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动态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专题三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动态

专题三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动态
一、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
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三、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选题与设计
• 一、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
1
2
3
概述
评估工具
评估领域
.
儿童心理健康概述
• (一)儿童心理健康的含义
• 传统的健康观:“无病即健康”
•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指出,健康应包括
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明确提出:“健康不仅
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
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 2000年10月在“领先幼儿心理健康”会议上查理
士·基纳(Charles Zeanah)和保罗·多尔·基纳
(Paula Doyle Zeanah)提出,幼儿心理健康是指
在生物学、人际关系、文化的相关环境中适当发
展的幼儿的情绪和社会能力状态。
• 美国0至3岁任务联合机构(Zero To Three Task
Force)则把幼儿心理健康定义为幼儿情绪一社会
一行为健康,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即在家庭、社区
和幼儿所处的文化背景下,儿童从出生到6岁在情
绪的体验、调节和表达,形成亲密的安全的人际
关系,探索环境和学习方面一直发展的能力。幼
儿心理健康等同于幼儿健康的社会和情绪发展。
• 明尼苏达幼儿心理健康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将婴儿、
儿童早期心理健康定义为:幼儿在不断演变的亲子
关系中最佳的成长和社会—情绪、行为、认知的
发展。
• 综合上述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儿童心理健康主要指幼儿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
其认知、情绪、社会性、行为四方面不断发展的
能力。
• (二)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
•
•
•
•
•
1.智力发展正常,有求知欲
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
4.行为协调
5.人际融洽
6.反应适度
(三)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
•
•
•
1.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
(2)病菌或病毒感染
(3)大脑损伤等
• 2.家庭因素
家
庭
结
构
教养方式
家
庭
家
长
素
质
家庭氛围
• 3.幼儿园因素
• (1)陈旧教育观念与缺乏科学性的教育方法会直接
促使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 (2)师幼关系也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
• (3)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 (4)幼儿园的物质精神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也会
产生深远的影响。
• (5)规范合理、完善具体的教育活动制度、生活膳
食制度、适当的防病措施与安全制度也与儿童心理健
康有密切关系。
• 4.社会环境因素
• 随着儿童对社会中人与物的不断接触与认识能力
的不断增长,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现象在儿童头脑
中的刺激作用也越来越强,进而影响儿童的心理
的发展。
• (1)普遍存在且加剧的竞争给现代社会中的人所
带来的紧张、不安与焦虑,价值观的多远化造成
的种种心理上的冲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心
理健康。
• (2)城镇化与都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人口的过于
密集与幼儿的活动空间相对缩小易使儿童因户外
活动渐少而形成孤僻、脆弱、暴躁等不良性格。
• (3)多媒体的飞速发展加快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
心理健康的影响。
• 总之,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生物因素、家庭
因素、幼儿园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其中生物因素是基本因素,家庭因素是首要
因素,社会因素通过家庭因素和幼儿园因素发挥
作用。它们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儿童
的心理健康。
•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直面的六大问题
一
过高的期望:脱离实际的“成材”理念
二
过多的呵护:缺乏尊重的“爱子”情结
三
育
四
托
五
过分的宠爱:“众星拱月”的独子教
六
过于的自负:漠视科学的训练原则
过强的欲望:“成人心理”的幼儿寄
过紧的约束:消减个性的评价体系
(四)保持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
• 1.幼儿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
• 关心幼儿的成长,必须兼顾他们生理、心理方面
的健康。
• 2.幼儿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 心理健康的高层次的标准,其实质即健全人格的
标准。
• 3.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
• 作为社会人,更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措施
• 1.营造民主、充满关怀和爱护的家庭环境
