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5-8課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二冊5-8課

公民與社會
第一冊5~8課
彰化高中
2010.7
單元一:心理、社會與文化
• 公共性與社會生活
• 社會團體與結社
• 發現文化
• 多元文化
五、公共性與社會生活
• 公共的概念
• 現代社區的意義與類型
• 現代社區營造
• 志願服務
公共(the public)
的概念
1.古希臘城邦的政治生活
˙平等:公民身分彼此平等
˙自由:任何事情都透過言語與說服來決定,
而非用武力威脅利誘
2.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哈伯瑪斯
(Jürgen Habermas)
˙論壇(forum):一個供公眾辯論的開放性空間
˙理性溝通: (透過語言、非武力、權力威脅
之下的產物)
公共性
~江宜樺
•
•
•
•
存在共同關心的議題
願意瞭解他人的想法
民
以語言進行互動
主
接受較佳論證的效力
平等
自由
理性
公共性的三個指標
1.社會信任:即「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2.文化資產
3.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
公民社會
(civil society)
˙特徵:理性、自利、自由主義、個人主義、依
照契約而運作--法治
˙作用:監督政府行政,促進立法
˙重要性:實現社會自治、人民做主,彌補國
家力量不足
˙型態:獨立自主的個人、團體NGO、NPO
˙運作方式:參與式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cy)、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
社區總體營造
˙源起 :
二戰後,聯合國為解決『資本主義』發
展後,冷漠疏離、貧富懸殊的社會問題
˙意義:
社區:凝聚「社區意識」所發揮出來的
社會力
總體:全面性、大家一起來的參與
營造:刻意經營、創造(軟體、硬體〉
六、社會團體與結社
• 社會團體
• 志願結社
社會團體
•團體、組織--人群分類的一種
1.重要分類方式
˙初級團體(primary group 〉
次級團體(secondary group)
˙志願團體(voluntary group)
非志願團體(involuntary group)
˙正式團體(formal group)
非正式團體(informal group)
社會團體
2.科層制bureaucracy-重要的正式團體類型
-原意:指官僚組織(繁文縟節,負面)
-正面意涵-理性、謹慎、精確、有效的行政模
式
-特徵:如右圖
-韋伯(Max Weber, 1864-1920)
科層制是現代社會的一種特徵
鐵的牢籠:缺失--形式主義
△圖 科層組織
3.依《人民團體法》的分類方式
•
職業團體:(登記制)
如:電信工會、醫師公會
▽
目的:以協調同業關係,增進共同
利益,促進社會經濟建設為目的 人團法中的團體分類
人民團體
• 社會團體:(登記制)
如:慈濟功德會、消費者文教基金
會...NPO、NGO
目的:以推展公益為目的
社 政 職
會 治 業
• 政治團體:(報備制)
團 團
團
目的:以促進國民政治參與,協助
體 體
體
形成民主政治意志為目的(推薦候
選人參加公職人員選舉
4.
非營利組織NPO、非政府組織NGO
• 20世紀人類社會「結社革命」
(association revolution)現象
1.福利國家的危機
2.發展中國家的危機
3.社會主義國家的危機
3.全球環境生態的危機
這些危機弱化了國家這種正式組織的力量,
使NGO、NPO出現,
形成政府、企業、非營
利組織鼎足而三的新結
構
• 意義:具備法人資格(需要登記
成正式團體),以推展公益為使 國 500
命(即人團法中的社會團體), 家
不以營利分配為目的的組織(志 與 400
政
願團體)
府
•經費:
間 300
國
☆強調「不來自政府、大企業補助」
際 200
1.民間小額捐款
組
2.自經營事業的收入(如醫院, 織
只是此事業盈餘不會分紅給股東
和利益相關人,而是轉回組織的 100
公益事業,如醫療設備的改善)
0
1900
↑
數
量
↑
NPO、NGO
數
量
5000國
丙
乙
甲
際
性
4000
非
政
3000府
國
際
2000組
織
1000
1960
△圖
→時間
2000
結社
--民主社會的指標
•自由結社:民主國家的憲法,保障
人民有結成社會團體的權利、也有
不加入或脫離社會團體的自由
•人民團結,對於獨裁、專制的統治
者會形成一種威脅,所以極權國家
經常不能容忍人民自發性結社的行
為
七、發現文化
• 文化現象
• 文化活動
• 生活與文化
• 主流文化與次文化
• 人類和黑猩猩的DNA只
有2﹪差異,在700萬年
前是同一家,但是今日
人類已經布滿地球,稱
霸世界,而黑猩猩卻仍
然生活在非洲剛果盆地
的叢林中。為什麼差異
那麼大?
