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Document

策略
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原文作者:道格拉斯・布朗 H. DOUGLAS BROWN
譯者:/廖柏森
前言
 學習理論、Gagne的學習「種類」、轉移過程,以及
性向和智能模式,目的都是為描述學習中普遍的人
類特質。這些說法試圖完整解釋人類感受、過濾、
記憶及回想資訊的方式,但並無法解釋個人之間學
習方法的諸多差異,或解釋個人內在的差異。我們
每個人都會展現固有的人類學習特質,也都會從獨
特的觀點解決問題,或學習事物、組織許多不同的
感覺。
 故,探討學習第二語言時的認知差異,也就是不同
個人之間相異的學習風格,以及在特定情境處理特
定問題時,個人所採用的策略。
研究第二語言學習者策略的歷史
 第二語言習得知識在1970年代快速增加,因此教師和
研究者逐漸了解,在教授第二語言時,沒有任何一種
研究發現,也沒有任何一種語言教學方法會獲致全面
成功。但無論採用何種教學方法或技巧,某些學習者
似乎都會成功。於是,我們開始注意語言學習個別差
異的重要。Rubin(1975)和Stern(1975)從個人特
質、風格及策略的角度,描述「良好的」語言學習者。
(p.157)
關於個別差異的研究,必然結合和兩部分:
 在不同的文化及情境脈絡間,成功學習可能有非常類
似的策略。一旦教師注意到這些策略,便能從中獲益。
 另一方面,教師也必須留意個人的需求、差異,以及
學習的文化情境。
策略(strategies)
 處理問題或任務所採用的特殊方法(手段),是為達
特定目標的操作模式,也是設定好的計畫,藉此控制、
操控特定資訊。Oxford和Ehrman(1998,p.8)將第
二語言學習策略定義為「學生使用的特定行動、行為、
步驟或技巧,目的在提升學習效果。」
 每個人的策略差異甚大。策略是用來解決第二語言吸
收與運用時所產生的「問題」的技巧,隨時會改變。
Chamot(2005,p.112)將策略寬鬆定義為:「促進學
習工作的程序……策略大多是有意識且有目標的。」
第二語言習得的領域區分了兩種策略
學習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
和輸入有關:吸收、記憶、儲存及回想,也就是從他人
身上獲得訊息。
溝通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
和輸出有關,指我們如何有效表達意義,傳遞訊息給他
人。
學習策略
 分為三個範疇:後設認知


認知策略
社會情意策略
後設認知(metacognitive)
 張春興(1991)認為:後設認知是對認知之認知,對
思考之思考,即比原來所認知者高出一層的認知。
 Flavell:「個人對自己認知歷程的主動監控(Active
monitoring)、結果調整(Consequent regulation)
,以及對所有認知過程的總匯集(orchestration)的
能力。(註23)」,
 後設認知是一種個人反省自我認知過程、成果和自我
調適的能力,也即是個人對自己認知歷程的認知。
後設認知策略(p.159)
描述舉例
前導組織
完整預覽預期的學習活動中的組織概念或原則。
集中注意
預先決定大致上注意學習任務,忽略不相干的事物。
選擇注意
預先決定注意語言輸入或情境細節的特定部分,這些部分有助
於語言輸入的保留。
自我管理
理解有助學習的狀態,並設法達到那些狀態。例:我常常複習
英文課程。
功能規劃
規劃、演練執行未來語言任務必要的語言成分。
自我監控
矯正個人口語,追求發音、文法、字彙的準確,或適合所處環
境及同行者的用語。例:我會注意自己所犯的英文錯誤,並將
其作為改進英文的參考。
延遲表達
有意識地決定延遲說話,目的在先透過聽力理解學習。
自我評估
利用內部的完成度或準確性評估法,檢驗個人語言學習的成果。
認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
 較限制在特定的學習任務,以及較直接操作語言材料。
認知策略
描述舉例
重複
模仿語言模式,包含外在練習及無聲演練。
尋求資源
運用目的語的參考資料。
翻譯
利用第一語言做為基礎,理解及(或)表達第二語言。
分類
根據普遍特質,重新排序或分類,以及可能會用不同名稱
歸類欲學習的材料。
記筆記
寫下口頭或書面的主旨、重點、大要或資訊摘要。
演繹
有意識地運用規則,表達或理解第二語言。
重組
以新方式結合已知元素,建立有意義的句子或較大的語言
段落。
認知策略
描述舉例
想像
透過熟悉、容易回憶的視覺特徵、句子或地點,將新資訊與記憶中
的視覺概念產生關聯。
聽覺程序
保留字、詞或較長語言段落的聲音或類似聲音。
關鍵字
(1)找出第一語言中,發音類似新詞彙的熟悉字,及(2)製造新
字彙和熟悉字之間容易記憶的某種關係之影像,藉此記憶第二語言
中的新字彙。
情境脈絡化
將字或片語置於有意義的語言段落中。
詳加闡述
將新資訊與其他記憶中的概念連結。
轉移
利用已習得的語言及(或)概念知識,幫助新的語言學習任務。
推論
利用可用資訊,猜測新事物的意義、預測結果或填補遺落的資訊。
社會情意策略(socioaffective strategies)
 和社會媒介的活動以及人際互動有關。
