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語言教材教法(閩南語)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本土語言教材教法(閩南語)

本土語言教材教法
(閩南語)
丹鳳國小校長 趙家誌
該教什麼?
 生活語言:學校、家庭用語
 社區語言:地方語言、流行語
 語言與文化:透過語言發展的文化特
質
 學習語言的興趣
語言教學的多元觀念
(一)建構主義
1.教學在引導學生建構知識。
2.建構教學的目的在促進學生思考和了解
,不在記背知識與技巧。
3.建構學習是以:做中學、談中懂、寫中
通等多元互動的社會建構,不是聆聽、
練習等單元單向的任意建構。
(二)全語言學習環境
1.鼓勵學生有意義的表達,先不要求精確的語
法。
2.以學生先備能力的語言及經驗為基礎,讓學
生容易聽懂、對答。
3.師生互為主體。
4.無障礙的學習情境佈置。
5.展現學生真實的能力,便於老師安派下一個
進度。
(三)情境學習
1.知識是存在於情境當中,透過參與生活
情境中的活動,學習者才能真正掌握知
識。
2.學習應主動操作、探究,教學內容宜取
材於生活中。
3.學習應從周邊事物開始,老師要善用故
事、遊戲教學。
(四)語言學習策略:聽說讀寫作的策略教學
1.記憶策略:幫助學生記憶目標語的策略。
2.認知策略:即促進學生了解並運用目標語的策略。
3.補償策略:幫助學生在語言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仍能
了解文意。
4.後設認知策略:協助學生用來整合自身學習過程的策
略,如安排學習時間、設定學習目標等。
5.情意策略:讓學生控制自己的情緒或態度,讓心理狀
態處於有利於目標。
6.社交策略:學生經由與他人交流來學習語言的策略。
第二語言習得
 學習第二語言的根本要點就是要克服
L1和L2之間的差異性。
 第二語言習得的主要障礙是第一語言
對第二語言的干擾。
第二語言習得
 行為主義
不斷的刺激與反應
養成語言習慣
正增強與反應連結
第二語言習得
 結構主義
著重語言的單字語詞分析
透過分析理解後重新組合文字
文法教學
第二語言習得
 對比分析
Charles Fries
 Robert Lado
 Stockwell, Bower, 和Martin

把學生要學的語言及其文化,和他們
自己的母語及文化拿來作系統化的比
較,就可以預測及描述出容易學習及
不易學習的句型。
第二語言習得
 行為學派Behaviourist
Theory -學
習動機
 代表:B. F. Skinner
 刺激→反應
 正增強Principle of positive
reinforcement :獎賞
 負增強:處罰
 巴夫洛夫的動物實驗
第二語言習得
 認知理論Cognitive-Development
Theory -基本行為模式
 代表:Jean Paul Piaget
 建構學習基模(Schema) :
遇到某些事物,便用某種對應的認知
結構予以核對和處理,這行動稱為
「基模」
 同化、調適、平衡
 幼兒出生後,會運用與生俱來的一些基本
行為模式對四周環境作出反應
 基模不是先天的,也不是後天經驗中取得
的,而是透過行動建構出來的
 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 基模會透過同化、
調適及平衡等方法來達到知識的擴大。這
些行為模式經過不斷整合,形成網狀結構,
稱「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
認知發展階段
零至兩歲是感覺動作期(Sensitive Stage),
幼兒憑感覺和動作發揮功能,由本能性的反射動
作到目的性活動
 兩至七歲是前運思期(Peoperational tage),
幼兒的語言能力已能表達概念和以符號來代表實
物的階段。
 七歲至十二歲是具體運思期,具備邏輯思考的能
力,但只能操弄具體實物。
 十二歲至十五歲是形式運思期,不再需要具體實
物,即可進行抽象思考。

第二語言習得
 社會學習觀
Culture Theory
代表:L. S. Vygotsky
 語言的學習是社會化行為,幼兒透過與周遭人的
互動,語言智能便可以超越現有的水準


