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Q與品格教育[1]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26Q與品格教育[1]

26Q與品格教育
魏渭堂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國家諮商心理師特考及格
現任中台科大兒教系及文教所副教授
彰師大師資培育中心兼任副教授
品格與文化
 先成人,才能成才以「德」為成人之本,
 教育的過程重視道德、倫理及價值觀之培養
 認識良善、喜愛良善、做出良善。
 明倫教孝為教育之意涵
 禮義廉益廉恥
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 任盈盈與令狐沖
品格的六大支柱
 尊重
 責任
 公平
 值得信賴
 關懷
 公民責任
1992年,國際「品格教育」聯盟
人格、品格與道德
人格—個人對人、對事、對物,乃至
於對整個環境適應時所表現出
來的獨特個性
品格—個體從社會規範中逐漸學習到
合乎社會道德標準的行為
道德—合乎社會標準與道德的行為
自尊
經由自我評價之後,
自我接納時的自我價值感
自我價值感
確認自己有價值,在行為及求學中
會盡力而為。
形成自尊的條件
感受到重要且有意義
在挑戰的工作中表現出成就,
且有完美感受
適應環境與克服困境的能力感
三Q
幼兒教育曾提出3Q:IQ、EQ、CQ
教育部提出3Q:AQ、EQ、MQ
五Q
3Q :
可以具備幼兒全人教育的內涵嗎?
5Q:
PQ、IQ、EQ、CQ、SQ
1. PQ
6.MQ
2.IQ
5Q可包含教育內涵嗎?
六Q
6.SQ
3.EQ
4.CQ
二十六Q
6Q可以涵蓋教育的內涵嗎?
26Q可運用操作性的思考
課程實施
 融合正式、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
 正式課程—較注重認知層面
 非正式課程—較注重其行動層面
 潛在課程—較注重其情感層面
 討論、思考、體驗、服務並內化形成價值
 在日常的生活中實踐
 強化道德認知道德情感與道德實踐的能力
AQ- Adversity Quotient




克服逆境的能力
挫折容忍力
復原力
韌性
 史托茲 博士研究,AQ愈高,
會以彈性和創意面對逆境,
積極樂觀,接受困難挑戰,
並提出解決方案,因此能
不屈不撓,愈挫愈勇,而終究表現卓越。
BQ- Brilliant Quotient
 美的欣賞
 美的活動
 出類拔萃的BQ是二十一世紀
全球企業及個人競爭力新指標。
 BQ是指Brain(腦力)、
Beauty(美力)、
Behavior(行為力),
內外兼修所形成的Brilliant
(出類拔萃)。
CQ- Creativity Quotient
 好奇心
 原創力
 創造力包括變通、
獨特、精進、敏覺、
流暢及重詮力
DQ- Diligence Quotient
 勤勉
 成就動機:表示個人
認為重要與有價值的
事情,會不斷奮力去做
 亦有稱為
Discipline Quotient
教養智能
EQ- Emotion Quotient
 情緒管理
 包括
控制情緒能力、
處理感情能力、
自我覺察能力、
設身處地能力、
自我激勵能力
 延宕滿足:
別急著吃棉花糖
FQ- Faith Quotient
 堅定的態度能給予
別人安全的感受
 坦誠自然的表露
個人情感行為
 維護個人的權益
 自我肯定的能力
GQ- Gratitude Quotient
 感恩
 包括原諒別人與
寬恕自己
 慈濟四神湯:
感恩、知足、
善解、包容
 欣賞一切所存在及
所發生的事
HQ- Habit Quotient
 包括
健康(Health)、
幽默(Humor) 、
快樂(Happy)的習慣
 命好不如習慣好
 習得性動機如抽菸、
喝酒等,可以透過教育
性活動養成好習慣
IQ–Intelligence Quotient
 品德的面向包括
知、情、意、行
 道德認知培養道德的行為
達到知行合一
 知行合一的過程:
道德認知的初步是發現道德情境
道德情意是自覺到應該有所行動
道德認知判斷以了解如何行動
道德行為是實際採取行動
JQ –Judgment Quotient
 判斷力
 對事物陳述關係的歷程
 依個人價值標準,對人事物
的善惡或對錯的選擇歷程,
也就是道德認知的判斷
 例如兩難問題的選擇
 柯柏格(Kolhberg)的加一
原則(plus-one principle)及學生
的思考判斷
KQ- Ken Quotient