社會情意策略
描述
合作
與一或多名同儕合作獲得、集合資訊或模仿語言活動。
提問釐清
要求教師或其他母語人士重複、釋義、解釋及(或)給予例子。
 許多研究都在研究學習者使用各種策略追求語言能力
的成效。其中一項分類這種研究的方式,是透過聽、
說、讀、寫四種技巧。和溝通策略相較,學習策略一
般牽涉到聽和讀的接受性技巧。
 性別已證明是策略使用中的重大變數,在學習或溝通
策略上皆是如此。
 愈來愈多證據顯示,學習者將各種策略與習得過程結
合會有益處。有兩項主要策略使用習是已被證實:其
一是以課堂為基礎的策略使用或以教科書為導向的訓
練,即目前所稱的策略為本教學法。另一種是自主式
的自我訓練。經過證明,此兩種形式在不同情境下的
不同學習者身上,皆能發揮功效。
 跨文化變數會幫助或干擾學習者策略使用的程度。
溝通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 面對有效資訊溝通時,語言或非語言機制的運用。
 藉由溝通策略,學習者能利用各方面成長中的能力,
來清楚表達第二語言。再者,這種策略或許是「有可
能有意識的」。支持這種結論的論據來自對第一語言
習得策略的觀察,這種策略類似第二語言學習情境中
成人使用的策略。
迴避策略(Avoidance Strategies)
 迴避(avoidance)是一種常用的溝通策略,可細分為
幾項次要的範疇。最常見的迴避策略是在語意範疇之
內的句法迴避(syntactic avoidance )或語彙迴避(
lexical avoidance )。
 語彙迴避舉例:
學習者:I lost my road.
母語人士:You lost your road?
學習者:Uh,…I lost. I lost. I got lost.
學習者迴避使用road這個語彙,他當時並無法想到
way這個字。
 音韻迴避(phonological avoidance )
例:日本網球搭擋避免使用rally (因為音韻上的困難)
,反而選擇直接說hit the ball。
 主題迴避(topic avoidance ):對話的全部主題都可
能完全迴避。學習者會設法找出主題迴避的巧妙方式
:改變話題、假裝不了解、完全不回應或在表達想法
過於困難的情況下,明確捨棄此項訊息。
例:在不熟悉使用過去式的情況下要談論昨天發生的事
。
補償策略(Compensatory Strategies)
 補償遺忘的知識。
 固定用語:機械式的記下一些固定套語,以符合適當
的情境。
 符碼轉換:在說第二語言時加入使用第一或第三語言
。 (以L2說話時,利用有L1發音的L1字彙)
 直接求助,訴諸權威:倘若受困於特定字詞中,學習
者可能會詢問精通該語言的人或教師其正確形式(「
要怎麼說____?」)或者他們會大膽猜測,然後
請該精通該語言的人驗證其說法是否正確。
(其他補償策略請見課本p.163)
策略為本教學法(Strategies-Based Instruction)
 課堂學習中,運用學習策略及溝通策略。這種教學法
也稱為學習者策略訓練。
 由於希望使語言課堂成為有效的學習地點,因此「教
導學習者如何學習」就越顯重要。
 學習者策略是學習自主的關鍵。
 「明確指導比單純要求學生使用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策
略要有效得多,並且可以強化後設認知,亦即學生理
解本身思考及學習過程的能力。」
 教師方面:能從理解學習者成敗的原因中獲得助益,
並且在課堂上建立實踐成功策略的環境。
 學生方面:若能
(1)理解策略本身
(2)認為策略有效
(3)不認為實行策略過於困難,才能從中獲益
學生主觀的認知與配合是關鍵
在語言課堂中有效實行SBI的步驟和考量
 辨認學習者的風格與可能採用的策略
 在溝通語言課程及課堂中結合SBI
 為學習者提供課外協助
辨認學習者的風格與策略
 幫助學習者辨認自己的風格、偏好及優缺點。最常見
的方法是自我檢驗的問卷,學習者藉此回答不同問題
,題目中通常有同意至不同意的分數量表,學習者要
在包含兩個極端的量表之間,選擇一個分數描述自己
。
 最廣為使用的工具:Oxford(1990a)語言學習策略調
查(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 SILL),五
十題分為六大範疇,每一範疇都代表一種可能的策略。這可
作為一種工具,使學習者面對各種可能,但教師必須付起監
督的責任,俾使學習者將某些策略付諸實行時能獲得幫助。
 其他方式:自我報告、書面日記、放聲思考、學生檔案。
在語言課堂中結合SBI
 SBI的幾種不同的表現方式,可在全世界的語言課堂
中找到。透過查核表等發法,教師能注意到學生的傾
向,針對課內、課外的策略,提供非正式而未計畫的
建議。成為策略的推動者。
刺激課堂之外的策略行動
 風格覺察力及策略行動並不僅限於課堂中。許多所謂
成功的學習達到精通語言的目標,都是透過自我激勵
的努力,將學習延伸至課堂外。
 教師可以幫助學習者發現,提高對風格和策略的覺察
力,可以幫助他們實際運用語言。課堂是學習者開始
邁向成功之路的機會,也幫助他們了解現實狀況,明
白在那些課堂時數之外,每周仍有幾十小時的時間,
可用於練習新語言有意義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