(1)给予孩子充分的抚爱
(2)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3)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
(4)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5)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6)给孩子适度的爱,不要给幼儿施加过多的压力
(7)帮助孩子建立有节奏地生活
• 2.加强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
•
•
•
•
(1)初级预防
其重点是养成性教育;其对象是面向全体。
(2)次级预防
重点是早期发现幼儿心理问题的征兆;其对象是
那些容易出现.或已有轻微心理问题的幼儿。
• (3)诊断和治疗
• 重点是进行危机调适;其对象是已经出现了心理
障碍的幼儿。
• 3.注重幼儿教师的作用
• 幼儿教师应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
的心理素质,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
育能力和教育水平。
• 4.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育相融合
• 建立、形成“家、园、社区”一体化的教育网络,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
儿童心理健康的评估工具
• (一)评估工具的分类
• 国外心理健康方面的量表编制得比较多,大致分
为三类:一类是筛查量表,如各年龄和阶段的社会
一情绪量表。婴儿一学步儿童社会情绪评估简表
(Baby--Infant toddlers social emotional
assessment 简称BIT SEA), 气质和非典型行为筛
查量表(Temperament and atypical behaviour
screening scale 简称TABS);一类是诊断评估量
表,如儿童行为评估系统,儿童行为列表 ,还有
一类用于改进和结果测评量表,如情绪健康的发
展指标、婴儿学步儿童发展评估量表。
• (二)常用的评估工具
婴儿一学步儿童社会和情绪评估量表
情绪健康的发展指标(AIMS )
葡萄地儿童早期社会情绪量表
各年龄和阶段问卷:社会情绪(ASQ: SE)
儿童行为评估系统(BASC)
其他比较常用的量表
• 1.婴儿—学步儿童社会和情绪评估量表(Baby---Infant toddlers social emotional assessment
简称BITSEA )
• 这个量表属于诊断评估量表,适用于12个月以上
的儿童,帮助鉴别儿童的强项和弱项,将社会和
情绪发展分为4个维度:外化问题(如攻击性);内
化问题(如抑郁和退缩);调节问题(如睡眠、进食、
非正常的敏感性);能力(如顺从、移情、情绪觉
察)。
• 2.情绪健康的发展指标(AIMS )
• 这是一个简短的评估系统,用于鉴别情绪问题和
形成关于儿童情绪健康的干预计划。这个评估系
统将情绪健康定义为:在由家庭和社会环境提供的
依恋、交互作用和控制背景下,个体生长和发展、
工作、游戏和爱的能力。
• 由4部分组成:1)纳入量:包括家庭背景和家庭相
关指标。2)父母问卷:包括为2周、2、4, 6、9、
12, 15、18个月和2,3,4,5岁设计的材料。3)一般
问题和观察点:包括关于访谈和父母/儿童观察的
建议。4)中心访谈问题和简短的干预以及对这两
方面的建议 。
• 3.葡萄地儿童早期社会情绪量表
• 这是一个常模参照的标准化量表,用于帮助检查
儿童的情感世界和人际关系,评估这些方面的技
能:注意、进入有意识的社会交互作用、‘懂得情
绪的表达、构建和遵守人际关系和发展自我调节
行为。该量表适用于从出生到5岁11个月。
• 4.各年龄和阶段问卷:社会情绪(All ages and
stages of the questionnaire: social
emotion简称ASQ: SE)
• 这是由父母填写的问卷,评估儿童的社会情绪行
为控制系统,适用于3—60个月的儿童,属于筛查
工具,为更进一步的评估做鉴定。该问卷跨越8个
年龄组,分为7个行为领域:自我调节、顺从、沟
通、适应功能、自治、情感、人际交互作用。该
量表一致性信度为0.81—0.95。
• 5.儿童行为评估系统(BASC)
• 这是一个多重方法、多重维度的工具,用于评估
儿童的行为和自我知觉。核心成分是三个量表:教
师评估量表(TRS)、父母评估量表(PRS)、个性自
我报告((SRP)。该量表可用于一系列情绪和行为
障碍的诊断和教育分类,也可帮助设计治疗计划。
适用于2岁6个月到18岁11个月的儿童和青少年。
• TRS/PRS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外化问题、内化问题、
适应技能和行为症状指标。SRP包括临床性不适应、
学校不适应和情绪症状指标。3个量表的内部一致
性系数为0.70到0.90。重测信度为0.70到0.90。
标准化样本为157个测试点的3065个儿童。
• 其他比较常用的量表包括:
拉特儿童行为量表;阿森巴赫儿童行为量表
(Achenbach’s Child Behavior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简称CBCL);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
Devereux儿童早期评估计划(DECA );婴儿学步儿
童发展评估量表(IDA );婴儿学步儿童症状检查
表;气质和非典型行为量表(TABS)
儿童心理健康的评估领域
• 美国康涅狄格州0—3岁系统(Bith to Three
System)推荐评估的5个领域:
1.婴儿和学步儿童情感、人际关系和行为;
2.与婴儿情感、人际关系和行为有关的家庭;
3.家庭资源(如扩展的家庭和其他自然支持);
4.家庭问题(如适应亲子关系、协调照料小孩、经济
拮据、物质滥用);
5.环境刺激源(如社区暴力、多重养育形式)。
• 最常使用的评估策略有:
1.家庭访谈,主要访谈家庭经历、所关注的事、家
庭困难和支持系统
2.观察婴儿和学步儿童游戏
3.观察家庭和儿童之间关联的方式
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一)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内容
1.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与主要表现
通过分析发现: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对儿童心
理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严重缺乏。近 20年来这样
的研究仅有一次;不同地区的调查结果参差不齐,
检出率最低的是5.88%,最高的是68.5%
• 从量表的使用情况看,
使用最多的是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
表(即CBCL量表),
