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一些认识(天津实验中学傅剑)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一些认识(天津实验中学傅剑)

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一些认识
天津实验中学
傅剑
研究《课程标准》,比较新旧课程的变化
1.《标准》对数学的定义更为精辟:
《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
科学,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一门学科。 数学是人类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
本素质。数学科学历来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
现在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在某些方面直接为社会创
造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广泛的数学
应用,正在不断地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在
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
的作用,高度发展的数学思维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
要标志。
2.《标准》对数学的教学目的要求更为具体:
(1)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比较开阔的数学
视野。
(2)提高学生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
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诸方面的
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新数学知识的能力,
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
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应用和创新意识。并希望能够上
升为一种数学意识,自觉地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一些数
学模式做出思考和判断。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学好
数学的信心。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
学思考的理性精神, 欣赏数学的美学魅力, 形成批判
性的思维习惯,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制订《标准》的理念更为全面、更富有时代性,
共有十条: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6)与时俱进的认识“双基”。
(7)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
(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9)注意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
(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
数学课改的基本共识
教学目标:
全面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
性精神,强调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定
向,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
展,为学生的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必
须的数学基础,其实质仍然是“数学
育人”。
数学课改的基本共识
教学内容:
强调概念及其反映的思想方法教
学的重要性,注重知识的联系与综合,
反对“数学教学=解题教学=题型教学=
技巧训练”的现象。
数学课改的基本共识
教学要求:
个性差异与统一要求的辩证统一,
这是历来强调的,但以前偏重统一性,
现在强调以个性差异为出发点和基础。
数学课改的基本共识
教学设计:
不仅内容的教学需要预设提问、
讲授、训练等,而且特别强调课堂
“生成”,设计能引发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的“开放性问题”,乃至强
调“看过问题三百个,不会解题也会
问”。
数学课改的基本共识
教学方法:
强调讲授、问答、训练的综合,
不再是单一的讲授或活动,是教师主
导取向的讲授式和学生自主取向的活
动式的融合,强调“启发式教学”的
核心地位。
数学课改的基本共识
学习方式:
接受与探究的融合,强调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独立思考
和合作学习的结合。
数学课改的基本共识
教学过程:
以知识的(自然、水到渠成)发
生、发展过程为载体的学生认知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强调学生
数学思维的展开、深度参与(教学的
有效性)。
数学课改的基本共识
教学评价:
强调发挥评价对改进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的作用,作为教师根据教学
进程进行教学反馈、调节,以及学生
通过自我监控调节学习进程的依据,
重视形成性评价。
数学课改的基本共识
教学媒体:
以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为焦
点,追求“必要性”“平衡性”“广
泛性”“实践性”“实效性”,服务
于数学概念、原理的实质理解,做纸
笔所不能做的事。
课改中遇到的问题
• 对“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体系不适应;
• 内容多,课时不够;
• 螺旋上升导致教学要求难把握;
• 对传统内容新的处理方式不适应;传统内
容的教学改革,主要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
式的变革;
• 对信息技术要求提高,使用频率大大增
加,有些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无法适应
这种要求;
• 教材的呈现方式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
问题引导学习、加强探究式学习等对教
师的教学方式有较大挑战;
• 统计、概率内容增加较多,但大多数
教师的统计概率知识储备不足;
• 初高中衔接、各模块之间的衔接都存在
问题,学生不仅在高中数学学习的必备
知识上有缺口(如根式化简、三元一次
方程组、简单二元二次方程组等没学
过),而且在运算、推理的基本技能上
也存在较大问题,高中教师普遍感受是
“今不如昔”;
• 加大了数学与生活、现代科技及其学
科的联系,加强了数学应用,但是教
师比较习惯于“从数学到数学”;
• 高考的选拔性与高中教育基础性存在
的永恒矛盾。
解决的办法
• 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 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关注学生
的学习,因材施教,以学定教;
• 认真研究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编写意图;
• 改变简单讲授、机械训练的单一教学模式,
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自主建构、理解确
认”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探
索和发现的过程。
解决的办法
• 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提
倡“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整体预设,
局部生成”,在具体教学情境中通过实践
与对话来展开教学;
• 对教学内容要精中求简,追求鲜活、互动、
高效的课堂教学;
• 把精力集中到解决自己日常工作中遇到的
问题上,思考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
的问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努力做到
• 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
• 把数学教的本质、精确、简单、实用,
教的平易近人,能引发学生对数学的
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教学设计与反思
——针对传统教学内容的教学
内容与内容解析
• 新课标虽然降低了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
理证明的教学要求,但是更加强调“认识空间
图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运用图形
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一定的
推理论证能力”,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的获得,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操作等数学
活动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
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提升数学思想
方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具有教学价值的较好
素材.
