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心理观 - 业锋教育在线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科学的心理观 - 业锋教育在线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
http://www.lsyf.cn
谌业锋主页 http://lsyf.cn/jksyf.html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QQ:178990915
电话:18981539788
E-mail:[email protected]
1
科学的心理观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
•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 人的心理现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心
理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在人类漫长的
历史中,人们一直在寻找这一问题的
答案。在古代,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
水平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己
的身体结构和机能缺乏正确的认识,
因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现象,
不能揭示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本
质。
3
• 当时人们认为,人的心理现象,如感
觉、记忆、思维、睡眠、做梦及觉醒
等都是与身体有特殊关系的灵魂的活
动,认为灵魂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
存在的精神实体。
• 当人出生后,灵魂就寄居在身体里,
控制着人体的活动;人睡眠时,灵魂
可以暂时离开人体外出活动,所以人
就会做梦;
4
• 人死以后,灵魂就离开人体,并且人
们认为灵魂是不灭的、超自然的东西。
•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唯物
主义的认识,于是在心理和物质的关
系问题上逐步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
心理观,出现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两大派别。
5
1. 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 在对心理现象的理解上,唯心主义认
为心理是脑之外的,不依赖于物质独
立存在的,主张心理的东西是第一性
的,心理意识决定着物质,是世界的
本源;而一切物质都是第二性的,是
由心理派生的,是心理的产物。
6
• 唯心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客观唯
心主义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
由存在于世界之外的“绝对观念”或
“宇宙精神”决定的,都是这种看不
见、摸不着的“绝对观念”的产物。
如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认为,
“绝对观念”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
现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世界上一切
事物都是由“绝对观念”发展而来的。
7
• 直到今天,仍然有人信仰“上帝”、
“天主”或“神”,都是这种唯心主
义的变种。
• 主观唯心主义者则认为心是万物和宇
宙的主宰,客观事物都是由个人的感
知、思维,即心理决定的,是心理的
产物。我国南宋时期的陆九渊认为: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明朝
的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之中”。
8
• 英国大主教贝克莱也提出:“存在就
是被感知”、“物体是观念的集合”
等。按这些唯心主义者的看法,宇宙
万物都是心理活动的产物,如果没有
人的心理活动,就不会有任何其他事
物的存在。
• 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者把心理、“绝
对观念”看成是第一性的,认为心理、
“绝对观念”产生客观事物。唯心主
义者颠倒了心和物的关系,他们的观
点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是荒谬的。
9
2. 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 唯物主义的心理观主张客观世界是物
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是物
质派生的,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
心理观虽然有各种说法,但都把心理
现象看成是物质活动的产物,是身体
的机能,是在一定事物的作用下产生
的,从而正确地说明了心和物之间的
关系。
10
• 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活动
是身体的一种机能。例如,战国时期
的荀况说:“形具而神生,好、恶、
喜、怒、哀、乐臧(藏)焉,夫是谓
之天情。”他认为先有物质的身体,
后有精神,如人的好、恶、喜、怒、
哀、乐等精神现象的产生是与身体分
不开的。
11
• 魏晋南北朝时的范缜也指出:“形者
神之质也,神者形之用也。”又说: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就是
说物质的身体是主体,而精神只是物
质的身体的作用,是从属于物质的身
体的。身体死亡了,精神也就必然随
之消灭。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
(1619—1692)说:“形也,神也,
物也,三相遇而知觉乃发。”他认为
心理现象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辨
别和感受。
12
• 医学更进一步认识到心理与脑的关系。
明代医药家李时珍(1518—1593)提
出“脑为元神之府”和“泥丸之宫,
神灵所集”的论断。清代名医王清任
(1768—1831)在《医林改错》中明
确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的著名论断,这是唯物主义思想的杰
出表现。
13
•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能
正确阐明心理现象。如法国的机械唯
物主义者拉美特利(J.O.La Mettrie,
1709—1751)说:“人不过是一架巨
大的、极其精细的钟表。”德国的毕
希纳(L.Büchner,1824—1899)、福
格特(K.Vogt,1817—1895)等人
错误地认为脑髓分泌出思想正如肝脏
分泌胆汁一样。
14
• 这些旧唯物主义者朴素、机械的唯物
论观点缺乏发展的、辨证的观点,看
不到人的社会实质,看不到心理活动
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及其能动性,
而把人看成机器,把人产生心理活动
看成像机器的功能一样,仍然不能科
学地揭示人的心理的本质。
15
•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后,运
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
点,总结了长期以来人类的认识成果
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才对人的心
理实质作出科学的解释。列宁曾精辟
地指出:人的心理是“头脑的机能,
是外部世界的反映”。
16
• 那么科学的心理观是什么呢?现代心
理学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
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为了对这一科学的心理观的概括表述
有更深入的认识,我们从以下几个方
面作进一步论述。
17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
•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列宁曾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等
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
是叫做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
质的机能。”
18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 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由哪儿产生?
