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探究的立体几何考查研究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基于探究的立体几何考查研究

基于探究的立体几何考查研究
莆田六中
林金沂
2010年4月3日
1949年教科书编审委员会成立,
1954年拟订教学大纲,并开始编写新的
教材;1966年部分学科的教科书停用,
之后使用上海版“暂用教材”,北京版
“试用教材”;1978年出版各科教材,
随后几经修改,从“一纲一本”向“一
纲多本”变革,到1997年高中实验教材
出版,并于2000年陆续在全国推广,
2004年秋季课程标准(实验)开始试验、
推广.
从1949年起,高考经历了单独
招生、联合招生、统一招生、废除
高考到77年恢复高考(27万人,录
取率4.7%),随后定向生,自费生,
到1999年高校扩招,到2009年招生
规模突破600万.
高考命题也经历了高校自主命
题、统一招生、分省命题、自主招
生,….
高考数学科试卷的命制,也经
历了以考查知识为主,到能力立意,
关注交汇、关注探究、重视数学的
应用与创新意识(过程与方法)等
一系列的发展和变化.随着课程改
革的深入,福建省高考数学科命题
研究课题组做了大量有益的研究,
并在近几年福建省课题成果及高考
数学试卷中充分展示.
立体几何
传统几何法与向量法试题
1984年全国卷 • 理四
已知三个平面两两相交,有
三条交线,求证这三条交线交于
一点或互相平行.
1993年全国卷 • 理26
已知:平面α∩平面β=直线a.α,
β同垂直于平面γ,又同平行于直线
b.
求证:(Ⅰ)a⊥γ;
(Ⅱ)b⊥γ.
2000年全国(新课程)卷 • 理18甲
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
的底面ΔABC中,AC=BC=1,
∠ACB=900,棱AA1=2,M、N分别
是A1B1、A1A的中点.
(I)求BN的长;
(II)求cos  BA1, CB1 ;
(III)求证A1B⊥C1M.
2000年全国(新课程)卷 • 理18乙
如图,已知平行六面体ABCD-
A1B1C1D1的底面ABCD是菱形,且
∠BCC1=∠C1CD=∠BCD=600.
(Ⅰ)证明:C1C⊥BD;
(Ⅱ)假定CD=2,CC1=3/2,
求二面角C-BD-C1的
平面角的余弦值;
(Ⅲ)当CD:CC1的值为
多少时,能使A1C⊥平
面BC1D?请给出证明.
2006年福建卷 • 理18
如图,四面体ABCD中,O、E分别是
BD、BC的中点,AC=BC=CD=BD= 2.
(I)求证:AO⊥平面BCD;
(II)求异面直线AB与CD所成角的大小;
(III)求点E到平面ACD的距离.
A
D
O
B
E
C
2009年福建卷 • 理17
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
DM⊥平面ABCD,BN⊥平面ABCD,且
MD=NB=1,E为BC的中点.
(Ⅰ)求异面直线NE与AM所成角余弦值;
(Ⅱ)在线段AN上是否
存在点S,使得ES⊥平
面AMN?若存在,求
线段AS的长;若不存
在,请说明理由.
高考试卷
数学创新型试题与探究性试题
1996年全国卷 • 理22
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
E∈BB1,截面A1EC⊥侧面AC1.
(Ⅰ)求证:BE=EB1;
(Ⅱ)若AA1=A1B1;求平
面A1EC与平面A1B1C1
所成二面角(锐角)的度数.
注意:在下面横线上填写
适当内容,使之成为(Ⅰ)
的完整证明,并解答(Ⅱ).
(Ⅰ)证明:在截面A1EC内,过E作EG⊥A1C,G是垂足.
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G⊥侧面AC1;取AC的中点F,连结BF,FG,由AB=BC得
BF⊥AC,
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F⊥侧面AC1;得BF∥EG,BF、EG确定一个平面,交侧面
AC1于FG.
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E∥FG,四边形BEGF是平行四边形,BE=FG,
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G∥AA1,△AA1C∽△FGC,
⑤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G=AA1/2=BB1/2,
即BE=BB1/2,
故BE=EB1.
1996年立体几何试题设问方式的改
革,对数学语言的阅读理解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九十年代的高考数学试题:
在呈现方法上,出现了折叠、投影、
截面、三视图等多种方式;
在知识的交汇上,出现了与轨迹、
函数等知识综合的试题;
在设问方式上,出现了探究性、开
放性的试题.
