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 - 温州第二高级中学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作用 - 温州第二高级中学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
小说阅读专题复习
08新课改省份高考语文大阅读
• 浙江卷
• 江苏卷
• 广东卷
• 海南卷
【俄】阿·马·高尔基 《乌米》
汪曾祺
《侯银匠》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河的第三条岸》
【美】 欧·亨利 《二十年以后》
高三历次考试外国小说阅读题
•
•
•
•
高三返校练习
汪曾祺 《侯银匠》
高三第一次测试卷 (日)星新一 《雪夜》
学军练习
(日)芥川龙之介
《橘子》
期末考试
(意大利)普·莱维 《砷》
2009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纲要求
1. 分析综合 C
⑴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⑵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2.鉴赏评价 D
⑴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
⑵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
的领悟
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3. 探究 F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精神
和人文精神的发掘
⑵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
⑶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小说的命题基本上围绕着五个关键词:
环境
情 节
人 物
主 题
写作技巧
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
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
节的合理性探究。
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
辨析 、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
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
一、环境描写
常见题型 (设题角度):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典型例题: 2008年浙江卷《乌米》“指出第
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
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要领:这是一篇小说,在分析写景手法时,
19.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
回答景物描写的作用时,一要分析景
可以分析描写的角度,如直接与间接,分析
物本身的特点;二是分析到在烘托气氛营
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修辞手法,分析观察景物的角度,分析描写
造意境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分析到情节方
的顺序,如移步换景,分析白描、联想想像
面的作用,如推动情节的发展;四是分析
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
等;然后理解写景是为写人服务,故要答到
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如为人物的活动提
“衬托”。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
供背景,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触发人物
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
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性格的转变,暗示人物的命运,抒发主人
公的什么感情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③渲染或营造某种气氛,奠定作品的某种
基调;
(环境本身特点)
④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
物的情感和思想 ;(环境对人物塑造作用)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故事情节的发展
作铺垫。(环境对情节发展作用)
把握场景的功能
①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
“定调”。或者定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
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或顺理成章。
②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
读者或人物。
③如果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
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
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④如果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
是揭示人物的性格。
⑤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
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
(学军中学2008学年高三期中考语文试卷)
《橘子》
(日)芥川龙之介
14.小说开头描写了“我”在一个冬天的夜晚,
坐在横须贺二等车厢里等待开车的场景,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①阴沉清冷的环境,与“我”阴郁的心情水乳交融,
渲染了灰暗压抑的气氛。
②为小说前半部分定下了情感的基调。与小说后半
部分“我”情感的变化形成照应,并使开头与结尾
两种情感形成对比。
③为后文小姑娘的出现做好了铺垫。例如:因为车
厢里没人,小姑娘就格外引人注目;因为是寒冷的
冬天,小姑娘才有那样的神情、相貌、打扮。
高三第一次测试卷
(日)星新一 《雪夜》
小说在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冬夜的雪花,这
有何作用?(3分)
• ①营造一个肃穆静寂的氛围,将读者自然
带进故事中去;
• ②凸显老人对儿子的深情,意境悠远;
• ③为整篇小说“定调”,暗示人物命运,
推动情节发展。
二、故事情节
常见题型
1、概括
•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
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
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
方面)。
答题思路
从三个方面揣摩
①理清小说的结构,学会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
格式加以概括;
②寻找线索;
③抓住场面,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
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
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2、作用
• ①文中写了XX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 ②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
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
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作了铺垫、埋下伏笔;四是
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
表现了……
• 典型例题: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
• 2、“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
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
具体说明。”
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
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
些情节提供依据(或作了铺垫) 。
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于着眼,为写侯菊
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
节提供依据(或作了铺垫) 。
• 典型例题: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
3、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
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①要花轿早有打算
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答题思路
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3、赏析
常见题型:
赏析小说的故事情节
微型小说情节的典型特点:一波三折;曲折离奇、
出人意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了解情节运行方式和情节安排技巧
情节运行方式
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
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
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
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
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
尾”。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
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
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
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
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
代,照应上下文。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
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高三第一次测试卷
(日)星新一 《雪夜》
日本作家星新一是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
请简要分析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3分)
• ①小说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 ②通过情节的紧张冲突来展开叙事;
• ③首尾呼应。
赏析小说的情节考题设置常常:
1、设置悬念或情节曲折;
2、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分析伏笔与照
应)。
小说情节答题注意点:
1、掌握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
2、答题时,要扣情节特点,运用术语,结合
文本中特点的具体体现,举例分析;
3、总分总的答题步骤。
三、人物形象
常见题型: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
描写。
•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别人的描述、作者的议论、环境描写
•
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
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
2、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形象)
3、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
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探究F。
典型例题
(浙江卷)1.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
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2
分)
(江苏卷)3.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
系,请简要分析。(6分).