在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发现
心脏停止跳动时,人的精神活动也随
之停止,于是就认为心脏是精神活动
的器官。直到18世纪前后,人们才逐
渐认识到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
的机能。
19
• 首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体会到
人入睡后,心脏虽仍在跳动,却不能
反映外界现实;人在醉酒时、作药物
麻醉时或脑受损伤时,心脏几乎无变
化,人的心理却不正常了,这主要是
人的神经系统或人脑发生了变化。因
此,人们逐渐认识到脑在心理活动中
的重要地位。
20
• 其次,生理解剖学的发展,促进了对
脑机能的认识,特别是临床方面的经
验与发现,证实了脑在心理活动方面
的功能。
• 例如,法国医生布洛卡于1861年发现
大脑左半球额下回有“语言运动中
枢”,如该区受损伤,人就失去了说
话的能力。
21
• 随后,人们又发现大脑额叶中回有
“书写中枢”,额叶上回后部有“言
语听觉中枢”等,如果这些部位受损
伤,相应的心理活动就产生障碍。这
些临床的经验与事实都进一步表明,
脑是心理的器官。
22
• 再次,“反射”概念的提出和条件反
射学说的建立,使心理的生理机制的
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7世纪法
国学者笛卡儿提出了“反射”的思想。
他认为动物的活动和人的不随意活动
都是借助神经系统所实现的对外界刺
激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即反射。
23
• 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把反射的概念
推广到人的一切活动领域,他认为,
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生命的全部活动,
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这
一理解,对于心理现象的科学说明是
一个飞跃。1900年,俄国生理学家巴
甫洛夫对动物和人的反射活动进行了
大量的实验研究,创立了条件反射学
说,进一步揭示和证实了人脑与人的
心理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24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经过神经系
统的活动来实现的。
• 人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
和周围神经系统。
25
1.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脊髓位
于脊柱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部
位,它的基本机能是进行简单的反射
活动(如排泄、膝跳反射)和传导神
经兴奋。许多先天的无条件反射中枢
就位于脊髓。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
级部位,下面将主要介绍有关脑的结
构与机能。
26
1)人脑的结构与机能
• 脑位于颅骨内,由脑膜所包裹,并悬
浮于脑脊液中,它由大脑、小脑、脑
干、间脑和边缘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27
• 图1 中枢神经系统构造示意图
28
• 大脑是盘旋在顶上的(粥样的)巨大
部分,可以分成左、右两个大脑半球,
重量占全部脑重(1500克左右)的
70%左右。大脑两半球外部是2~5毫
米的灰质层,叫做大脑皮质,是人类
心理活动最直接、最高级的物质基础。
大脑皮质是神经元细胞体最集中的地
方,约有约140亿个神经细胞。大脑
是高级心理过程的司令部,这些高级
心理过程包括注意、感知、学习、记
忆、思维、运动以及情绪等。
29
• 大脑后面小得很多而有点像球形或像
两团羊毛球的部分是小脑,它俗称我
们的“第二大脑”,又被俗称为脑的
“自动导航员”,是脑结构中较为古
老的部分。小脑的机功能是协助大脑
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肉活动和协
调随意动作。—些复杂的运动,如签
名、走路、舞蹈等,一旦学会,似乎
就编入小脑,并能自动进行。小脑损
伤后会出现痉挛、运动失调,丧失简
单的运动能力。
30
• 脑干是深藏在大脑下面的一个奇怪而
显得很复杂的结构,它由延脑、桥脑、
中脑组成,对于维持我们最基本的生
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延脑是心
跳、呼吸、咀嚼、吞咽、唾液分泌、
呕吐、喷嚏、咳嗽等活动的中枢,在
维持生命上有重要作用,所以又叫生
命中枢。脑桥位于中脑与延脑之间,
也是调节肌肉紧张和某些内脏活动的
反射中枢。
31
• 中脑是视觉与听觉的低级中枢,对调
节骨骼肌肉的紧张度、姿势的调节、
运动的协调和定向反射有重要作用。
• 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是神经
通路的“中转站”,由身体传入到脑
的信息和由脑传出到身体的信息都要
经过这里。下丘脑是快乐、愤怒、害
怕、沮丧和渴望的情感所在处。此外,
下丘脑还控制摄食、饮水、体温、内
分泌等活动,是内脏活动的调节中心。
32
• 边缘系统由下丘脑、一部分丘脑和大
脑内侧的一些皮质结构所组成,包括
杏仁核、海马、边缘皮层等。边缘系
统与记忆、动机、行为、情绪等有关。
在进化中,边缘系统是前脑中发育较
早部分。低等动物的边缘系统起着组
织饮食、搏斗、逃跑、生殖等行为的
作用;在人类这些功能逐渐集中到新
皮质,边缘系统退居次要地位。
33
• 但是,其中有些组织如海马(位于额
叶内侧)对记忆保存极为重要,电刺
激海马可以产生回忆或梦样体验。杏
