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基本功培训材料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高中英语基本功培训材料

提升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
落实课堂教学实效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
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所
王蔷
2011年 北京
前言
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
在长期实践、观察、分析、反思和探究的过程中,
不断提升自己对课程理念、对教学方式和方法,
对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再认识,在发现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当前,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已经成为新课程可
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自
主的教学意识、自觉的教学行动和有效的教学效
果成为关注的核心。北京以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
为抓手,力求促进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和教学实
效的有效提升。
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内涵
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涵盖了教师专业知识与
能力、教学技能、教学设计与实施三个方面,形
成了以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以学科教学
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科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为核心的三个层面的内容框架。这三个层面既互
相联系,又各有侧重,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
结合,也反映了对本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构成的整体理解和内涵解析。
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构成
学科教学
知识与技
能
学科教学
设计与实
施
英语语言知识
与技能
报告提纲
一、 外语教学与教学法研究的发展趋势
二、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的问题分析
三、从教学设计入手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
四、教学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语言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复杂性
哲学
认知语言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
心理学
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社会学
外语教学
与研究
心理语言学
人类学
神经学
生态学
统计学
信息技术
对语言教学方法的探究
虽说教学“教无定法”,但教学法及其
与之相关的讨论一直以来都是外语教学界最
关注的话题之一。纵观国内外现代外语教学
法的研究和发展,学者们已经把其发展分出
三个阶段,即,“方法” 时代-“反方法”
时代-“后方法”时代(method--antimethod--post-method)。
“方法”时代
在“方法”时代,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后
期,大致有九种学派的外语教学方法是备受关注的
(Ellis, 1994; Richard and Rodgers, 2001)。
•
•
•
•
•
•
•
•
•
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
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情景教学法(The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沉默法(Silent Way);
社团语言学习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Direct Method);
暗示法(Suggestopedia);
“反方法”时代
教师们面对众多的教学法流派,常常无所
适从。而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在外
语教学中,并不存在一种能适用于各种教学
情境的固定的教学方法。八十年代初至九十
年代初国外外语教学研究所达成的共识认为,
最有效、最现实的做法是采用务实的折中
(衷)主义教学法,即 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
相结合的的教学方法(Olagoke, 1982)。这实
际上标志着“反方法”时代的来临。
反方法时代的困惑
折中的观点既未指出教师以何种准则来确
定教学中的最佳方法,也未提供任何原则或
例证供教师参照(Stern, 1992),因而造成广
大一线教师在面对各式教学法流派和教学实
践进行取舍时,没有任何原则可循,全凭个
人的认知和判断,可能导致“教不得法”,
甚至“南辕北辙”。折衷主义虽然立足反
‘方法’,提倡中庸之道,但并没有跳出教
学法的圈子(Widdowson, 1990)。
“后方法”时代
对于教学法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开始转向探
索“方法之外的途径”(an alternative to
method),而不再单纯是“另一种方法”(an
alternative method)。这也预示“后方法”时代
的到来(见 Kumaravadivelu (1994;2001)。
“后方法” 亦可理解为“元方法”(metamethod),即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原则的指
导下,基于外语教育教学的实际,探索能够合
成教师个体理念的外语教学的元理论。
宏观教学原则





使学习机会最大化(Maximize Learning Opportunity)。
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首先要创设一种使学生获得最大学
习机会的环境和教学过程。教师的角色即是为学生创造
这种机会。
最大限度地缩小教与学的差距。教和学的过程不一定完
全吻合,教师的作用即在于尽量使这种差距缩小。
促进积极的课堂互动(Interaction)。教学过程应当为学
生提供有意义的互动,使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这是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即
培养更加自觉自愿的学习者。
提高语言意识。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性,理解语言
的意义联系。同时,还要了解包括语法和词汇在内的语
言形式及其功能。
Kumaravadivelu, 1994;2001)
宏观教学原则(续)





