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析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析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
http://www.lsyf.cn
谌业锋主页 http://www.lsyf.cn/jksyf.html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QQ:178990915 电话:18981539788
E-mail:[email protected]
1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 一、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
 二、高中数学教学的“创设情境”策
略
 三、高中数学教学的“提出问题”策
略
 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2
一、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
 (一)关于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

“问题解决教学”是以数学问题为中心,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交
流讨论等形式,对数学问题进行求解、发
展与延伸、迁移与变形等环节,培养学生
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应用新知的能力、
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
3
1、“问题解决”是数学教育的核心。
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的问题是
极其重要的。
 在每节课中,问题要努力做到:
 ①包含明显的数学概念或技巧;
 ②能推广或扩充到数学各单元知识
和各种情形;
 ③有着多种解决方法。
4
2、怎样进行问题解决教学?
①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
活泼的环境;
 ②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引起
学生对结论的迫切追求的愿望,将学生置
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置;
 ③大胆鼓励学生运用直觉去寻求解题策略,
必要时给一些提示;
 ④讨论各种成功的解决,归纳出问题解决
的核心。如果可能的话和以前的问题联系
起来,对问题进行推广,概括出一般原理。

5
3、“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

在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问题过程中,要进
行一系列心理操作,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地解决:

①领会与同化。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转换命
题,并整体地将问题吸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
②寻求策略与验证。思维有跃向结论的倾向,
分析解题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寻求策略技能的提
高,各种解题策略的比较与验证更可以增强学
生的创造性与批判精神。
6
 4、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策略的产
生和执行,首先取决于概念是否清楚。
 理解是第一位的,没有理解的训练是毫
无价值和意义的。当然对概念的理解也
是动态的,当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定义、
性质、图像、最值有了初步的正确的理
解以后,在具体的应用中,不但巩固了
原有的理解,并且还会达到新的高度,
深度的理解。
7
 5、能否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中,迸发
出灿烂的思维火花,学生的智力基础,
认知方式是及其重要的,原有数学知
识基础也很重要。
 但是教学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精选
“好的”问题,铺设合适的坡度,营
造良好的氛围。
 这需要教师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在"
好的"问题合适的坡度和良好的氛围
创设过程中,把握“量”的度、
“强”、“难”的度。
8
 6、理解和技能如何进行定量把握:
要考察学生的智力基础,能力基础
和认知方式等。
 依据学生的基础和认知特点,对中
学的阶段的数学知识点作一一定量
分析,是完全可行的。
 同时对学生理解和技能的要求也有
一个梯度,不能不同的学生,却要
达到同一的标准。
9
 7、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
想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以及学生的智力和认知特点等构成
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 把数学的概念教学、问题解决教学
的立足点放在提高学生素质上,这
是今天数学教学的方向,是完全可
以做到的。
10
(二)数学问题选择和呈示的策略
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向学生提
供一个好问题。
 一个“好问题”应当具有以下三个
特征:
 第一,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好
问题”必须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
和探究性。
11

可接受性是指问题要容易为学生所理解问
的是什么,要有一定的意义容易引起学生
对问题的关注;
 障碍性则是要求问题要符合维果斯基的最
近发展区原理,也就是问题的解决办法不
是显而易见的,是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供使
用的但又确实与已学内容有一定联系的问
题;
 探究性是指学生能进行探究,而探究的过
程又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如中学数学教学
内容的价值、思维的价值或是人文的价值
等。
12
 第二,从教师角度来看,“好问题”
应当有可控性。
 可控性是指教师对所选问题在尝试引
导环节中要能对学生的活动围绕着教
学中心加以适当的控制与诱导。
 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任务繁重,如果要
将问题解决教学应用于日常教学,那
么大纲、教材的教学任务根本完不成,
因此很多教师对“问题解决教学”采
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13
 第三,从数学内部来看,问题要具有
可生性、开放性。
 可生性是指所选取的问题要有新问题
或新知识的生长点,能够在部份更改
条件下能产生新的问题,或是问题能
够迁移、变形,或变换思维角度有不
同的解法。
 选择了一个好问题,教师必须创造性
地加工和处理教材,对教学内容做到
舍取有度,创设一定情境导入。
14
 教师在创设情境导入设计时,应考
虑以下原则:
 针对性:具有针对性的导入,才能
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 启发性:具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 新颖性:具有新颖性的导入,能够
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15
 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导入,可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互动性:具有互动性的导入,才有学生
的一直参与,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
 简洁性:具有简洁性的导入,能够节约
学生的听课时间。
 只有将课本研究活了,在教学设计中才
能有一个好的导入,这样问题解决教学
中呈示出来的问题才会有份量、有质量。
16
(三)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应注意
 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过程是在教
师组织、引导下,学生一直参与
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活动过
程中教师的地位、作用、学生的
学习方式等都是不同于传统教学
的。
17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
 1、构建问题解决的合作关系。
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
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教师的作
用在于引导。
 师生之间的对话,不再将重点放在是什
么的知识上,而是着重于为什么的知识
上,科学地应用主体发展策略、动机激
发策略和层次设计策略以及探究创新策
略。

