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炔烃和二烯烃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七章炔烃和二烯烃

基础有机化学课件
第七章 炔烃和二烯烃
主讲教师: 裴 强
信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 教学重点:炔烃的异构和命名;炔烃的酸性,炔烃的基本
反应;π,π-共轭、由三个碳原子组成的共轭体系以及
超共轭;共振式的书写规则和稳定性原则;1,4-加成、
1,2-加成和D-A反应机理及不同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 教学难点:炔烃的酸性,炔烃的基本反应;π,π-共轭、
由三个碳原子组成的共轭体系以及超共轭;共振式的书写
规则和稳定性原则;1,4-加成、1,2-加成和D-A反应
机理及不同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7~1
炔烃的结构、异构和命名
一、炔烃的结构
炔烃的结构特征是分子中含有“ C≡C ”,它与
“ C=C ”一样是由键和键构成。例如,乙炔的结构如
下:
0.1061nm
H
C
C
H
0.1203nm
碳的sp杂化
• 在乙炔分子中不饱和碳原子采用sp杂化方式。
2p
2s
¼¤·¢
2p
2s
ÔÓ»¯
2p
sp
两个sp杂化轨道处于同一直线上,夹角为1800,两个未
杂化的p轨道,分别垂直于sp杂化轨道的平面。两个碳原子
成键时,除形成C—C(sp-sp)键及C—H(sp-s )键外,
未杂化的p轨道还可从侧面重叠形成两个互相垂直的键。
乙炔中键的形成及电子云形状
H
H
• 两个电子云不是孤立的两块,它们在C-C 键的上、下、
前、后形成统一的筒状电子云。
数据比较
• 由于叁键比双键多了一个键,所以键长、键能都与双键
不同。
叁键
C-C
0.1203nm
C-H
0.1061nm
双键
0.1340nm
0.1076nm
• 由于sp杂化碳的电负性比sp2 、sp3 碳电负性大,因此CH键中的共用电子对与烯烃、烷烃相比,更靠近C原子。
C-H键易断裂,使乙炔中的炔H有微弱的酸性。
二、炔烃的异构
炔烃的异构比相应碳数的烯烃简单。主要为碳链异构
和官能团位置异构。
例:丁烯与丁炔相
丁烯有1-丁烯、2-丁烯和2-甲基丙烯三个构造异构体及
两个顺反异构体。而丁炔只有1-丁炔和2-丁炔两个异构体。
三、 炔烃的命名
1、衍生物命名法
以“乙炔”为母体,其它作为取代基。如:
CH3CH2C≡CH
CH3-C≡C-CH3
CH2=CH-C≡CH
乙基乙炔
二甲基乙炔
乙烯基乙炔
2、系统命名法:
(1)、按主连碳数称“某炔”,编号优先叁键。例如:
1-丁炔
4-甲基-2-戊炔
1-丁烯
4-甲基-2-戊烯
(2)当分子中同时含有双键和叁键时,叫“某烯
炔”。并符合下述原则:
①应使主链中尽可能包括双键和叁键。
②编号按最低系列原则(使双键及叁键尽可能小)。
③“炔”字放在最后,主链碳数在烯中体现出来。
4
5
2
3
3-戊烯-1-炔
1
4-甲基-1-庚烯-5-炔
(3)当双键、叁键位置相同时,编号优先双键。例如:
1-己烯-5-炔
3-甲基-5-己烯-1-炔
3-乙烯基-1-戊烯-4-炔
3-甲基-1-戊烯-4-炔
四、炔烃的物理性质
•
•
•
•
•
C2—C4是气态,C5—C15为液态,C16以上为固态。
沸点比相应的烯烃约高10~20℃。
相对密度小于1。
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极易溶于丙酮中。
常见炔烃的物理性质,见书中P135页表7-1
§7~2
炔烃的反应
• 炔烃可发生以下一些反应:
R
C
C H
(加成、氧化、聚合)
(炔氢反应)
一、炔氢反应—炔烃的酸性
炔烃分子中与叁键碳(sp杂化)直接相连的氢原子叫炔
氢,炔氢受叁键碳的影响,性质活泼。能与强碱(如金属
钠或氨基钠)发生酸碱反应,也可以与一些重金属盐(如
银盐及亚铜盐)反应生成重金属炔化物。
1、碳氢酸和烃类的酸性
有机化合物中C-H键的电离也应当看作是酸性电离:
Ka
R 3C
H
R 3C -
+
