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现代化进程的曲折性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拉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现代化进程的曲折性

拉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与现代化进程的曲折性
苏振兴 张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2011年7月5日
引言
• 在各国的发展史上,适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
加速现代化进程的成功案例有之,而延误或错失
转换增长方式的有利时机并造成巨大损失的例子
也不在少数。
• 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初
级产品出口(1870-1930年)模式阶段、进口替
代工业化(1930-1982年)模式阶段和外向发展
(1982年至今)模式阶段。研究表明,在当时历
史条件下每种模式的选择都有其合理性。但是,
经济增长方式必然要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转变,
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主要内容
• 本文主要通过考察战后拉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以阐述其现代化进程的曲折性和艰辛性,并得出
若干重要启示。
• 第一部分用分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框架对
拉美60年的增长曲线进行解读;
• 第二部分阐述拉美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延误
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 第三部分分析新世纪拉美国家经济增长趋势及转
变增长方式的立足点;
• 第四部分为基本结论。
第一部分:
对拉美地区60年(1950-2009)
增长曲线的基本解读
分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四个基本框架
• 其一,从需求结构上看是如何平衡拉动经济增长
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者之间的
关系。
• 其二,从产业结构上看是如何促进农业、工业和
服务业之间的结构调整。
• 其三,从要素投入上看是如何逐次升级对资源、
资本、劳动力和生产率的依赖性以促进经济增长。
• 其四,从收入分配角度看是如何增加居民收入在
整个国民收入中分配的比例从而增加消费、促进
增长。
图1:1950-2009年拉美地区(不含加勒比)经济增长和人均GDP增长趋势
10.0
8.0
6.0
%
4.0
2.0
0.0
- 2.0
- 4.0
经济增长率
人均GDP增长率
数据来源:1950-2008年数据来自
http://www.cepal.org/deype/cuaderno37/esp/index.htm,2009年数据来
自拉美经委会2009年统计年鉴,Statistical Yearbook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2009。
注:以2000年美元价格为基础核算。
2008
2005
2002
1999
1996
1993
1990
1987
1984
1981
1978
1975
1972
1969
1966
1963
1960
1957
1954
1951
- 6.0
每十年平均增长率
拉美在经历1950-1980年
30年持续、较高的增长后
(50、60和70年代年均增
长率分别达到5.1%、5.5%
和5.9%),出现了长达20
多年的经济滑坡(80年代
经济增长仅为1.2%),到
2003年才出现新一轮经济
扩张(2003-2008年年均
经济增长超过5%,人均
GDP年均增长超过3%),
基本恢复到前30年的增长
水平。
图2:1950-2008年拉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1950-1970年是产业结构升级
最明显的时期,第一产业占
GDP的比重从1950年的
22.1%下降到1969年的
15.7%,第二产业占比从
1950年的33.2%上升到1969
年的40.2%。
70
60
50
%
40
30
20
1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拉美经委会1950-2008年经济统计历史数据计算,
http://www.cepal.org/deype/cuaderno37/esp/index.htm。
注: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
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零售、餐饮业,交通
运输、仓储和通讯业,金融、保险服务业,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业。19501970年产值以1970年美元价格为基础核算;1970-1990年产值以1980年美元价
格为基础核算;1990-2008年产值以2000年美元价格为基础核算。
2007
2004
2001
1998
1995
1992
1989
1986
1983
1980
1977
1974
1971
1968
1965
1962
1959
1956
1953
1950
0
1990-2008年是产业结构调整
缓慢的时期,三次产业的比
例大致为6%:31%:63%。
1970-1990年是产业结构波动
的时期。
表1:1950-2008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占GDP的比重(%)
1950-1960
1960-1970
1970-1980
1980-1990
1990-2000
2000-2008
政府最终消费
10.6
10.6
3.5
3.8
15.3
14.4
私人最终消费
71.6
70.9
73.8
72.8
65.4
66.2
1.2
1.9
2
0.3
2.3
2.2
17.5
17
23.1
18.3
18.2
18.8
出口
9.4
8.7
9.7
14.3
15.5
21.7
(减)进口