18
 对学生的有效的尝试指导,在教学
设计时对学生的起点技能、先决技
能做认真的分析,对目标技能做恰
当的设定是十分必要的。
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情况
成立学生学习合作小组,在教学进
程中,大胆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探究,共同讨论,互相
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19
2、启发学生思维。
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对话与指导
要有一显一隐两条主线:外显的主
线是学生的活动,内隐的主线则是
学生的思维。
 问题解决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的
外显的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分析
并适时进行指导;
20
 在启发指导时使用的语言要具有
发散性,不能禁锢学生的思维;
 不论学生得出的结论怎样,要在
与学生的对话中鼓励学生大胆说
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 教师指导学生的重点应是启发学
生怎么去想,怎么做则是想好以
后顺理成章的事。
21
3、调动问题解决需要的非智力系统。
 教师的对话和指导应突破认知领域
而延伸到情感等其他领域。
 在课堂教学中,要动态地对学生进
行指导和评价。
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
给予鼓励和肯定;
22

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应用一些充分肯
定、具有明确指导意义的过渡语给予学生
评价和引导,这样既指出了思考、讨论的
方向,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增强学生
战胜困难的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面对学生的“失败”过程,教师也应肯定
“失败”的思维价值,用“想法很好”、
“要发现真理就要敢于失败”、“尽管失
败,但再想一想是否还有别的办法,也许
离成功不远了。 ”等春雨般的语言来滋润
学生“愤”、“悱”之心,使学生的感情
需要得到满足,面对挫折学生还保持乐观
23
的态度。
 课堂教学中,教师热情洋溢的赞美、
肯定、鼓励和褒奖,是学生创新精神
和能力的生长剂,无疑会使学生受到
极大的鼓舞,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
潜能和才智。
 这种积极的评价和引导,不但会有利
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会使学生增强战
胜困难的勇气和努力学好数学的决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影
响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24
4、引导问题发展和迁移。
问题的发展是指进行问题解决教学时,
在课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已经获解
的情况下,在问题情境中的新问题、新
知识的生长点上,对问题进一步探究而
提出新的问题并形成新的问题情境而作
为问题解决教学的进一步延伸或升华。
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批判性和创造性,教师通常采用的策略
有:

25
(1)对学生的错解进行剖析。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对问题的解决,既可以指
肯定性的获得,也可以指否定性的判断,即证
明了原来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或是某些
方法是不可能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的,还可以
指对学生具有反面意义的典型的错误思维方式
与思维过程。
 后者,对于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出现的一些似是
而非的“解法”进行必要的反思,是培养和提
高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有效方法,是优化学生思
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
26
 (2)对问题情境中的条件进行考察、
变更,探索提出新的结论。

在问题获解以后,教师并没有停留在问
题表面,而是通过对条件进行考察,得
到新的发现或新的问题。
 (3)对课本例题进行变式思考,或
者换位思考。

问题的变式或换位思考,是数学思想的
根本,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深化和引申,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应当是当前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要引起
重视的一个方面。
27
二、高中数学教学“创设情境”策
略
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
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 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
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
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
28
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
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
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
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 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
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
兴趣与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
何的恐惧感。
 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
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
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
29
2、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
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
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
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
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
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
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
性。

30
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
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
到压抑和扼制。
 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
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 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
胆发问。
 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
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
性。

31
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
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
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
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
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
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
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
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32
3、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
为“多向拓展”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
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
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
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
“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 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
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
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
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
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33

4、创设纠错情境,培养学生严谨
的逻辑推理能力
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解题时,
常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对此,
教师应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隐晦的错误,
创设纠错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错误
的原因,寻找治“错”的良方,在知错
中改错,在改错中防错,以弥补学生在
知识上的缺陷和逻辑推理上的缺陷,提
高解题的准确性,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34
5、创设实验情境,培养数学创新
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用数学去解决问
题,甚至去探索一些数学本身的问题。
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
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还
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
加强在“用数学”方面的教育。
 最好方式就是用多媒体电脑和诸如《几何
画板》、《数学实验室》等工具软件,为
学生创设数学实验情境。

