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幻灯片1

高考现代文阅读讲座
散
文
阅
读
宿中 杨兰平
散文种类
叙事散文:讲究以小见大,侧重人品
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侧重景美
咏物散文:追求托物言志,侧重象征义
现代文阅读要点
1、理解意识
阅读的问题,有且仅有一个,那就是:
理解。准确理解,是有效解题的前提。没
有准确的理解,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起作用。
考试要求的理解,是还原性理解,不是创
造性理解。
2. 语境意识
任何合理的理解,都必须从文本出发,
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通常地,含蓄语句
的含意,邻近语句、所属段落中,必有相
关的阐释或提示。
3、关键意识
• 文章标题:点明文章中心或概括文章内容。
• 文章结尾:常显现作者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
• 运用议论抒情的语句。揭示文章主旨。
• 含有暗示作者情感倾向的词句(厌恶、憎恨、
敬佩、难忘、感谢等)。
4、层次意识
看赋分,配答案。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
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
只有一点。一般情况下,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
案至少应有3点。切记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要有适当
的具体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
5、文本意识
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语句作答,
做到有理有据。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
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
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
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
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6、表述意识
• 要显:不能含蓄、笼统;观点要明确
• 要简:不要罗嗦、繁琐;要概括、简洁
• 要通:不要有语病
• 要选好句式:用判断句、陈述句,不用省
略句和问句
有资深教师认为,做阅读主观题能概
括原文答题是上策,能摘抄原文答题是中
策,离开原文答题是下策。它需要掌握跟
文学、写作相关的知识,才能顺利答题。
纵观近几年高考卷出现的题型,大致
可以归为几类:表达方式、结构安排、表
现手法、语言表达等。现就高考文学作品
阅读各类题型的解法进行实证的分析。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
情、描写(描写手法:动作、心理、肖像
、语言,神态、景物、正面、侧面,白
描、工笔等)、叙议结合、叙述人称的变
换和选择;叙事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
手法的运用和作用,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
2、结构安排:主次、详略、承上启下、
起承转合、悬念、铺垫、照应。
3、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悬
念、象征、渲染、烘托、对比、衬托、
先抑后扬、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动静
结合等。
4、语言表达:比喻、排比、反问、拟人、
夸张、反复、设问。
一、结构安排
解题思路:
(1)回答有关结构鉴赏题,可从句子
的位置来考虑。
(2) 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结构和
内容两个角度入手)。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
感情)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
•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 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
总领全文;
• 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 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 2.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领起下文;
总结上文;
• 3. 文末: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
,强化作者情感,深化主旨;
• 再次点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使文章
首尾圆合;
• 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发人
深省,启发读者思考。
• 4.线索: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
构严谨、浑然一体。
叙述顺序
•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
记叙。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
•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激发读者兴趣,
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
应,补充说明,使内容更为丰富,情节更加完
整,结构更加严密。
二、表达方式
叙述人称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
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
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适于
心理描写
•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感
情,给人以亲切感,使抒发的感情情更加强
烈感人;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
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叙写自由。
人物描写
•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
•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
故事情节的发展。准确传神,鲜明生动。
景物描写
•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场景),点明事件
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 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暗示人物
命运,表现人物性格;
• 推动或转换情节。
• ①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
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
惨。
• ②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
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
三、表现手法
常用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渲染烘
托、悬念、对比、衬托、夸张、讽刺、伏笔、
用典、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
结合。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 衬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
达的情感。
• 对比:有力地显示事物的差异,突出事物的
特点,使形象鲜明。
•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使文章曲折
有波澜,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
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
作品的艺术效果。
• 以小见大:小事情体现大主题,感人且具有
社会意义。
• 用典:能丰厚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
增添文采。
• 联想、想象:是文章内容更生动,更丰富,
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性。
• 托物言志:使道理说得生动而具体,表达含
蓄。
• 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
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 伏笔(铺垫):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增
强文章的说服力;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兴
趣和关注;前后连贯,结构严谨。
•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 象征: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
,中心更加突出。
•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衬托作者或喜或悲
的情感,使情感的抒发含蓄蕴藉。
• 夹叙夹议: “记叙”是 “议论”的基础
,“议论”是 “记叙”的深化、升华,
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 象征: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
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
的理解逐步深入。
四、语言表达
• 答题思路:
• (1)它本身的作用;
• (2)结合句子语境具体分析描写对象的特点。
• 答题格式: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 比喻:化平淡于生动,形象鲜明;化抽象
为具体,通俗易懂 。
•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
具体形象,有情趣。
•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强烈的感情
;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使表达含
蓄曲折,生动活泼,语义丰富,增强文章
的表现力。
• 反语:辛辣讽刺,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 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
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
的理解。
• 反复:强调了(内容,感情)······,让人印
象深刻,增强感染力。
•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
音节和谐。
• 排比:加强语气,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
文章的感染力,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
致。
• 借代: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
具体生动。
• 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使论证具有文化内
涵。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
强说服力。
•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还有承上启
下的过渡作用
• 反问:加强语气,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语言运用
• 1、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
•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
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
+不好的效果。
•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
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 2、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
调换?为什么?
•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
•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
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 3、提问方式: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 答题模式:
• (1)句子的表层意思(字面义、句内义、
语境义、临时义)
• (2)句子的深层意思(言外义、句外义、
它与主旨有关)。
• (3)结构作用。
4、提问方式:请赏析文中“······”这句话。
或“······”这句话好在哪里?
答题模式:
修辞手法+语言特色(风格、句式)+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