9.8
8.6
12.5
9.9
16.4
23
差异项
-0.5
-0.4
0.4
0.4
-0.2
-0.2
支出法GDP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最终消费
存货变化
总资本形成
固定资本形成
货物和服务
净出口
资料来源:拉美经委会1950-2008年经济统计历史数据,
http://www.cepal.org/deype/cuaderno37/esp/index.htm。
注:1950-1970年GDP数据以1970年美元价格为基础核算;1970-1990年GDP数据以1980年美元价格为基础核算;
1990-2008年GDP数据以2000年美元价格为基础核算。
对应上述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
(产业和需求结构),基本解读如下:
• 第一,1950-1980年是拉美国家工业化的高潮期。当时在进口替代工
业化增长方式下,以非耐用消费品为主的制造业快速增长,带动整体
经济持续增长。
• 第二,80年代,拉美受到债务危机困扰,经济严重衰退,出现“失去
的10年”。
• 第三,90年代,拉美国家普遍进入结构改革,前期经济虽有所恢复,
但由于改革操作上的失误,一系列金融、货币危机引起经济动荡与下
滑。
• 第四,2003-2008年,国际市场初级产品需求旺盛、价格上升和拉美
各国有效的政策调整等因素相结合,推动了新一轮经济增长。
• 第五,70年代是关键性的转折点。当时,拉美国家在工业化的高潮中
已经出现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工业产品面临国内市
场饱和等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结构性发展困境,其实质就在于进口替代
工业化的增长方式已逐步丧失活力。而拉美国家不但没有通过转变增
长方式来走出困境,反而在70年代走上“负债增长”之路,结果酿成
了后来的债务危机,最终使拉美现代化进程受挫。
第二部分:从发展困境到结构
性危机的演变
2.1 六十年代隐现结构性失衡
• 第一,非耐用消费品生产面临国内市场饱和的限制,导致
工业与整体经济增速下降。
• 第二,贸易失衡。
• 第三,工业与城市发展面临食品危机。
• 第四,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向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生
产升级既缺资金、技术,又面临国内消费群体小等困境。
• 第五,创造就业难度加大,城市就业“非正规化”、“三
产化”,再加上收入分配的两极化相当严重,社会动荡局
面日渐加剧。
• 第六,能源危机显现。拉美国家多年来一直依赖进口廉价
石油,当时除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
少数国家外,其余都是石油进口国,其中巴西85%的石油
靠进口。国际石油危机引发油价暴涨之后,大大加剧了外
贸失衡。
图3: 1951-1970年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三国制造业变动趋势
制造业占GDP比重
35.0
30.0
25.0
%
20.0
15.0
10.0
5.0
阿根廷
智利
乌拉圭
1970
1969
1968
1967
1966
1965
1964
1963
1962
1961
1960
1959
1958
1957
1956
1955
1954
1953
1952
1951
0.0
拉美地区
制造业产值增长率
25.0
20.0
15.0
%
10.0
5.0
0.0
- 5.0
- 10.0
阿根廷
智利
乌拉圭
1970
1969
1968
1967
1966
1965
1964
1963
1962
1961
1960
1959
1958
1957
1956
1955
1954
1953
1952
1951
- 15.0
拉美地区
资料来源:根据拉美经委会1950-2008年经济统计历史数据计算并绘制,
http://www.cepal.org/deype/cuaderno37/esp/index.htm。
注:1950-1970年GDP数据以1970年美元价格为基础核算。
图4: 1950-1984年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变化趋势
(以1970年为基年=100)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拉美国家
巴西
墨西哥
阿根廷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拉美经委会1950-2008年经济统计历史数据整理并绘制,
http://www.cepal.org/deype/cuaderno37/esp/index.htm。
1984
1982
1980
1978
1976
1974
1972
1970
1968
1966
1964
1962
1960
1958
1956
1954
1952
1950
0
图5: 1950-1984年拉美商品和服务贸易差额和总额占GDP比重
1500
30
1000
25
20
15
%
亿美元
500
0
10
-500
5
出口
进口
贸易总额占GDP
1984
1982
1980
1978
1976
1974
1972
1970
1968
1966
1964
1962
1960
1958
1956
-5
1954
-1500
1952
0
1950
-1000
贸易差额占GDP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拉美经委会1950-2008年经济统计历史数据整理并计算,
http://www.cepal.org/deype/cuaderno37/esp/index.htm。
注:以当年价格衡量。
表2: 1950-1980年拉丁美洲劳动力市场结构
(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
城市
农村
正规部门 非正规部门 总计
1950
1970
1980
30.5
现代
传统
总计
矿业
13.6
44.1
22.2
32.5
54.7
1.2
40.2
16.9
57.1
15.1
26.9
42.0
0.9
44.9
19.4
64.3
12.3
22.6
34.9
0.8
7:3
资料来源:Víctor E.Tokma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mployment in the 1980s”, CEPAL Review, Dec. 1981, p136.
