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指复习导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现代文阅读指复习导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 的考题类
型
1、语句、段落作用题
2、标题作用题
3、修辞、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人称等作用题
4、写作内容作用题
现代文阅读
一、考点介绍
考查目的:把握段落内部层次及段与
段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要能从结构上
了解某一部分内容与上下文的联系。在
阅读中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以及各
个部分和各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江西卷关于文段的出题形式
 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
写?(4分)(《秋光里的黄金树》)
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
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
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6分)(《朦胧的敬慕》)
 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
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
分析。(5分)(《木车的激情》)
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
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泰
山很大》)
外省市关于文段的出题形式
1、 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
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09年全国卷《岳桦》)
2、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
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12年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
3、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
何作用?(3分)(12年上海卷《又见鹭鸶
》)
二、常见考法(主要考查语句、段在文中 的作用)
1、语句、段落作用题的常见提问方式
(1)
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好
处)?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对文章的表达有什
变式提问:开头为什么从××××
作者写这些句子(节)的用意是什么?
(2)
文章写××××内容有什么作用(好处)
变式提问
 1、内容:写了什么
 2、结构:首段(与下文的关系)、
中间段(与上下文的关系)、末尾
段(与上文的关系)
 3、手法:对比、衬托、烘托、铺垫、
呼应、抑扬等
 4、主旨:表达什么意图(主旨、情
感)
三、语句、段落的作用【知识储备】
• (1)句、段常见作用:
• 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
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卒
章显志,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
意无穷。
• 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
上文,引出下文。
•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
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
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
见解。
• (2)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的作用: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②对全文的作用;③
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④增加权威性、文
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 【答题规范】
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
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
四、答题思路和方法: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基本作用,明确答题
的方向(一般从内容、结构、手
法、主旨四个方面入手)。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
作用具体阐释回答。
五、 有关句、段作用的常见答题模式
• (1)结构上:
• ①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
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
由……转而写到……
• ②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
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
感情基调
• ③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
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 (2)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
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3)表现手法、
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 [答题格式]:
• 结构(包括表现手法)+内容(概括段意,联系主旨、
情感)
六、具体研讨
(1)开头作用:
①开篇点题的。典例分析:
《大河家》 、
《灯火》
②开篇没点题的。典例分析:《彩色的荒漠》、
《阿长与山海经》
③开篇景物描写的。典例分析:《故乡》、
《最后一课》
④开篇连续发问的。
⑤开篇连续感叹的。
(2)中间段落的作用:
1、中间段比较短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注意答出
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 。
2、中间段比较长的。
(1)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例:《灯火》
(2)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
或情感上一致的,作用:烘托、衬托或铺垫),
例:《爱莲说》。
如不一致,作用:反衬。例:《湖湘文化》《灯火》
(3)关于引文(引用诗文、名句、历史故事、穿插性
材料)的作用: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②对全文的作用;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
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
例:《阳关古道苍凉美》
(3)结尾段的作用:
【 解题思路】
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
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
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
3、结尾段暗示或强化作者的情感。
二、现代文阅读“作用题”的解题
策略
•
•
•
•
•
•
•
六看:
1、看本身。
2、看主次。
3、看写法。
4、看位置。
5、看题干。
6、看赋分。
二、现代文阅读“作用题”的解题策略
1、看本身。 (文本内容)
这是解读现代文的第一个环节。阅读任何一篇文
章首要的是明确本篇文章写什么:
①主要包括陈述对象、内容是什么,
②作者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2、看主次。(与主旨的关系)
作为一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是有一定的主次关系
的,有主要人物有次要人物,有主要景物有次要景物。
然而虽然有主 次之分,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之间存在
着一定的关联:
有的是用以引出下文,起铺垫作用;有的是起对比
、衬托作用,突 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
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 3.看写法:
修辞手法 及其效果。
• 例文5(2012年广东卷)
•
荷
叶
•
韩开春
•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
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
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
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
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
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
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
李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
过的。
•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
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
里林黛王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
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