H+
碳氢酸的共轭碱为碳负离子。由于碳的电负性较小,烃
类作为碳氢酸,其酸性极弱,有时平衡常数Ka不能直接测定,
只能估计。
带负电荷的共轭碱中,中心原子的电负性越强,负离子
越稳定,越不容易接受质子而称为共轭酸。因此,其碱性越
弱;共轭碱的碱性越弱,其共轭酸的酸性就越强。
炔氢活泼性(弱酸性)的解释
• 炔烃中的炔氢具有弱酸性,而烷烃及烯烃中的氢则无此性
质。其原因如下:
C
sp-s
H
C
sp2-s
H
C
H
sp3-s
• 与H原子相连的C原子的杂化方式不同,与炔氢相连的叁
键碳采用的是sp杂化;与烯烃中双键上H原子相连的双键
采用sp2 杂化;与烷烃中H原子相连的C原子采用sp3 杂化。
原因解释
• 由于sp杂化中,s成份比sp2及sp3多,使得sp杂化轨道吸电子
能力更强些,故在炔烃中,由sp-s形成的C-H键的电子云更
靠近叁键C原子,从而增加了 C-H 的极化性,即-C≡C - ←H
+ ,使炔氢比烷烃、烯烃中的氢易离解,而显示出一定的酸
性。从它们相应的Pka值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PKa
乙烷
乙烯
乙炔
水
50
44
25
15.7
• 注意:炔氢的酸性是相对烷、烯烃而言,从Pka值来看,其
酸性比水还要弱得多。
2、炔化物的生成
乙炔或RC≡CH型的炔烃在液氨中与氨基钠反应,炔
键上的氢被钠置换,生成炔化钠;烷基锂或格式试剂液可
以将叁键碳原子上的氢用金属原子置换。
液氨
RC
RC
CH
+
NaNH2
RC
CNa
+
NH3
RC
CH
+ C4 H9Li
RC
CLi
+
C4 H10
+
C2H5MgBr
CH
RC
CMgBr +
C2H6
炔化物的烷基化反应
• 炔化钠与伯卤代烷反应,可以得到碳链更长的炔烃:
R C
CNa + X R'
R C
C R' + NaX
• 此反应叫炔化物的烷基化反应。是合成高级炔烃(增长碳
链)的好方法。例:
CH3 C
NaC
CNa
CNa
CH3I
CH3I
CH3 C
C CH3
CH3 C
C CH3
3、过渡金属炔化物
• 含有炔氢的炔容易与银氨溶液、亚铜氨溶液反应,立即生成白
色的炔化银沉淀或砖红色的炔化亚铜沉淀。
+
R C CH
[Ag(NH3)2]
+
HC
R C CAg
白色沉淀
炔化银
[Cu(NH3)2] CuC CCu
CH
乙炔亚铜
砖红色沉淀
此反应现象极为明显,无炔氢的炔及烯烃无此反应,故常
用于鉴别及结构推导。
爆炸品——炔化银
• 注意:炔化银或炔化亚铜在干燥状态下,受热、震动或
撞击时,会发生猛烈的爆炸(可做雷管等引爆剂)。
AgC
CAg
2 Ag + 2C + 336KJ/mol
• 为了安全,实验中生成的重金属炔化物,反应后必须用硝
酸将其分解。
AgC
CAg + 2 HNO3
HC
CH + 2 AgNO3
二、亲电加成
1、 加 HX(X=Cl、Br、I)
炔烃加HX比烯困难,一般要加催化剂。常用催化剂为
FeCl3。反应分两步进行,最终产物为二卤代烷。不对称炔
和HX加成,符合马氏规则:
HX
RC
CH
CH3 C
• 反应活性
FeX3
CH
RC CH2
X
2HCl
FeCl3
HX
RC CH3
FeX3
CH3
HI >HBr> HCl
X
X
CCl2
CH3
• 烯烃与HX反应若用亚铜盐或高汞盐催化,可停留在卤代烯
烃阶段。如:
HC
+
2+
Hg
or Cu
CH + HCl
CH2 CH Cl
HgSO4 or Cu2Cl2
与烯烃类似的是在加HBr时,如在光照或过氧化物存在下,
则是反马氏加成:
RC CH +
HBr
h
RCH
CH2Br
2、 加H2O—库切洛夫反应
乙炔在高汞盐(5%HgSO4)催化下,通入10%稀H2SO4 中,
可直接与水发生加成的反应(马氏加成),先得到不稳定的
乙烯醇,然后重排成乙醛。
HC
CH
H2O , HgSO4 H2C
H2SO4 ,94~97℃
一种极不稳定的结构
C
H
CH3CHO
H
O
乙烯醇
这是工业上合成乙醛的重要方法。
ÖØÅÅ
乙醛
这种一个分子或离子在反应过程中,发生了基团的转移和
电子云密度的重新分布,而生成较稳定化合物的反应叫分子重
排反应。该反应是1881年,俄国化学家库切洛夫 (Kucherov)
发现的,故被称为库切洛夫反应。
R