1950-1980年尽管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在绝对数量上有很大增长,但
由于同期正规就业也有大幅增加,两者的相对比重并没有发生明显变
化,比例大致为3:7,换言之,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劳动力的“生产性
吸纳”掩盖了“就业不足”。
2.2 七十年代错失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的时间窗口
• 为什么拉美国家在60、70年代没有果断地转换经
济增长方式?对此有多种答案,有的认为是拉美
长期存在“出口悲观”论,认为本地区的制成品
竞争不过发达国家;有的认为是普遍存在进口替
代的“惯性”,人们习惯于走老路,既得利益集
团不愿意冒风险;有的认为是受到“廉价”石油
美元的诱惑,如此等等。
• 简言之,制度惯性所形成的“路径依赖”造成经
济增长方式转换的“犹豫”,这是内因,而外部
环境所形成的充裕流动性则强化了这种“惰性”,
此乃外因。因此,在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上,
切不可贪图短期繁荣的假象而牺牲未来经济可持
续增长的真实。
• 此外,拉美国家的失误也体现在错失利用劳动力
资源丰富这个比较优势的时间窗口上。
• 1970年至今拉美处于“人口红利”期。然而,这
种人口优势在拉美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在某些阶段反而成为沉重的“包袱”。
• 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转化人口因素作用方面具
有特殊的重要性,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可以
消除人口压力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可以将其转
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并最终促成人口和经济的
协调发展。
图7: 拉美(不含加勒比国家)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及依存比率变化趋势
80
100
88.6
90
70
80
60
70
50
40
30
30
20
20
依存比率(右轴)
0-14岁
15-64岁
2050
2035
2040
2045
2020
2025
2030
2015
2010
1995
2000
2005
1985
1990
0
1975
1980
0
1970
10
1955
1960
1965
10
65岁及以上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拉美经委会人口统计中心数据库绘制,
http://www.eclac.cl/celade/proyecciones/xls/AMLestto.xls。
注:依存比率(Dependency ratio),也叫总负担系数,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
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于从人口角度反映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计算
公式为:GDR=[P(0-14)+P(65+)]/P(15-64)*100%。
%
60
48.0
40
1950
%
50
2.3 八十年代债务危机掀开
结构改革的序幕
• 债务危机发生后,人们终于意识到,进行结构改革、转变
增长方式已势在必行。这个过程是从80年代前半期的“应
急性”调整开始,经1985年前后形成“结构性”调整的政
策共识,随后进入90年代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的结构改革
时期。
• 虽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实现了由长期的国家主导
型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由高保护的内向发展模式
向开放型的外向发展模式转变,降低了通货膨胀,但是出
现的问题也引人注目,尤其是改革过程中曾先后发生的三
次金融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货币
危机和2001年阿根廷经济危机)给拉美国家和其他新兴市
场国家留下深刻的教训。
• 上述情况说明,结构改革显然存在着“破”与“立”之间
的不对称,其中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 其一,急速的市场开放导致大批制造业企业破产,使自80
年代开始的“去工业化”现象进一步加剧。
• 其二,国外商品的大量涌入,加上固定汇率制(反通胀)
导致货币升值,进口扩张而出口不振,贸易失衡。
• 其三,失业与社会贫困现象加剧,内需疲软,主要体现在
私人消费萎缩得厉害。
• 其四,外资集中于并购,私人投资萎缩,国家无力投资,
改革年代拉美地区投资率仅在20%左右,比改革前低7-8
个百分点,发展新兴产业提不上议事日程。
• 其五,调整产业结构指导思想不明确,只是笼统地提出
“发挥比较优势”,具体表现为南美洲国家以自然资源产
业为重点,墨西哥、中美洲国家以客户工业为中心。但是,
前者易受初级产品价格涨跌、后者易受美国经济周期等外
部因素的冲击。
第三部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的新契机