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
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
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
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
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
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
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
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
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
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
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
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
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
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蜒、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
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
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
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
水里冒出头来,双脚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
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
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
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
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
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伴;还有
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太阳伞下悠闲自
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
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刺刺”的一声响,溅起一
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
在水面上升、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
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
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入水底,浮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
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
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
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
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发出“叭”的一声。
•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
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
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
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
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
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
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
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肉,有时是两根油条。
•
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
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
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
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
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
(选自《2010散文》,人民文学出
版社,有删改)
• 16、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
(4分)
16、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
作用?(4分)
答案: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 (看主次)
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 (看手法)
点明季节时间等(看本身)
例:(江西卷《木车的激情》)17.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
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
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此题是考查以物衬物、以人衬人,做题时要
注意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本文题目是“
木车的激情”,主体是写孔子及其弟子乘木车周
游列国,充满激情地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文
章开头却写了现代人在交通那么快捷、舒适之际
,还出现焦躁苦恼、愠怒不安的情绪。这主要是
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同时
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
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
大和值得信赖。
17.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
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
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
要分析。
• 【答案】①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
情”作铺垫。②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
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
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
•
——看开头,看主次 ,看手法
•
——内容、结构、手法、主旨
4、看位置。
高考题常考查语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尤其是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做好这类题目要
注意语句、语段前后之间的关联,因为句段位
置对现代文阅读答题有很强的暗示作用。依据
语句、语段的位置,做好开头、结尾、文题以
及主题的关联。
5、看题干。 考生在考试中,好多时候不是不会做
,而是没有读懂题干中的关键词语,不明确题干
的概念内涵和具体答题的指向性, 胡乱地写一气
,结果得分偏低。其实有的题目,在题干中已经
给了一定的暗示,几乎是把答案告诉我们了。看
题干要破解两个密码:①明确题干中重要的概念
的含义;②注意题干中的限定性词语或指向性词语。
• 例:(09年全国卷《岳桦》)第二段中,作者
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其实这个题干已经清楚地向考生昭示了两
方面的信息:一是插入,也就是插叙,“插入了
一段事后的回忆”起到什么作用。知道了这一点
,我们也就会知道是补充或解释的作用。二是
此段文字是处在第二段,相对来说是在开头,
我们可以想到是否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作对比
衬托等作用。
参考答案: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
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
——(看题干、看主次)
•
——内容、结构、主旨
6、看赋分。
这一点好多考生容易忽略,其实
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思考点,考题的赋
分往往决定题目的答题点。一般来说
,高考试卷中的每个采分点是2分。
现代文阅读
标题是小说阅读的常考点,对标题的考查通
常能结合到情节、主题、形象、表达技巧
等多个考点,因此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已成为近年来较为流行的考查形式。
•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往往是“照亮读
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
作用。
•
理解小说标题,高考命题者会从两个
角度设题,一是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二
是小说标题的作用。
• 常见设问方式
• (1)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 (2)小说为什么拟题为××?
• (3)小说题目能不能换为××?
• (4)小说标题有何丰富内涵?