激发学生本能的发现力。引导学生去发现语法规律。
发展综合语言技能(Integrated Language Skills)。
语言教学必须是综合性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听说
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语言技能。
力求语言输入情境化(Contextualize Linguistic
Skills)。在一定的语境下呈现语言,而不是孤立地去
呈现语言语法规则和词汇。教师要创设一定的语言环
境,帮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语言。
确保语言与社会生活的相关性。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
的思维能力、社会生活经验和年龄特征。
提高文化意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学习离不
开文化。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培育学生的文化敏锐性和
鉴别力等方面足够的关注。
Kumaravadivelu, 1994;2001)
从关注教学法转向关注教师
由此可见,不论外语教学如何发展,其核心的
问题是教师的问题。 因为,任何一种‘法’都来
源于某种特定的教学环境,也必然就适合于那个
环境中的学生和教师。而教师所处的教学环境是
不同的,而环境也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因而也就
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的存在了。
教师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离不开自己对
教学环境把握、对学生的需求的分析、对教学内
容和要求的理解,以及对教学条件的利用。
二、高中英语教学主要问题分析






教与学的错位问题:教师的教往往落实不到学生的学上,
教师关注教多于关注学,为学生提供的实践、参与、体
验和思维的空间少;
形式与效果不对等问题:课堂活动中学生体验的假象,
实质性学习发生。教学辅助设备及教学资源利用的实效
有问题
表层与深层的分离问题: 教学停留在表层理解,对学
生深层理解和思维的引导不到位。
预设与生成的把握问题:预设中缺乏生成空间
规范与创新的结合问题:教学方式呈现区域性模式化
(套路),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教学 (如词汇教学,阅读
教学)
教材分析不到位的问题: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结构、文体、
内涵、价值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分析






教学目标设计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教学过程中的步骤和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不紧密。
对教材缺乏整体把握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教学各环节的实效问题:导入,词汇呈现,语境
创设、知识与技能训练和巩固、语言表达活动设
计,课堂生成少等(反应出对学生认知特点和过
程了解不够)。
教学组织缺乏有效性,如提问层次和主体、课堂
互动、 教学示范、指示语等
教师与学生交流不真实,不自然,很少平等对话,
无论是鼓励还是纠错,形式与层次比较单一。
提升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关键
目前英语教学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在很大
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或教
学基本功不扎实而造成的。因此认识英语
教师的专业化知识与能力的构成以及教学
基本功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提高英
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起点也是解决目前课
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关键。
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构成
学科专业知识
Subject knowledge
教育目的与价值知识
Knowledge about the aims,
purposes, values, etc.
一般教学知识
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学科教学知识
环境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Knowledge about the context
学生知识
Knowledge about the learners
Based on Shulman, 1987; Richards, 2001
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体现
教学设计



课程价值
课程标准
教学标准
教学实施
 教材分析
 学生分析
教学评价






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环节与步骤
教学媒体选择
教学效果评价
课堂实施与管理
教师课堂话语
三、从教学设计入手,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
关注目标定位

关注教学过程设计

关注教学效果评价

关注对教材的分析

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关注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

是从教师出发还是从学生出发?

是立足知识点学习还是立足能力发展?

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观测性和可检测性?
教学目标设计



高中 (First plan)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有关animal experiments的信息;
2 掌握表达观点常用的句型和过渡语:
I think/believe… He thinks/believes….
Some students think…,because/since…. On the other hand,
other students argue that… In my opinion, ….Also, besides,
what’s more, furthermore…
3 写出一篇较好的argumentative essay。
情感目标:倾听别人的观点;准确表述自己的观点,以理服
人。
学习策略目标:探究性学习为主。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


(Revised plan)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找出有关animal experiments信息并进行分类;
2、使用一些常用句型和过渡语讨论并表达对动物实验
的看法;
3、较为完整地写出一篇有关动物实验不种观点的短文。
情感目标:
1、增强关爱动物的意识;
2、正确认识动物实验与科学进步之间的关系;
3、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习策略:
提取信息;分类信息;合作学习;倾听他人的观点。
课程目标的描述-使用行为动词




了解/理解知识:找出、辨认、命名、标示、排列、选择、
列题纲、阐述、说/答出具体事实,名称、地点、事件等;
运用知识和发展技能 :询问,描述,讲述,举例说明、
做计划、表演,展示,说明,推测,想像,创造,表达
个人见解,写出,改编…
认知和思维能力以及文化意识的发展体现-知道为什么,
区分,分类、比较、归纳与概括、举例、推理、判断等
在学习过程中发展何种情感、态度,尝试运用何种策略
学生能够运用本课所学词汇和语言结构,通过
什么方式或运用何种策略,完成什么事情。
关注教学过程设计