• 危机是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时机,还是延缓结构
调整的借口?拉美现代化历史表明,经济发展模
式的每次转型总是被一场外源性或内生性的经济
危机“倒逼”出来。
• 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延续了60年,早在第一次世界
大战期间这种模式的危机就开始显露,但拉美国
家没有及时调整,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大萧条带来
的致命性打击。而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在拉美前
后也延续了50年,早在50年代这种模式对拉美工
业化的制约就已经表现出来,但同样没有及时调
整,最后酿成一场严重的结构性发展危机。于是,
就有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衰退性调
整”和激进式改革。
3.1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判断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的时机
• 从最近60年拉动拉美经济增长的动力看,可以得
出如下三个基本判断。
• 第一,虽然1951-1970年拉美经济维持着高速增
长态势,但是,相对于50年代而言,消费和投资
在60年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已经
呈现出衰竭征兆。50年代消费和投资分别平均推
动经济增长4.5和1.3个百分点,而60年代则为4.2
和1.2个百分点。70年代本应成为转换经济增长方
式的过渡期,但是,由制度惯性和对“石油美元”
的贪婪而形成的“负债增长”战略,为80年代的
债务危机埋下隐患。
• 第二,整个90年代消费平均推动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
其贡献已远低于五六十年代;虽然投资的贡献为1.1个百
分点,下降不大,但是某些年份(1995年、1999年和
2002年)的大幅下滑主导了90年代的经济波动;而净出
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整体为负。
• 第三,无论是在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还是外向型发展时
期,消费(尤其是私人消费)始终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
因素。净出口在内向发展时期的作用并不明显,但是在危
机期间以及外向发展时期通过促进出口、压缩进口的方式
发挥净出口拉动作用的例子却屡见不鲜(1982、1983、
1995、1999和2002年),这种极尽初级产品贸易盈余之
力来缓解危机的做法往往扭曲国内的产业结构,反而引起
经济的更大衰退。
图8: 1951-2008年拉美经济增长及支出法各因素的贡献(%)
15
50年代
消费:4.5个百分点
投资:1.3个百分点
90年代
消费:2.5个百分点
投资:1.1个百分点
净出口贡献整体为负
10
%
5
0
60年代
消费:4.2个百分点
投资:1.2个百分点
-5
消费
投资
净出口
2008
2005
2002
1999
1996
1993
1990
1987
1984
1981
1978
1975
1972
1969
1966
1963
1960
1957
1954
1951
-10
GDP增长率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拉美经委会1950-2008年经济统计历史数据计算并绘制,
http://www.cepal.org/deype/cuaderno37/esp/index.htm。
注:1950-1970年GDP数据以1970年美元价格为基础核算;1971-1990年GDP数据以1980年美元价格为基
础核算。1991-2008年GDP数据以2000年美元不变价格为基础核算。
3.2 平稳渡过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
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契机
• 随着世纪之交拉美左翼在政治舞台的崛起,新自由主义明
显退潮,各国纷纷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改革后的再调整。
这种调整大致可分为三类。
• 第一,以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为代表的“激进”
型政府通过油气资源的国有化重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力。
• 第二,以巴西和阿根廷等为代表的“温和”型政府强调通
过公共政策手段进行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纠正社会领域
的严重失衡。
• 第三,即便那些不是左翼当政的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幅
度也不小,尤其表现在利用反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熨平”
经济波动的能力上。可以说,新世纪的头10年是拉美国家
在逐渐摆脱新自由主义束缚的情况下又一个经济调整与变
革的10年。这新一轮的调整为拉美国家相对顺利地渡过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创造了重要条件。