江西卷关于“标题”的出题
形式
 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
(05年《给匆忙走路的人》)
 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
大”的?请加以归纳。 (07年《泰山很
大》)
 “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
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08年《朦胧的敬慕》)
 “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09年《木车的激情》)
 结合文意,概括“汨罗”的两种主要含义。
(10年《饮一口汨罗》)
2012年外省市关于“标题”的出题
形式
1、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
请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重庆《太阳
梦》)
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
家的路”的理解。(山东卷《记住回家的
路)》
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
谋篇布局中的作用。(湖北《耳边杜鹃
啼》)
小说常见的题目及含义作用:
拟题方法
以事件为题
以地点为题
典型例子
《林黛玉进
贾府》
《故乡》
《边城》
含义作用
交代人物、概括故事情节
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提供
事件发生的范围、渲染环境
氛围
拟题方法
典型例子
以人物为 《阿Q正传》
题
以物件(
物象)
为题
以形象特
征为题
《孔乙己》
《药》
《项链》
《装在套子
里的人》
《祝福》
含义作用
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
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
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
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
强化主旨效果
[典例]
(201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
题。
审丑
严歌苓
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
“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我家小臭儿也出息了,
要娶媳妇了。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年轻时候,
媳妇们要彩礼一样。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
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
你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给我找的那份儿
人体模特儿的差事,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
来的。”
“大爷,可现在……”
“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
没法看了,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块,给我八块就成
……”
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因为无定父亲
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来:一个顶信仰“审丑”原则
的学生的画作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许多杂志刊出这个
“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
心。
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
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
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
妇。他们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
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又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敲开门,里面的
男人对他叫:“哎呀,是你呀!不认识我啦?”男主人身后是
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大件儿”,锃亮的钢琴,锃亮的
一个女人。
“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
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
臭儿。
“快请进,快请进!哎,咱家来稀客啦!”他对女人说。
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
上。
“这几张画……”
“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
笑起来,“包了饺子,三鲜馅儿的,正下着。冰箱里我存了
青岛啤酒。瞅你赶得这个巧!”
这时有人轻轻地敲门。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
儿退回来:“你爷爷!”
“我哪儿来的爷爷?他不要老脸,我可要脸!”小臭儿
说。他起身,嘱咐媳妇:“先不开饭,不然他下回专赶吃饭
时间来!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然后转脸向无定,笑又回
来了:“拿上你的画,咱们上卧室谈。”
无定跟着进了卧室,小臭儿将门挂个死,客厅里传来一
清亮一浑浊两副嗓音。
“臭儿又不在吗?老也没见他,想得慌。”
“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回来!”
“那我多等会儿。”
“哎哎!……别往那儿坐,那沙发是新的!您坐这儿吧!
……”
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一小时后,
老头走了。一锅饺子捂在锅里的时间太长了,全煮烂了,
成菜了。
无定客气而坚决地在他们摆开饭桌时离开了。
不久,学校会计科的人告诉无定,老头的计时工资算错
了,少付了他百把块钱。无定揣了钱,但从夏天到冬天,
一直没遇到老头。他只好从学校找到了老头的合同,那上
面有他的地址:某街三百四十一号。街是条偏街,在城郊。
无定没费多少时间便找着
了三百四十号——这条街的最
后一个号码,再往前就是菜田了。
无定走出了街的末端,身后跟了一群热心好事的闲
人。在阔大无边的菜田里,有一个柴棚样的小房,门上
方有一个手写的号码:三百四十一。门边一辆垃圾车
……
“噢,您是找他呀!”闲人中有人终于醒悟似的,
“曾大爷!他死啦。去年冬天死啦!”
那人说:老头有个很好的孙子,孝敬,挣钱给爷爷花,混
得特体面,要接爷爷去他的新公寓,要天天给爷爷包饺子;但
老头不愿去,天天喂他饺子的好日子他过不惯,他怕那种被人
伺候、供着的日子……这是老头亲口告
诉街坊的。
“你是曾大爷的什么人?”那人问。
“朋友。”无定答。
“也认识他孙子小臭子?”