35
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
多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
感。
 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
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
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
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
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
36
三、高中数学教学的
“提出问题”策略
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 利用多媒体电脑向学生展示科技发
展史尤其是数学发展史,让学生意
识到重要的问题历来都是推动数学
科学前进最重要的力量,“疑问是
发现之母”,创新来源于“问题的
提出”,“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数学
发展的源头”,
37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
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
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
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哈尔莫斯)
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
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布鲁巴克)……
 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并表现出
非凡的“提问”才华的人,其发展前景将是
38
非常乐观的。

2、创设“提出问题”的情景
要使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
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会观察、
分析、揭示和概括。
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以多
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
技术,在数学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
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
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
生。

39
 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
学习情感。
 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
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
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
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
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
靠保证。
40
3、指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
法
①课题质疑法
 数学学习目标尤如指南针,为后
面的学习指明方向,可从知识的
产生、运用,以及知识的前后联
系上去质疑。
41
②因果质疑法
 任何事物的原因与结果之间都有必
然的联系,即有“果”必有“因”,
有“因”必有“果”。
 可以从“结论”入手提出问题,也
可以从“条件”入手进行质疑。
42
③联想质疑法
 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在某些方
面(如特征、属性、关系等)相同
或相似之处,产生联想,并由此入
手提出问题:这些对象在其他方面
是否也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为什么?
43
④方法质疑法
 当学生做完数学习题时,引导学生
对解答方法进行质疑:“有没有更
简便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解
决哪些类型习题?”等。
44
⑤比较质疑法
 高中数学课程中有很多仅一字之
差而又联系的概念,这些概念的
掌握有一定难度,并且很容易混
淆。可引导学生边比较边质疑。
45
⑥批判质疑法
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
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通过自己独
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
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 摆脱习惯、权威等定
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它在一
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
 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
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进
行探究性质疑,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
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
46
品质。

4、指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
式
 ①学生自我设问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学
生会由此对同一种问题形成不同理解和
看法,各人的接受能力也不相同。
 在数学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
可能真实的情境,并指导学生在自主探
索的基础上独立地提出问题。

47
②学生之间设问
学生在数学实验室进行自主学习数学课
程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
解决的问题,这时候他可以网络向其他
学生询问。
 对于某些方面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师有
必要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生之间的
互相提问。
 通过学生 之间的沟通互动,他们 会看到
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

48
 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理清
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
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
赏、争辩、互助,他们要不断对自
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
 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
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
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
49
③师生之间设问

教师提问——发电子邮件
在数学实验室,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的
监看功能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程,
及时了解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
 并通过它的控制功能不离开座位对学生
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及时地发电子
邮件给指定的学生,向他个别提问,也
可以发电子邮件给部分或全部的学生,
向他们提出共同的问题。

50
学生提问——发电子邮件
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这样
或那样的困难,也会碰到自己无法
解决的问题,除了可以通过网络向
同学询问,也可以发电子邮件给教
师请教。
51
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 课堂教学策略,要以素质教育思想理论
为指导,依据课程标准,重点关注如何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
与,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
和促进者,如何实现教学中知情统一、
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52
 要充分考虑与学生智力发展相关的认
知目标、与学生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情
感目标和与学生实验技能发展相辅的
技能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现有认知水
平、情感态度和发展潜力,结合教学
内容,根据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施
以不同的教学策略,体现因材施教,
促进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
展。
53
(一)积极参与策略
重视与凸现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活动是现
代课堂的重要特征。
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有主体的人,有主动的
意识和自主的精神,他们具有好胜、好强、
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只有让他们参与教与
学的活动中去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心理
需要,并在课堂上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
54
 因而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
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充
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从而使学生在道德、知识、技能、
身心素质上得到全面提高。
55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
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
活跃的心理成分。
 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
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处感官,包
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习的高度
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
备。

56
 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
与学习的前提。
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途
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
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形
成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
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以激发
学生参与兴趣。
57
(1)趣味情境。
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教学中
应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寓教于趣。
 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就能促
使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和努力
探索。
58
(2)操作情境。
 现代数学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生活,
强调体验性学习。
 而操作活动又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和体验感悟的一种良好形式。
 根据心理学研究,学生认识规律一般
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
 而高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
维为主要形式,同时还保留着直观动
作思维的形式,但数学的一个重要特
点是它具有抽象性。
59
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年
龄特点出发,遵循学生认识规律,
依据教材,加强直观教学,增加学
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引导学生实际
观察、操作,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
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
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学知识。
60
(3)问题情境。
传统教学是师问生答,思路是在教师限定
的框架里,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课堂未
能体现主体性。
 现代教学要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
在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积极思维,激
发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倾向,产生自发探
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欲望。
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使学生产生“认知冲
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
61
2、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参与水平。
良好的参与兴趣固然可以激发强烈的求知
欲,然而兴趣只是学习的即时动力,要使
这种动力持久,关键还要让学生掌握有效
的学习方法。
 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
培养。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引
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识的对象,
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
方法和解题的策略,让学生学会阅读、学
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形成学习
能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水平。

