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

目的要求
♣ 掌握: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的概念、
特点与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及其防治。
♣ 熟悉: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有毒
动植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
现、急救处理原则、预防和治疗。
♣ 了解:其余内容
食品安全
人命关天
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
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
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
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
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
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
从猪肉里我们认识了可多巴胺(瘦肉精)
现在三鹿蒙牛伊利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
胺的化学作用
食品安全(food safety)
是指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的条件下长期食
用,对食用者不产生不良反应的实际担保。
食品安全涉及:
食品卫生、质量、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
食品(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
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
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
食品中的各种致病因子通过摄食方式
进入人体内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
一类疾病。
特征:
♣ 1 食物---- 传播疾病的媒介(Vehicle )
♣ 2 食物中的病原物质----- 食源性疾病的致病
因子(pathogenic agents)
♣ 3 临床特征(symptom)-----急性中毒性
或感染性表现
食物中毒
食源性肠道传染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
变态反应性疾病(食物过敏)
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
一次大量或长期低剂量摄入某些有毒、
有害物质引起的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
征的疾病
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某些慢性疾
病等
第一节食品中常见污染物及其危害
 生物性—居首位
寄生虫及卵、病毒、细菌、真菌及其毒素、
动植物天然毒素
 化学性
农药残留(超标31%)、兽药(抗生素)残留,
滥用添加剂,环境污染物、环境雌激素和重金
属等。如氯丙醇、氯化联苯、二恶英(Dioxin)
等 。
 物理性
杂质、杂物、放射性物质
如131I、90Sr、89Sr、137Cs是
可能污染食品的放射性核素。
2005.2 “苏丹红一号”事件,武斯特(Worcester)调料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 20世纪60年代,英国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
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被真菌毒素污染,最终
使人们发现了黄曲霉菌产生的有毒代谢物
质—— 黄曲霉毒素。可引起动物急性中毒、
死亡
♣ 研究最多的毒素,也是致癌力最强的毒素
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
♣ 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
谢产物,是一组化学结构类
似的化合物。已分离鉴定出
12种。
♣ 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
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
后者与致癌有关。
♣ B1的毒性及致癌性最强。
〉10KCN;〉68砒霜
黄曲霉毒素的分布
♣ 性质
耐热,一般的烹调加工温度很少被破坏,在
280℃时可发生裂解,毒性破坏。几乎不溶于水,
易溶于油和一些有机溶剂。在碱性条件下,毒素的
内酯环破坏形成香豆素钠盐,可溶于水被洗脱掉。
♣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污染较重
♣ 在我国,产毒菌种主要为黄曲霉菌
♣ 华中、华南、华北产毒株较多
♣ 以花生和玉米污染最为严重。其它各种食品,
如大豆、稻谷、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和奶