“对。”
“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
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
(节选自《审丑》,有删改)
“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
理解。(6分)
(一)审读题目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意蕴丰富
结合全文
你的理解
(二)解题思路要清晰
题干已经表明答题的方向“意蕴丰富”,只要分析出意
蕴丰富在哪些方面,答案就能整合出来。可以从“审丑”本
身的含义,人物曾老头、小臭儿、赵无定,标题运用的手法
以及小说的主题等角度切入思考,言之成理即可。
(三)赋分要明了
题干要求是“意蕴丰富”,所以只要能言之成理地回答出
三点即可,每点2分。
(四)组织答案要规范(分条作答,条理清晰)
①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②“审丑”是一种绘画“原
则”(或“流派”“风格”“理论”等),老人成为学生的“审
丑”对象;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
但就“丑”下面深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④小臭儿
不孝(或“忘恩负义”),嫌弃爷爷,是真正的赋分“丑”。
 例文2(2012年重庆卷)

柴禾

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
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
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
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
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
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
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
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
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
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
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
、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
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
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
柴垛。先是后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
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
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
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
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
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
半天。
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
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
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
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
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
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
,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
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
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
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
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
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
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
。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
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
个寒冬。
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
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
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
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
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
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
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
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
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
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
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
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
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
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
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
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
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
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
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
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
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
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
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
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
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
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
了什么。
 14、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
(5分)
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
含义
1、生活物资
2、家力的象征
3、家的一部分
4、精神的寄托
5、传统的生活方式
标题类题目答题策略
 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的标题,此类理解小说
标题的内涵及作用题目要注意从以下几个
方面解题:
一、思维模式——六“是否”
第一,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
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第二,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
感,深化主题;
第三,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第四,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
应细节;
第五,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
龙点睛的作用;
第六,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二、答题模式
理解标题内涵: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 );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标题的作用:①……②……③……(若是题目对比或
互换类,要注意多角度对比,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言之
有理即可)
例:(2008年江西卷)
16. “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
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
“朦胧的敬慕”?(5分)
 答:①“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孩子对伟人的
模糊的敬慕。(1分)
 ②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朦
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讯先生;