62
(1)学会阅读。

是让学生养成读书和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学会学
习。
在具体指导读书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三边”:
 边读边记(把重点句划出来或把不理解的地方记
录下来),
 边读边说(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知识的形成过
程和主要结论,对于重点问题及不理解的地方,可
以采用同桌讨论的方式,通过边读边议,互相交流,
使读更有收获),
 边读边想(知识的形成过程怎样?结论是怎样得
到的?结语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并能进一步对课
本中的内容质疑问难)。

63
(2)学会观察。
数学观察力强的人,善于发现图形特点、
数量关系的特征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
系,从而进行正确恰当的判断,合乎逻
辑的推理和准确迅速的运算。
 因此,数学学习必须重视数学观察力的
培养。
 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要求学生做
到有明确的目标,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把观察和思维、想象结合起来,同时通
过比较,提高观察效果。

64
(3)学会操作。

数学知识一个显著特点是严密的逻辑性和
高度的抽象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必须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指导
学生学会操作,首先操作要围绕教学目标
进行;其次要指导操作过程,明确程序;
再次操作要同观察、思维、语言表达有机
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
部的智力活动,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含
义。
65
(4)学会思考。







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学会如何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
教学一节课,可通过“设疑——探究——归
纳——验证”这四个阶段,层层推进,步步深
入,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思考。
教学生学会思考,要做到三个“善于”:
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
善于随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
善于从同学发言中启发自己的思考。
指导学生把听讲、思考、记忆结合起来,逐步
培养积极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66
(二)师生互动策略
现代教学要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
力”。
 就是要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势力建立
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
生关系,以形成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
学环境;在学生之间创设一种相互交流、
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师生关系、以利人
格和心理健康发展。

67
 也就是要形成师生活动,它包括教
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
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群体与群
全的互动。
 师生互动的关键是运用多种教学形
式、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加强它们
之间的相互交往、沟通和合作,建
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形成良好的
心理状态和教学环境。
68
1、改革教学模式,实现角色转变。
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表现
形式,它是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有效
的教学实践,反映了教学活动的基
本理论框架,是教师、学生、教材
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和教学程序的策
略体系。
69

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
主体”,这一现代教学论观点已得到广大
教师的广泛认同,然而实际的大面积教学
中,并没有真正得以体现和落实,主要是
在课堂上很少看到学生向教师提问,有的
只是教师提问学生;有时教师也安排学生
操作演练、议论等活动形式,颇为热闹,
实质上是“老师要我们摆,让我们做、叫
我们说的”,思路是在教师限定的框架里,
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课堂未能体现主体性。
70
而现代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人的发展”,强
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
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获取知
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 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原有不合理的数学教学模
式,提倡在师生之间建立交往对话式的“生活
关系”,形成“师生互动,情知互动”新的数
学教学模式,实现师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沟通与知识、经验、智慧、意义的“共享”,
切实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确立学生在学习
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准确把握教师在
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作用,摆正教师在教学
活动中的位置。

71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创造性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是
组织协调人的角色,要依据教学要求,
结合学生实际,组织教学行动,把握活
动时程,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
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并使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民主的、
和谐的关系。
72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
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索“发现”、
“再发现”新知的过程。
 教师的“导”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
的盲目性、避免学生的思维误入歧途,
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能指向一定的
目的,使教师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寻求知
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向导。

73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
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普通一员,融入
到学生之中,了解他们、欣赏他们、鼓
励他们,成为深刻理解学生的观点、想
法和情感特征的知音,以建立一种相互
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
关系——伙伴型关系。
74
2、优化人际关系,形成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
实现的,通过师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
流、沟通理解,实现数学知识从教师到学
生的转化,从低级到高级的渐变,从理论
到实践的渗透,实现知识、能力与个性品
质的发展。
 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调节人际关系及其
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
动、学习个体与群体、教学中介的互动,
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
的。

75
(1)学习氛围民主化。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信息沟通的过程,
是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的特殊人际
交往活动。
 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扬民主,尊重学生,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学活
动充满师生的激情,涌动着灵感,弥漫
着人情味,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活
动。

76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思
考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
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 而手势、眼神、动作等体态言语在沟通师
生感情、传递信息之间也能起到不可忽视
的重要作用。
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眼神、
一个手势都会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从而
加快和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到意想不
到的教育作用,必须引起重视。