共22篇文献;研究0—
2岁儿童的仅3篇文献,
其检出率的范围为
9.4%—11.82%,研究
3—6岁儿童的19篇,
其检出率随年代的变
化情况见图3。
• 其次使用得最多的
是Conners儿童行为
量表父母问卷,共4
篇文献,其检出率
随年代的变化情况
见图4。
• 整体上看,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随年代的变化
并没有规律,CBCL量表测查结果的分布范围为
6.32-26.32%,其中2002年和2005年出现了两个峰
值。2002年以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呈逐年增
长趋势,2002年以后,不同年代之间跳跃性较大,
规律不明显,说明不同地区、不同年代儿童行为
问题的检出率存在差异,与国外报道的儿童行为
问题检出率15-20%的范围不太一致,进一步证明
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
• 与CBCL量表相比,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的
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从仅有的4篇文献看,
其中3篇文献的检出率都在18.0%左右,结
果分布相对较为集中。
• 心理行为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交往
不良、攻击、任性、依赖、睡眠障碍、品行障碍
等,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表现
也存在着差异。
• 其中3-6岁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集中表现在攻击、
分裂、社交退缩、抑郁、多动、违纪、身体诉说、
性问题、不成熟、焦虑、强迫、品行障碍、学习
障碍等方面。
• 0-2岁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有7种,按出现频次由
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社交退缩、破坏行为、攻击、
身体诉说、睡眠障碍、抑郁、任性。
• 这些行为问题可以划分为五大类:神经性行为问
题、习惯性行为问题、情绪情感等社会性行为问
题、性格问题、认知性行为问题。
• 习惯性行为问题的研究较多指向儿童睡眠障碍和
遗尿问题研究;情绪情感等社会性行为问题的研
究关注较多的是攻击性行为、焦虑、退缩性行为
等;认知行为问题的研究关注较多的是语言障碍
和感觉统合失调;神经性行为问题的研究较多涉
及由于神经性发育不良引发的一系列行为问题。
• 2.心理疾病的研究
• 研究表明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
•
•
•
神经性方面:如精神分裂、抽动症、强迫症等
情绪方面:如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
交往方面:如孤独症、自闭症、选择性缄默等
行为方面:如多动症等
从研究数量来看,较多指向孤独症儿童的研究。
• 总体而言,对于婴幼儿心理健康现状的研
究更多是从某个地区的角度来进行的,较
多关注心理问题而非心理疾病,较多关注
3~6岁幼儿的心理问题。
3.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研究
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内容研究方面,有代表性
的学者包括郑雪、杨贤军、余毅震等。如郑雪认
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促进幼儿心理
健康,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具体
目标有三种划分方式: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快乐向群、积极参与、
好奇求知、天真活泼、坚持性和毅力、不怕失败
和勇于探索 6 个方面对不同年龄班划分了不同的
层次目标;
(2)根据幼儿的心理成分,划分为认知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3)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划分为三个子目标,
包括矫正与预防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促
进幼儿心理健康,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
质与健全人格,开发幼儿心理潜能,促进
幼儿智力发展。
• 4.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 从已有的文献看,比较一致提到发展性教育和补
偿性教育两种途径。
• 团体发展性教育较多讨论的是通过幼儿园日常活
动、游戏活动、体育和音乐等教育活动促进幼儿
心理健康发展;
• 个别发展性教育主要通过培养幼儿良好心理品质
及预防不良行为倾向等个别化措施促进一般儿童
的心理健康发展。
• 补偿性教育采用比较多的是团体补偿和个体补偿
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 研究大多是针对问题儿童的具体行为问题,如阅
读障碍、退缩、欺负、害羞、攻击、口吃等;
• 针对患有自闭症,感觉统合失调等严重心理疾病
的儿童大多采取较为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术,
例如沙盘游戏/箱庭疗法、游戏心理辅导/游戏疗
法/游戏教学法、SCERTS 模式、三元训练、应用
行为分析法、整合治疗模式、行为矫正法和音乐
疗法等。
• 总体而言,补偿性教育的研究远远多于发
展性教育的研究,比例约为3:1。这说明目
前研究重点放在婴幼儿心理障碍及行为问
题的治疗与矫正上,而对教育上的预防和
促进性发展模式的研究不够,且较零散,
相对缺乏建设性。
• 5.影响因素研究
• 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关注领域较高的领域。不同的
学者对于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因素的划分标准各不
相同。
• 顾荣芳在借鉴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众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影响幼儿健康的
因素划分为四种:
• 遗传、疾病、自然环境的影响;认知、情绪、心
理环境的影响;生活方式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
响。
• 郑晓边认为影响儿童异常发展的因素有三
种,分别为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
素。