仁核协调与不同情绪相关的器官反应
和内分泌反应。基底神经节主要包括
豆状核、尾核、苍白球等,基底神经
节参与运动的调节。
34
2)大脑皮层机能定位
• 大脑半球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
裂,沟裂间隆起的部分称作回。大脑
皮层就是由这些沟、裂和回组成的,
展开面积约有2200~2600平方厘米。
其中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
侧裂和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大脑半球
分成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几个区
域。人的额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
占皮质表面的29%。
35
• 大脑皮层的各部分在机能上是有分工
的,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机能区。
• (1)感觉区:
• 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
如视觉位于枕叶内,听觉区位于颞叶
内,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
条狭长区域内(中央后回),主要接
收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
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和内脏觉。
36
• 图2 运动皮层与感觉皮层中与身体各部分对应的左半球组织
37
• 身体各部位在皮层机能区投射面积的
大小,取决于它们在机能方面的重要
程度。某个身体区域越敏感,它相应
的感觉皮层所占的面积也就越大。你
极度敏感的嘴唇所占的脑皮层比你十
个脚趾所占的脑皮层面积要大得多,
如图2所示。
38
• 这就是我们用嘴唇接吻而不是触摸脚
趾的原因之一。与此相似,老鼠有很
大一片的脑皮层专用于它们的触须感
觉,猫头鹰有很大一片的脑皮层专用
于它们的听觉,等等。假如一只猴子
或者一个人失去了一个手指,那么专
门用来接收来自于那个手指的感觉皮
层区域将会接收来自邻近手指的信息,
邻近手指会变得更加敏感(Fox,
1984)。
39
• 同样地,MRI扫描揭示:熟练的钢琴
家具有比普通人更大的用于编码钢琴
乐声的脑皮层区域,聋人由于具有更
强的间接视力,所以他们的视觉皮层
区域更大(Bavelier & others,2000;
Pantev & others,1998)。可见,大脑
形成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基因,我们
的经历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40
• (2)运动区:
• 主要位于额叶的中央前回,是躯体运
动的中枢。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
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
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同样,身体各
部位在运动区的投射面积取决于它们
在机能方面的重要程度,如图2所示。
41
• (3)言语区:
• 绝大多数人言语区位于左半球,少数
左利手人的言语区位于右半球。它由
较广泛的大脑皮层区组成。在左半球
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有一
个言语运动区,主要控制人说话时的
舌头和颚的运动,这个区域受损就会
产生说话障碍。
42
• 在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有一个言
语听觉中枢,它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
如果这个区域受损将引起听觉性失语
症,即病人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在顶
叶交界处,有言语视觉中枢,损坏这
个区域将出现理解书面语言障碍,病
人看不懂文字材料,属于视觉性失语
症。
43
• (4)联合区:
• 人类的大脑除了具有上述机能不同的
区域外,还有范围广泛的具有联合机
能的不同区域,称为联合区。它是更
复杂、更高级的心理活动的皮层区。
依据联合区在皮层上的分布和功能,
可分成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
额联合区。
44
• 感觉联合区与长时记忆和高水平的知
觉组织关系密切,运动联合区主要负
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前额联
合区与注意、记忆、问题解决等高级
心理机能有密切关系。
45
• 以上大脑各部位的神经中枢专司一定
的生理、心理活动机能的现象叫做大
脑的机能定位。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是相对的,比如视觉中枢只是指视觉
神经相对集中在枕叶,也有一部分在
其他部位。各中枢也不是彼此孤立地
发挥机能的作用的。大脑两半球的各
个中枢之间是互相交织的,在机能上
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46
3)大脑左右半球机能分工
• 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两者之间通过
由2亿条神经纤维组成的束——胼胝体
连接沟通,并且每秒传递40亿个神经
冲动于两半球之间。这种高速高频的
神经冲动的传导,保证左右半球在机
