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链接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打开链接

3.2 生物与大气
大气组成及其生态作用
氧与生物
二氧化碳的生态作用
一、大气组成及其生态作用
 大气是指从地球表面到高空1100km范围内的
空气层。
 在大气层中,越往高空,空气越稀薄。因而
大气压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平均海拔升
高300m,大气压降低3.33kPa,海平面为
1amt(1amt=101.32kPa),在海拔约5400m
高度,气压约降到半个大气压。
 大气由氮、氧、二氧化碳、氩、氦、氖、氢、氪、
氙、氨、甲烷、臭氧、氧化氮及不同含量的水蒸气
组成。
 在干燥空气中,O2占大气含量的20.95%,N2占
78.9 %,CO2占0.032%。这个比例在任何海拔高
度的大气中基本相似。但在地下洞穴或通气不良的
环境中,空气中的O2 和CO2含量与大气不相同。
 由于海拔增高大气压降低,因此氧分压也随海拔增
高而降低。如:海平面O2分压(PO2 )为21.23kPa,
在海拔5400m时PO2为9.73kPa,这给哺乳动物的生
存带来威胁。
 大气的生态学作用
O2 和CO2与生物关系最密切
CO2与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又是生物氧化代谢的
最终产物;
O2几乎是所有生物生存所依赖的媒体,没有氧,生物就不
能生存
二、氧与生物
 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由
光能分解水释放出氧。少部分氧来源于大气
层的光解作用,即紫外线分解大气外层的水
汽放出氧。
 在25-40km的大气高空层,紫外线促使氧分子
与具有高浓度活性的氧原子结合生成臭氧,
臭氧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保
护了地面生物免遭受短光波的伤害。
氧与动物能量代谢
 动物生存必须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于食物的氧化过程。
 由于空气密度小,粘度小,陆生动物支撑身体必须克服自身
的重力,因而消耗能量比水生动物大,所需氧气量更多。
 例如,中华鳖幼鳖在陆上28摄氏度及30摄氏度下,静止代谢
率为(以耗氧计算)分别为134.7及180.0mL/(kg.h),而在
相同温度的水中,静止代谢率分别为22.8及21.4mL/(kg.h),
陆生代谢是水下代谢的5.9-8.3倍。
无尾两栖类的成体在陆地上生活,其单位体重的血红蛋白
的量 比其水中的蝌蚪高好几倍,心脏指数也大3-4倍。
 正由于空气中的氧比水中更容易获得,使得陆地动物能得到
足够多的氧,保证了陆生动物有高的代谢率,能进化成恒温
动物
 由于陆地上氧分压高,从海平面直到海拔6000m,
动物代谢率没有表现出随氧分压变化。但氧分压
对代谢的影响可通过极低分压表现出来。由于水
中溶解氧少,氧成为水生生物的存活限制因子。
 如当水中氧分压从13.3kPa下降到2.67kPa时,鲷、鲀的
代谢率下降约1/3,当水中氧分压低于2kPa时,这两种鱼
都不能生存;蟾鱼从氧分压14.7kPa下降到零时,其代谢
率呈直线下降,在缺氧环境中能生存一段时间,是依赖
于无氧代谢。金鱼在水中溶氧高时,耗氧量不随氧分压
变化,水中溶氧低时,耗氧量随氧分压下降呈直线关系。
 表明动物代谢率随环境氧分压变化而变化是一般
规律,不随氧分压而改变的可能是一种特例。
内温动物对高海拔低氧的适应
 动物红细胞中血红蛋白氧离曲线的形状和
位置,表示在不同氧分压下血红蛋白对氧的
亲和力,常用血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
(即P50)作为血氧亲和力指标。
 P50升高,曲线向右移,表示血红蛋白对
氧的亲和力小; P50降低,曲线向左移,
表示对氧的亲和力增加。
 由于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血红蛋白在低
氧环境中氧离曲线P50降低,对氧结合能力增加,因而高
山氧分压的下降对这些外温动物的生存和分布不是重要
的生态因子,而高山的湿度与食物成为限制其生存的决
定性的因子。
 鸟兽的红细胞中有2,3-二磷酸甘油酸(DPG),由于它
的变构效应,使氧离曲线右移, P50升高,血红蛋白对
氧的亲和力降低。随着海拔高度增加,红细胞中的DPG
浓度增加,导致P50升高更大,在一定海拔高度范围内,
DPG浓度随海拔增高呈线性增长。因而,低氧分压成为
限制内温动物分布与生存的重要因子。
 动物或人从低海拔进入高海拔后,最明显的
适应性反应表现在呼吸与血液组成成分方面
呼吸
平原地区狗与在4500m驯养2周后气体交换
系统各部位(如从呼吸气到肺泡气,从肺泡
气到动脉血气)的氧分压差小于平原地区的
狗,意味着氧气流动阻力要比平原地区的狗
要低,也表明高原上机体内氧气的传递能力
更大,这些变化是明显低氧适应的结果。
 首先,由于低氧刺激,动物产生过度通气(呼吸深度的增
加),使肺泡能补充更多新鲜空气,导致气体与血液交界面
上PO2 升高。过度通气出现在急性低氧暴露中,并持续出现在
长期低氧暴露中。
 由于过度通气,平行的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除,导致动脉血
中二氧化碳分压降低,血液偏碱,出现低碳酸血症。但由于呼
吸中枢在低氧下对CO2的敏感性增高,反应阈值降低,使脑中
枢能在较低的二氧化碳分压刺激下维持一个较高的通气水平。
 在肺泡水平上,由于高海拔地区动物肺泡的通气-血液灌注不
均匀性下降,呼气时肺泡的余气量增加,以及肺泡膜的气体
弥散能力增高,有利于肺泡与循环血液间的O2交换。
