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苏州)20题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2013•苏州)20题

苏州市景范中学校
初三数学第一轮复习
方法指导
欢迎您
苏州市景范中学
华建敏
一、从中考命题指导思想方面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公正、全面、科学的
原则,充分发挥考试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积极推
进素质教育。
结合苏州市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际,正确地反映和评
价我市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全面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
提高,便于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以上为中考命题指导思
想的部分。
中考既有选拔功能,又有学业水平检测功能,因此考
题中必定有足量的基础题,2013中考题中,除第10、18、
25(2)、26(2)、27、28(2)(3)、29题外,其余题
目共计91分左右均为基础题。
这与中考说明中基础题占70%相吻合。所以中考题中,
足额的基本分是不会少的。
例1(苏州2013)25.如图,在一笔直的海岸线l上有A,B两个观
测站,A在B的正东方向,AB=2(单位:km).有一艘小船在点
P处,从A测得小船在北偏西60°的方向,从B测得小船在北偏东
45°的方向.
(1)求点P到海岸线l的距离;
【说明】过P作PD⊥AB垂足为D,设PD=x,则BD=x,AD  3x,可
得 x  3x  2 ,解得 x  3  1,所以点P到海岸线l的距离为
( 3  1)km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两个特殊三角形边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掌握情况,
亦考查了学生对利用方程解决问题,这一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
技能的掌握情况。不管从题目难度还是涉及的学生基本技能来看,
本题还是基础题。
例2(苏州2013)26.如图,点P是菱形ABCD对角
线AC上的一点,连接DP并延长DP交边AB于点
E,连接BP并延长BP交边AD于点F,交CD的延
长线于点G.
求证:△APB≌△APD;
【说明】因菱形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且菱形四边都
相等,不难证明△APB≌△APD。
本题考查了菱形性质和三角形的判定,可谓是非
常基本的一个题目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轮复习要抓基础,落实处,
多练基本题,重点抓准确率,一轮复习重点是双基训
练,且要到位。
二、从中考命题基本原则方面看
1.导向性原则:
“评价要有利于引导和促进数学教学全面落实
《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有利于改善学生
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以
上为中考命题导向性原则说明(部分)。
根据这项原则,我们必须知道新《课程标准》
的新要求,以调整复习策略。新《课程标准》要求
由双基上升到四基,突出了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的
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我们的复习在抓好基础的
同时,必须重思想、讲方法。
近几年苏州数学中考题,大家总体感觉变难了,
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是,中考题更注重考察学生
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
例3(2013苏州)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
E是边CD的中点,将△ADE沿AE折叠后得到
△AFE,且点F在矩形ABCD内部.将AF延长