制品、食用油等。
黄曲霉毒素的中毒及其危害
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
♣ 主要是损害肝脏,引发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 大剂量摄入有胃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腹胀及肝区触痛等;严重者出现水肿、昏迷、以至
抽搐而死亡。
♣ 目前最强的致癌物质。动物实验主要诱发肝癌,也
能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
部位的癌症。
胃
乳
头
状
瘤
N-亚硝基化合物
N-亚硝基化合物的分类
① N-亚硝胺
低分子量(如二甲基亚硝胺)在常温下为黄色油
状液体,高分子量的多为固体,溶于有机溶剂。
② N-亚硝酰胺
化学性质活泼,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中均不稳定
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
♣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硝酸盐: 蔬菜;
亚硝酸盐: 腌制不充分;不新鲜蔬菜;泡菜
肉中的食品添加剂
♣ 胺类物质:海产品、肉制品、啤酒、不新鲜蔬菜
♣ 体内合成:口腔、胃主要场所
前体物
化学或生物
学途径
N-亚硝基化合物
N-亚硝基化合物的致癌性
♣ 许多的肿瘤:如食管癌、胃癌、肝癌、结直
肠癌、膀胱癌
♣ 具有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 亚硝胺较稳定,对细胞没有直接致突变作用
预防措施
① 食品应冷藏,保证新鲜度:防止蛋白质高的食物如
鱼、肉等腐败变质;
② 合理食用咸菜、泡菜:腌制一周后再食用
③ 摄取新鲜蔬菜、水果:含VC和胡萝卜素阻止前体
在胃内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
④ 少饮啤酒:不要长期大量
⑤ 注意口腔卫生,防止食物残渣细菌作用下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
剩菜加热,反而更多的硝
酸盐分解成亚硝酸盐
多环芳烃化合物(PAHs)
是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挥发性碳
氢化合物,是重要的环境和食品污染物。
♣ 200多种PAHs
♣ 有相当部分具有致癌性,如苯并[a]芘、苯并
[a]蒽等。
食品中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
① 烘烤或熏制时直接受到污染;
② 烹调时高温裂解或热聚形成,是主要来源;
③ 植物性食物吸收土壤、水中多环芳烃,大气
飘尘直接污染;
④ 食品加工时的机油、包装材料、柏油马路上
晾晒粮食均可污染食品;
⑤ 污染的水体污染水产品;
⑥ 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可合成微量多环芳烃。
第三节食物中毒(录像)
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系指摄入含
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
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
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但不包括:
 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
 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寄生虫病(如
旋毛虫病)
 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多次摄入某些有毒、有
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如致癌
、致畸、致突变)的疾病
一、食物中毒的分类和特点
1. 按病原分类可分为:
♣ 细菌性食物中毒:致病菌或毒素污染的食品,沙门
菌、副溶血性弧菌
♣ 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霉变甘蔗、赤霉病麦
♣ 动物性食物中毒:如河豚鱼
♣ 有毒植物食物中毒:苦杏仁、毒蕈
♣ 化学性食物中毒:重金属、农药
2. 食物中毒的特点
♣ 季节性:与食物种类有关,细菌性多发生在夏季;
化学性全年均可发生
♣ 暴发性:潜伏期短,发病突然,呈暴发性,短时间
内有多数人同时发病,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趋势。
♣ 相似性:发病者食同一食物历史;临床表现相似,
多为急性胃肠炎,病程短。
♣ 非传染性:停止食用后,发病停止。人与人之间无
直接传染。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2:09-13:21)
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类
概述
1. 中毒原因
① 食物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过程中被致病菌
污染;
② 被污染食物:较高温度下存放,充足的水分、适宜
的pH值及营养条件---致病菌大量生长繁殖或产生