• 答案就是「文化」
文化現象
※若無社會,則沒
有任何一種文化可
以存在;但是同樣
的,沒有文化,則
沒有任何一個社會
可以成立
紀登斯Giddens
非洲文明
亞洲文明
←落後
西歐文明
進步→
文化
的特性
△ 文明(直線)進化論
1.歧異性:
印度教—不吃牛肉;伊斯蘭教—不吃豬肉
˙文化相對論(cultural relativism)
˙文明進化論:
2.普遍性(universals)
歧異的文化卻存在著一些共同特徵。例如任何人群社
會都有語言、家庭、宗教儀式、亂倫禁忌...
3.累積性:亞里斯多德的演化模型--由簡單到複雜,由
低等到高等
4.約制性:人類創造文化後,文化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
人類生活在其中,反而受其約束、影響
文化現象與活動
1.價值(value)
2.*慣行(habitus)
3.符號(symbol)
4.規範(norm)
5.語言(language)(包括文字)
語言的「巴別」現象:人類以驚人的速度製造出
彼此不懂的語言
語言是族群認同的首要「信物」
6.儀式(ceremony)
蘇珊大嬸美慣習
張小虹 2009/7/25 中時
• 當前的社會學研究之中,有一個流行的術語叫
「慣習」(habitus),它指的是一套無意識的
內化過程,能將家庭養成、教育系統、社會結
構的影響,轉化為個人的稟性,並具體展現在
其生活方式與鑑賞品味之中。所以,「生活習
慣」難改卻可以改,像晚睡晚起,但是「生存
慣習」卻極難變更,像說話的口音。但在當前
各種火紅的「搶救時尚大作戰」、「搶救貧窮
大作戰」中,帶有深厚階級與地域差異的「慣
習」,乃首當其衝成為資本主義市場必須積極
改造的作戰目標。
蘇珊大嬸美慣習
• 英國版星光大道捧紅的「蘇珊大嬸」,當是
這一波結合選秀、搶救節目與真人實境之大
成者。來自蘇格蘭鄉下的蘇珊鮑伊,以其水
桶腰、大餅臉、雙下巴、鳥窩頭的「鄉巴佬」
造型(相對於中產階級的時尚標準),在螢
光幕前,一「鳴」驚人,成為今年上半年唯
一能打敗美國超人氣「歐巴馬」的英國「歐
巴桑」。君不見媒體爭相炒作「蘇珊大嬸」
參賽影片在Youtube的點擊率已破億,乃為歐
巴馬就職典禮影片點擊率的五倍
蘇珊大嬸美慣習
• 於是「其貌不揚」的蘇珊大嬸成了家喻戶曉
大明星,而在此「一夕成名」的小人物傳奇
中,她在穿著打扮上的「變身」自是媒體追
逐報導重點之一。暴紅後的蘇珊,染髮修眉
上新妝,就連複賽與決賽時的穿著也名牌化、
品味化。於是有人說,蘇珊鮑伊在決賽中屈
居第二,乃是因其修飾過度的穿著打扮,大
大降低「美聲/醜身」之間的對比張力而落敗。
蘇珊大嬸美慣習
• 但若就其節目市場利基的操作而言,「蘇珊
大嬸」不是敗給了這屆冠軍的街舞團體,而
是敗給了上屆冠軍的保羅.帕茲。小人物出
頭天的「男性版」已在保羅帕茲的案例中,
被操作得淋漓盡致(手機推銷員變歌劇天
王),「女性版」的蘇珊鮑伊,除了重複
「美貌/才華」、「美聲/醜身」的二元對立外,
必須有不一樣的腳本,像落敗,像崩潰(還
得住進每周收費五千英鎊的療養院),像復
出,才有看頭,才有賣點。
蘇珊大嬸美慣習
• 所以,我們一點都不需要為這個號稱打破
「以貌取人」金科玉律的選秀節目喝采,因
為當今「醜貌」比「美貌」更有看頭,而如
何由「醜貌」變成「美貌」更是所有「改造
節目」的賣點之所在。於是對該選秀節目的
操盤手(製作人兼毒舌評審兼經紀人)而言,
「蘇珊大嬸」必須變,劉姥姥必須搖身一變
成為都會時尚熟女,端莊高雅中不失俏皮幽
默;而「蘇珊大嬸」也必須不能變,不能變
得不再是大嬸、不再帶有中下階級鄉巴佬的