• 较少有研究专门针对影响因素进行单纯的
理论或实证性分析。
• 总体而言,研究者大多关注社会因素,尤
其是家庭的影响。生理因素中,较多研究
遗传、躯体疾病、身体内部因素等生理性
因素对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个性因素
中,较多研究幼儿气质、情绪等的影响。
• (二)婴幼儿心理健康检测工具研究
• 分析显示研究者应用的大多数检测工具是
量表。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幼儿行为量表、
发育量表和孤独症量表。
• 行为量表主要有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
Achenbach 行为检查表(CBCL)、孤独症行为量
表(ABC)
• 发育量表包括贝莉婴儿发育量表(BSID)、小儿精
神发育量表
• 评估诊断量表有儿童语言障碍评定量表、孤独症
评估量表(CARS)。对医学工具的介绍较少,只有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功能影像学等。
• 需要说明的是国内研究者大都直接运用国外量表
对中国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测查,自编量表相
对较少。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 2001 年前的文献
中。
• 2001年以后,自编量表逐步增多,说明研究者逐
步从引进国外工具发展到进行本土化的工具研究
和应用。
• 自编的问卷中,比较符合心理测量学原理、具有
较高信效度的自编量表有:
• 刘靖等人编制的《儿童孤阿独症筛查量表》
• 方丰娟的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量表》
• 王晓力的《1-3 岁小儿语言发育迟缓筛查表》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 第一,国内现有的幼儿心理健康测量工具主要是
量表,这些量表多数来自国外,其是否适应我国
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能否反映我国国情还
有待进一步验证。
• 第二,多数量表(包括自编量表)只是测量心理
健康的一个或几个维度,不够系统,能从宏观角
度整体测量幼儿心理健康的量表较少,且缺乏权
威性和本土化。
• 第三,对这些量表的研究应用一般都是局限于某
个地区,缺少全国范围内的应用。
• 第四,自编量表数量少,大都出现在硕博论文中。
有些量表虽有较高的信效度,但还有待在更大范
围内推广。
• (三)婴幼儿心理健康研究方法
• 对已有文献分析发现,该领域研究的方法主要有
思辨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
个案研究法、测量法、临床研究法、综合研究方
法九大类。
• 其中研究者使用频率较高的方法主要是思辨法、
综合研究法、临床研究法、测验法和调查法。如
图 5 所示:
• 其中,中文期刊论文
研究方法使用最多的
是思辨法,比较重视
理论的思辨;而英文
期刊使用最多的是测
量法,更重视实证的
量化。
• 从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工具看,有量表与问卷、
医学检测仪器以及其他检测方式。从研究方式看
有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和聚合交叉研究三大类。
• 其中属于横向研究的占整个研究的67.7%,纵向研
究占整个研究的30.7%,最少的是聚合交叉研究。
从年代分布看,2000年以后,聚合交叉研究开始
出现,尤其是最近两年,聚合交叉研究增长明显。
但总体上看,纵向研究与聚合交叉研究仍然很薄
弱。
• 随着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深入,世界
各地研究者之间联系交流日益增多,研究
者越来越重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儿童
心理健康问题。
• 国外研究许多都是关注中国儿童与国外儿
童的差异或者中国儿童的文化适应性等问
题。
• 这表明近年来中国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中
跨文化研究逐渐兴起,已成为研究方法上
的一个新趋势。
• 生命科学与生物基因工程的突飞猛进及其相应技
术的进步也为心理与教育的研究特别是早期心理
健康教育的研究提供了生物信息学的依据和测绘
诊断技术的支撑。目前 这些技术已经开始运用到
一些心理疾病的医学诊断上,这也是该领域研究
方法的重大突破。
• (四)思考与展望
• 1.提倡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探索
• 文献分析显示,补偿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受
到了极大重视,但这种教育主要针对已经
出现问题的少数儿童。
• 对于大多数儿童而言,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是
心理素质的优化,心理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
等问题,而这些方面的研究在当前是比较薄弱的。
• 因此从心理素质优化的角度系统研究婴幼儿心理
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 2.建立以婴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 从已有的文献分析看,医学的关注多于心理学、
教育学的关注,而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正在逐步实
现从医学模式向教育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源于
对所有成长中的儿童的关爱。
•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建相应的心
理健康教育机构或者授权给高校的心理健
康教育中心,对各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包括幼儿园)进行管理、协调、监督、
资源和资金分配。
• 其次,由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培训专业人员
到各级学校(幼儿园)开展有目的有计划
的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育应直接面向幼
儿、幼儿家长以及教师,为幼儿的心理健
康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有效满足幼儿心
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 (三)进一步提高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
