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函数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对数函数

沂源二中高一数学组
1
吴东平
1
课本目录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
2.1指数函数
信息技术应用
2.2对数函数
阅读与思考
探究与发现
2.3幂函数
小结
复习参考题
1
借助计算机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
对数的发明
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
2
2.1
指数函数
(一)《标准》目标表述
1.通过具体实例,如细胞的分裂,考古中所用碳14的衰减,药物在人体内的残留
量的变化等,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
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4.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二)《大纲》目标表述
理解分数指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两者比较
加强了函数模型的背景和应用的要求。
提出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
1
3
(三)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①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认识学习指数函数的必要性;
②理解n次方根与n次根式的概念,理解分数指数幂的含义,
熟练掌握用根式与分数指数幂表示一个正实数的算术根;
③能运用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和化简,
会进行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相互转化;
④通过经历用有理指数幂逼近无理指数幂的过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
⑤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含义;
⑥能用描点法或借助计算机(器)画出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
指数函数的性质(单调性、特殊点、定义域、值域);
⑦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发展要求
.会求一类与指数函数有关的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等;
.了解函数图象的平移与对称变换;
.体会数学的逼近、数形结合等思想;
.体验数学概念的发生、 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说 明
有关根式的复杂运算及繁琐的根式化简不必多练。
1
4
(四)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6课时)
2.1.1 引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2.1.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约3课时
约3课时
传统课时(4+3)
2.重点难点
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对非整数指数幂意义的了解,特别是对无理指数幂意义的了解。
3.分析说明
.用实例说明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以及扩张指数范围的必要性。
.通过复习和举实例理解n次方根及运算性质,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感受分类讨论思想。
.通过举实例和练习,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学会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之间的相互转化。
.建议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亲历有理指数幂向无理指数幂逼近的过程。
.通过实例抽象概括出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
.引导学生多画几个具体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再通过观察图象归纳概括指数函数的性质.
.例7是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值(幂)的大小:
(1) 1.72.5 ,1.73(2)0.8-0.1, 0.8-0.2 (3)1.70.3 ,0.93.1.
.例8的教学应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以及归纳、总结的一般方法:
截止到1999年,我国人口约13亿,如果今后能将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控制在1%,那么
经过20年后,我国人口数最多为多少?(精确到亿)
1
5
2.2 对数函数
(一)《标准》目标表述
1.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
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
其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2.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
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
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
单调性和特殊点。
3.知道指数函数y=ax与对数函数y=logax互为反函数(a>0,且a≠1)。
(二)《大纲》目标表述
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
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两者比较
降低要求的:对于反函数只要求知道,不要求形式化的理解其概念,也
不要求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
提高要求的:加强了函数模型的背景和应用的要求;
1
6
(三)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①经历由指数得到对数的过程,理解对数的概念,会熟练地进行指数式与对数
式的互化;
②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并能灵活准确地运用对数的运算性质进行对数式的化
简与计算;
③了解对数的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
④了解对数的发明史以及对数在简化运算中的作用;
⑤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⑥能用描点法或借助计算机(器)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掌握对数函数
的性质(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
⑦通过实例,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⑧了解指数函数y=ax (a﹥0,a≠1)与对数函数y=logax (a﹥0,a≠1)是互为反
函数。
发展要求
①能研究一些与对数函数有关的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等;
②知道指数函数y=ax (a﹥0,a≠1)与对数函数y=logax (a﹥0,a≠1)的
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③掌握化归、数形结合、类比、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1
7
(四)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6课时)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
约3课时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约3课时
2.重点难点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理解对数的概念,以及对数函数性质的归纳。
分析说明
. 先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知道研究对数的必要性。
. 有关对数恒等式(公式)的教学,可先通过具体实例验证,再作证明.
. 通过换底公式的应用,让学生再次体会化归思想
. 通过例5、例6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对数在有关方面的实际应用。
. 以生物体内碳14的衰减规律为实际背景,引入对数函数.