能上的协调统一,使得大脑作为一个
整体得以适应其内外环境的变化。
47
• 但是,人的大脑两半球并不是均等地
支配人的活动,大脑两半球机能存在
着分工。
• 人们进行不同的活动,大脑两个半球
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科学家通过解
剖脑变的患者,追踪研究“裂脑人”、
“半脑人”,以及测量正常人大脑的
血流量、监视大脑葡萄糖消耗情况等,
48
• 对大脑两半球机能分工的研究得出了
如下结论: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
大脑左半球主要控制与语言有关的活
动,包括控制与调节言语的功能、阅
读理解书面语言的功能、书写文字的
功能等;控制数学运算的功能(右半
球有低级的运算功能,只能做20以内
的加法)。
49
• 其思维活动的特点是:分析性、逻辑
性与智力活动的关系密切等。大脑右
半球主要有控制空间知觉的功能,包
括空间定向,平面与立体图形的感知,
深度知觉,辨别各种颜色,音乐感知
等。其思维活动的特点是:直觉性、
综合性、发散性,与创造性活动关系
密切。大脑两半球机能虽然存在差异,
各有分工,但是这种分工不是绝对的。
50
• 人要完成一个整体性活动,需要两者
之间协同配合,密切合作。而且,在
机能上每一半球都有一定的代偿另一
半球的能力,脑的局部遭到损伤后,
脑的其他部分可以补偿它的部分或全
部机能,如图3所示。
51
• 图3 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
52
阅读资料1
• 演示:试试用你的右手做画圆圈动作。
现在,让你的右脚与右手同步进行相
同的动作。现在,脚进行反向画圈
(手不变)。很难,是吧?但是,如
果试着用右手对侧的左脚来画,就容
易多了。四肢的左右侧是由对侧的大
脑控制的。因此,它们相反的运动彼
此干扰较小。
53
2. 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 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植
物性神经系统。
• 躯体神经系统由与骨骼肌和感受器相
连接的神经组成,主要负责传递来往
于中枢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和骨骼肌
肉之间的信息交换。植物性神经系统
主要负责传递内脏器官与腺体之间的
信息交换。
54
• 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共同
活动,协调人的内部状态和外部行为,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躯体神经系统的
活动是随意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
动是非随意的。人类神经系统的层次
结构如图4所示。
55
• 图4 人类神经系统的层次结构
56
1)躯体神经系统
• 躯体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它们
把来自眼、耳、鼻、舌,以及皮肤、肌肉、
关节等外部刺激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使人感知光亮、声音、疼痛、温度等变化,
又把在中枢神经产生的分析综合后的神经冲
动输送到运动器官和效应器,从而产生感官
的、腺体的和肢体的运动反应,包括随意动
作、调整姿势以及平衡活动等,它们都是由
躯体神经系统加以控制的。
57
2)植物性神经系统
• 植物性神经系统又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由分布在心肌、平滑肌、腺体等内脏
器官的运动神经元构成,它们控制身
体内的不随意运动,如出汗心跳、消
化、血液循环等,是不由人的主观意
志控制和决定的,即使人睡着了或处
于无意识状态,它们也不会停止活动。
58
• 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
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由脊髓的
中部胸段和腰中段发出,结合为交感
神经节,然后延伸至心脏、血管、气
管,和肺、胃肠、消化器官以及肾和
肾上腺、生殖器官等部位,交感神经
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激活这些器官的活
动,提高有机体的唤醒水平,为应付
紧急事件做准备,以适应周围环境的
各种变化。
59
• 副交感神经从脑部某些神经核和脊髓
骶部发出,并由此延伸至各个内脏部
分。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相互拮抗,
其功能是使有机体消除兴奋、恢复或
维持安静状态,如使自己的心跳放缓、
血压降低,由兴奋状态转为正常状态
等。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双重功能如图
5所示。
60
• 图5
植
物
性
神
经
系
统
的
双
重
功
能
61
• 植物性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和副交
感神经的活动是相继发挥各自功能的,
这有助于有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节律
和生理平衡状态。但在周围环境因素
变化的情况下,两个系统有可能被同
时激活,例如,在极度恐惧的情绪状
态下,交感神经系统处于主导支配地
位,
62
• 此时副交感神经系统并不使外周血管
扩张,而是收缩,心脏似乎停止跳动,
呼吸也被压抑,甚至出现有小解或大
便的急切需要。
• 因此,对于有机体来说,交感神经和
副交感神经的功能是相辅相成、协调
统一的,它们共同决定着躯体的唤醒
水平。
63
3. 神经元的结构与机能