學習是一種由外而內的看法,透過使用語言,改
變個人心智功能的運作,使個人的思考由較低的
生物性層次轉變為較高層次。
兒童心智發展
社會環境
生存
空間
家庭
背景
學習
情境
文化環境
風土
民情
習俗
信仰
人文
思維
孩子與他人互動的情形
父母
孩童 語言符號
兄弟姐妹
朋友
在不同的社會或文化圈子,有些字彙有不同的意思,若不
了解孩子置身的文化環境,難以真正了解他的說話語言
背後的實際意思。
兒童的學習與發展有兩種水平
 真正發展水平:也就是說幼兒已經建
立之現有水平
 潛在發展水平:也就是說經由教師或
啟導者所指引或同儕中較有能力者一
起合力溝通、合力解決問題的過程,
可達到更高一層的水平,從而把個人
語言能力提升。
「可能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 採用鷹架(Scaffolding)學習理論
 經由啟導者的活動引導,讓幼兒在有趣、
有意義的情境中探索學習。若孩子在學習
過程中,獲得同伴以及老師的支持鼓勵,
他的語言學習將能獲得成功的經驗,進而
提升其語言能力。
第二語言習得
 先天論-學習語言的本能
 代表:美國的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oam
Chomsky)
 不認同學習模仿理論,他相信語言學習並
不全是由模仿而來,是內在的歷程。因為
他觀察到孩子能利用學會的字彙,併合地
說出一些從未聽過的話語,從而推論語言
並非全是模仿而來。他提出先天論,主張
孩子的語言是與生俱來的。
 語言習得是指小孩在自然的情境之下模仿、
觀察學習到語言的方法,而大腦內則具備
一套負責控制語言習得的裝備——「語言
學習器」(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 A D)),人類透過L A D的運
作,便能自然地發展出一套適用於母語的
規則。
 孩子的腦部遇外來的語言刺激時,幼兒就
能夠經由L A D把它加以修正,並融合成
體內的語言系統。
 只要是正常發展的孩子,他天生就擁有學
習語言的本能,只要有環境的刺激與父母
的適當引導,便能學會說話。
教學原則
一、聽說為主,讀寫附之:
★依據能力指標第一、二階段內涵,
大部分指向提升學生聽與說的能
力。
★語言的學習必先有大量的語彙輸
入,加上不斷的練習,方能有小量
的輸出。
轉化為文字
讀、寫
反覆的練習
說
大量的輸入
聽
教學原則
二、完整的句子:
★無論是老師教學或學生學習,都以
完整的句型為中心。
★重視語言結構的練習,而非單字記
憶背誦。
A
B
基本句型
基本句型
文章
詞語、單字
詞語、單字
教學原則
三、操作練習:
★老師精要的講解後,給予每個學生
充分的練習。
★透過表達演示、模擬情境、趣味設
計,反覆練習,直到能熟練並直
接反應為止。
表達教學演示
精熟學習
學生反覆練習
趣味教學設計
教學原則
四、溝通運用:
★學習能在家庭、社區運用的語言,
以達成溝通的目標。
★學習以能達到理解詮釋、溝通表
達為理想。
教室用語
師生對話
家庭對話
同儕互動
社區語言
社區溝通
社區互動
思考語言
教學法
一、直接語言教學法
1.老師完全以閩南語教學
2.儘可能給學生練習的時間
3.大部分時間實施聽說教學,避免閱讀
4.著重語句練習,而非單字語詞
5.自主學習:鷹架理論
6.診斷與糾正
7.避免語法結構、理論性解說
8.教學內容間種結構性與功能性
教學法
二、語言對比法
運用舊有的語言習慣與知識,幫助培
養新的語言習慣與能力。
 拉多(Lado):「目的語中與學習者母語
相似的成分對比對他來說是簡單的;與母
語相異的成分對他來說是困難的。」
教學法
三、溝通式教學法
1.互動:發音、字彙、語法
2.語境:課文的情境
3.真實用語:實際情境
4.模擬:情境假設
5.有意義的對話:輸入與輸出的內容
有意義
教學法
四、情境模擬法
身歷其境
沙盤推演
角色扮演
虛擬實境
教學法
五、聽說教學法
1.不斷地做口語句型練習、記誦正確的對話
方式。
2.先以口語方式來呈現,並加強學生在聽
和說方面的訓練 後,再追加讀、寫部分的
練習。
3.重視結構(form)形式(structure)如時態、
語法、句型結構,卻較不重視意義。
教學法
六、練習法
 把某種動作、技能或需要記憶的材料,
在教師的指導之下,反覆練習,以其
養成機械地和正確的反應。
 60%的時間給學生練習。
 鐵杵磨成繡花針
教學法
七、肢體反應教學法
透過手勢和肢體動作輔助學習。學生
聽老師口令並模仿動作,著重聽力的
理解。
教材選用
 97課程綱要能力指標
 現有傳統教材:諺語、猜謎、四句聯
、唸謠、激骨仔話、詩詞
教材選用
如何選教科書?出版特性、物理性、內
容特質、教學發展、學生能力
如何選補充教材?補充或輔助、教師
能力、教學需要、類別
如何選繪本?物理性、內容、創意
補充教材
 歌謠教材:傳統歌謠、現代歌謠、自
編改編
 趣味語文教材:唸謠、猜謎、激骨仔
話、諺語、戲曲
 繪本教材:坊間出版、自編
 自編教材:依據教學需求編撰
教學策略
ㄧ、模仿
(ㄧ)跟我做:跟我做動作,跟我說這個字
、跟我唱這首歌。
(二)學…做:學動物的叫聲、動作,學我
說的話,學媽媽說的話,照樣造句。
二、跟隨
(ㄧ)我說你演:依據我所說的做動作,雙
簧。
(二)接龍:接續前面的動作、語句。
三、角色扮演
(ㄧ)劇本腳色:扮演故事裡的人物,順著
劇情發展學習對話。
(二)生活腳色:扮演身邊的人物、動物,
表演平常所發生的小事件,理解彼此
的關係。
(三)假面具:戴上面具或操弄布偶,藉由
替代的面具、玩偶,表現自己。
四、半具體操作
(ㄧ)圖卡想像:繪本、圖片的提示,引發
想像空間。
(二)情境轉移:佈置相仿的學習情境,讓
孩子投攝,表達感受。
(三)教具操作:利用教具協助理解問題。
五、遊戲
(一)團體遊戲:設計有趣的遊戲,大家
一起參與,增加趣味。
(二)個別遊戲:提供遊戲器材(積木、
、布偶、電腦…),讓孩子個別操
作。
教學設計
教師特質
學生素質 環境資源
網站
新北市政府本土教育資源中心
 http://lerc.ntpc.edu.tw/bin/home.php
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教育部語文成果」
http://www.edu.tw/Default.aspx?WID=c5
ad5187-55ef-4811-8219-e946fe04f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