77
(2)教学形式多样化。
 教学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
用的活动方式,主要有班级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三种。
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把课堂教
学按师生之间的交往状态又分为四
种形式:
78
课堂教学按师生之间的交往状态
又分为四种形式:

第一种:教师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效果
较差。

第二种: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现在
的班级教学课堂交往多是这样的,效果一
般。
 第三种:除师生双向交往外,保持在一定
范围内学生的交往,效果较好。
 第四种:教师成为群体中平等一员,师生
间进行广泛的双向交往,效果最好。
79
现代课堂教学提倡建立第四种师生交往形
式,坚持教学形式多样化,实施班级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策略。
 班级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有利于和
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建立,能使教
学交往充分展开,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自主
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 同时,班级教学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且班级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还必须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因人施教,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
平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
80
(三)知情融合策略
现代教学把课堂视为一个由活动与情感
交织共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在发展智
慧能力同时丰富情感世界的重要基地。
 课堂教学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必须把情
感教育与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紧密结合,
使情感和认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
互促进,构成一个整体。

81
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
基础,
 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动力、强
化和调节作用,以形成认知与情感相辅相
成、和谐统一、主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教材、
环境等潜在知情因素,启动、维护、强化
学生的认识活动,使学生乐学、好学,使
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训练的过程,又是情感
陶冶的过程,得最优的教学效果,真正实
现课堂教学认知过程情感化,达到认知和
情感和谐发展。

82
1、研究教学内容,挖掘知情因素。
 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
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
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
产生的新知识。
 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
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
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
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
83
一般来说,教材教学内容中,知识内容比较
明显,认知主线易于把握,往往师生互动而
产生的情感因素比较隐蔽,难以发现。
 事实上,数学知识内容都是人们在生产、生
活的实践中发现、归纳、总结而出,都具有
一定的情感因素。
 他们寓于知识内容之中,需要教师去研究教
学内容,挖掘出潜在情感因素。
 把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社会现实联系起来,
多角度考虑,学生思维的空间变大了,情趣
更浓了,认知和情感都能得到发展。

84
2、赋予情感色彩,促进知情交融。
 教学中,认知、情感相互作用,贯
穿于始终,直至知情发展、目标的
共同实现。
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把缺乏情感
因素的内容,在教学中赋予情感色
彩,达到知情交融。
85
(四)主动发展策略
 现代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历程中
的一段重要经历,是其人生中充满
生命活力意义的重要构成部分,在
智力发展、情感沟通、人际交往等
活动中实现着自己的多种需求,并
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发展。主
动发展,又是素质教育本质属性之
一,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86
 教学要实现发展,不仅要掌握知识,
而且要发展基本能力和培养良好的
思想品德;不仅要发展个性和创造
性,而且要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
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不仅要发展
智力,而且也要发展非智力,学会
发展,培养社会适应性。
87
1、合理建构,优化认知结构。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
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
构过程。
 因此,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上,要从
被动接受现成结论,转变为自主探索构
建新知。
 在教学法中要针对教材知识结构,结合
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展现知识的形成
过程,使学生主支参与、自主探索构建
新知。

88
2、教学开放,培养探索精神。
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走向
开放。
 学生在轻松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
才能充分的思考、研究和领会知识及其
方法。
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开放性的指导,重
点放在教学过程的宏观控制上,多给学
生探索的机会和思考的空间,为他们指
导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思路;

89
 课堂要有开放的气氛,主要体现在
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学过程的民主
上;
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随着学生
“独立性”的增长,学生在教学上
的民主要求就更近切。
 有些教师对学生很凶,动不动就申
斥,他们以为这就是严格要求,其
实这是对严格要求的误解。
90
结束语
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
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
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 对于教学来说,没有任何单一的策
略能够适应所有的情况,而有效的
教学必须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策略
因素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
91
 教学设计者只有掌握了较多的不同
的策略,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
良好的教学方案。
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灵活运
用问题解决教学、创设情境策略、
提出问题策略和课堂教学策略,并
匹配最适合学习者学习的网络技术,
充分利用交互技术和网络的多维性
来优化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92
93
欢迎访问
http://www.lsyf.cn
http://lsyf.cn/jksyf.html
相逢就是缘,愿与大家成为朋友!
电话:18981539788
E-mail:[email protected]
QQ:178990915
微信号:lsjksyf
9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首批专家型教师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凉山州教科所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西昌学院数学教育、教育心理学客座教授
中国数学会会员 ⊙ 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四川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
四川省中学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
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成员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组成员
凉山州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凉山州教育学会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