我”瞻仰“民国编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
体;

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3
分)
例:(2012年湖北卷)
《耳边杜鹃啼》
18.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
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分
)
1、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
间、悲切状况以及杜鹃啼叫声的附会情况
结合起来。
2、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
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做题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祝各位考生
金榜题名!
写作对象的含义
1、写作对象的特点
2、浅层义与深层义
(九)、审美鉴赏性试题:(就文章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等进行赏析。)
• 要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
表达技巧,审视艺术效果,把握独特风格。
•
一般来说题目只会要求从某个方面
(或主题或构思或艺术特点等)来进行赏
析。写作时只能紧扣一个方面,从某一角
度赏析,选准角度,不求面面俱到。
• 一、鉴赏形象:
• 答题技巧:鉴赏形象要抓住典型特征、
刻画方法和典型意义等进行。按总分
(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
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
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
• 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
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 (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 (1)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
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
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
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
李戴。
• (2)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
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
• (3)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
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
物。
• B、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
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
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
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 思考角度:
• 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
• 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 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 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 例:人、物作用。 此类题目是指文中写某人某
物在文中的作用,有时题目指向性极为明确。
• 如: 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 (1)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
• (2)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相思,升华了作者
的爱国情感。
• 如:“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分条作答)
• 答案为:(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2)
渲染了悲凉的气氛。(3)芦花见证、记录、
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4)表达了同
情或崇敬的感情。
• (2)、鉴赏语言:
• 鉴赏语言的具体鉴赏角度如下:
•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
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
短句等。
•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
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
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
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
化等。
•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如朱自清,
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
情;.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
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
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 常见语言特点:⑴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 ⑵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⑶体
物入微: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 ⑷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⑸言近旨远:语
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 ⑹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⑺意在
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 ⑻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⑼整
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有错综变化。
• 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
引人回味
•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
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
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
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
事中情、理中情等。
• 答题的一般思路:语言特点/手法+该特点或
手法的常规效果+对象+抒发情感/观点/句段
内容
• (3)鉴赏其它:
• 鉴赏内容,要抓住主题,从深刻、透彻以及
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赏析。
• 鉴赏构思,要抓住结构特点(一波三折、首
尾呼应、伏笔、照应)和表达技巧(烘托、
铺垫、抑扬、映衬、象征等)。
• 总之用语要讲究分寸、态度要辩证。 如果要
求写鉴赏短文,结构安排上采用“总—分—
总”的形式,总说明确提出观点;分说结合
原文对中心观点进行分解并各自举一到两例
进行分析;最后总说再次点题。
四.具体赏析(鉴赏)、品
味
针对某句或某段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来
设问。多和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
手法、语言运用、句式表达等结合。
如:08年安徽:
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
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答案及分析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走
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
动形象。
②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日出与日落
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③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
以整齐的美感。
阅读2011年湖北卷《才子赵树理》完成
文后题目。
17.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
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4分)
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
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
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
做还误不了唱。
本题所选两个句子的特点:句子简单短小。
(1)句运用外貌描写(2)句使用动词刻画
人物,两句都是人物描写,人物描写的目的
是刻画人物形象。
1)句子短小、简单、紧凑,用“高”、
“长”、“细”长分别形容个子、脸、眉眼,
寥寥几笔,形象地勾画出了赵树理的外貌特
征。
(2)语言简洁,不用修饰语,用
“唱”、“念”、“拉”、“走”等一连串
的动词表现了赵树理的艺术才能。
(