毒素;
③ 被污染食物:未经高温彻底杀灭细菌,或熟食受到
带菌者的污染。
2. 流行病学特点
① 发病季节性明显,以5-10月较多;
② 常见的中毒:病程短、恢复快、病死率低。但肉毒
梭菌等引起的食物中毒病程长、病情重、恢复慢;
③ 主要食品:肉及肉制品,禽、鱼、乳、蛋也占一定
比例。
3. 发病机制
♣ ① 感染型
♣ ② 毒素型
♣ ③ 混合型
4. 临床表现
♣ 一般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
♣ 感染型食物中毒通常伴有发热
♣ 毒素型食物中毒很少有发热,中毒潜伏期的长短与
毒素类型有关
5. 诊断标准
♣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同时发病;食物接触史;
找到中毒食品、查明病原体
♣ 病人潜伏期和临床表现符合食物中毒的特征
♣ 实验室检查:细菌学、血清学检查(可疑食
物、吐泻物细菌培养、血清凝集实验、动物
实验检测毒素)
6. 预防与急救措施
♣ 防止细菌污染食品:
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加工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食品从业人员定期体检、良好卫生习惯;
♣ 控制细菌繁殖和产生毒素:低温通风储存;
♣ 食用前彻底加热,杀灭病原菌和毒素;生熟食品分
开;
♣ 及时抢救病人:
♥ 首先应迅速排出毒物:催吐、洗胃、导泻
♥ 对症治疗:治疗腹痛、腹泻,纠正酸中毒、电解质
紊乱。
♥ 特殊治疗:中毒较重者可选用抗菌药物,但葡萄
球菌肠毒素中毒,一般不用抗生素;肉毒中毒患者
应尽早使用多价抗毒素血清。
沙门菌食物中毒
1沙门菌属
该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不耐热,
100℃立即杀灭,70℃ 5min杀灭,
55℃ 1h杀灭。水经氯化处理5min,
其中的沙门菌即可被杀灭。
由于不分解蛋白质,污染食物后
无感官性状变化
2 流行病学特点
♣ 多见于夏秋季节,即5~10月
♣ 引起中毒的食品:
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
其次为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
植物性食品
3. 临床表现
潜伏期4-48h,前驱症状有头
痛、乏力、恶心、发热(38-40
度)、食欲不振,继而出现呕吐、
腹泻(水样便)、腹痛。
4. 预防与治疗
加热以彻底杀灭病原体是防止中毒
的关键措施
副溶血性弧菌
1. 病原:是一种嗜盐菌,可产
生耐热性溶血毒素,3-5%含
盐、55℃加热10分钟,或
90℃加热1分钟,或食醋处理
5分钟可将其杀灭。
2. 流行病学特点
♣ 中毒的食品主要是海产食品;其次为腌制品,
咸菜、熟肉类、禽类、蛋类、凉拌菜
♣ 多发生于7~9月:高温季节,海产品大量上
市
♣ 以沿海地区多见
3. 临床表现
♣ 潜伏期2~40小时,多为14~20小时;
♣ 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或胃痉挛,继而腹泻,
可出现水样、血水样、粘液和脓血便
4. 预防与治疗
♣ 低温贮藏食品:10 ℃以下不超过2天
♣ 加热杀灭病原体:蒸煮100 ℃ 30分钟,海产
品用盐渍、食醋中浸泡10分钟,生熟用具要
分开
♣ 对症治疗,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葡萄球菌肠毒素
1. 病原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产生的肠毒素
不耐热,耐干燥和低温,
耐盐和高糖。
肠毒素,已知有A、B、C、
D、E五种抗原型,A型毒力最强。肠毒素耐热,
一般烹调不破坏,100℃ 2h方破坏。
2. 流行病学特点
♣ 多见于夏秋季
♣ 引起中毒的食品种类很多:
以奶及其制品最为常见
此外,肉、蛋、剩饭和冷饮食品等。
3. 临床表现
起病急2-5h,有恶心、呕吐,中上腹部疼
痛和腹泻,体温大多正常或偏高。数小时或1
-2天症状消失。
4. 预防与治疗
♣ 防止食品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
♣ 防止细菌繁殖及产生毒素:在低温、通风良
好条件下贮藏食品
♣ 对症治疗,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
三、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霉变甘蔗中毒
质地较软,瓤部外观色泽深,
一般呈浅棕色,有霉味,切
成薄片在显微镜下可见真菌
菌丝侵染。
霉变甘蔗中毒
1.甘蔗节菱孢酶产生的毒素3-硝基丙酸(3-NPA),
具有很强的嗜神经性,主要损害中枢神经。
多见于儿童,甘蔗未完全成熟时即收割含糖量较
低,更易于霉变,多发生于北方初春,保存不当而
霉变。储藏3月污染率可达34%-56%。
2. 临床表现
♣ 潜伏期较短,10min~数小时。最初表现为消化道
功能紊乱,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后神经系统
症状,如头昏、头痛、复视,重者可出现阵发性抽
搐,继而进入昏迷。可死于呼吸衰竭,幸存者终身
残疾。
3. 治疗:尽快洗胃、灌肠以排除毒素,并对症治疗。
四 有毒动植物中毒
动植物本身含有某种有毒成分,或贮存条件不
当形成某种有毒物质,被食用后引起的中毒。
1.河豚鱼(buffer fish)中毒
河豚是一种味道鲜美但含有剧毒物质的鱼类。是
无鳞鱼的一种,主要产于沿海江河口,主要在海水
中生活,但在清明节前后多由海中逆游至入海口河
中产卵。
如何识别河豚鱼?