C
2+
 Hg H+ R
CH
H OH
C
CH2
O
H
R
C
ÖØÅÅ
O
CH3
除乙炔与水反应生成乙醛外,其它炔烃与水加成都生成酮。
3、加 X2(X2=Cl2、Br2)
X
R
HC
C
CH
CH
Cl2
ºÚ°µ
X2
R
CHCl
C
CHCl
X
CH
X2
R
X
X
C
CH
X
X
Cl2
CHCl2
ºÚ°µ
CHCl2
• 炔烃很容易与卤素反应。炔烃与溴也易反应,生成相应的四
卤代烷。反应现象为Br2的红棕色褪去,常用于炔烃的鉴别。
RC
CH
2 Br2
CCl4
(棕红色)
RCBr2
CHBr2
(无色)
炔烃加卤素反应比烯烃稍困难,当化合物中同时含有双
键和叁键时,首先在双键上发生加成反应。如在低温条件下,
缓慢加Br2,叁键可不反应:
Br2 µÍÎÂ
Br
Br
这种加成叫选择性加成。这是由于键电子云
呈筒状分布,与双键相比不易极化,故其亲电加成
反应不如烯烃容易。
三、硼氢化反应
C2H5C
CC2H5
BH3-THF
C2H5
C2H5
B
H
3
HOAc
C2H5
H
C2H5
H
H2 O2, OHC2H5
C2H5
C2H5CH2COC2H5
H
OH
炔烃的硼氢化可以停留在生成含烯键产物的一步,硼氢
化产物用酸处理生成顺式烯烃,氧化则生成酮或醛。
四、 氧化反应
炔烃经臭氧氧化和水解,或用高锰酸钾氧化,得到的是
叁键完全断裂的氧化产物——羧酸或CO2 :
HC CH
KMnO4
KMnO4
RC CH
H
H
CO2
RCOOH
H2O
CO2
炔烃使KMnO4溶液褪色。现象明显,这点常用于炔烃的鉴
别及结构推导。
炔烃结构的推测
• 炔烃的氧化产物比烯烃简单,根据炔的氧化产物很容易推测
出炔烃的结构。其氧化产物与炔烃结构间的关系为:
CH
[O]
CO2
RC
[O]
RCOOH
例:某炔经KMnO4 氧化后得到以下两种有机物,试推测该
炔烃的结构。
CH3COOH
和
COOH
练习:
• 由氧化产物,推出原炔烃的结构为:
CH3COOH
COOH
则炔烃结构为:
CHCH
C3CH
CH
C3
3CCH
3C
3CH
3CH
C3C3
CH
CCH3
CH3
CC
C
CH
C
3
C
CH
3
C
C
CH
3
C
C
CH3
C
C
CH
C
3
C
C
4-甲基-2-戊炔
CH
C
C 3
C
C
C CH3
CC
CC
CCH3
CCH3
C
C
C C CCHCH
3 3
五、催化 加氢
常用催化剂为Ni、Pt、Pd、等。加成产物—烷烃。
RC
CH
H2/Pt
RCH
CH2
H2/Pt
RCH2CH3
• 由于Ni、Pt、Pd等催化活性很高,生成的烯烃极易继续
加成生成烷烃。
• 选用活性较低的林德拉(Lindlar)催化剂,控制反应条
件,可使炔烃的加氢停留在烯烃阶段。
Lindlar催化加氢
• 常用的Lindlar催化剂:
• Pd-CaCO3/Pb(Ac)2 或 Pd-BaSO4/喹啉
Pd - C aC O 3 /Pb(Ac) 2
R C
C R'
H2
R'
R
C
C
H
• 采用Lindlar催化剂催化加氢所得的烯烃是顺式产物。
H
六、聚合反应
炔烃与烯烃相似,可以发生聚合反应。但催化剂不同,
可以得到不同的聚合产物。如乙炔可以发生二聚、三聚和四
聚:
2 CH
CH
Cu2Cl2 NH4Cl
84~96℃
CH
CH2
CH C
C CH
CH
CH
C CH
CH2
Cu2Cl2 , NH4Cl· HCl
45~60℃
CH2 CH2
C CH