图9: 1991-1994年和2003-2008年
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比较(年均增长率)
16
13.87
14
12.52
12
10.78
%
10
8.2
8
7.06
7.57
5.36 5.51
6
4
3.86 3.93
2
0
1991-1994
GDP
消费
2003-2008
投资
商品和服务出口
年
商品和服务进口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拉美经委会1950-2008年经济统计历史数据计算并绘制,
http://www.cepal.org/deype/cuaderno37/datos/4.2.4.xls。
注:两个时期GDP核算均以2000年美元不变价格为基础。
• 2003-2008年得益于初级产品出口繁荣和恰当的
经济政策,拉美地区出现新一轮经济扩张。从历
史角度看,这是过去20年中第二次出现的增长业
绩,第一次出现在1991-1994年。然而90年代前
半期的增长趋势因为连续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而
没有持续下去,经济波动和低迷一直持续到2002
年。虽然2009年拉美遭受外源性国际金融危机的
冲击,但是该地区经济却能从危机中较快复苏,
这足以说明2003-2008年的增长周期比90年代前
半期具有更多有利和稳定的因素。
• 从具体宏观经济指标看,2003-2008年增长业绩
引人注目(表3)。
• 例如,整个拉美地区连续6年实现初级财政盈余,
中央政府债务余额相当于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
57.2%降至2008年的27.8%;经常项目和资本项
目在2005-2007年实现双顺差,外汇储备额由
2003年的2 012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5 105亿美元;
外债总额相当于GDP的比重逐年下降,2008年已
降至18.2%,且通过延长债务期限减少了以短期
债务为主的结构风险,通过向本币债务、固定利
率或通胀指数化债务转变有效规避了汇率和利率
风险,等等。
表3 2003~2009年拉美地区主要经济业绩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经济增长率(%)
2.2
6.1
5.0
5.8
5.8
4.1
-1.8
经常项目余额(亿美
元)
89.26
213.59
343.75
440.04
96.56
-349.61
资本项目余额(亿美
元)
15.38
-84.58
225.04
160.87
1126.01
695.8
初级财政盈余/GDP
0.1
1.1
2.2
1.8
2.1
1.5
-0.1
中央政府债务/GDP
57.2
50.9
42.7
35.7
29.9
27.8
28.3
外债总额/GDP
39.9
34.4
25.1
21
20
18.2
19.5
2278.38
2632.07
3207.57
4595.5
5104.57
---
外汇储备额(亿美元) 2011.85
-243.43
资料来源:CEPAL, Balance preliminar de las economías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09,p.115.
561.5
3.3 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立足点
• 第一,调整对外贸易的地区布局。危机过
后,发达国家的追加需求可能下降,世界
经济增长率因而比危机前有所放慢;新兴
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将扮演更加重要
的角色,并部分地弥补发达经济体需求的
萎缩。因此,拉美国家调整对外贸易的传
统布局,进一步扩大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
家的市场份额势在必行。
图10: 按出口目的地划分的拉美地区出口多元化变动趋势(%)
70
7
61.2
60
6
44.1
50
3.9
%
4
%
40
5
30
3
20
2
10
1
拉美地区(左轴)
美国(左轴)
欧盟27国(左轴)
亚太16国(右轴)
中国(右轴)
日本(右轴)
其他国家(左轴)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Panorama de la inserción internacional de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08-2009计算并绘制。
注:含加勒比国家。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0
1992
1991
0.7
1990
0
•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以客户工业为主的墨西哥
和中美洲国家想冲出危机导致的外需萎缩、贸易
保护主义抬头的“重围”,必须对产业结构作相
应调整,并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的“第二代
改革”。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南美国家想摆脱
“资源诅咒”的宿命、规避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
风险,除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产业升级”
外,可能更多地需要考虑如何使本国制造业融入
亚洲的产业链,以扩大其制造业部门与亚洲国家
