of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Membrane Protein Complex II
Fei Sun1, 2, Xia Huo2, Yujia Zhai1, Aojin
Wang2, Jianxing Xu2, Dan Su1, Mark
Bartlam1, 2 and Zihe Rao1, 2
1Tsinghua-IBP Joint
Research Group for Structural Bi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National Laboratory of Biomacromolecules, Institute of Biophysics (IBP),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Sgs1 Helicase and Two Nucleases Dna2 and
Exo1 Resect DNA Double-Strand Break Ends
Cell, 2008, 134(6), 981
Zhu Zhu05, Woo-Hyun Chung, Eun Yong
Shim, Sang Eun Lee and Grzegorz Ira
An Oncogenomics-Based In Vivo RNAi Screen
Identifies Tumor Suppressors in Liver Cancer
Cell, 2008, 135(5), 852
Lars Zender, Wen Xue, Johannes Zuber, Camile P.
Semighini, Alexander Krasnitz, Beicong Ma, Peggy
Zender, Stefan Kubicka, John M. Luk, Peter
Schirmacher, W. Richard McCombie, Michael Wigler,
James Hicks, Gregory J. Hannon, Scott Powers and
Scott W. Lowe
Ident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Oncogenes in Liver Cancer
Using an Integrative Oncogenomic Approach
Cell, 2006,125(7), 1253-1267
Lars Zender, Mona S. Spector, Wen Xue, Peer Flemming, Carlos CordonCardo, John Silke, Sheung-Tat Fan, John M. Luk, Michael Wigler, Gregory
J. Hannon, David Mu, Robert Lucito, Scott Powers and Scott W. Lowe
Senescence and tumour clearance is triggered by p53
restoration in murine liver carcinomas
Nature 445, 656-660 (8 February 2007)
Wen Xue, Lars Zender, Cornelius Miething, Ross A. Dickins, Eva
Hernando, Valery Krizhanovsky, Carlos Cordon-Cardo & Scott W. Lowe
A microRNA component of the p53 tumour suppressor network
Nature 2007;447(7148):1130-4.
He Lin; He Xingyue; Lim Lee P; de Stanchina Elisa; Xuan Zhenyu; Liang
Yu; Xue Wen; Zender Lars; Magnus Jill; Ridzon Dana; Jackson Aimee L;
Linsley Peter S; Chen Caifu; Lowe Scott W; Cleary Michele A; Hannon
Gregory J
孙
飞
97级理科强化班
2001 师从饶子和院士攻读结构生物学博士学
位
2005 Cell发表论文
线粒体呼吸链膜蛋白复合物Ⅱ结构与功能研究
2006 中科院 “百人计划” 破格提升研究员
邱
腾
98级理科强化班,化学方向
2002 免试保送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
发表SCI论文34篇(第一作者17,APL 5)
2007 受聘东南大学教授
学科交叉的优势明显
薛
文
98级理科强化班
2004提前硕士毕业,录取为美国冷泉港实验
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博士研究
生
2006 Cell 1篇
2007 Nature 论文2篇(第一作者1)
2008 Cell 1篇
毕业生高水平学术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在Nature, Science等级的刊物
上发表过文章的强化部毕业生有10余人
在Nature, Science等级的刊物上发表2篇以上
文章强化部毕业生有卢俊, 王丛峻, 薛文等
群体特征:
•基础宽厚
•科研能力强,能迅速进入研究前沿
•善于在学科交叉领域开拓发展
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的进一步探索
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拔尖计划
•09年级和10 年级拔尖班(英才班)选拔到位
•匡亚明学院负责基础课程阶段的教学和大理
科拔尖班的整体培养
•对进入“拔尖计划”的学生前两年实施大理
科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的主要思路
1. 进一步集中和整合优势教学资源,保证学生
得到最好的基础教学.
2. 更多地发挥院系的投入和参与,努力为学生
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
3. 引进一流的国内外教育资源, 跨越式地提高
教学水准.
4. 给学生创造机会,缩短他们走向前沿高水平
科学领域的距离.
关键点
1. 吸引和选拔优秀学生
2. 让学生打好必要的基础(改革教学方式)
3. 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提高他们对基础学科
的兴趣
4. 为学生创造进入前沿领域的机会
一些具体措施
•一年级英语教学小班化,注重口语和听力口语课程全部由
外教担任.
•由计算机系语言程序设计专业团队担任语言程序设计课程.
•进一步发挥第一批质量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大理科基础
平台课程教学团队”的作用,加强各门基础课程间的协调,
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率.
•教学上加强研究型教学,开设小班化的辅导课,problemsolving workshop等.
谢
谢!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