Cl
CH2
聚合成环状化合物
在三苯基膦、羰基镍的催化下,低级炔烃可以聚合成
苯及苯的同系物。例如:
3 CH
CH
[(C6H5)3P]2
CH3
Ni(CO)2
[(C6H5)3P]2¡¤Ni(CO)2
3 CH3 CH
CH
H3C
CH3
均三甲苯
§7~3 炔烃的制备
一、邻二卤代烷或偕二卤代烷脱卤化氢:
CH3 CH2 CH
Br
CH2 KOH,ÒÒ´¼ CH CH C
3
2
Br
Br
CH CH2 CH2 CH3
Br
KOH,ÒÒ´¼ CH
CH
C CH2 CH3
二、炔化钠和伯卤代烷的烷基化反应:
CH3 C
CNa
CH3I
CH3 C
C CH3
§7~4 乙炔
一、炭化钙( CaC2 )法
以 焦炭、CaO为原料,在电弧炉中,经高温反应生成
CaC2,CaC2再水解得到乙炔:
2500¡æ
CaO + 3C
CaC2 + H2O
CaC2 + CO
Ca(OH)2
+
C2H2
二、烷烃的裂解
将CH4通过1500℃的高温管,加热后骤冷可得到乙炔:
CH4
1500℃
CH CH
+ 3 H2O
§7~5 共轭作用
一、π,π-共轭
1,3-丁二烯(简称丁二烯)是最简单的共轭二烯烃。现代
物理方法测定其结构如下:
0.134nm
H
H
C
C
H
H
C
C
H
H
122.4
119.8
0.146nm
0.108nm
H 4 3 H
C C 2 1 H
C C
H
数据比较
H
C-C
乙烷
0.154nm
乙烯
丁二烯
C=C
0.146nm
H
C-H
0.110nm
0.133nm
0.1076nm
0.134nm
0.108nm
• 从数据上来看,C2-C3 间的键较烷烃中的C-C键短,而C1-C2 、
C3-C4 间的“C=C”比单烯中“C=C”长,同时C-H键也有类似变
化。即在丁二烯中,单(长)键变短,双(短)键增长,其键长发生
了平均化。从一些二烯烃和共轭二烯烃的氢化热我们可以看出:
共轭二烯烃的位能低于孤立的二烯烃,即共轭二烯烃比孤立的
二烯烃要稳定(表7.2,P144)。
在1,3—丁二烯分子中,4个C均采用sp2 方式杂化,杂化
轨道间夹角为1200,碳原子间以sp2-sp2重叠形成C—C键,CH间以sp2–s重叠形成键。 所有的C—C键和C-H键都处于
同一平面上,而每个C原子还有一个未杂化的p轨道垂于键所
在的平面并互相平行。这样,相邻较近的C1-C2 、C3-C4 间的p
轨道从侧面平行重叠(肩并肩)形成两键 。
H
1C
H
H
H
C2
H
3
H
C
H
C
H
C4
H
H
C
C
H
C
H
同时,由于C2-C3间的p轨道相邻也较近,它们也可从侧面发
生部分重叠。这样两个键 中的4个电子不是局限在C1-C2、C3C4间运动,而是扩展到整个分子中运动,这种现象称“电子离
域”,所形成的离域键叫“大键 ”。
C
C
C
C
C
C
C
C
4
4
离域大键 常用
4
4
表示。
电子数
形成键的 原子数
• 按照分子轨道理论,1,3 —丁二烯分子中的四个碳原子的
4个P 原子轨道可以通过线性组合而形成4个分子轨道,其
中两个是成键轨道,用1和2表示;两个是反键轨道,用
3*和4*表示。
• 从图中可以看出: 1和2成键分子轨道比3*和4*反键
分子轨道能量低,所以,4个P原子轨道只能按 1 和 2 方
式成键。并且C2-C3间电子云密度要比C1-C2或C3-C4间
电子云密度略低一些。但仍有部分键的性质。
反
键
轨
道
_
+
 4*
C
C
_
+
+
_
C
C
_
_