过程设计应以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过程设计应体现学生从不知到知和从不会到会过
程,通过体验、参与、合作等方式建构新知识;
过程设计要以社会建构理论为基础,体现教师支
架作用和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过程;
活动设计要有目的性,体现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内
在联系,同时又留有课堂生成的空间。
过程设计要有利于学生逐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体现内化过程,实现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转
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思维与情感,促成学生
整合新旧知识,将新知识与能力迁移到新的语境
中。
有效课堂教学过程的特点



Pre-learning: 交流目标,激发兴趣,调动已知,
创设语境,呈现必要语言知识(话题准备、情
感态度和语言准备)
Learning:明确任务或目的,语言整体输入与
分层输入,意义/信息的提取,加工、整理及
重组,新知识建构、分层/有结构输出,体现
内化为表达奠定基础;
After learning:知识与技能的巩固、新旧知识
整合、理解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深层思维、体
现综合运用,反思学习过程,评价结果
以阅读教学过程设计为例




多层次
多角度
连贯性
如何将语言学习渗透在对主题内容理解、文体
结构分析、修辞手段、高层次思维的能力培养
中,以及应用情境之中
 关注内化和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过程与主要活动
阅读过程
读
前
读
中
读
后
活动形式与目的
 激活已知
 预测内容
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预测文章内容,熟悉
相关话题关键词语
 核查预测
 获取大意
快速阅读,核查预测;获取文章主旨;熟悉关
键词
 细读
细读文章,获取信息,在语境中进一步接触和
理解新词汇,从理解事实信息到理解文章深层
含意,逐步内化语言和信息
 关注结构
 深化理解
分析句子及段落之间的联系,分析篇章结构,
理解意义与形式的关系,

关注文体
与修辞手法
关注文体和作者的修辞手法,分析、阐述和评
价所读篇章,加深理解。
 应用表达
 迁移提升
整合新旧知识,结合所学话题、语言、篇章结
构和文体特征等进行迁移和表达。
读写课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利用图片启发学生思考人类对在space
exploration方面的进展和贡献,激活已知语言和信
心,导入主题。
活动二:理解大意:标出段落,判断各段落大意,渗
透结构意识
活动三:细读:提取各段落细节信息,关注语言表达
活动四:再读,分析各段落功能,建立内容与结构的
关系。(引言,历史发展,发展现状,未来前景,中
国发展的历史、现状、前景,结论),
活动五:分析篇章结构:段落之间的关系。
活动六:关注文体特征,启发学生总结正式语体的特
点:从词汇到句式结构
活动七:初步应用:从非正式到正式语体文段修改
作业:为中国日报修改一篇报道:应用正式文体。
关注教学效果评价

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环节
评价内容
Ex.1.2 Work it out 用 was/were 填空 学生能否自己总结出 was/were 的使用规律。
(教学目标 1)
Language practice 中的第一个练习
学生能否正确区分不同人称下的 was/ were
(教学目标 2)
谈论上一次的旅行行程并简单描述 学生是否能用 was / were 讲述自己过去旅行
当时的事物。
的行程并简单描述当时的事物。
(教学目标 3)
关注教学效果评价

学生自评学习效果
完成情况
内容
1、我能通过课本上和老师提供的例
A、比较容易
B、略有困难
C、比较困难
A、十分准确
B、偶有错误
C、较多错误
句,发现 was/were 的使用规律。
2、我能在不同的主语下使用
was/were。
3、我能用 was/were 描述自己以前的 A、能说出 5 个 B、能说出 2-4 C、能说出一个
一次旅行行程并简单描述当时的事
物。
以上的句子
个句子
句子
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关注教材分析
整体分析



教材的整体编排结构及特点(各册)
教材的话题、语法、语音、词汇量与功能项目的排列、分布
特点及之间可能的联系
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
具体分析