• 人体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适应
变化着的环境,神经系统是由无数细
胞(即神经元)组成的。
64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 神经元(neuron)即神经细胞,是神经
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身体的
信息系统是由几十亿相互联系的细胞
构成的,这些细胞就是神经元。神经
元具有许多不同的类型,但是它们都
具有相同的结构。
65
• 神经元包括几个部分:①细胞体,它
的中心部位有一个细胞核;②轴突,
是神经细胞伸出的一根细长的突起,
也叫做神经纤维,其功能是传递细胞
体发出的信息,把神经兴奋传递给相
邻的另一个神经元或直接传递给效应
器官;③树突,是从细胞体延伸出来
的树状分枝,其功能是接受刺激,并
向细胞体方向传导,如图6所示。
66
• 图6 神经元
67
2)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导
• 一个神经元不能单独执行神经系统的
机能,各神经元必须互相联系。对脊
椎动物来说,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没
有细胞质相连,仅仅是互相接触。一
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特化的相接
触的部位,称作突触。它是神经元之
间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地方。突触由
三部分组成: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
突触后膜。其结构如图7所示。
68
• 图7 突触的结构
69
• 神经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
化学物质——神经递质
(neurotransmitter)来完成的。每个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许多突触小泡,
当神经兴奋达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
泡内储存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
张口释放出来。
70
• 这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作用于
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神经元内另一
种化学物质——受体联系在一起,从
而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
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了神经兴奋
的传递。突触的这种传递,是感知活
动的物质基础,使人能够感受到外界
和体内发出来的各种信息。
71
• 突触小泡里有许多传递介质,可能是
兴奋的,也可能是抑制的。神经过程
的兴奋由兴奋性传递介质(如乙酰胆
碱等)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神经过
程的抑制由抑制性传递介质(如多巴
胺等)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研究者
已经发现了几十种不同的神经递质。
72
• 在脑中特定的神经通路只使用一种或
两种神经递质,并且特定的神经递质
对行为和情绪具有特定的作用。表1
提供的例子说明了大脑中流动的化学
物质是如何影响思维和情绪的。
73
表1 神经递质及其功能
神经递质
功 能
功能失调的表现
乙酰胆碱
促使肌肉运动,学习
和记忆
缺乏,例如产生Ach的神经元的衰退,表现为阿尔
茨海默氏症
多巴胺
影响运动、学习、注
意和情绪
多巴胺受体的过度活动与精神分裂症有关;如果
大脑缺乏多巴胺,会导致帕金森氏病的震颤和动
作变缓
5-羟色胺
影响情绪、饥饿、睡
眠和唤醒
缺乏与抑郁有关;盐酸氟西汀(Prozac)和其他的
抗抑郁药物可以提高5-羟色胺的水平
去甲肾上腺素
辅助控制警觉和唤醒
缺乏可产生抑郁情绪
γ-氨基丁酸
一种主要的抑制性神
经递质
缺乏与发作、震颤和失眠有关
谷氨酸
一种主要的兴奋性神
经递质;参与记忆过
程
过多会过度刺激大脑,导致偏头痛和抽搐发作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避免食用味精和谷氨酸一
钠)
74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 大脑皮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也叫做高级神经中枢,它的活动就是
高级神经活动。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
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75
1. 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
• 1)兴奋过程
• 兴奋过程简称兴奋,是神经细胞由静
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进而引起或加
强相应器官、腺体、肌肉的反应活动。
76
• 例如:在课堂上,学生听课要一边思
索,一边记笔记。这时大脑皮层和智
力活动有关的部位都处于兴奋状态,
而其他无关部位则处于相对抑制状态。
学生在连续上了一天课以后,如果晚
上自习时间过长,产生疲劳,这时其
思维和记忆的水平都会下降,甚至会
有睡意,这是大脑皮层有关学习的部
位进入了抑制状态所引起的。神经系