討人憐愛。
蘇珊大嬸美慣習
• 而這個變與不變的看似矛盾,卻是當前所有改造
計畫、拯救大作戰節目的核心邏輯:計畫的必然
成功(在眾人驚訝的歡呼聲中,出現已徹底改頭換
面的新造型或新家居)與計畫的必然失敗(所有的
改頭換面都無法保證日後不被打回原形),以及此
必然成功與必然失敗之間的必然「露餡」。於是
穿著時髦皮衣亮相的蘇珊鮑伊,長褲的拉鍊沒有
拉全(不是忘了拉拉鍊,而是褲子太緊拉不上)。
於是貌似溫和憨厚的蘇珊鮑伊,被拍到站在倫敦
街頭爆粗口、罵四字經。於是,穿著體面套裝的
蘇珊鮑伊,窄裙下襬緊緊框住肥圓的雙腿,坐在
窄小的椅子上接受專訪,卻無法像另一端的女主
持人一般翹起修長纖細的雙腿,而顯得特別侷促
不安。
蘇珊大嬸美慣習
• 「蘇珊大嬸」的全球風行,讓我們看到人性光輝、
美夢成真的資本主義光明神話(未來一年的演唱與
專輯營收,預估將超過五百萬英鎊),卻看不到蘇
格蘭小鎮的破敗殘舊,看不到獨身失業中年女性的
生存處境,也看不到閱聽大眾可能經由觀看「露餡」
而強化自身中產階級認同的殘酷性。而只有在蘇珊
鮑伊三不五時的「露餡」中,我們才能瞥見那無法
被改造的階級與地域慣習,如何在她的言談舉止間
幸與不幸地頑強殘存,幸與不幸地驗證著整體改造
計畫的成功與失敗。
(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生活與文化
(市井小民)
通 俗 文 化
階級現象
前
精緻文化
工業革命
都市化
後
(菁英階級)
流 行 文 化
跨越階級
大 眾 文 化
△ 精緻文化、流行文化、大眾文化的關係
八、多元文化
• 多元文化的行成與現象
• 文化起源的雜異與涵化
• 我族中心與多元尊重
• 多元宗教與社會和諧
多元文化主義
(multiculturalism)
• 這個詞最早用來描述瑞士的政策,在1960
年代末期被加拿大接納,並且擴散到其他
英語國家。
• 廣義地看,這個概念通常用來描述一個社
會或國家,由於移民而導致的文化族群的
多重性。這一現象可能引發對民族特徵穩
定性的焦慮(缺點),也會引起對各方均
可受益的文化交流(優點)。
資料摘錄自<維基百科>
多元文化的成因
1.移民(emigration)
2.殖民(colony)
3.傳播(communication)
4.全球化(globalization)
強勢文化全球化—現代性(modernity)
文明的全球化現象→文化麥當勞化
文化起源的理論
1.種族決定論:不同種族產生不同文
化,種族的優劣決定了文化的高低
--文明進化論
2.環境決定論:不同環境,產生不同
文化
--文化相對論(cultural relativism)
3.演化論:「遺傳基因」和「環境」
對文化的形成都有所影響
文化變遷
˙人類文化大爆發的三階段
1.農業定居:約一萬二千年前
2.文字發明:六千年前
3.工業革命:18世紀
• 若將人類存在地球上的時間,以24小時來比
擬,則農業開始於晚上11點56分,文字是在
11點57分出現,而「工業革命」是在11的59
分30秒發生。然而這「人類的一天」的最後
30秒所發生的變遷,與前面一整天所發生的
一樣多。
紀登斯(Giddens)
促成文化變遷的因素
1.工藝技術:
工業革命後,生產技術大大改善人類物質生
活,使生活從儉約→奢華
2.意識型態 :自由主義的意識型態,使性別
平等的主張挑戰傳統父權思想,而產生家暴
法、性騷擾防治法等新的社會規範
3.競爭與衝突:
競爭:國片與好萊塢電影在市場上的競爭
衝突: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之間的消長