本单元在教材中的位置(与前后单元的话题和语言联系);
本课在本单元中的位置(与前后课的话题和语言的联系)。
本课语言学习内容分析(词汇、语法、功能、语篇、语用)
解读文本:分析本课的题材和体裁特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
联系,结合学情分析,确定教学重难点。
通过本课学习,怎样提升或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学生
学习策略、拓展深层思维、促进良好品格的形成。
教材分析举例 - 总体分析
本学年教材共18个单元,包括3个复习单元, 第一学期
完成1-8单元;第二学期完成9-15单元。每单元基本上用5-6
课时完成教学内容。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语言目标、
主要的功能项目和语法结构、需要掌握的基本词汇;并分为
A、B两部分--A部分是基本语言内容,B部分是知识扩展和综
合语言应用 ,本册在每单元的后还设置了具有跨文化内容的
语篇及相关练习。覆盖了学生非常熟悉的话题:语言学习、
校园生活、社会热点话题、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等。语言知
识:词汇:课标词汇:217个;非课标词汇:720个左右;
语法项目有:动词时态、语态、语气、定语从句等;功能意
念项目:提供帮助、同意和不同意、喜欢和不喜欢、感情、
原因和结果等。本册教材的特点:词汇量大、语篇数量增加、
文化含量丰富、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提高。
单元分析
本单元话题为谈论喜欢和不喜欢;语言知识包括
词汇56个,其中课标词汇17个;非课标词汇39个;语
法项目:定语从句(修饰人、物)。由于本单元教学
内容比较多,共4篇小短文和1篇补充阅读;语法项目
比较繁难,故本单元课时安排为六课时:2课时完成
Section A;2课时完成Section B;1课时完成Selfcheck;1课时完成补充阅读教学。
课时分析
本节课为本单元最后一课时教学内容,谈论健康
的饮食习惯;语言知识:课标词汇:sweet, taste,
actually, fry, itself, laboratory, type, cancer, increase,
risk, biscuit等;非课标词汇: mainly, barbecue, stay
away from, be in agreement等;语法项目:定语从句,
例:I eat food that…(此项目为课标要求,是初中阶
段唯一一次正式学习本语法项目的机会;实用性强;
为高中复杂的定语从句的学习打基础;)。复习内容
包括:单词:曾学过的食物名称。句型:I (don’t)
like…. / I prefer…. / My favorite food is…because…. / I
can’t stand….。因此,本课设计思路为:通过阅读篇
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一定的阅
读能力;扩展话题的交际能力;利用本课语法新知识
能够口头和书面表达喜欢和不喜欢,发表个人的饮食
观。
关注文本解读
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就是教师与文本之
间的‘对话’过程,教师通过充分阅读并理解
文本意义和文本形式,抓住教学的重难点、
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与教育价值。同时,
教师还要通过对文本特征和特点的分析确
定文本形式与意义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
根据文本特征理解意义、把握语言和结构
特点,并引导学生应用文本知识进行阅读
和写作。
为什么要解读文本?
有效的教学必须基于有效的文本解读。
而有效的文本解读一定是依据对文本的题
材和体裁的分析。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本
决定了不同的文本教学形式和教学重点。
教师要在文本解读中,把握主题、理清主
线、抓住题眼,读懂、读透文本,让课堂
少一点形式,多一份意义;少一点模仿,
多一份创新,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如何解读文本?





把握好三个层次:写了什么(题材)?怎么写的(体
裁)?为何而写(作者的价值取向和感情释放)?
把握文本特征:关注标题、段落、插图、表格、不同字
体等有利于把握文本的主旨大意。
挖掘文本主题意义:关注主题的背景知识,作者的态度、
价值观取向等。
解读文本篇章结构:对文本体裁与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教
师把握住文本的主线,帮助学生熟悉文本的结构特征,
降低理解难度,还有利于引导学生迁移到写作能力,增
强作文的逻辑性和可读性。
分析文本语言和写作手法:从教学角度分析语言难度,
从写作角度分析修辞手法,比喻,或举例等。
文本解读举例:Giant Leaps Upwards