统的活动总是时而兴奋,时而抑制,
以保证机体活动的完整和统一。
77
2)抑制过程
• 抑制过程简称抑制,是神经细胞由活
动状态转向静止状态,进而压抑或减
弱相应器官、腺体、肌肉的反应活动。
抑制的种类很多,可分为非条件抑制
和条件性抑制两大类。
78
(1)非条件性抑制
• 它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
外抑制和超限抑制两种。
79
① 外抑制:
• 是由于新异刺激的出现,引起正在进
行的条件反射的抑制。例如,受实验
的狗形成了以灯光为信号刺激的条件
反射,当灯光出现时,接着给狗以强
烈的电击,这时狗的分泌会减少甚至
停止。这是因为电击引起了狗的大脑
皮层相应部位的更强的兴奋,这新的
兴奋中心增强了它对周围区域的抑制,
使原来的条件反射被抑制。
80
② 超限抑制:
• 是由于刺激过强或时间过长使神经细
胞难以承受时产生的抑制。例如,有
人在听到重大的喜讯或极度悲伤的消
息时,都可能出现晕厥现象,就是超
限抑制的表现。超限抑制实际上是有
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抑制,能够保护机
体的神经系统,使其免受损害。
81
(2)条件性抑制
• 它是指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起
来的抑制,又称内抑制。包括消退抑
制、分化抑制和延缓抑制三种。
82
① 消退抑制。
• 是指已形成的条件反射由于没受到强化而产
生的抑制。例如,狗形成了以灯光为信号刺
激的条件反射,当灯光出现时就会唾液分泌,
但是当灯光多次出现而不用食物来强化时,
狗分泌的唾液就会逐渐减少,最终停止。再
如,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长时间不复习或不
使用,就会出现遗忘,等等。一般说,条件
反射形成得越巩固,越不容易出现消退性抑
制。
83
② 分化抑制。
• 是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不予强
化,使类似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受
到抑制。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有
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带有泛化的
性质,即有机体除了对条件刺激物本
身做出反应外,也能对与条件刺激物
相类似的刺激做出反应。
84
• 但是,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只对条件刺
激物加以强化,对近似刺激物不予强
化,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射将被抑制。
• 例如,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给狗形
成了每分钟50次节拍器音响的条件反
射后,其他类似的声音如每分钟60次
音响,即使没有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
也会引起条件反射。
85
• 这是一种泛化现象。实验继续进行,
只对每分钟50次节拍音响予以强化,
而对每分钟60次节拍音响不予强化,
则泛化现象消失,狗只对受到强化的
刺激物产生反应,而对与其类似的刺
激物产生抑制。这种在分化过程中产
生的抑制即为分化抑制。分化抑制具
有重要意义,它是有机体形成精细动
作和人类掌握精确知识的生理基础。
86
③ 延缓抑制。
• 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延缓强化而引起的
抑制。当条件刺激物出现后,不是马
上进行强化,而是过一段时间后才给
予强化,这时有机体的反应也产生延
缓。说明有机体的反应发生了暂时抑
制。如:有些单位因种种原因,不能
及时发工资,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就会
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等。
87
•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神经机制来说,都
与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有密切联系。
兴奋和抑制是两个对立而统一的过程,
二者性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
转化,相互制约。就整个大脑皮层来
说,清醒时兴奋占优势,睡眠时抑制
占优势。
88
2. 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
• 1)兴奋或抑制的扩散和集中
• 大脑皮层无论产生兴奋或抑制,都遵
循着扩散和集中的规律而运动。当大
脑皮层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
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散
布开来,这种现象称兴奋或抑制的扩
散。
89
• 扩散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再扩散下去,
而是朝着原发点回拢起来,这种现象
称作兴奋或抑制的集中。有了神经过
程的扩散,就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各
种暂时神经联系;有了神经过程的集
中,才能形成对刺激物的精确反应。
90
• 例如,熟睡状态是以抑制的扩散为基
础,又是兴奋集中的结果。当人由熟
睡转入觉醒状态时,是抑制逐渐集中,
兴奋逐渐扩散的结果。学校规定适当
的上课和课间休息,其作用就在于避