解答技巧:1、看是否用了修辞手法;
2、看是否有突出的句式及其作用;
3、看有没有表现力突出的词语:主要
指动词、形容词(包括叠韵词)等;
4、看有没有特殊的表达方式;
5、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③段中画线的文字描写了宁静的清溪,请赏析
它的表达特色。(6分)
③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
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
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
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
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
半遮面,一会儿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珮叮当,
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
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
如美玉。那是谁家女儿悬挂于颈间的玉璞?押
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地走近,走近,将
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诊断:答题角度单一。
该答案对修辞手法的分析很到位,虽然分三
点作答,但都属于修辞这一个角度,而题目要
求分析“表达特色”,既包括修辞手法,还应
包括“描写”技巧、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
诊断:缺乏整合,要点不全。
该答案是从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两个角度切
入鉴赏的。从答题的规范性要求看可以整合
一下:(1)(2)整合为修辞角度,(3)(4)整合为
语言角度。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可以不要。
如要,可以整合成概括性的语言。这样的题
讲究多角度切入,该答案思考是不全面的,
如题干提示“描写”角度,应该首先写“描
写”技巧。还有一个角度:表现手法。
(1)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描写。(2)想
象丰富。(3)运用比拟(拟人)、比喻、排比
等修辞手法。(4)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气势
和感染力。
探究性试题
就高考而言,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
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
“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
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
就答题而言,可以是“一千个读者就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必须是“哈姆雷
特”而不是其他人。
探究的问题有:
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
面对文本内容和形式加以体察、
阐发和评价
读者——基于知识的积累和
生活经验对作品进行创造性解读
作者——探讨社会、作者和
文本的复杂关系
探究试题怎么解答?
重庆样题:
7.怎样理解“任何好生活都不能缺少‘物’,
但更不能缺少‘人’”?请联系现实生活谈
谈自己的认识。(5分)略
18.文章写于抗战时期,请结合时代背
景和文本,分析作者的人生态度;并结合你
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作者所持人生态度的
感受。(7分)
作者态度:超脱、坚忍或者逃避、自适。
我的感受:略
解答探究性阅读题,其实就像在写
一篇小议论文,行文的结构一般
来说应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应题,表明观点;
2、陈述理由;
3、结合文本分析;
4、总结点题。
例一: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
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
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
奥蒂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观点
“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是奥林匹克精神
的核心之一,
——陈述理由
奥蒂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息,她屡败屡战,不
向厄运低头的坚毅与执着,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
克精神。 ——结合文本分析
失败者未必不是英雄,奥蒂虽败犹荣。结论
例二: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
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
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
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
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
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
究。
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
——没有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字数
严重不足
①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②鲍勃罪
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③吉米忠于职守,
因为他不徇私情;④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
抓捕了朋友。
——回答面面俱到
鲍勃罪有应得
我认为鲍勃是罪有应得。犯罪本
应该受到制裁,如果因为友情,吉米
放过罪犯鲍勃,那他就不配为人们所
信任的警察,在“情与法”中,我认
为法律应胜过个人的情谊。
——没有围绕观点展开论述
吉米忠于职守
我认为吉米忠于职守。吉米是因为太
重视友情而不忍心自己逮捕自己的朋友,
通过“便条”可以看出其内心的痛苦,说
不定他这样做会改变鲍勃的一生,让他走
上光明的前途,走出黑暗的道路。
——没有围绕观点展开论述
吉米忠于职守
我认为吉米的做法是对的,因为
他忠于职守。虽说他背叛友谊是不对
的,但他还是很珍惜这份友谊的,从
他去赴约,不忍心亲手抓鲍勃都可以
说明。
——观点不明确,也没有
围绕观点展开论述
1、鲍勃值得同情
1、明确观点:我认为鲍勃是值得同情的。
2、陈述理由:他重视友情,信守诺言。
3、结合文本分析:他不顾警方的通缉,为
了和吉米的情谊,毅然坚守二十年前的约
定,奋不顾身地去赴约。当他以为便衣警
察是吉米时,他激动的样子可以看出他对
这份友情的珍惜。但吉米连给他短暂的相
逢的喜悦也不给他,而选择逮捕他。
4、结论:所以说,鲍勃是值得同情的。
2、鲍勃罪有应得
1、明确观点:我认为鲍勃罪有应得。
2、陈述理由:作为一名通缉犯,最终被
他的朋友逮捕归案,正戏剧性地说明
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3、结合文本分析:他只重“情”,却不
顾“法”。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不惜一切走向犯罪的道路,并且从
他与吉米的对话中可见他丝毫没有悔
改之意。如果让这种人逍遥法外,对
社会是个祸害。
4、结论:鲍勃自作自受,罪有应得。
3、吉米忠于职守
1、明确观点:我认为吉米忠于职守。
2、陈述理由:在“情与法”的冲突中,吉
米选择了忠于职守,不徇私情。
3、结合文本分析:二十年后,当吉米准时
赶到了约会地点,发现鲍勃正是那个芝加
哥警方所通缉的人。吉米作为一名警察,
经得起“情”与“法”的考验,公正执法
,自己不忍亲自逮捕,便找了个便衣警察
来做这件事。
4、结论:吉米维护公平正义,惩治犯罪,
树立警察的良好形象。
4、吉米背叛了友谊
1、明确观点:我认为吉米背叛了友谊。
2、结合文本,陈述理由:他与鲍勃相约,
却不显露身份,显然对朋友极不尊重。而
后又利用鲍勃对友谊的珍视,在本该是友
人重逢的时刻逮捕了鲍勃,可见他的冷酷
无情。他如果能站在朋友的立场,说服鲍
勃自首,岂不是一个真正的挚友?!
3、结论:所以说他背叛了友谊。
5、吉米并没有背叛友谊
1、明确观点:我认为吉米并没有背叛友谊
。
2、结合文本,陈述理由:看到二十年后的
朋友居然是个通缉犯,他犹豫了,但最后
还是找便衣警察来逮捕他。他是个忠于职
守的警察,但他依然珍视这份友谊,他的
准时赴约,以及他的犹豫都可看出这一点
。而且真正的友谊也并非看着一个好人20
年后变成坏人而袖手旁观,而应将朋友带
回正道上来。
3、结论:因此,吉米是对得起这份友谊的
例三: 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
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
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
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
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
(8分)
1、明确观点:我认为盛宣怀丰富的办学
经验是其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
2、陈述理由:盛宣怀办过“北洋大学堂
”、“南洋公学”等学校。
3、结合文本分析:他能根据不同学校的
特点制定不同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如
“北洋大学堂”的办学过程中,他提出
了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鹜,
直至完成学业。
4、结论:正因为盛宣怀有丰富的办学经
验,在办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才使
得他的办学经历为后人所乐道。
关键是审好题,抓住文本主旨
1、亮出观点,必须分析和总结。
2、务必要结合文本,做到有理有据
。
3、注意层次清晰,分点罗列 。
4、不写错别字,语句通顺。
5、掌握好字数,答题不超出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