本文题材是太空探索。主要描述了太空探索领域的
四次大飞跃。分别是Sputnik卫星上天,载人飞船上
天,宇航员登月和‘神五’飞天。前三次大飞跃的起因
是美国和前苏联争霸。对于冷战期间美国和前苏联
对抗的背景知识,很多学生缺乏了解,而这一背景
知识的缺失将加大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因此成为
第一个难点。第二个难点是为什么‘神五’飞天是人类
太空探索史的又一次大飞跃。 这里需要教师引导学
生理解‘神五’标志着发展中国家跻身于太空探索,太
空不再为超级大国所垄断。文本标题高度概括了本
文的主旨。选自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5
文本解读举例:Giant Leaps Upwards

文本阅读的第三个难点是基于该文本的体裁科普类文章。在此文本中,尤其是前三次太空
探索大飞跃部分,出现了不同时间,不同国家
和他们在太空探索中所取得的成就等信息。处
理文本应该以时间为主线,还是与国家和成就
为主线?从文本体裁分析入手,可以发现,科
普文章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作者采用了对比
描述的方法来突出美国和前苏联在太空探索领
域因争霸而取得的成就。因此,教师应引导学
生以国家和成就为线索来理解文本内容。
学情分析举例-选自海淀区某位高中教师
自然情况
1
已知起点
2
3
遇到问题
学生情况
达到目标
4
5
其他
3
1
自然情况
(高一 普通班43人)
学生整体水平比较整齐、英语学习主动性
较强,比较重视基础、合作和竞争意识强。
在老师的鼓励下能比较积极地参与课堂。
3
2
已知起点
学生熟知各种交通工具的名称、能谈论它们的优缺
话题方面 点及对生活、环境的影响;但未针对相关话题进行
过系统的、有互动的讨论。
较好地掌握了一般现在时、现在完成时及现在完成
知识方面 进行时等时态、对本单元的相关词汇掌握较好。
学习过陈述个人观点,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多数学生能熟练叙述自己的观点,表达看法,
技能方面
并能对他人观点简单评价,听力水平较好。
态度方面
绝大多数学生喜爱并重视英语、愿意以小组合作、
全班交流的形式学习英语并展示自己。
3
3
3.学情分析
遇到问题
大部分学生能阐述个人观点以及对他人的观点进
行评价,但模仿live TV里的现场访谈,在表达自
己观点同时与持不同意见的人进行互动还有困难。
书面表达中会因为关联词的使用不当出现逻辑问
题。
学生往往能提出非常多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但
是很少从自身找问题,需要老师在价值观上进行
正面的引导。
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是实现教学过程有效性的保证
课堂导入的有效性问题
 课堂互动模式的实效问题
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
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问题

导入中常见的问题





用时过长。
铺垫不够,学生语言与经验调动不起来。
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建立自然的
联系
为了热身而热身,与后面的教学关系不大。
。。。
关于课堂互动的实效问题




不少课堂的小组或两人活动仅限于2-3分钟,
往往出现课堂最后的几分钟 。
有的课堂桌椅摆放为小组形式却没有实质
性的小组活动
有的课堂组织了小组或两人活动,但学生
没有真正展开互动与合作。
忽视个体活动时间,没有为语言内化创造
机会和条件。
关于课堂互动模式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功能
问题
全班活动
增加归属感;有利于教师
讲解、交代任务和提要求
所有学生必须在同一个时间用相
同的速度做同样的事情;不利于
学生表达个人的意愿和见解;如
在全体学生面前出错会经历失败。
两人活动
增加个体语言实践活动时间,
促进学生自主。为教师关注个
体学生提供可能。
噪音;个别学生纪律出问题;对
只喜欢听老师讲课学习的学生不
太有利; 同伴合作问题。
小组活动
增加学生练习时间,可分享不
同的见解和观点,学生可以自
己决定事情。
噪音;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小
组活动; 有个别学生主导活动;
需要充分的组织时间的保证
个体活动
允许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速度
进行学习,留给课堂一些安静
的学习、思考和内化的空间与
时间。
有些学生不愿意自己学习。没有
与其他学生的交流,缺乏归属感。
关于课堂提问-问题的类型:





按语言结构分类: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
反义疑问句等
按回答特点分类:开放性问题(open);封闭性问题
(closed)
按理解层面分类:基于事实的问题(display);推断性问题
(referential)
按思维层次分类:高层次思维(higher order thinking)低
层次思维(lower order thinking)
按思维程度分类: 知识 knowledge,理解 comprehension,
应用 application, 分析 analysis,综合 synthesis,
评价 evaluation
提问与思维层次的关系
1. Knowledge: What happened in the story?
2. Comprehension: Why did it happen that way?
3. Application: What would you have done?
-----------------------------------------------------------------4. Analysis: Which part reflects the author’s attitude?
5. Synthesis: Can you think of a different ending?
6.
Evaluation: Which part did you like bes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tory? Why?
如何实现课堂提问主体多元?
T:I went to Zhangjiajie during the National
Day.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y trip?
Ss. Yes!
T.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y trip?
S. Who did you go with?
T. Ok. Good question (T writes on the Bb.)
Anymore?
S. Did you go by train or by plane?
T.
(Repeat and writes on the Bb). Anymore?
…
关于预设与生成
在很多观摩课上,大部分教师都能够
按照预设比较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
学生的表现也相当积极和主动,其语言能
力的展示也不错,但总还感觉到这样的课
堂还缺点儿什么东西。
缺乏活力,缺乏精彩,缺乏真情互动。
从根本上说,就是缺乏课堂中的生成。那
么课堂生成具体指什么?它具有什么特点,
与预设有什么关系?有效的课堂生成需要
什么样的条件?
关于预设
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在课前所进行的备
课活动,包括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对教材和
学生的分析,对重点和难点的分析,对教学
过程的设计,对教学时间安排和课堂互动模
式的预设,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课后作
业安排等。
关于生成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生成一般有两个层次。


‘预设性生成’。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供体验,
层层铺垫,启发思考,鼓励表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新知识和新能力,得
到思维、情感方面的发展,形成新的态度或价值观,同
时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即时性生成’。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
备课时预测到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在瞬息万变的课堂
上,通过观察、询问和倾听,发现问题,做出决策,抓
住‘意外’或者‘偶然’的教育机会,加以有效利用,
从而可能生成新的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过程、新的
教学效果和新的教学目标。
关于预设与生成
叶澜教授(1997) 的一系列提问正是道出了即时性生成
对教师智慧和教学艺术的挑战:
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
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
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
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
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
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
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
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
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
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
喜?……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生成以
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调
节和重建。
预设体现的是教学的计划性,重视显
性的、结果的和标准的目标;生成则体现
的是教学的开放性和动态性,重视隐性的、
过程的、个性的目标(余文森,2006) 。
也就是说,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系统
性和逻辑性,又要关注师生生命体验的过
程与质量。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顾此失彼
都是不妥的。课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对外在的知
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又要关注学生内在的情
感体验和思维发展。同样,课堂教学要完成课程
所要求的目标,其特点是具有确定性、统一性和
预测性的特点;但是教学过程又具有很大的不确
定性, 学生学习需求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学习
风格各异,教学如何为学生创设个性发展的空间,
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对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细心观察,认真聆听,
鼓励参与 ,这都需要教师很好地把握机遇,有效
创造生成。
预设与生成 vs 技术与艺术
如果说有效教学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
合的话,也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
预设发生在课前,它更依赖于教师对教学技
术的应用,而生成发生在课程实施中,它更
依赖于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领悟,对教学过程
的敏感,对教育机会的把握,对学生情感的
调动和对学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显然,课堂
生成仅靠技术是无法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发
挥教学的创造力,凭借个人的修养和人格魅
力,将教学技术与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的教学
艺术融为一体,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共生。
结语
不难看出,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水平体现在课
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每个环节中,直接影响着学生
的学习体验、认知过程、情感发展和学习成效。要
快速提高英语课程质量的关键在于如何帮助教师提
高自身的学科专业知识与能力。教师仅仅有理念是
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各环节有效性
来实现提高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从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入手,我们可以切实提
高教师的学科教学专业水平,从而把提高教学质量
落实在每节课堂上,以实现教育的深层次公平。
课程改革

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
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
参考书目

Kumaravadivelu, B. 2001. 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 In
TESOL Quarterly 35(4): 537-560.

Kumaravadivelu, B. 1994. The post method condition:
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ESOL Quarterly 28(1), 27-48.

Widdowson, H.G. 1990. 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王蔷 2009 英语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英语教师English
Teachers》第8期:18-21页

Thanks for listening

wang_qiang99 @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