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Document
校園衝突事件
運用修復式正義
的理論基礎
2014/7/23
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
林育聖
Overview
• 溝通 x 衝突 x 傷害
• 衝突事件中各種角色的反應
• 修復
2
溝通 x 衝突 x 傷害
衝突
溝通
傷害
3
暴力升級循環
不恰當的過度報復
恰當的報復
B傷害A
恰當的報復
不恰當的過度報復
A傷害B
恰當的報復
不恰當的過度報復
無意的、合理、
相對輕微
B傷害A
故意、不合理、
相對傷害
A傷害B
A 的感受
事件發生
B 的感受
From Anderson, C. A., & Carnagey, N. L. (2004). Violent evil and the general aggression model. In A.
G. Miller (Ed.),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ood and Evil (pp. 168–192).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4
建設性溝通
Constructive Communication
• 清晰
– 清晰表達感受、想法、需要
• 自信
– 以不貶抑、不傷害他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想法與需要
• 尊重
– 尊重他人與自己
• 同理心
5
衝突事件中的各
種角色
6
違規者的反應 – 認知失調
• 人有追求認知一致性的驅力
– 認知失調:兩項認知不一致
– 不舒服 → 想要消除
– 最簡單的方式
• 這個研究真有趣 (Festinger & Carlsmith,
1959)
– 沒錢 vs. 1USD vs. 20USD
7
違規者的反應 – 合理化過程
• 我是好人,別人說我霸凌同學…
– 認知失調 → 不舒服
– 要解決:最簡單的方法 → 改變態度
– 合理化過程
– 責任的否定
– 損害的否定
– 被害者的否定
– 責備責備者
– 訴諸較高的忠誠 (Appeal to Higher Loyalties)
8
管教的四種態度
應報
控
制
懲罰/嚇阻
支持
9
違規者的反應
- 自我應驗預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Merton, R. K. (1948)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The Antioch Review, 8, 193-210.
• 畢馬龍效應
• (錯誤的) 想法或信念 (預期)
• 行為會受到信念或想法的影響
• 因為行為,塑造出「新」的「現實」
10
標籤後的影響
• 烙記 Stigma
– 公開譴責是一種 身分貶低儀式(Garfinkle, 1956)
– 追溯既往的閱讀改變被標籤者過去行為的意義
(Lofland,1969)
• 自我形象Self-image的修正或自我預言的實現
– 外在標籤力量逐漸強化的邪惡的戲劇化(Tannebaum, 1938)
過程產生了二級偏差
11
注定失敗的懲罰模式
• 認知失調
– 內歸因與外歸因
– 行為
– 懲罰
• 自我實現預言
• 古典犯罪學派
– 懲罰三要件
– 快、準、狠
– 迅速、確定、嚴重
– 很不幸的…大多數的霸凌沒被老師察覺
12
被霸凌者的反應
• 不安全感、焦慮、憂鬱、孤獨、不開心、低自尊
• 習得性無助 (Overmier & Seligman, 1967)
http://cwx.prenhall.com/bookbind/pubbooks/morris2/chapter
5/medialib/summary/05_2.html
13
旁觀者 – 不為之惡
• 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 人們在他人在場時較不願意提供協助
• 四個決策歷程
– 注意到事件
– 理解事件的嚴重性
– 從眾行為
– 訊息性社會影響(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
– 規範性社會影響(normative social
influence)
14
旁觀者 – 不為之惡
• 四個決策歷程
– 有責任
– 責任分散(the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 知道如何協助被害者
產生動機
賦權 Empower
非主流處理模式
管教的四種態度
應報
懲罰/嚇阻
控
制
修復
修復/重建
支持
忽視
放縱
不作為/忽略
無條件支持
17
校園中的修復方案
高
成
本
衝突解決
技巧訓練
低
成
本
Mentoring
circle/情緒
Meeting
Buddying
Communitybuilding
與
circle
問題
解決
circles
成
人
和
解
Conference
Restorative
管理課程
Restorative Language
主動預防
修復式
修復
對話
同
儕
和
解
事件反應
18
價值觀
• 尊敬每個人的權利
•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 相信人可以改變
• 對於想要改變行為的人給予支持
• 相信修復式的反應比報復式的反應更能有效的解決衝
突
• 避免使用懲罰作為報復或嚇阻的手段
19
明恥與污名化
Shame vs. Stigma
• 行為 = 人
• Shame
– Reaction
– 肩膀下垂、低頭
– 逃避眼神接觸
– 講話聲音變小
– 末稍血液擴張(臉紅)
羞愧 Shame…
Avoidance
逃避
Flight
Withdrawal
退縮
Attack
Other
Shame
Fight
承認
管理
負責
Attack self
修復式方案的目的
• 遭受傷害的人
– 有機會描述傷害對他們產生的影響
– 瞭解受到傷害的人的需求以提供適當的協助
• 對於造成傷害有責任的人
– 瞭解他們的行為對於他人及自己所造成的影響
– 能夠做些什麼
22
修復式方案的目的
• 一定要有
– 真心的道歉
– 對於未來行為的計畫
• 關係修復?
• 原諒?
23
修復會談的目的 –
創造一個改變的契機
• 社會鍵
• 行為人 - 救贖的儀式
– 好人也會做出不好的事情
– 承擔責任
• 被行為人 – 賦權 (empower)
– 決定是否原諒的主導權
我想看書….
http://olive.ntpu.edu.tw
[email protected]
Cowie, Helen, & Wallace, Patti. (2000). Peer support in action:
From bystanding to standing by. London ;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Hendry, Richard. (2009). Building and restoring respectful
relationships in schools: A guide to using restorative practic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Jimerson, Shane R., Swearer, Susan M., & Espelage, Dorothy L.
(2010). Handbook of Bullying in School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New York: Routledge.
Olweus, Dan. (1993).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Oxford, UK ; Cambridge, USA: Blackwell.
Rigby, Ken. (2007). Bullying in School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Melbourne, Vic.: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