*
3
C
+
+
C
C
_
_
+
能
量
+
成
键
轨
道
2
1
C
_
+
C
_
+
C
_
_
C
+
_
或
C
+
_
_
或
+
+
+
C
C
_
_
_
C
C
C
+
_
+
+
_
C
+
_
+
_
或
C
C_ C
+
C
α-0.618β
C
+
或
α-0.618β
_
C
+
+
+
_
C
_
+
+
C
C
_
C
C
C
α+0.618β
α+1.618β
• 共轭二烯烃的稳定性高与其特殊的结构有关,如下图所示。
共轭二烯烃的四个成键电子的总能量为4α+4.472β,而孤
立的二烯烃四个成键电子的总能量为4α+4β。所以共轭二
烯烃的总体能量较低,分子相对稳定。
+
CH2

CH
+
CH

CH2
4
4
二、由三个碳原子组成的共轭体系
烯丙基氯电离生成烯丙基碳正离子和氯负离子所需的能量
低于正丙基氯,而与异丙基氯相近。说明烯丙基碳正离子的稳
定性比伯碳正离子高,而与仲碳正离子相近。
烯丙基正离子的稳定性与其结构有关系。三个碳原子都以
sp2杂化轨道,它们相互重叠、并与氢原子的1s轨道重叠,形成
C-C、C-H键,每个碳原子上还剩一个p轨道。当所有的原子都在
同一个平面上时,p轨道的轴互相平行,可以最大程度重叠。3个
p轨道可以线性组合成3个分子轨道, 1(成键轨道),2 (非
键轨道,能量相当于原子轨道), 3* (反键轨道)。
反键
非键
成键
α-1.414β
α
α+1.414β
当 P轨 道 与 双 键 相 连 , 三 个 平 行 P轨 道 重 叠 形 成 三 个 新 轨 道 ,
烯 丙 基 正 离 子 、 自 由 基 以 及 烯 丙 基 负 离 子 各 有 2、 3、 4个
π电子占据成键轨道和非键轨道
p-共轭:与键相平行的p 轨道和键间的作用而产
生的交替极性。如:

+
CH2
.

CH2
CH

+
CH

+
CH2

CH2

2
3

3
3
乙烯基氯也能形成p-共轭体系 :
Cl

+
CH
CH2

4
3
三、烯丙式卤代烃
卤素取代烯烃分子中α-碳原子上的氢生成的化合物
称为烯丙式卤代烃。例如:
Cl
H2C
CHC(CH3 )2
Cl
H2C
CHCH2Cl
1、烯丙式卤代烃的制法
A、烯烃与卤素反应
Br
+
Br2
CCl4 / hv
B、烯烃与N-溴丁二酰亚胺(简称NBS)反应
Br
O
+
NBr
O
CCl4

O
+
NH
O
2、烯丙式卤代烃的反应
H2C
CHC(CH3)2
Cl
H2O
H2 C
CHC(CH3)2
Na2CO3
85%
OH
+
(H3C)2C
CHCH2OH
15%
烯丙基卤代烃与水解时一般可以得到两种醇,其反应机理
参见Pg 148。
烯丙型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次序为:
HC
C
H
R < H2C
C
R ~ RCH2 <
R 2CH < RHC
~
R3C
C
H
CHR
< R2C
C
H
CR2
不同类型的卤代烃在SN2反应中,烯丙式卤代烃的反应速
率较快;