间的产业内贸易。
表4: 按产品分类和技术集中度分类的拉美对外贸易比重(%)
1990
出口
1995
进口
出口
2000
进口
出口
2005
进口
出口
2008
进口
出口
进口
初级产品
42.9
15.9
26.5
8.6
24.2
7.9
31.1
9.6
35.4
10.3
农业
14.9
5.6
12.8
4.5
8.4
3.6
8
3.1
8.4
3.8
矿业
4.7
1.5
3.4
0.8
2.7
0.5
4.7
0.9
4.5
1
能源
23.2
8.8
10.3
3.3
13.2
3.8
18.5
5.6
22.5
5.5
制成品
56.5
79.8
72.7
88.6
75
89.1
67.8
89.6
62.2
86.7
其他商品
0.7
4.3
0.8
2.8
0.8
2.9
1.1
0.8
2.4
3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初级产品
49.1
18.6
30.8
10.2
27.4
9.5
35.2
11.2
39.8
11.8
制成品
49.8
76.8
67.2
86.1
71
86.7
62.6
87.3
57.4
86.7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
22
19.8
22.6
18.3
17.2
15.6
17
17.3
15.1
19.6
低技术
9.6
10
12.1
14
11.8
14.7
9.7
13.3
7.5
11.9
15.6
34.1
23.8
37.6
25.3
35.1
23.7
36.5
22.7
35.4
高技术
2.6
12.9
8.7
16.2
16.6
21.3
12.2
20.1
12
19.8
其他交易
1.2
4.6
1.7
3.5
1.7
3.8
2.3
1.5
2.9
1.5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中等技术
资料来源:http://www.cepal.org/Comercio/paninsal/Anexo2008_2009/espanol/cuadroestadisticos.htm
注:含加勒比国家。
• 第三,以信息产业为推手,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信息产
业对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而易见。特别是,信息与
通讯技术(ICT)作为其他生产和服务部门的一种资本投
入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 第四,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开展国际融资的渠道应有所调
整。拉美国家对FDI和国际融资较高程度的依赖在短期内
难以改变。在吸引FDI方面,随着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
对外投资能力的明显上升,拉美国家需要加大从这些国家
引进直接投资的力度。在国际融资方面,国际金融体系改
革的深化可能意味着国际资金流动的减少和国际融资成本
的提高。面对这种形势,拉美国家有可能更多地运用非传
统的融资方式。
第四部分:初步结论
• 1、从增长动力看,拉美国家要巩固消费、提高投
资、促进净出口,争取内外需平衡。而要巩固消
费,国内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必要条件之一;提
高投资需要合理的产业政策做指导,尤其是吸引
外资和促进国内私人投资的激励措施要配套;发
挥净出口的拉动作用则需要促进出口多元化。
• 2、从产业结构看,拉美经济的失衡集中表现为:
80年代以来的“去工业化”导致制造业发展不足,
而服务业内部异质性特征明显。拉美小国尚可存
在依靠单一经济结构发展的可能性,但是对于拉
美大国而言,完整的工业体系、具有国际竞争力
的制造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 3、当一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动力即将耗竭时往往会
有结构性失衡的信号出现,这时应该“未雨绸
缪”,适时转变增长方式,不要等到危机集中爆
发的时候再做出“痛苦”的衰退式调整,否则社
会代价高昂。
• 4、拉美国家已经经历了三种发展模式,但从支持
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长期因素看,从“习惯”于要
素投入转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上来并非易事,因
此,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通过研发促进技术进步
是拉美应坚持的一项长期战略。
• 5、拉美国家要走上持续增长之路还将面临新的、
更复杂的挑战,需要扩大公共政策空间,需要增
加可供政策融资的资源,需要创建相应的体制机
制,等等。可以预期,如何有效地发挥国家的作
用将再度引起拉美国家的重视。
• 总之,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增长
方式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通过唯一
途径实现的,它的转变方式和过程必须与
国内外环境变化的要求相适应,只有这样,
一个国家才能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进而
促进现代化目标早日实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