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國小家暴防治與學生輔導研習ppt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同安國小家暴防治與學生輔導研習ppt

家庭暴力防治與學生輔導
主講者:鍾宜利
研習目標





暴力的本質
辨識:家庭暴力對兒童的身心影響
兒少保護法規及通報
學校對家暴目睹兒的協助與輔導策略
學校對家長的親師工作
定義家庭暴力
註一
家庭暴力指的是「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
為」。

身體的不法行為:對身體施以毆打傷害、攻擊、虐待、逼迫、限制
自由等。

精神上的不法侵害:
1.
言詞攻擊:以言詞或語調威脅、恐嚇或企圖折損自尊的行為。例如辱罵三
字經、謾罵對方的無能愚蠢、恐嚇殺死全家、威脅再也見不到小孩等語言。
2.
心理或情緒惡待:以羞辱、瞪眼、不實指控、跟蹤、監視、冷漠、鄙視、
忽略、虐待動物、破壞物品等使對方心生痛苦或畏怖的舉動。
3.
性虐待:強迫的性行為與性活動。
4.
經濟控制:不給生活費、過度控制家庭財務、強迫擔任保證人、強迫借貸
等惡性傷害自尊的行為。
家庭暴力的基本概念






註二
任何年齡、種族、社經地位、教育程度、宗教、職業、經濟能力
的背景都存在有家庭暴力。
許多施暴者並沒有酗酒與精神疾病。
許多婦女長期扮演著委屈求全的好妻子、好母親的角色,而施暴
者仍然我行我素,並找藉口合理自己的施暴。
社會上傳統保守的觀念對婦女十分不利,加上若婦女缺乏獨立能
力,或離開時遭到施暴者威脅控制,常導致婦女的自主與離開行
動困難重重。
替施暴者辯護,淡化受虐事實,維持與施暴者的關係,常是受害
者確保自己生存的方式。
絕大多數的暴力行為是經由學習與認同而來。
性侵害的基本概念





約八成以上為熟人所為 (小心陌生人?)
大多數被揭發的受害人為女性,但不代表男性
受害者為少數,男性被性侵的比例為黑數
很少孩子會錯誤的揭發性侵害,指控孩子說謊
為二度傷害
性侵害是性別、暴力的議題,是權力控制關係
的議題
對性侵加害人的迷思
暴力的核心問題~權力與控制
不敢對老闆發怒,卻對太太動手的男人…
為了管教孩子,將孩子以狗鏈綁住繞行街道,以
示懲戒…
為了得到玩具,威脅與毆打大雄,迫使他交出玩
具的胖虎…
認識在暴力家庭中的~孩子
我覺得很好玩,我跟哥哥躲在上面(舖)從縫縫往下看,看他們摔
來摔去的,好像在看電影一樣,我們一直在偷笑…..(二年級女生)
我跟媽媽說是她的錯,誰叫她還要摔爸爸的手機,如果她不要
摔(手機),就不會被打了,講都講不聽………(一年級男生)
如果,我消失了,這些事情都不會發生,我媽是為了我,才
會有這種命運……………………………………….(六年級女生)
我不想要放學,我很害怕,你可不可以幫我,叫我媽媽讓我
去上安親班,我的同學都可以八九點才回家…(四年級男生)
目睹家庭暴力
目睹暴力:目睹家人之間的暴力行為,包括了:

直接看見:當場看見家人受到身體暴力、言語暴力、性暴力等傷
害。

間接聽到:聽到爭吵、打鬥的聲音。

事後觀察:事後看到家人的傷痕、損毀的物品等。

即便孩子的身體未受到直接的暴力與危害,但目睹家暴是隱形的
傷,也是種精神上的威脅與傷害,它雖然看不到,但的的確確在
心中有個傷口。
目睹家暴威脅到基本的安全感
註三

兒童經驗到難過、恐懼、罪惡、自責、憤怒、羞愧與
困惑。

婚姻暴力合併兒少虐待的高盛行率,目睹兒童極有可
能也遭受身體、精神或性虐待。

施暴家長可能以兒童作為控制的手段,使兒童成為真
實的受害者。

家庭暴力可能導致兒童失去重要的依附對象,或重要
的照顧者。
兒童因應家庭暴力的方式
當家人之間發生暴力行為,兒童會嘗試運用不同的方
式參與、涉入暴力事件。 換言之,兒童很難讓自己置
身事外。
– 分心:從事其他活動
– 尋求支持:向旁人尋求協助
– 正向主動:和事佬
– 負向主動:自傷或大哭大鬧
– 逃避:壓抑所有情緒
創傷後的壓力反應
目睹暴力事件後,有些兒童會有創傷後的壓力反應,這
些反應包括:
一、重現創傷事件(re-exerience):
不斷回想痛苦的記憶、閃影(Flashbacks)、夢見創傷事件或其他的恐
怖事件、當回想到創傷事件時易引發過大的情緒和生理反應。
二、逃避:
逃避與創傷事件有關的活動、地點、思想、感覺。
三、情緒麻木:
對事物失去興趣、對人產生疏離感、情緒反應侷限。
四、警覺性增加:
睡眠困難、易被激怒、專注困難、過度警覺、驚嚇反應強烈。
辨識~家暴對兒少生理的影響