烯丙基溴能与格式试剂反应,生成新的碳碳键,一般
的伯卤代烷则不反应:

H 2C
CHCH2Br +
RMgBr
H2 C
CHCH 2 R +
MgBr2
由于烯丙式卤代烃容易与格式试剂发生偶联反应,所
以用它们来制备格式试剂时往往得到偶联产物。
烯丙式卤代烃的格式试剂的制备方法参考P149
四、乙烯式卤代烃
卤素原子与双键碳原子相连的卤代烃称为乙烯式卤代
烃。它的偶极矩比卤代烷小,C-X键的键长也比卤代烷短,
键解离能和电离能则比卤代烷高。
在亲核取代反应中,无论是在有利于SN1或SN2的条
件下,乙烯式卤代烃的反应活性都特别低。
H3CH2CH 2C
H 3CHC
Cl
CHCl
+
+
KI
KI
H3CH 2CH2C
I +
Cl
三、超共轭效应
在共轭体系中,除上面介绍的 -共轭、 p-共轭效应
外,与键相连的C-H键和键之间以及C-H键与p轨道之间
也会相互作用而产生电子位移(共轭效应)。
1、 -超共轭:与键相连的C-H键和键之间的作用
而引起的共轭效应。例如丙烯:
H
H
C
H
+
CH
-
CH2
-超共轭
2、 -p超共轭:
C-H键与p轨道之间的作用而引起的共轭效应。例如叔
丁基碳正离子:
H
H
H
C
C
C
H
H
H
C
H
H
H
-p超共轭
• -超共轭和-p超共轭效应其实质是一种C-H键电子离域
现象.
• 这种由于 电子离域而引起的电子位移(共轭效应)叫超共
轭效应。电子位移方向用
表示。
电子离域比电子离域要弱得多,所以超共轭效应比共轭
效应影响要小。
超共轭效应一般都是供电性的, C-H 键越多,超共轭效
应越强。故烷基碳正离子的稳定性为:
(CH3)3C+ >(CH3)2CH+ > CH3CH2+ > CH
3
+