交边BC于点G.若 CG  1 ,则 AD
▲ (用
AB
GB k
含k的代数式表示).
【说明】此题的关键是连结EG构造全等三角
形。构造性添加辅助线,考查了学生对几何图
形的识别和构建能力。
例4(2013•苏州)如图,点P是菱形ABCD对角线AC上的一点,
连接DP并延长DP交边AB于点E,连接BP并延长交边AD于点F,
交CD的延长线于点G.
(2)已知DF:FA=1:2,设线段DP的长为x,线段PF的长为
y.
①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②当x=6时,求线段FG的长.
【说明】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学生要有找出几何图形中边与边之
间的函数关系的基本方法——设其中一边为x,利用条件,找出
其他边与所设边之间的关系(常用勾股定理、相似、全等等),
适当变形后就能得到所需函数关系。这种找函数关系的方法,
老师在复习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掌握,遇题学生有方法可依,有
能力解决。
2.科学性原则:
“评价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科学、公平、
准确、规范的评价原则。”
根据这项原则,我们肯定要以《课程标准》和
《课本》为复习依据,但中考作为地区性的考试,
必定带有苏州地方特色,《苏州中考考试说明》中
的考试标准,也必须作为初三数学复习的重要依据。
初三数学复习时,我们常常重视复习资料,轻视
课本。其实课本上的例题、练习都是教材编写者精
心设计安排的,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
掌握基本技能,中考中很多考题也都源自课本(包括
《综合与实践活动》),所以复习时精选课本上的
例题、练习作为中考复习题,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
复习效果。
3.全面性原则:
“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结果和过程
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
由这个原则可以看出,中考涉及的知识面全,结
果和过程兼顾,“四基”兼顾。
教科院指导编写的《新课程初中学习能力自测丛
书—数学》一书中,“评价指要”部分把初中数学分
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大部分,共
176小项,2011年、2012年、2013年三年中考共涉及
到57小项,可见,中考涉及的面较全。其中平行四边
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性质、识别;概率计算;分式运算;
圆周角圆心角;相似三角形等小项涉及最频繁。所以
复习时对知识点我们也不能一概而抓,要把握中考方
向,有所侧重。
例5(2013•苏州)如图,在方格纸中,△ABC的三个顶点
及D,E,F,G,H五个点分别位于小正方形的顶点上.
(1)现以D,E,F,G,H中的
三个点为顶点画三角形,在所画
的三角形中与△ABC不全等但面
积相等的三角形是▲
(只需要填一个三角形)
(2)先从D,E两个点中任意取一个点,再从F,G,H三个点中
任意取两个不同的点,以所取得这三个点为顶点画三角形,求所
画三角形与△ABC面积相等的概率(用画树状图或列表格求解)
【说明】此题就是重在考查“过程”,学生需找出满足“第
一条件”的所有三角形,再筛选出满足“第二条件”的三角
形。题不难,重过程。
1
例6(2013•苏州)如图,已知抛物线y= x2 +bx+c(b,c是常数,
2
且c<0)与x轴分别交于点A,B(点A位于点B的左侧),与y轴的负
半轴交于点C,点A的坐标为(-1,0).
(1)b= ▲ ,点B的横坐标为 ▲ (上述结果均用含c的代数式表
示);
1 2
x+bx+c交于点
(2)连接BC,过点A作直线AE∥BC,与抛物线y=
2
E.点D是x轴上一点,其坐标为(2,0),当C,D,E三点在同一直线
上时,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2)的条件下,点P是x轴下方的抛物线上的一动点,连接PB,
PC,设所得△PBC的面积为S.
①求S的取值范围;
②若△PBC的面积S为整数,
则这样的△PBC共有 ▲ 个.
【说明】本题是二次函数的综合题,其中涉及
到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解
析式,二次函数的性质,直线平移的规律,求两个函数的交点坐标,
三角形的面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及根与系数的关系等知识,
综合性较强,有一定难度。学生要有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及方程思
想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是解题的关键。此题重在对学生基本
思想、基本方法的考查。
4.适应性原则:
“以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数学背景和生
活经验为根据,使具有不同的数学认知特点、不同的
数学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表现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
力求公正、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通过义务教
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所获得的相应发展。”
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复习时要关注来自于生活实
践的数学,关注有生活背景,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
数学题。
例7(2011•苏州)如图所示的方格地面上,标有编号1、
2、3的3个小方格地面是空地,另外6个小方格地面是
草坪,除此以外小方格地面完全相同.
(1)一只自由飞行的小鸟,将随意地落在
图中所示的方格地面上,求小鸟落在草
坪上的概率;
(2)现准备从图中所示的3个小方格空地
中任意选取2个种植草坪,则编号为
1、2的2个小方格空地种植草坪的概率是多少(用树
状图或列表法求解)?
【说明】此题是一个简单的求概率的题目,出题者设
置了自然生活背景,学生能从中分离出纯数学模型,
并利用树状图,则不难得分。
例8(2011•苏州)如图①,小慧同学把一个正三角形纸片(即△OAB)放在直线l1
上,OA边与直线l1重合,然后将三角形纸片绕着顶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20°,
此时点O运动到了点O1处,点B运动到了点B1处;小慧又将三角形纸片AO1B1绕点
B1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20°,此时点A运动到了点A1处,点O1运动到了点O2处
(即顶点O经过上述两次旋转到达O2处).
小慧还发现:三角形纸片在上述两次旋转的过程中,顶点O运动所形成的图形是两
段圆弧,即和,顶点O所经过的路程是这两段圆弧的长度之和,并且这两段圆弧与
直线l1围成的图形面积等于扇形AOO1的面积、△AO1B1的面积和扇形B1O1O2的
面积之和.
小慧进行类比研究:如图②,她把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OABC放在直线l2上,OA
边与直线l2重合,然后将正方形纸片绕着顶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此时点O运
动到了点O1处(即点B处),点C运动到了点C1处,点B运动到了点B1处;小慧又
将正方形纸片AO1C1B1绕顶点B1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按上述方法经过
若干次旋转后.她提出了如下问题:
问题①:若正方形纸片OABC接上述方法经过3次旋转,求顶点O经过的路程,并求
顶点O在此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图形与直线l2围成图形的面积;若正方形纸片OA
BC按上述方法经过5次旋转,求顶点O经过的路程;
问题②:正方形纸片OABC按上述方法经过多少次旋转,顶点O经过的路程是
?
41  20 2