. 可对比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探索方法,得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通过例9溶液酸碱度的测量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对数函数是重要的函数模型。
1
8
2.3幂函数
(一)《标准》目标表述
1.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2.结合函数:
1
1
y  x, y  x , y  x , y  , y  x 2
x
2
3
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二)《大纲》目标表述
无
两者比较:幂函数减肥后重出江湖
(三)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①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②掌握以下五种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
1
y  x, y  x 2 , y  x 3 , y  , y  x 2
x
发展要求:了解幂函数(为有理数)的图象特征
说 明: 不必在一般的幂函数上作引伸和作过多的介绍。
1
9
(四)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2课时)
2.3幂函数
约1课时
小结
约1课时
2.重点难点
重点:从五个具体幂函数中认识幂函数的基本性质。
难点:画五个幂函数的图象并由图象概括其性质。
3.分析说明
•“幂函数”教学时,只要求掌握
1
1
y  x, y  x , y  x , y  , y  x 2
x
2
3
图象和性质。
•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中,有幂函数?
• 例1是用定义证明函数 的单调性,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
向理性认识转化。
1
10
二、教学感受
1、新教材的几大亮点
 问题性:每节开篇以问题开始;以思考、探究、“问号型”
图
标提出问题;在小结和复习题中提出拓展性问题。
(两章中:22个“思考”、11个“探究”、6个“?”)
 亲和力:主编寄语、章头图,正文中的观察、探索、旁批等
强调数学知识的背景和应用,数学是自然的。
 应用性:“神舟”五号、炮弹发射、臭氧层空洞面积、恩格
尔
系数、公共汽车票价、玻意耳定律、烟花、生物体
内碳14的衰减、GDP及人口增长率、地震震级、
PH值的变化等。
 思想性:函数思想、几何直观、数形结合、渗透逼近思想、
1
类比、推广、特殊化 等。
11
2、主要问题
课时比较紧张
教学不知深浅
部分内容脱节
技术条件制约
1
12
1
13
以下是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注重几何直观
◆ 注重几何直观
 指数、对数、幂函数性质的研究:
几何直观
自然语言
形式化定义
 如借助图形直观来了解函数的凹凸性。
图象
1
性质
14
对重点的传统知识要适当拓广
1、必要性:什么知识点应适当拓广——依据新课程、高考
2、可能性:什么时机进行拓广合适——水到渠成防止“越位”
如二次函数,它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是第一章研究
函数及其性质的主要载体。如闭区间上二次函数的最值;二
次函数含参数讨论最值;利用二次函数判断方程根的分布;
由二次函数构成的复合函数等等。因此拓广和加深二次函数
是必要的。
又如:函数图象变换,函数图象是函数性质的直观反映,
是解决函数问题的有力工具。
1
15
淡化的知识内容不宜拓展
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为了防止教师在集合与函数教学中,在求解定义域、
值域等“细枝末节”上对学生进行大量的人为的、繁琐的
训练,把二次不等式的内容放到“必修5”,这是一种“釜
底抽薪”的办法。把重点放在函数概念的本质的理解上、
函数性质的讨论上。
但有关函数问题首先考虑“定义域”的认识必须到位.
 “反函数”只要求以具体函数为例进行解释和直观理解,
不要求一般地讨论形式化的反函数定义,也不要求求已知
函数的反函数。
■
1
“幂函数” 只要求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掌握五
个幂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16
◆
研究教材中的例题、习题
1、准确把握练习的质和量
新教材例、习题存在一些问题① 习题与例题不配套,总体而言,
例题容易,习题难,学完例题,不会做作业;② 教材某些知识内容没
有相应的巩固习题,而部分习题又用到没有学过的知识;③ 层次性不
够,A组的题目有些比B组的还要难;④ 部分题目的解答需要运用信息
技术.
许多学生不适应新教材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来自课后练习。
2.教辅资料不能作为教学的依据
高中数学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教材与高考的能力要求
差异,教学中必然要把有关知识拓广和加深,提升能力。导致学生课
后做大量的教辅材料的习题,教师被教辅材料牵着走,如何把握课标
,如何处理教材中的习题,这正是需解决的问题。
1
17
函数的思想性
映射
推广
数
类比
函 数
联系
方程、数
列、不等
式、导数
等
特殊化
一次、二次函数、
反比例函数、指数
、对数函数、幂函
数、三角函数等
1
18
1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