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强教授讲义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李志强教授讲义

临床血液成分 合理应用与有效评价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李志强

1.血管里流动血液≠采供血机构提供的全血 2.血液制剂≠血液制品 3.1单位全血≠200ml

成分血 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特定的方法将全血中 一种或多种血液成分分离出而制成的血液制剂与 单采成分血的统称。 成分输血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输注所需的成分血,以 期达到预期治疗目标,同时最大幅度地降低非必 需成分的输入。

成分输血基本原则 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2.成分血输注剂量应符合临床输血治疗剂量要求, 一次足量输注才能达到预期治疗目标; 3.各种血液成分应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均在保存期 内使用。

红细胞制剂 少浆血(浓缩红细胞) 目前已很少应用 悬浮红细胞 容量150ml,保存35d 少白红细胞 容量150ml,保存24h(35d) 洗涤红细胞 容量130ml,保存6h 低温红细胞 容量130ml,保存6h 辐射红细胞 容量150ml,保存72h (28d)

血小板 机器分离(单采)浓缩血小板悬液: 容量250ml,保存期5d。 含较多血浆成分的手工分离浓缩血 小板悬液:容量25ml,保存24h。 血浆 普通冰冻血浆,容量100ml,保存1y 新鲜冰冻血浆,容量100ml,保存1y 冷沉淀物 容量25ml,保存1y \

新鲜冰冻血浆 血液采集内18小时内将血浆成分分离出并冰冻 呈固态成分。含有几乎全部的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 -20℃以下

适用于 补充各种原因导致的不稳定凝血因子与稳定凝 血因子缺乏,如: 1.严重肝病所致凝血因子缺乏的出血患者 2.大量失血后的大量输血并发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3.华法令药物使用过量的患者等。

实验剂量 通常新鲜冰冻血浆的首次剂量为10~15ml/kg, 维持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 果来决定,一般为5~10ml/kg。 倘若出现大量出血的情况时,使用剂量取决于 对出血的控制情况,最大剂量可达50-60ml/kg。

机器采集浓缩血小板 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全封闭的条件下自动将符合 要求的个体血液中的血小板分离出并悬浮与定量血 浆内的单采成分血。含有极少量红细胞 可降低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率。 22±2℃,轻振荡保存

使用剂量 当患者无出血倾向时,通常成人和年龄较大的 儿童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体重低于20kg的儿童每次 输注剂量按10~15ml/kg。 当患者有出血倾向时,血小板的输注剂量取决 于患者的出血情况及止血效果。血小板成分应是患 者能耐受的最大速度予以输注。

冷沉淀凝因因子(其它名称:冷沉淀) 采用特定的方法将保存期内新鲜冰冻血浆在1 6℃融化后分离出大部分血浆,并将剩余的冷不溶解 物质在1小时内速冻成固态的成分血。 主要含有:FⅧ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 蛋白原、纤维蛋白稳定因子与纤维结合蛋白 -20℃以下保存

适用于 药源性FⅧ浓缩制剂无法获得时,FⅧ因子或血 管性血友病因子低下或缺乏的补充,也可用于药源 性纤维蛋白原无法获得时,纤维蛋白原低下或缺乏 的补充。

使用剂量 冷沉淀用于FⅧ因子水平低下或缺乏的补充,按每单 位冷沉淀含FⅧ因子含量80IU估算。 补充剂量通常 轻度10~15IU/kg 中度20~30IU/kg 重度40~50IU/kg; 用于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或缺乏补充,按每单位冷 沉淀含纤维蛋白原含量150mg估算(200 mL全血分离 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制备的冷沉淀为1个单位)。通 常首次剂量50-60mg/kg,维持量10-20mg/kg。

手术及创伤患者 围术期输注

血小板 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并伴有出 血倾向或表现时。 (一)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二)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三)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 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四)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明确的血小板功能 低下(如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或体外循环后),输注 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新鲜冰冻血浆 (一)因凝血因子缺乏所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 能障碍,严重肝脏疾病,DIC或维生素K缺乏。 (二)在排除低体温、酸中毒等因素的前提下, PT 或APTT>正常值1.5倍,或INR>正常值1.5倍,创 面弥漫性渗血。 (三)因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悬浮红细胞或库存全 血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体血容量)出 现的稀释性凝血障碍。

(四)一般用量为10-15 ml/kg即可满足凝血 需要,使用前后应监测凝血功能(PT、APTT、 INR等)。 (五)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作用(一般用 量为5-8 ml/kg)。 (六)治疗抗凝血酶III缺乏性疾病(表现为 肝素抵抗)。

冷沉淀 (一)纤维蛋白原缺乏,纤维蛋白原低于1 g/L;有 活动性岀血时,纤维蛋白原低于1.5 g/L,可输注。 (二)血管性血友病、甲型血友病(VIII因子缺 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严重肝病。 (三)心功能不全患者伴凝血功能障碍需补充凝血 因子,但因心脏负荷的限制不能输注FFP时。 (四)溶栓治疗后出血。

注: 1.手术患者血小板>50×109/L时,一般不会发生出血增多 2.血小板功能低下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 3.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 后果的大小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体外循环、 肾动能衰竭、严重肝病用药、术前阿斯匹林治疗)等,都是 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的指证。 4.分娩期妇女血小板可能会<50×109/L(妊娠性血小板减 少)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 5.输注血小板后的峰值浓度决定其效果,因此输注血小板时 应快速输注。

内科系列疾病输注

血小板 (一)血小板计数>50×109/L,可以不输注,或(和)血 小板功能检测存在异常,伴有出血倾向,可以输注。 (二)血小板计数≤10×109/L,应立即输注。 (三)血小板计数10~50×109/L,伴有明显出血倾向的,应 立即输注。