例:用化学方法区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1)CH3CH=CHCl, CH2=CHCH2Cl 和 CH3CH2CH2Cl
(2)苄氯、氯苯和氯代环己烷
(3)1-氯戊烷,1-溴丁烷和1-碘丙烷
(4)
Cl,
CH2Cl
ºÍ
CH2CH2Cl
第六节 共振式
• 虽然很多化合物中的化学键可用一个结构式来表示,但有
些化合物却不能用单一的式子精确地表示,它们中成键轨
道并不局限在两个原子之间,而是分布在三个或更多的原
子。
• 例如,在醋酸根中,两个C-O键长相等,负电荷也不是固
定在哪一个氧原子上,用下面两个式子中的任何一个都不
能精确的表示其结构:
O
O
H3 C
C
H 3C
O
C
O
H3 C
C
O
O
再例如苯:它可以写成下面几个结构,但是其中任何
一个结构都不能代表苯的真实结构。
39%
39%
7.3%
7.3%
7.3%
上面每个结构称为一个极限式,又叫正则式(canonical)
或共振式,化合物的结构不是极限式的互变,而是的它们的
一个平均化效果,称为权重平均值。(注意:一个化合物有
且只有一种结构)
二、共振规则
表达一个含离域键分子的真是结构,一种方法是画出几
种可能的极限式并假定真实分子结构式这些极限式的平均化
效果,但这些极限式并不是真是存在。书写这些极限式(共
振式)应遵循下面这些原则:
1、所有极限式中原子位置固定
O
H3C
OH
C
H3C
C
CH3
2、所有极限式具有相同数量的
电子对
H2C
C
H
CH2
CH2
H2C
H
C
CH2
3、结构等同的极限式贡献相同
7.3%
7.3%
7.3%
4、极限式中,所有属于第一、二周
H2C
期的原子满足惰性气体电子构型,
OH
H2 C
OH
其贡献较大
5、中性结构比带电荷的稳定
O
H3 C
O
C
H3 C
OH
6、电负性大的电荷带负电比较稳定
C
OH
O
H3C
C
O
H3C
CH2
C
CH2
三、共振的空间阻碍
离域电子必须处于一个平面或接近一个平面,有些化
合物由于空间维族使各个原子离开平面,从而共振减弱或
被阻。
I
I
a NO2
O2N
b
NO2
O2N
NO2
a¼ü¼ü³¤Îª1.45
Å
N
O
O
b¼ü¼ü³¤ Ϊ 1.35
Å
由于对位硝基中氧原子与苯环处于共平面,产生共振效应,b键有部分
双键性质,键长短。而邻位硝基由于受到大体积碘原子的阻碍,共平面
差,不产生共振效应,所以a键较长。
四、共振式的应用
• 有机化学常常根据共振式来定性地比较化合物或反应的
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例如,乙烯氯的结构可以用共振
式表示:
H2C
C
H
Cl
H2C
C
H
Cl
H2 C
C
H
CH2
H2 C
C
H
CH2
H2 C
C
H
CH2
H2 C
C
H
CH2
H2 C
C
H
CH2
H2 C
C
H
CH2
§ 7~8
共轭二烯烃
• 共轭二烯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单烯烃都很相似。单烯
烃能发生的反应,共轭二烯烃也可以发生同样的反应(如亲
电加成、氧化、聚合等),但共轭二烯烃由于其结构特殊,
使其也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 如1,4-加成反应和双烯合成反应(Diels-Alder reaction) 等。
一、结构
1,3-丁二烯(简称丁二烯)是最简单的共轭二烯烃。现代
物理方法测定其结构如下:
0.134nm
H
H
C
C
H
H
C
C
H
H
122.4
°
119.8
°
0.146nm
0.108nm
顺反异构体:
˳ʽ

·´ ʽ
有顺反异构体的多烯烃,可按顺反法或Z/E法命名。例如:
(2Z,4E)-2,4-庚二烯
(3E,5E)-1,3,5-庚三烯
二、共轭二烯烃的反应
1、加卤素
共轭二烯烃的加成比单烯容易,但其与X2 进行亲电加
成时,可生成两种不同产物。
Br
1,2-¼Ó³É
3,4-二溴-1-丁烯
Br
Br2
1,4-¼Ó³É Br
Br
1,4-二溴-2-丁烯
• 一分子的试剂加到C1、C2上时,该加成反应称1,2-加成,此反应与单
烯时情况相同。
• 但当一分子试剂加到C1、C4上时,两个双键变成单键,同时在C2~C3
间形成一个新的双键,这种加成反应称1,4-加成反应。
1,4-加成反应机理(历程)
共轭二烯烃能进行1,4-加成,是由于它的特殊结构所决
定的,当它进行亲电加成反应时,由于受到亲电试剂的影响,
以及电子离域,使整个共轭体系的电子云发生偏移,而产
生了交替极性。Br2 异裂产生的Br+ 进攻1,3-丁二烯时,会
有两种选择。
-
-
Br
①
I
Br+
+
+
Br
②
II
+
CH2
- +

.... ....
CH CH
CH2
Br
• 在第一步中产生了两种可能的中间体I 和II,在中间体II 中
存在p-共轭和-p超共轭两种共轭效应,比I 中仅有-p超
共轭效应的作用更强,故中间体II 比I 稳定,因此在第一
步中主要产生中间体II 。
• 第二步,Br-进攻中间体II 的C2和C4,完成亲电加成,得到
1,2—加成及1,4—加成两种产物。
②
①
Br
①
1,2-¼Ó³É
②
+ ....  -.... +
CH2 CH CH CH2
1,4-¼Ó³É
Br
CH2
CH2
Br
CH
CH
CH2
Br
Br
CH CH
CH2
Br
2、加卤化氢
• 同样1,3-丁二烯与HBr的加成也有类似的现象。
1,2-¼Ó³É
Br
3-溴-1-丁烯
HBr
1,4-¼Ó³É
Br
1-溴-2-丁烯
• 在1,4-加成反应中,共轭二烯烃是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
应的,与单烯加成有明显不同,因此, 1,4-加成也称共
轭加成,共轭加成是共轭二烯烃的特征反应。
共轭二烯烃加HX的反应历程与加Br2相同。
Br
H2 C
C
H
C
H
CH3
¶¯Á¦Ñ§¿ØÖÆ
Br
H 2C
C
H
C
H
CH2
+
H2 C
H
H2 C
Br
C
H
C
H
CH 3
Br
C
H
H
C
H2 C
CH3
C
H
C
H
CH3
Br
ÈÈÁ¦Ñ§¿ØÖÆ