促成文化變遷的因素
4.政治運作:
政府推動「本土化」教育政策,使「台灣意
識」從邊緣變成主流
5.經濟因素
台灣在經濟起飛之後,經濟環境改善,使威
權政治逐漸退卻
6.社會結構
農業結構→工商業結構,使人們逐漸重
視隱私權
文化變遷的內涵
•
•
•
•
文化接觸(開始涵化-acculturation )
文化競爭
文化衝突
文化順應
甲文化
↓ 涵化
↑
乙文化
順應
競爭
衝突
同化
△ 文化變遷的內涵
相關名詞
• 採借(borrowing)例:日文採借部份漢字
的概念,而形成自己的一套文字體系。
• 同化(assimilation):族群相遇後,一族群
逐漸變成與另一族群相似的過程和結果(單
向性的融合)
• 濡化(enculturation):指一代人與下一代
人之間的文化傳遞
• 社會化(socialization):指一代人與下一
代人之間的文化傳遞
種族中心主義
• 種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
種族主義( racism)
-文明進化論 :亞里斯多德的演化模型--由簡
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
-文化沙文主義(culture chauvinism)例如
「白種人的負擔」
˙民族主義(nationalism):
一種建國主張
種族主義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與種族主義
多元尊重
1.文化相對論(cultural relativism):文化是適
應環境的產物,相對於該環境而言該文化必
定是最佳,所以沒有必要貼上「文明」或
「野蠻」的標籤
☆可能形成很多的「一元」不相往來,或互
別苗頭
2.文化多元主義(multiculturalism)*
保障弱勢、多元尊重的文化政策帶來和平與
尊嚴;族群之間開放、自由、合作,期望帶
來人文永續發展
對待移民團體和文化
四種政策
1.單一文化政策:
非常接近民族主義,不接納外來文化,對移民進行
社會整合,將其吸收到本民族的文化之中。
2.領頭文化政策:
這是德國學者構造的一種社會模式。在《沒有特徵
的歐洲》(Europa ohne Identitt)一書中,一個國家
裡的不同族群可以有各自的特徵,但是必須支持作
為社會基本核心概念的領頭文化。這些基本概念是:
民主,政教分離,啟蒙思想,公民社會等。
對待移民團體和文化
四種政策
3.熔爐政策:
傳統觀念中美國是一個熔爐,無須政府干預,
各種移民的文化自行熔為一體(涵化→同
化)。
4.多元文化政策:
移民團體應該保留自身的文化,並且同其他
的文化和平地交流。時至今日,這已經成為
加拿大、澳洲和英國、新加坡的官方政策。
相對於熔爐,多元文化政策又被稱為不同種
族共存的文化馬賽克模式。
文化霸權
(culture hegemony 〉
• 葛蘭姆西(Antonio Gramsci 1891~1937)提出的概念:
他分析資本主義,認為資本主義體系下的公民社
會已經發展成一個非常複雜的結構:
資產階級有兩種統治手段:一是軍隊、警察和法
院等國家機器, 二是學校、教會、家庭和傳播
媒體。他們把統治者的思想、價值觀和生活型態
化為唯一合情、理、法的東西,促使被統治者認
同統治者。因此,被統治者喪失了被壓迫的意識,
徹底的成為統治者的附庸。
˙這就是文化霸權(culture hegemo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