究的质量
• 个体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
问题,单纯从某一学科对这个问题进行审
视是有局限性的,因此以跨学科的视角进
行研究是必要的。
• 研究过程中首先应考虑如何将被研究者置
于家庭、幼儿园等生态背景中。
• 其次,在对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疾
病进行诊断与治疗时应充分利用医学、脑
科学、生物科学等研究成果。
• 再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要力图建立适合
中国文化背景的婴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筛
查量表和常模。
• 在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要注重
总结提炼该领域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际经
验,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强
调研究的科学规范。
• 三、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选题与设计
• (一)研究选题
• 1.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整合性研究、
评价标准、干预措施将会受到更多青睐。
• 2.针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而研究干预措施和
方法的有效性及进一步改进相关研究。
• 3.儿童心理健康与儿科学、儿科保健学、儿
童精神病学、儿童神经病学、优生学、健
康教育学等密切相关。各学科联合协作进
行病因调查、治疗干预、预防保健等方面
的研究,将成为发展趋势。
• 4.关注弱势群体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 5.社会工作介入,进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
究。
• 6.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 (二)研究设计
• 1.课题名称
• 2.课题论证(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
现状)
• 3.课题设计(研究对象、内容、方法)
• 4.研究步骤和时间的安排
• 5.成果形式
• 6.经费预算
• 【案例评析】
•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从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来看:随着市场经
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
日益加快。面对这种高速变革,只有具备
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不被繁重的工作压
力击倒。
• 从人的发展本身来看,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获得
成功的关键。在历年中学生中,莘莘学子在各方
面的压力面前,由于具备了不同的心理素质,以
至于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人成绩优异进入大学
继续深造,有的人意志消沉、名落孙山,甚至走
上了毁灭家庭和自己的道路。目前这种现象已逐
渐向低龄化蔓延。
• 从当前3—6岁儿童现状来看,由于他们处在心理
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
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
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父母过分注意对孩子生活上
的关怀和呵护,很少细心关照孩子的心理感受,
使孩子形成了胆怯、自卑、孤独、焦虑等不健康
心理。他们在同伴中不和群,做事不自信,缺乏
责任感和竞争意识,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整体发展。
• 从目前幼儿园的教育来看,主要是以“德、智、
体、美”为内容的教育模式,设置的课程也基本
停留于传授某些知识及养成某种行为习惯的教育
层面,实际上幼儿园的德、智、体、美等教育中
都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只是没有系统
与独立的心理教育。“心育”多被纳入“德育”
的范畴,《体育》、《健康》也只重视幼儿健康
知识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很少从身心健康
方面去研究。就当今社会的发展,当代教育的发
展、当代人的发展而言,心理教育应该在幼儿园
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
• 综上所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从
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
当前及未来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的需要。
为此,我们试图通过对3—6岁幼儿心理障碍及各
个因素间影响的调查和分析,寻找幼儿心理健康
发展的特点,从而提出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
的教育方法,为幼儿心理素质的启蒙教育提供科
学依据
• 二、课题总体设计
• (一)概念界定
• 健康:指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残疾,还
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
力。
• 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
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
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 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
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
之间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
是无心理疾病;其二,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