到21世纪,特别是高中数学课程标
准的实施,赋于高考数学试题新的活力.
1997年全国卷 • 理19
已知m,l 是直线,α、β是平面,
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 l 垂直于α内的两相交直线,则l⊥α;
②若l平行于α,则 l 平行于α内所有直
线;③若mα,l β,且l⊥m,则α⊥β;
④若l β,且l⊥α,则α⊥β;⑤若mα,
l β,且α∥β,则m∥l.
其中正确的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 .
1998年全国卷 • 理18
如图,在直四棱
柱 A1B1C1D1 - ABCD
中,当底面四边形
ABCD满足条件_____
时,有A1 C⊥B1D1.
1999年全国卷 • 理18
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n
是平面α及β之外的两条不同直线,
给出四个论断:①m⊥n;
②α⊥β;③n⊥β;④m⊥α.
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一
个论断作为结论,写出你认为正确
的一个命题:_______________ .
2009年福建卷 • 文5
如右图,某几何体的正视图与侧视
图都是边长为1的正
方形,且体积为1/2.
则该几何体的俯视图
可以是
2005年上海卷 • 理11.
有两个相同的直三棱柱,高为2/a,
底面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a、4a、
5a(a>0).用它们拼成一个三棱柱或四
棱柱,在所有可能的情形中,全面积
最小的一个是四棱柱,则a的取值范围
是____.
5a
4a
3a
2009年省质检 • 理18.
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与四个侧面的
形状和大小如图所示.
(Ⅰ)写出四棱锥P-ABCD中四对线面
垂直关系(不要求证明);
(Ⅱ)、(Ⅲ)略.
2002年高考全国卷 • 文22.
(I)给出两块相同的正三角形纸片(如图1,图2),要
求用其中一块剪拼成一个三棱锥模型,另一块剪拼
成一个正三棱柱模型,使它们的全面积都与原三角
形的面积相等,请设计一种剪拼方法,分别用虚线
标示在图1、图2中,并作简要说明;(II)试比较你剪
拼的正三棱锥与正三棱柱的体积的大小;
(III)如果给出的是一块任意三角形的纸片(如图3),
要求剪栟成一个直三棱柱,使它的全面积与给出的
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请设计一种剪拼方法,用虚线
标示在图3中,并作简要说明。
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
DM⊥平面ABCD,BN⊥平面ABCD,且
MD=NB=1,E为BC的中点.
(Ⅰ)求异面直线NE与AM所成角余弦值;
(Ⅱ)在线段AN上是否存在点S,使得ES⊥平
面AMN?若存在,求线段AS的长;若不存
在,请说明理由.
在研究某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时,发现该几何体上有两个动点P,
Q在正视图和俯视图中的射影长恒为
3和4,下列关于线段PQ长的取值范
围的判定中,正确的是( )
A.|PQ|∈(0,4]
B.|PQ|∈(0,5]
C.|PQ|∈[4,5]
D.|PQ|∈[4,5 ]2
试题的母题:
2008年海南与宁夏卷•理12.
某几何体的一条棱长为 7 ,在该几
何体的正视图中,这条棱的投影是长为
6 的线段,在该几何体的侧视图与俯视
图中,这条棱的投影分别是长为a和b的
线段,则a+b的最
大值为( )
A.2 2 B.2 3
k n
C.4
D.2 5
m
考察极端的情况:当PQ与侧
视图对应的平面平行时,|PQ|长
取到最大值5;当|PQ|与正视图对
应的平面平行时,|PQ|=3,与PQ
在俯视图中的射影长为4矛盾;当
PQ与俯视图对应的平
面平行时,|PQ|=4,
据此判定B正确.
3
Q1
P1
P
Q
Q2
P3
Q3
4
P2
应用长方体模型计算判定:设
PQ在侧视图中的射影长为x,在三
个视图中按“长宽高”构造Rt△,
并记长宽高依次为a,b,c.
则a2+c2=9,①
且a2+b2=16,
所以|PQ|2=a2+b2+c2=16+c2.
由①得0≤c2≤9,
所以4 ≤ |PQ| ≤5.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立体几何”
部分新增加了一些内容:平行投影、
中心投影,三视图等,这些内容与
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中的
“视图与投影”紧密衔接,突出直
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
量计算等探索研究几何的过程.
此类试题的背景比较新颖,
需要实际操作和巧妙设计,能根
据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进行观察、
分析、探索、决策,是一种解题
策略开放与发散的题型.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