尤其是: 1.存在其它止血异常(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障碍)或存 在高出血风险因素(如发热、败血症、贫血、肿瘤放化疗后 等),血小板计数<30×109/L时; 2.急性大出血后大量输血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出血不止, 血小板计数<50×109/L时; 3.免疫因素所致输注无效,伴危及生命的出血时,应立即 一次性足量输注并测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与血 小板回收率(PPR)。

新鲜冰冻血浆 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多种不稳定凝血因子或 (和)稳定凝血因子或(和)抗凝血酶III缺乏, PT或APTT>正常值1.5倍,或INR值>正常值1.5

倍(肝病INR值>正常值1.3倍),伴有创面弥漫性渗 血, 也可用于华法令使用过量等

冷沉淀 (一)先天性或获得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 原水平<1.0 g/L),伴出血倾向或拟实施手术,在 药源性纤维蛋白原无法获得时; (二)血浆FVIII活性较低伴有明显出血倾向,在药 源性FVIII浓缩制剂无法获得时; (三)血管性血友病患者,在药源性FVIII浓缩制剂 无法获得时; (四)出血或DIC患者,疑有凝血因子XIII缺乏或低 下时等。

有效性评价

评价方法 (1)在每次实施输血后48小时内 (2)通过单一实验室指标变化 或单一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 或实验室指标与临床症状与体征同时变化 (3)有效:客观指标改善(实验室指标、血压、心率等) 好转:主观指标减轻或好转 无效:客观指标或/和主观指标无改善

评价指标 1.红细胞制剂输注 (1)实验室指标 ①一般50kg体重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2u(洗涤红细胞3u)大 约可使血红蛋白升高10g/L,红细胞容积升高0.03。 由于血红蛋白检验误差允许值为±10g/L,故临床判断 输注红细胞制剂是否有效,应在输注后血红蛋白升高 ≥20g/L。 ②应排除出血、溶血等倾向。 (2)临床缺氧症状与体征改善或消失。

2.血小板制剂输注 (1)实验室指标 ①粗略计算 一般50kg体重患者输注输注单采血小板1u(含 血小板总数2.2x1011),可使血小板计数升高30×109/L。 ②应排除出血、DIC等倾向。 (2)临床出血症状与体征改善或消失。

3.血浆与冷沉淀输注 (1)实验室指标 ①精确计算 以凝血因子Ⅷ活性增高为疗效评估指标。新鲜 冰冻血浆15ml/kg或冷沉淀15IU/kg,每12h输注1次,连续输 注2次,凝血因子Ⅷ活性可增高30%。 ②粗略计算 恢复至正常 APTT或/和PT或/和INR或/和出凝血时间改善或 (2)临床出血症状改善或消失。

部分疾病输血注意事项

大出血

慢性肾功能衰竭

肝硬化 (失代偿期)

. 贫血: 出血、营养不良、脾功能亢进。 (1)伴有肝肾综合征、代谢性酸中毒和高血钾。 (2)输注洗涤红细胞或悬浮红细胞(近期7-10天)。 2.

出血倾向: 凝血功能障碍、BPC破坏增多 (1)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 (2)输注单采血小板 (3)凝血酶原复合物首次10-20u/kg,以后每6小时给予5u/kg (4)补充维生素K 1 10-15mg静注

3.

白细胞减少: (1)一般不输注白细胞混悬液 (2)粒细胞<0.5x10

9 /L,并伴有危险生命的感染时 4.

低蛋白血症: (1)首选白蛋白制剂 (2)血浆200ml升高1g/L(理论值),在白蛋白制剂缺乏 时可应用

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合并下列情况可考虑输血 (1)消化道大出血 (2)Hb<60g/L合并症状 (3)冠心病心绞痛合并贫血用药不能控制 (4)各种心脏手术等

输血原则 能不输者就不输; 能少输者不多输; 能多次输注者不一次输注

(1)剂量根据病情、心功能而定。每日以不超过300 350ml为宜。 (2)输血速度比量更为重要,速度宜慢,1ml/min。 (3)输血前15分钟可洋地黄化或/和利尿剂。 (4)血液动力学监测。

出血性疾病

(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1)疑颅内出血者 (2) BPC<5X10 9/ L或BPC<20X10 9/ L伴活动性出血者 (3)围术期严重出血者

(Ⅱ)血友病A (1)轻度:因子VIII活性5-25%,发生在青年期,运动、拔牙、 手术后出血不止,偶尔关节出血等。 (2)中度:因子VIII活性1-5%,儿童期后,皮下、肌肉出血, 也有关节出血等。 (3)重度:因子VIII活性<1% ,<2岁即出血,出血重、皮肤肌 肉关节反复出血,关节畸形等。

(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1)单采血小板 血小板数<50X10 9 /L;白血病并发DIC (2)冷沉淀 补充凝血因子10-15IU/kg,每天1~2次 (3)新鲜(冷冻)血浆(少用) 补充凝血因子,10-15ml/kg

恶性肿瘤

常见实体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 输血适应证 (1)WBC<1.5X10

9 /L;中性粒细胞<0.5X10

9 /L,伴高热和抗生 素无效。 (2)BPC<20X10 9 /L伴危及生命的出血。 (3)造血干细胞移植期。 (4)Hb<60g/L伴缺氧症状。 (5)并发DIC。

(1)贫血 辐照红细胞、少白悬浮红细胞 (2)粒细胞 抗生素+IVIg+GM-CSF等综合治疗 (3)单采血小板 伴有出血倾向,尤其是颅内出血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