内容与内容解析
• 基于对本节课内容的分析,教学过程
应围绕定理的发现和发展进行,通过
直观感知、实验观察、归纳猜想、抽
象概括、定理思辨、巩固应用等教学
环节,以定理发现为线索,以培养能
力为核心展开.
目标与目标解析
• 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是通过对典型实
例的观察、分析,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
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活动来实
现的,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获得体验,
从而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不断深
化理解,并通过对定理的思辨,发动学生
通过合作探究,举出反例,明确定理条件。
学生的这一基本数学活动不仅可以加深他
们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展示他们的
数学智慧和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
生智力参与的过程.
目标与目标解析
• 在本节课中,化归与转化的的数学思想、
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具体到抽象的数
学思想及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方法都得以体
现,通过信息技术的演示及组织学生合作
研究,逐步获得知识的过程都是在这些数
学思想方法引领下获得知识的过程,因此
渗透和培养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必须纳入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 通过直观感知,动手实验,归纳概括出直线与平面
平行的判定定理等数学活动,培养特殊到一般、具
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一定的
推理论证能力,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 通过运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表述直
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提高运用图形语言进行
交流的能力;
• 通过对定理的思辨,理解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的三
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定理的运用过程中,掌握线
面平行的判定方法,体会空间问题平面化的化归思
想;
• 通过引导学生的智力参与,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
趣和学习欲望,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 高一学生对立体几何学习的时间不长,对公理
化体系认识不深,缺少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
推理论证能力。从总体看,借助几何直观,以
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等和情推理活动
后,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现
实生活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和几何问题的过程,
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数学,本节课也是在这些方面进行一些尝
试.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发现体现了
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因
而,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活
动体验,获得感性认识,是学好这一知识
的关健,所以,采用“几何画板”这一信
息工具,通过动态演示,有助于学生获得
知识,通过借助教具动手操作,获得亲身
感受,还要利用电脑和PPT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环节
•
•
•
•
•
复习回顾 ,引入新课;
实验感知,归纳概括;
思辨定理,加深理解;
定理应用,巩固提高;
总结提升,拓展练习。
概念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
(1)背景引入;
(2)通过典型、丰富的具体例证,引导学生开展分
析、比较、综合的活动;
(3)概括共同本质特征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
(4)下定义;
(5)概念的辨析,即以实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
关键词的含义,包括对概念特例的考察;
(6)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事例,这里要用有代表性
的简单例子,其目的是形成用概念做判断的具体
步骤;
(7)概念的“精致”,主要是建立与相关概念的联
系,形成功能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对“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体系不适应
• 根据新课改精神创造性地设置了“话题教
学”模式。针对新课程模块教学的特点,
各备课组采取主题备课,将模块看成一个
整体,采取以备模块、备单元、备主题、
备课时的反序教学设计程序进行备课,有
利于教师对模块的整体把握,很好地解决
了讲什么、讲多少的问题。
内容多,课时不够
•
•
•
•
认真学习《标准》,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难度服从进度,教情服从学情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适度调整课程计划,完善课程结构
初高中衔接、各模块之间的衔接问题
• 学生不仅在高中数学学习的必备知识上有
缺口(如根式化简、三元一次方程组、简
单二元二次方程组等没学过),而且在运
算、推理的基本技能上也存在较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