外形特殊:身体浑圆,头胸
部大,腹尾部小,背上有鲜
艳的斑纹或色彩,皮表无鳞,
有两对门牙。
有毒成分
♣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神经毒素,
进入人体后作用于周围神经及脑干中枢,致神经
呈麻痹状态。稳定,盐渍、日晒,加热均不能将
其破坏
♣ 河豚的肾、睾丸、皮肤以及血液、眼球等都含有
河豚毒素,其中以卵巢最毒,肝脏次之。鱼肉一
般不含毒素,有的河豚品种鱼肉也具毒性。每年
春季2-5月为河豚鱼的生殖产卵期,此时含毒素
最多,春季易发生中毒。
临床表现与急救
♣ 发病急速而剧烈,潜伏期很短,一般在10分钟-3
小时。
♣ 最初为知觉神经麻痹,口唇、舌尖及指端刺痛发麻;
继而运动神经麻痹,四肢肌肉麻痹,逐渐失去运动
能力,共济失调;最后瘫痪,可因呼吸、循环衰竭
死亡。
催吐、洗胃和泻下为主,配合对症治疗,目前
尚无特效解毒药。
2 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
 有毒成分:组胺。
 中毒机制:青皮红肉的鱼类如鲐巴鱼、金枪鱼、沙
丁鱼等肌肉中含Hb较多,组氨酸含量也较高,当受
到富含组氨酸脱羧酶的细菌污染后
细菌
组氨酸
组胺
脱羧
临床表现:
♣ 组胺中毒是过敏性食物中毒。特点为发病快、症状
轻、恢复快。
♣ 个别患者出现哮喘。一般体温正常。1~2日内均恢
复健康。
防治措施
可采用抗组胺药物和对症治疗的方法。
常用药物为口服盐酸苯海拉明,静脉注射
10%葡萄糖酸钙,同时口服维生素C。
防止鱼类腐败变质,禁止出售腐败变质
的鱼类。
3 麻痹性贝类中毒
1. 有毒成份的来源:贝类有毒与海水中藻类有关,
摄取有毒的浮游生物,毒素在体内蓄积。
2. 中毒机制
毒素为神经毒,主要的毒作用为阻断神经传导,
作用机制与河豚毒素相似
3. 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数分钟出现症状,一般包括恶心、
呕吐,口、舌及四肢末端刺痛和麻痹,头痛、头晕。
严重者可因呼吸系統麻痺而致死亡。
4. 治疗措施:
催吐、洗胃、导泻、去除毒素及对症治疗
大鹿花菌
4.毒蕈中毒(21:20-31)
♣ 在我国目前已鉴定的蕈类中,可食用蕈近
300种,有毒蕈类约100多种;其中含有剧
毒可致死的10种。
♣ 原因多为误食,抢救不及时死亡率较高
白毒鹅膏菌
毒蕈特征
颜色鲜艳
有疣
有环
有托
不被虫咬
临床表现
毒红菇:胃肠炎型
♣ 胃肠炎型:潜伏期1-6h。剧烈腹痛、腹泻等。
经过适当对症处理可迅速恢复,病程2-3d,预
后好。
♣ 神经、精神型: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
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可引起多汗、流
涎、流泪、瞳孔缩小、缓脉等。重者有精神错
乱和呼吸抑制等。
牛肝蕈有矮小幻视,迫害妄想类似
精神分裂症
此型中毒用阿托品类药物及时治疗,
l-2d可恢复,无后遗症。
豹斑
毒伞:
神经
精神
型
♣ 溶血型:误食鹿花蕈引起,鹿花蕈素。潜伏期为
6-12h,胃肠炎症状,3-4d后溶血。贫血、肝脾
肿大等。
♣ 中毒性肝炎型:此型中毒最严重。病死率高。
临床表现可分为6期:
褐磷小伞
白小伞
 潜伏期 15-30h,无症状
 胃肠炎期:吐泻1日内自愈
 假愈期:乏力,不思饮食。轻者肝损害不重可进入
恢复期。重者肝损害已开始。1-3d
 内脏损害期:肝脑心肾皆损害。肝最重,可出现肝
肿大、黄疸、出血、肝昏迷等,侵犯肾脏时可出现
少尿、无尿或血尿,出现尿毒症、肾功能衰竭。死
亡者肝细胞大片坏死,肝显著缩小。
 精神症状期: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甚至昏迷惊厥,
最终呼吸、循环中枢抑制或肝性脑病而死亡。
 恢复期:经过积极治疗2-3周进入恢复期,逐渐痊
愈。
少数病例为暴发型,潜伏期1-2天突然死亡,中毒性
心肌炎、脑病所致。
毒蕈中毒的急救治疗原则
♣ 应及时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措施,迅
速排除尚未吸收的有毒物质。
♣ 对症治疗:
♥ 胃肠炎型可按一般食物中毒处理;