反应的能线图参见P157
反应条件的影响
经研究发现,共轭二烯烃1,2-加成、1,4-加成产物的比
例与反应条件有关。例如1,3—丁二烯与HBr的加成:
-80℃
Br
80% 1,2-加成为主
HBr
40℃
80% 1,4-加成为主
Br
一般情况下:
• 在非极性溶剂、较低温度、短时间反应时,产物以1,2-加成
为主。
• 在 极性溶剂、较高温度、长时间反应时,产物以1,4-加成
为主。
原因:
• 低温时,反应受动力学控制,1,2-加成反应速度快。
• 高温时,反应受热力学控制,1,4-加成产物稳定。
1,2-加成产物和1,4-加成产物的比率决定于反应
条件。在低温下,生成1,2-加成产物速率较快。例如:
H2C
C
H
C
H
CH2 + Br2
Br
Br
Br
C
H
CH2+ H2C
Br
-15 ¡æ
H2C
C
H
55%
C
H
C
H
CH2
45%
如反应温度在60℃下进行,1,2-和1,4-加成产物形
成动态平衡,平衡混合物中,较稳定的1,4-加成产物可占
90%。例如2,3-二甲基丁二烯和溴加成,产不多完全生成1,
4-加成产物。
三、 双烯合成( Diels- Aider reaction)
共轭二烯烃与含碳碳叁键或碳碳双键的不饱和化合物
可进行1,4-加成反应,生成环状化合物。例如:
CH2
CH2
CH
+
CH
CH2
165℃,90MPa
CH
CH2
CH2
17h
CH
CH2
CH2
CH2
双烯体
亲双烯体
78%
• 这类反应叫双烯合成,或协同反应。也叫Diels- Aider反应
(两位德国化学家Diels- Aider于1928年首次发现,并于
195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 双烯合成的 反应历程与自由基反应、亲电加成反应不一样,
它没有活性中间体生成,旧键断开和新键生成是同时发生
的,故称为协同反应。又因为产物为环状化合物,所以也
叫周环反应。
1、反应机理
¦Á- 1.618¦Â
¦Á- 0.618¦Â
¦Á£«0.618¦Â
¦Á£«1.618¦Â
双烯体的分子轨道
亲双烯体的分子轨道
Ç×Ë«Ï©Ìå £¬×î µÍ ¿Õ¹ì µÀ (LUMO)
Ë«Ï©Ìå £¬×î ¸ß ÒÑÕ¼¹ì µÀ (HUMO)
2、一般特点

富电子双烯与缺电子单烯之间容易反应
+
185¡æ, 15MPa
36 h
CHO
CHO
100¡æ
+

碳环二烯和杂环二烯均可参加Diels-Alder反应,例如:
3、立体选择性

顺式加成,双烯体、亲双烯体的构型保持不变
CHO
CHO
+
CHO
OHC
CHO
CHO
+
CHO
CHO
4、区域选择性:构造异构体

EDG:推电子基(electron donor group)

EWG:吸电子基(electron withdrawing group)
EDG
EDG
EWG
EWG
+
GDE
GDE
+
EWG
EWG
EWG
EWG
EDG
EDG
+
GWE
GWE
+
EDG
EDG

例:
N(C2H5)2
N(C2H5)2
COOC2H5
COOC2H5
20¡æ
+
C2H5O
C2H5O
+
160¡æ
COOC2H5
COOC2H5
练习:用指定原料合成化合物。
NH2
CN
+
CN
Ni
H2
NH2
四、共轭二烯烃的应用
自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