2
请你解答上述两个问题.
【说明】此题看似冗长,但完全符合初中学生应
有的认知水平,学生只要读懂题目,画出(想出)
完整图形,不难得到第一小题的解答。由解第一
小题的过程,来个逆向思维,不难得到第二小题
的结果。
常常一个简单问题,反过来对学生来说就变得不
简单,数学复习时,要注意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三、从中考命题的命题依据方面看
《课程标准》是根本依据。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由“双基”,变为
“四基”,必然会更加注重对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的考查,加强对数学活动能力的考查,加强对几何直
观能力的考查,加强对数学分析、推理能力的考查。
中档题、稍难题的立意也必然从这些方面着手,重方
法,考能力。
课本和《苏州中考考试说明》中的考试标准是重
要标准。
例9(2012•苏州)如图10-1,矩形ABCD的对角线AC、
BD相交于点O,CE∥BD,DE∥AC.若AC=4,则四
边形CODE的周长是( )
A.4
C.8
B.6
D.10
图10-1
【说明】此题是2012年苏州市数学中考试卷第6题,
源自课本八年级上册第100页习题第8题.
由此,初三第一轮复习要亲近课本,以课本作为基本
要求,课本上的练习、习题不妨让学生一做。
例10(2011•苏州)如图10-2,已知AB是⊙O的弦,OB=
2,∠B=30°,C是弦AB上的任意一点(不与点A、B重合),
连接CO并延长CO交于⊙O于点D,连接AD.
(1)弦长AB等于 (结果保留根号);
(2)当∠D=20°时,求∠BOD的度数;
(3)当AC的长度为多少时,以A、C、D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B、C、O为顶点的
三角形相似?请写出解答过程.
图10-2
【说明】此题是2011年苏州市数学中考试卷第26题,本题
的精髓在于第(3)小题非常巧妙地考查了学生的分类思想、
推理思想,是一道非常优秀的中考试题,难度不大,作用
不小.类似的思想在2012年苏州市数学中考试卷第29题中,
又再次出现,可见中考试卷命题者对数学思想考查的重视
程度.
例11(2012•苏州)如图10-3,已知半径为2的⊙O与直线l
相切于点A,点P是直径AB左侧半圆上的动点,过点P作
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C,PC与⊙O交于点D,连接PA、
PB,设PC的长为x(2<x<4).
5
(1)当x= 时,求弦PA、PB的长度;
2
(2)当x为何值时PD·CD的值最大?
最大值是多少?
图10-3
【说明】此题是2012年苏州市数学中考试卷第27题,此
题很好地将对函数思想的考查隐藏在了一道几何题中,结
合几何图形考查函数思想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的热点,
此类试题往往立意新,对数学能力要求比较强,能很好地
反映出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从中考试卷得分点看
从题型结合内容角度看,中考题中有不少得分点,
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让学生把与这些内容相关的题型做
熟,练好。
■选择、填空自不必说。
■有理数(实数)的计算:
(2011•苏州)19题(5分)计算:22  1  9
0
(2012•苏州)19题(5分)计算:
 3 3 1  2 0 4
(2013•苏州)19题(5分)计算:
 1   3  1  9
■解方程、不等式(组):
(2011•苏州)20题(5分)解不等式: 3  2  x  1  1

3x  2  x  2
(2012•苏州)20题(5分)解不等式组: 

8  x  1  3  x  1
3
1
4


(2012•苏州)22题(6分)解分式方程:
x  2 x x2  2 x

x  2  1
(2013•苏州)20题(5分)解不等式组: 

2  x  1  x  3
■整式(分式)的化简:
(2011•苏州)21题(5分)先化简,再求值:
2 

a 1
  a 2  1 ,其中 a  2  1 .


·

a 1
(2012•苏州) 21题(5分)先化简,再求值:
2
a 2  4a  4 a  1 ,其中
a  2 1 .

a 1
a2  1
a2
(2013•苏州)21题(5分)先化简,再求值:
x2 
3  ,其中x=
-2.
3
  x 1

x 1 
x 1 
■简单几何题:
(2011•苏州)22题(6分)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是梯形,
AD∥BC,∠A=90°,BC=BD,CE⊥BD,垂足为E.
(1)求证:△ABD≌△ECB;
(2)若∠DBC=50°,求∠DCE的度数.
(第23题)
(2012•苏州)23题(6分)如图,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
AB=CD,延长线段CB到E,使BE=AD,连接AE、AC.
(1)求证:△ABE≌CDA;
(2)若∠DAC=40°,求∠EAC的度数.
■小应用题:
(2012•苏州)24题(6分)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严重缺
乏的国家,有关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
仅为美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的,中、美两国人均淡
水资源占有量之和为13800m3,问中、美两国人均淡
水资源占有量各为多少(单位:m3)?
(2013•苏州)22题(6分)苏州某旅行社组织甲、乙两
个旅游团分别到西安、北京旅游.已知这两个旅游团
共有55人,甲旅游团的人数比乙旅游团的人数的2倍少
5人.问甲、乙两个旅游团各有多少人?
■占中考总分15%的概率统计题
【说明】上述基本得分题,纵观近三年中考,
无论从题型还是难度看,基本不变。此类题目,
一轮复习时,不宜挖深,要保证一定量的练习,
训练要到位(会做、做对)。
谢 谢 !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