做惡夢,或精神過度警覺而造成的疲累、精神不濟

身心症

不利腦部功能發展(目睹家暴=慢性壓力)

生理上的發展遲緩

受家暴波及而造成的身體或器官損傷
辨識~家暴對兒少的心理影響

負向情緒、情緒困擾

習得的無助與無力感、過多挫敗經驗

自我懷疑、低自尊、自信不足

不安全感、多疑、扭曲、防衛、無法信任

孤獨、孤立

需要有掌控感、過度抑制

渴望,或過度追求愛與關注
辨識~家暴對兒少行為上的影響












問題解決能力較差
情緒表達與調適能力較差
過動、過度打鬥、破壞力、報復行為
退縮、過度文靜、討好、忍耐與原諒
難以規範、專注力與記憶力問題
翹課、逃家、幫派行為
容易被誤會,或人際適應問題
身體界線與情緒界線問題
性別角色僵化,認同性別刻板印象
認同受害者/施暴者的形象與角色
急於投入親密的兩性關係,並再現他的經驗
自傷、自殘的問題
辨識的管道與面向
主動觀察與發現



學生的肢體動作流暢度
學生行為突然的轉變( ex:心不在焉、遲到、自我孤立、衝突挑
釁、退縮、霸凌他人、功課亂寫、晚歸…)
學生的情緒(心事重重、躁動、害怕、易怒、傷心哭泣、過
high…)
資料蒐集與評估


學生的作品、創作內容、吐露的訊息(ex:日記、作文、藝術創
作、課堂中的發言、與同學交談的訊息)
親師互動的過程與印象
如何引導學生揭露家暴經驗



註四
談話的時機 (老師的自我準備)
談話的地點
談話的開始
「老師知道爸爸媽媽吵架的事情讓你覺得很煩惱, 老師很關心
也希望可以幫得上忙,你願意和老師多談談嗎? 」
「老師發現你最近上課都很沒有精神,可以告訴老師你最近怎麼
了嗎?」

步調與進展
要講出恐懼與憂慮是件很困難的事情,我們要能體諒
與理解孩子的掙扎和不安,等待與支持,與他同調。
關懷與支持遠比問出實情來的重要及有意義。
如何引導學生揭露家暴經驗(續)

談話時的態度
穩定、溫暖、沉著、不帶批評

談話的重點
1.傳達支持與陪伴,但勿給不實的承諾。
2.確認目前是否處於安全的狀態,是否有安全計劃。
3.敏感情緒反應,尊重學生的坦露程度。
4.告知不是孩子的錯,暴力發生是施暴者該負起的責任。
5.不批評施暴者,只需強調施暴者的暴力行為是不對的。
6.他們並不孤單,也有其他兒童遇到類似的家庭情況。

談話後給學生的肯定與回應
學校通報的權責與工作


通報的責任
通報的方式
依兒童及少年保護通報及處理辦法第2條規定,教育人
員應於24小時內填具通報表,以電信傳真等方式通報
各主管機關,或利用網站完成線上通報(網址:
http://ecare.moi.gov.tw/);情況緊急時,得先以言
詞、電話通訊方式通報,並於24小時內填具通報單送
主管機關。

配合調查及提供詳細資料的義務
(詳見附件一輔導通報流程圖)
兒少保護相關法令






兒童少年福利法
家庭暴力防治法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
少年事件處理法
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處遇計畫
學校如何與家長工作




設定自己的工作界限
設定合理的目標(勿為了不切實際的期待而努力)
用有效果的工作方法
好的、建設性的溝通模式
–
–
–
–
–
–
在溝通中表達關心對方,而非評價
依事實說話(描述性、客觀性的陳述問題)
與家長檢核訊息:我聽到你說…,
提供回饋:我看到你真的很有心要…,你剛提的方法很
不錯…
開放式的詢問法
了解家長對學校的期待,澄清誤解與校方角色&立場
學校如何與家長工作

合作,非對立、非競爭

幫助家長就是幫助孩子

化解家長的敵意

–
了解敵意、焦慮與憤怒從何而來?
–
家長的話語與行為,也勾起了老師的情緒與敵意了嗎?
–
自我覺察,確認工作目標,避免捲入家長激動情緒的漩渦中。
–
角色互換,設身處地想像家長的情緒。
–
情緒同理,反映事實,就事論事但不冷漠。
評估優勢,從家長及家庭中的優勢來找尋介入點
兒少保護與家暴目睹兒之輔導策略
從復原力的觀點來介入輔導…
家暴事件的傷害程度
(嚴重性、時間延續性…)
個人特質與能力
(各項能力表現、自我肯定
正向、獨立、自主性思考)
支持系統
(家庭、社區鄰里、學校老師
的關懷與協助、社會正式資源)
教師如何回應與滿足孩子的需求

思考孩子正向成長的要件是什麼?什麼可以充
實她/他的復原力?