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
人生活心理健康。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
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
•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
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
效率的生活。
• (二)理论假设
• 通过“幼儿心理健康”的探索和实验,构建适合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
可以使实验条件下的3—6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形
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倾向,使他们具有活泼开
朗的性格,克服困难的勇气,认真做事的态度,
待人热情,懂得宽容,富有独创精神和耐挫能力,
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
定基础。
• (三)研究目标
• 总目标:探求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方法”
• 具体目标:
1.研究身心健康发展有障碍幼儿的主要特点。
2.分析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3.探索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和实施操作模式。
• (四)研究方法
• 1.采用理性思辨为主的文献法和小组研讨法。在
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和共同探讨的基础上,理解幼
儿心理健康的意涵和结构因素,并对这一概念作
出界定。与此同时,通过小组研讨,了解幼儿各
种心理状态下的表现性行为,以此修正和加深理
解“界定”的概念。采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相
交融的情景观察的调查方法,了解3—6岁幼儿心
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发展的特点。
• 2.用理性思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幼儿
心理健康的培养策略。
• 3.采用行动反思法进行培养策略的实证性研究。
• (五)研究策略
• 1.改革幼儿园管理模式
• (1)注重环境创设。良好的环境能使儿童保持良
好的情绪状态,能促进高级情感的发展。对儿童
形成健康的心理起着重要作用。家庭、幼儿园密
切配合,要求一致,共同走进童心世界,掌握科
学育儿知识和教育才能,做到:与孩子关系融洽、
和谐,对孩子充满诚意、友好,给孩子信任与温
暖。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让
他们在友好和善的气氛中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
长。
• (2)注重教师培养。幼儿园从管理观念、管理措
施入手,注重“引进人、导向人、激励人、培养
人、使用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高
他们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努力使
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
• 2.改革教学模式
•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重新设置课程内容与模
式,增设专门的幼儿心理健康课程,并在其他学
科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引导
幼儿对学习发生兴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
灵活的方式和多种教学手段,让幼儿在轻松愉快
的气氛中主动地学习,努力构建多姿多彩的课堂
教学模式。
• (2)改革活动课程模式。增加操作活动和社会活
动的时间和内容。开设不同内容的活动课(游戏、
劳动、参观、实验等),让幼儿尽量参与喜欢的
活动。这种相对开放式的课程模式,有利于培养
幼儿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和创造性的才能。
• 3. 改革教育模式
• 教育方法要得当。能否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儿
童心理健康影响甚大。管教太严会伤他们的自尊
心,限制了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百依百顺,迁
就溺爱,容易造成过分依赖,耐挫力差。因此,
我们将在研究幼儿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各种心
理状态下产生的行为表现,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
育方法,汇编《幼儿心理健康案例集》。
• (六)研究时间
• 准备阶段:2002年9月—2002年11月
• 实施阶段:2002年12月—2005年8月
• 总结阶段:2005年9月—2005年12月
• 参考文献:
• [1]王志超.“心理教育”质疑—兼论“心理健康教育”的
逻辑悖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 [2]张丽琼.儿童自我概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05.
• [3]程翠,张振新,张传印.绘画治疗——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的重要方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6).
• [4]王新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孟万金教
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程述评[J].中国特殊教
育,2009(10).
• [5]董奇,夏勇.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研究[J].中国心理
卫生杂志,1993(5).
• [6]林崇德.心理和谐: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J].西南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