♥ 神经精神型可用阿托品治疗;
♥ 溶血型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 中毒性肝炎型可用二巯基丁二酸钠或二巯基丙磺
酸钠解毒,保护含巯基酶的活性。
♣ 支持治疗:中毒性肝炎型可并用保肝疗法
毒蕈中毒的预防
最根本的办法是切勿采摘自己不认识的蘑菇食用,
毫无识别毒蕈经验者,千万不要自采蘑菇。
五、化学性食物中毒
食用了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被
误认为是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或营养强化剂
的有毒有害物质。
位居第二,死亡率高。主要有以下4种:
♣ 被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
♣ 误为食品、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有
毒有害的化学物质。
♣ 添加非食品级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
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食品,以及超量使
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
♣ 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如油脂酸败。
1.亚硝酸盐食物中毒(13:24-21:20)
食入亚硝酸盐来源:
①贮存过久的新鲜蔬菜、腐烂蔬菜及放置过
久的煮熟蔬菜
②刚腌不久的蔬菜(暴腌菜)含有大量亚硝
酸盐,尤其是加盐量少于12%、气温高于
20℃的情况下,可使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增高,
一般于腌后20天消失。
③苦井水含较多的硝酸盐,当用该水煮粥或
食物,再在不洁的锅内放置过夜后,则硝酸
盐在细菌作用下还原成亚硝酸盐。
④食用蔬菜过多时,大量硝酸盐进入肠道,消
化功能欠佳者,其肠道内的细菌可将蔬菜中
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且在肠道内过多过
快的形成以至来不及分解,结果大量亚硝酸
盐进入血液导致中毒,出现青紫,称为“肠
源性青紫症”。
⑤腌肉制品加入过量硝酸盐及亚硝酸盐,或
误将亚硝酸盐当作食盐加入食品。
中毒机制
♣ 亚硝酸盐为强氧化剂
♣ 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失去输送氧
的功能,致使组织缺氧,出现青紫而中毒。
♣ 亚硝酸盐的中毒量为 0.3~0.5g,致死量为1.3g。
中毒机理
亚硝酸盐→血液→Fe+2氧化为Fe+3 →
高铁血红蛋白→组织缺氧→肠原性青紫
中枢神经受累,大脑皮层抑制
临床表现
♣ 中毒发病急速。
♣ 轻者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胸闷、恶心、呕吐,
口唇。耳廓、指(趾)甲轻度紫绀,血中高铁血红
蛋白含量在10%~30%。
♣ 重者眼结膜、面部及全身皮肤紫绀,心律快,嗜睡
或烦躁不安,呼吸困难,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
往往超过50%。
♣ 严重者昏迷、惊厥、大小便失禁,可因呼吸衰竭导
致死亡。
急救治疗
♣ 轻症中毒一般不需治疗,重症病程发展快,须及
时进行抢救,迅速予以洗胃、灌肠。
♣ 特效治疗可采用1%美蓝(亚甲蓝)小剂量口服
或缓慢静脉注射(1~2mg/kg.bw) 。
♣ 大剂量维生素C可直接将高铁血红蛋白还原,故
此美蓝、维生素C、葡萄糖三者合用效果较好。
预防措施
①保持蔬菜的新鲜。
②肉制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用量严格
按国家卫生标准的规定,不可多加。
③苦井水勿用于煮粥,尤其勿存放过夜。
④防止错把亚硝酸盐当成食盐或碱面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