眼界、視界
領悟、見地
超越既有的知識範疇
透視觀點:對事物及問題
能從某一觀點看到全局,
獲得整體性的透視
LQ- Love Quotient




愛是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愛是一種普世價值
愛是一種道德力量
From「愛的藝術」:
人類的愛有父母之愛、
兄弟之愛、異性之愛、
自我之愛及靈性之愛
 愛和喜歡
MQ- Mercy Quotient
 道德(Moral)教育的核心
是「人」與「己」 ,
生命教育(物我人天)
的核心則在道德的體現
 寬恕仁慈是道德成熟
( maturity )的表現
 以德報怨
NQ- Nurture Quotient
 照顧和內心滋養
 哈洛的猴子實驗
 溫暖安慰他人,
促進心理健康
 親職教育vs. 子職教育
 道德的養成在養育過程當中被
關愛過,尤其親子和師生的互
動,共享歡樂與關心難處
 良好品德的養成,最重要的是
他在人生中也曾經體驗被對待過
OQ- Optimistic Quotient
 樂觀vs. 習得性無助
 樂觀的人比較客觀
(Objectivity),較無偏見
 樂觀的人具正向思考,
面對義務責任(Obligation)
創造機會(Opportunity)
 積極的人生態度,對世事
變化從美好的方向思考,對未來的期待從美
好的思考去想,是一種人格特質
PQ- Physical Quotient
 毅力堅忍(perseverance)
耐心(patient) 、
熱情(passion)
有賴於生理的健康做為基礎
 動機有生理性和心理性的動機,
生理性動機的滿足符合Maslow
的基本需求論
 生理體能由營養和運動強化
 三動主義
QQ- Quality Quotient
 品質代表價值與德行的高低
 各行各業都在強調品質,
代表優質和信賴
 有品質的人是指有道德的人
例如誠實、信用
RQ- Responsibility
Quotient
 現實(Reality)治療法中強調
現實感、責任和尊重(Respect)
 Glasser認為培養自己
面對現實的態度,提升解決困難
的能力,並學習了解唯有負起
自己的責任,才能使需求獲得滿足
 責任就是正向的行為
 責任代表扮演好自己角色,符合角色期待,甚
至成角色楷模
SQ- Social Quotient
 社交智商與成功(Success)
智商相輔相成
 社交的基礎是微笑(Smile)
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
社交智能是其中之一
 亞洲首富李嘉誠認為要用IQ解決問題、用EQ面對
問題,用SQ超越問題
 社會化的過程,人不斷的接受社會角色的學習
 個體與人相處或在社會團體中領導別人的能力
TQ- Teamwork Quotient
 協調合作是一種團體氣質
(temperament)
也是個體表現在外的行為傾向
 道德常表現在團體目標之下,
個體受團體影響或個體之間
彼此影響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 第六倫
 企業界認為最受歡迎的員工是
能團體合作的
UQ- Understanding
Quotient
 理解:能了解事理的內涵
和變化
 諒解:了解別人的感受與
事實真相,給予同情的立場
 每個人都有內在主觀感受
以及對整個心靈與生活經驗
做全面的認識
VQ- Voluntary Quotient
 自發性於己、於人具有高度
價值(Value)
 自發性是心理健康的指標
 個體自願性的活動不是
其他因素所促發的
 個體自主且有目的性的活動
具有主動的意義
 皮亞傑認為道德的發展從無律他律到自律,自
發性的獨立判斷與抉擇就是自律
WQ- Will Quotient
 意志:個體朝向目標的追求
時的意識
 Frankl認為人的存在基本上
是追求有意義、有目的的生活
 尼采認為個體力求超越自己
甚於他人獲得滿足的心理歷程
努力奮鬥是人生真正目的
XQ- × ○ Quotient
 明辨是非對錯的智商
 分析個人行為的能力
 從年幼開始父母
即教導對和錯的觀念
YQ- Youth Quotient
 青春智商:朝氣蓬勃
 進入青春期後,就是
要割斷臍帶做大人
 中國人重視成年禮,
代表要為自己負責任
 青春的活力代表一種向上向善的力量
 Erikson強調自我統整vs. 角色混亂
ZQ- Zero Quotient




歸零智商:縮小自己
西點軍校的教育從零開始
佛教的放空:放手滿手
禪宗(Zen Buddhism)
主張誠心悟道,內修功夫
 基督教強調要有赤子之心
美國超過三十州大力堆動品格教育,
包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人格
教育三領域。
學校品格教育5E
 榜樣(example):教師身教、良師典範
 解釋(exlpanation):真誠對話、啟發道
德認知、避免灌輸
 勸勉(exhoration):在建立情感關係
 環境(enviroment):尊重合作的環境
 體驗(expeience):校內外活動、體驗助
人跟服務
良師典範
 Ryan’s 認為「老師本身要成為道德典範,
要以身作則,身教、言教,十分重要,教育
無它,為愛與榜樣而已。」
 Gardener 多元智能理論強調良師典範
心靈導師
 在實際生活建立規範
 身體力行,父母師長要以身作則
 肯定孩子們表現的善行
引自:鄭石岩(2008)
培養品格
 重視父母老師的責任
 建立親子關係
 參與孩子的生活
 做個好榜樣
 貼心體會孩子的努力
 學會處罰
 專心聆聽孩子
 全家共同興趣
 品格不是說教也不是灌輸
 一起做餐點一起用餐
26Q品格教育
形成品格教育的能力指標
引自:黃寶園(2012)
知情意行
感謝大家的參予
發光不是太陽的權利你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