評估孩子缺少的是哪些?

提供與補強孩子所缺少的
在暴力中長大的小孩最需要





支持、保證和愛護
能夠預期的關係
親子關係和日常作息的一貫性
掌控感與我能感,應學習如何協調溝通的能力
需要別人能敏感於他們的感受,並有必要建立
正向的情緒抒解管道
帶班導師如何支持與輔導

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做起
教學、班級經營、個別學生的教學計畫

發揮教師的重要角色
教育者、支持者、示範者、改變者


帶給學生正向經驗
保持學生學習與成長的動機
學校輔導工作







個案輔導
認輔陪伴
團體輔導
親職教育
課後(社團)活動的安排
通報、轉介相關機構、運用社區資源
支持教師的策略
輔導家暴經驗的基本目標








評估安全性
擬訂安全計畫
建立因應暴力的方式
自我保護與自我照顧
情緒教育
發展自信與自我接納
暴力防治與性平教育
(新環境之適應)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團體工作經驗分享
預防性教育課程之核心課題
國內外家暴防治機構與實務工作者,依據服務目睹兒
童的實際經驗,發展出有效的介入課題。大部分的兒
童方案指出,透過結構性的心理教育性活動(psychoeducational activities),有助於下列課題的傳達與
達成目的。







定義暴力,以及施暴者該為暴力行為負責
學習表達情緒,包括憤怒、挫敗等負向情緒
提升溝通、問題解決能力,以及認知層面的處理技巧
提升自信心
培養與建立社會支持網絡
建立安全計畫
最重要的是,讓參與的孩童,在團體活動中感到自在與安全。團體提供
一種正向、溫暖、支持的經驗。
團體主目標

協助目睹兒童打破家庭秘密,認識暴力真相

協助目睹兒童學習自我保護方法

協助目睹兒童從團體中經驗到安全及被支持

協助目睹兒童提升自信心與人我互動技巧
團體次目標與主題
打破家庭秘密




定義暴力—暴力是不對的
誰該負責—暴力不是因孩子而引起的
情緒教育—有感覺不壓抑,可以表達出來
分享個人經驗—我並不孤單
團體次目標與主題
學習自我保護方法



身體界線—我有身體的自主權,我有權保護自己
理性解決衝突—不用暴力,我仍可以堅定且強壯
安全計畫—我有權感到安全
團體次目標與主題
經驗到安全及被支持


堅定維持團體規則—有安全感
遊戲、樂趣、點心時間—好玩、被滿足
團體次目標與主題
提升自信心與人我互動技巧




正向詮釋、肯定
反映、接納想法與感受
練習正向行為
練習有效溝通方法
團體結構

共有十次主題,分為十週進行,每次進行約兩
小時。

團體結構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結構性活動與主題討論
第二階段:點心時間與分享(或整合回饋)
第三階段:結構性活動與主題討論
團體的組成







人數
年齡
性別比
同質性
攻擊性強的孩子
退縮的孩子
正向因子
團體內容
週 主題
活動一
活動二
一 當我們同在一起~ 認識你真好
新朋友、新團體
我們的家庭
二 暴力是不好的~ 認識暴力
什麼是暴力
禁止暴力
三 火山爆發~ 生氣的感覺
我生氣了
汽球汽球別爆炸
四 爸媽又吵架了~不是小孩的錯
我的心情
不是我的錯
五 好的、壞的、奇怪的感覺~ 我有
很多心情
美麗的彩虹
真正勇敢的人
團體內容
週 主題
活動一
活動二
六 說出來會比較舒服~ 我不孤單
心事誰人知
讓心情變好
七 好的摸摸、壞的摸摸~ 保護我自
己
不好的觸碰
學習說不
八 安全防護網~ 我的安全計畫
誰來幫忙
我的安全計畫
九 喜歡我自己
我很棒
我的願望
十 永遠記得你~ 團體畢業典禮
團體回顧
我的成長樹
團體帶領注意事項







團體規則
非暴力、保密、不批評
衝突處理
不個別化
不增加焦慮、不讚美成就、不肯定競爭
尊重成員腳步(DON’T PUSH)
通關密語
結構、結構、結構
團體帶領心得分享

氣球氣球別爆炸

安慰受傷的心
參考資料






註一:台北縣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網頁資料。
http://www.dvp.tpc.gov.tw/_file/1198/SG/23980/38120.html
註二:內政部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網頁資料。
http://dspc.moi.gov.tw/ct.asp?xitem=476&ctNode=567&mp=2#02
註三:內政部(2008)。我可以做什麼—協助兒童遠離家庭暴力。
註四:內政部(2006)。人生領航員—協助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
內政部(2009)。校園裡的春天—學校教師如何關懷目睹家庭暴力兒童
少年。
教育部(2009)。教育人員兒童少年保護工作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