 在组织水平上,低氧刺激组织内毛细血管增生,缩短气体弥
散距离,有利于给组织供氧。另外,无论是高海拔土著动物、
人,或是驯化到高海拔上的人、大白鼠、豚鼠,其骨骼肌中
的肌红蛋白浓度均增加(肌红蛋白的携氧能力远大于血红蛋
白),为低氧状态下的组织提供更多的氧。
血液组成
 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从平原进入高海拔地区后,血液中
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及血球比积将升高。
 如图,人由海拔850m进入4540m高度后,这三项指标
逐渐升高。数周后达到最大值,并维持在此高水平上。
当高海拔回到平原后,这些指标将逐渐下降,恢复到
原水平。
 随着红细胞数量增加及血红蛋白浓度增加,血氧
容量会增加,有利于动物在高原上生存。但当红
细胞增加太多时,对机体也不利,因为红细胞的
增多,增加了血液粘度,致使血流阻力加大,导
致心脏负荷增加,出现心脏肥大。
 急性低氧引起红细胞增多,是由于低氧刺激,引
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刺激储备器官脾脏收缩,
导致红细胞的释放增加。随着持续的低氧暴露,
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刺激骨髓造血组织,加速
红细胞生成。
 高山土著动物血象相同于平原动物正常值,不因海拔
高度而变化。
 例如,生活在喜马拉雅山5640m的斑头雁,其血球比
积(43.9%)、红细胞数量(2.7х106/uL)、血红蛋
白量(129g/L)与海平面地区的斑头雁3项指标(分别
为47.8%, 3х106/uL, 139g/L )相近。
安第斯山的高山动物,如羊驼、美洲驼和驼马,他们
的血球比积、红细胞数量(特高,为一般动物的2-3倍,
红细胞体积小,椭圆形)和血红蛋白的数量与低海拔
地区的同类动物相似。
 平原哺乳动物进入高原后,血氧亲和力
下降,但高海拔土著动物P50似乎低于平
面动物。
例如,玻利维亚的雁、南美鸵鸟、安第
斯山的驼马与平原相比,血氧亲和力稍
大些。
 美洲鹿鼠从低海拔到高海拔连续分布形成10
个亚种,他们的P50与世居的海拔高度之间有
很强的负相关,即生活在海拔越高的地区动
物的P50约低,约能适应低氧环境。
 动物中血氧亲和力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遗
传决定的,正如青藏高原上的土著动物——
高原鼠兔,在海拔5000m时,动脉血液的PO2
12.5kPa,高于2300时的PO2 9.6kPa,由于这
种特性,他们才能分布在海拔5000m的高原。
植物与氧
植物与动物一样呼吸消耗氧,但植物是大气中
氧的主要生产者。
 植物光合作用中,每呼吸 44 g CO2,能产生32 g
O2。白天,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比呼吸作
用所消耗的氧气大20倍。
 据估算,每公顷森林每日吸收1t CO2,呼出0.73t O2,
每公顷生长良好的草坪每日可吸收0.2t CO2,呼出
0.15t O2。如果成年人每人每天消耗0.75kg O2,释放
0.9kg CO2,则城市每人需要10m2森林或50m2草坪才能满
足呼吸需要。
三、CO2的生态作用
大气中CO2浓度与温室效应
 大气圈是CO2的主要蓄库。大气中的CO2来源于煤、石油
等燃料的燃烧及生物呼吸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 CO2浓度具有日变化和年变化周期。
近百年来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大气中CO2中体积分数
从原有的290х10-6上升到320 х10-6。Manabe等人认
为,大气中CO2每增加1%,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3℃。
但也有相反观点,认为大气中CO2增加的同时,尘埃量
也相应增加,尘埃作为反射屏阻挡了太阳辐射,而抵
档了CO2的增热效应。
CO2与植物
 植物在光能作用下,同化CO2与水,制造出有机物。在
高产植物中,生物产量的90%~95%是取自空气中的CO2,
仅有5%~10%是来自土壤。因此,CO2对植物生长发育
具有重要作用。
 各种植物利用CO2的效率是不同的
C3植物(水稻、小麦、大豆等)在光呼吸中,线粒体
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逸散到大气中而浪费掉,所释放的
CO2常达光合作用所需CO2的1/3。 C4植物(甘蔗、玉米、
高梁等)在微弱的光呼吸中,线粒体释放的CO2很快被
重吸收和再利用,表明C3植物利用CO2效率低。
 空气中CO2体积分数虽为0.032%,但仍是高产作物的限制因
素,这是因为CO2进入叶绿体内的速度慢,效率低,主要是
受叶内表皮阻力和气孔阻力影响。因此,气孔开张度是决
定CO2扩散速度的重要条件。
 在强光照下,作物生长盛期,CO2不足是光合作用效率的主
要限制因素,增加CO2浓度能直接增加作物产量。例如,在
强光照下,当空气中CO2体积分数从0.03%提高到0.1%左右
时,小麦苗期光合作用效率可培加1倍多。当CO2体积分数
低于0.005%(50×10-6左右)时, C3植物光合作用达到CO2补
偿点,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等于零。因此,在温室中可
增加CO2浓度来提高产量,这对C3植物比对C4植物的效率更
好,可能是因为增加CO2的浓度弥补了C3植物对CO2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