(广东卷)2、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
形象。(5分)
3、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
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
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
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宁夏海南卷)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
要分析。(6分)
4、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
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
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解答这类题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
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
物的性格。
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
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
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
景下去理解。
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广东卷)2、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
这一人物形象。(5分)
(见《语文解析》1页)
①母亲虽然不能理解父亲,但仍然深爱着父亲。
对于父亲的行为,母亲觉得“羞辱”,但她明知
道我在偷偷地为父亲提供食物,不仅没有阻止,
还“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拿到的地方。”
②母亲是一个隐忍,并且不善于表现的人。对于
父亲的行为,她觉得羞辱,但“什么也不说”。
“尽力保持镇静”。
回答鉴赏探究题时要注意的问题:
•
•
•
观点要明确。
要明确鉴赏探究要素,思路清晰。
有理有据,自圆其说(扣紧文本)。
小说人物形象鉴赏探究题的答题要素:
(观点)
+
人物的性格特征
+
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
塑造手法
+
人物的意义或作用(主题)
四、主题思想
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
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
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
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
状态。
常见的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
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
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
解或看法。
④小说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联系这篇小说,你
有怎样的人生启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
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
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的可能有的多种主题。
(探究——F)
方法: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
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
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
解了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
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
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
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
说主题的目的;
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
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
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硬套,评价
作品缺乏针对性。
高三第一次测试卷
(日)星新一 《雪夜》
“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
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
探究这篇小说的可能有的多种主题(6分)
• ①亲情主题;
• ②社会批判主题;
• ③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批判。
五、表达技巧
•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
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
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
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
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常见题型
•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
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等)以及用它塑
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
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
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
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
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
艺术效果等。
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
(一)表达方式
叙述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
叙述顺序的安排(见情节安排技巧分析)
描写方法( 见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
作用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
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人物肖像、动作、对话、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
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
发展。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
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
叙述角度:
1、全知视角
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
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
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
足。如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
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2、有限视角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
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
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
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
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
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
识、经验和想象力。如海明威的《桥边的
老人》。
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我”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
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
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
发感情。
2、第二人称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
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
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3、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
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
离感。
人称 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
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便于面对面地交流,便于
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亲切感
和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
第三人称 :不受时间、空间、生理、
心理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
观事物。
(二)表现手法
1、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陪衬,烘托出主体事
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
“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2、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
等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反复、排比)的描写,
以突出气氛、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2、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
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
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
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4、想象。它是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
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有两种,人们在自己
的头脑中再现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再造想
象;人们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
有直接见过的形象,叫创造想象。
5、联想。它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
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活动。联想一般
有下列几种形式:A)相关联想,B)相似联想,C)相
反联想,D)因果联想。
6、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心理
的一种艺术手段。先不把谜底揭开,引出下文。
7、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
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暗示。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
密,中心更突出。
8、伏笔。在文章的前面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
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
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三)结构安排
•
•
•
•
•
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
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
烘托铺垫,前后照应;
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三)结构安排
传统小说通常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
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
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
• 一是“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
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
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
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
• 二是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
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
限空间。如《半张纸》。
• 三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
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
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四)语言特色
朴素,华丽,幽默,机智,讽刺,凝练,隽永,委婉
含蓄
常用鉴赏术语,如:形象生动,含蓄隽永,说服力,
感染力,生动具体,细致入微,极富新意,形象化,
漫画式, 凝重悲凉,激昂明快,等等
回顾小结
• 小说阅读的命题要点:
1.注意环境描写 2.揣摩人物形象
3.把握故事情节 4.概括主题内容
5.分析写作技巧
补充其它
• 贯穿情节的线索
• 细节描写的作用
• 小说常用开头
• 小说结局
• 贯穿情节的线索
• 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
空间,如《橘子》中的“橘子”、《故乡》
中的“我”等。
21.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
(要领:概言之,“我”是观察者,感
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
受者,叙述者,是作品中的人物与读者之间
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
的一座桥梁,是线索。一般而言,小说中的
“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我”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而在散文中,
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
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我”就是作者,用第一人称写,长处在于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
真实感强,便于直接议论抒情。)
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
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细节描写的作用
•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 1.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以己
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
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 2.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
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
根本弱点。
• 3.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
“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
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
发展。
• 4.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风波》中
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
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 5.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
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
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是影射了秋瑾的。
• 要想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要善于观察生活,从中提炼出真实、
生动的细节,加以细腻描绘,就会起到一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 小说常用的开头
•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
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
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
如《睡美人》。小说一开头就说女A角失踪了,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女A角为什么突然失踪呢?从
而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因为女A角的突然失踪,才有
下文女B角的上台演出。
•
③突出人物形象。女A角故意失踪,是为了让贤,
从而表现了女A角善于发现人才、想方设法使用人才的
美好心灵。
•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女A角故意失踪的故
事,告诉人们要了解、重用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
•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
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
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
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
的美好心灵。
• 小说的结局
•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
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
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
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
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
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
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
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
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
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
性格。
•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
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
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
•
•
•
•
•
•
•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
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
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如《柳毅传》。
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
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
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
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如:
•
书法家
•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
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
头问。“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
吧。”“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
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
“同意。”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到:
“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
•
分析:“书法家”在省略号中结束全篇,但是可
以看出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了当今官场
的一些丑陋现象。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
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
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
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如《书
法家》。
理解虚构对于小说的重要意义
•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虚构是小说的生命。小说本身是一个
独立自为的世界,它绝然有别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那个伸
手可及的现实世界。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
实,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内心的真
实,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
• 小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呈示出的
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小说阅读的
目的,不是试图去寻找一个事实,而是通过文字去体悟某
种思想,感受流淌其中的情感,进而走进文学的精神世界。
• 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一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
它来自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