免学生大脑皮层抑制过程的扩散,经
常使学生保持一定的兴奋状态。
91
2)兴奋或抑制的相互诱导
• 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的活动
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
程的活动,叫做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 相互诱导分正诱导和负诱导两种。
92
• 由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称为正诱
导。
• 如婴幼儿闹觉现象,当婴幼儿困倦时,
往往先哭闹一阵,然后才安静地睡着
了。婴幼儿哭闹的这一段时间,就是
因为困倦引起的皮质抑制过程诱导出
与之相反的兴奋过程造成的。又如经
过一夜睡眠休息,早晨记忆效率高。
93
• 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称为负诱
导。
• 例如:当我们聚精会神看书时,对教
室外有人大声喊叫会听而不闻。这是
因为进行智力活动的皮层兴奋,诱导
出相应听觉中枢的抑制发生了作用。
又如人们专心致志地从事某种工作,
胃里虽已空,但并不感到饥饿,这是
由于工作的兴奋,诱导出饥饿感觉抑
制的增强所致。
94
• 兴奋或抑制的扩散和集中与相互诱导
是相辅相成、交替进行的,它们相互
依存、相互制约,既显示了大脑皮层
神经活动的复杂性,又保证了皮层神
经活动的和谐与统一。
95
(四)心理现象产生的基本方式
——反射
• 神经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而精细的系
统,它不仅保证了有机体的完整性,
而且也保证了有机体与环境的统一。
神经系统的这种机能作用是通过反射
实现的。
96
1.反射及反射弧
• 反射(reflex)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
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如眨
眼、膝跳、呕吐等都是反射。反射是
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基本方式。
97
• 反射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来完成的,
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称作反射弧
(reflex arc)。它是由感受器、传入
神经、中枢(脑和脊髓)、传出神经、
效应器(肌肉和腺体等)五部分组成
的。从图8可以看到,一定刺激作用
于相应的感受器,使感受器产生兴奋,
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传入神经传
向中枢,经过中枢的加工,又沿着传
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并支配效应器的
活动。
98
• 图8 反
射弧
• (资料
来源:
希尔加
德等,
1987)
99
• 实际上,反射弧的最后环节并不意味
着反射活动的结束。在通常情况下,
由效应器产生的反应活动又将成为一
种新的刺激物,重新引起一定的神经
冲动,沿传入神经返回到中枢,这个
过程称作“反馈”。中枢神经系统根
据这种反馈信息,就能对效应器的活
动进行进一步的调节,并保证有机体
活动的连续性、完整性与准确性。
100
2.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 1)无条件反射
• 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是
指先天遗传的不学而会的反射。婴儿
出生时就会啼哭,东西放进嘴里就会
吮吸,异物进入鼻孔就打喷嚏等,都
是无条件反射活动。
101
• 无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固定的联系,
这类反射活动不需后天的学习和训练,
是人和动物所共同具有的。这类反射
在中枢的低级部位就可以实现,又被
称为本能的或种族的反射。
• 无条件反射只能对少数刺激发生反应,
而且具有刻板、固定的性质。为了适
应变化着的生活条件,使机体与环境
保持平衡,机体就形成了另一种反
射——条件反射。
102
2)条件反射
•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是后天
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条件
反射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种暂时
神经联系,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形成的。例如,吃梅子时嘴里会流口
水,这是无条件反射,生活中我们看
到梅子或听说梅子就流口水,这是条
件反射。
103
• 动物和人在个体生活中必须建立许多
条件反射,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周围环
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和人出生
后所学习的一切行为都是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不仅可以在无条件反射的基
础上形成,而且可以在旧的、已经巩
固了的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这种
条件反射系统就成为动物和人的一切
学习、行为的基础。
104
(1)经典性条件反射
• 俄国近代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
展了谢切诺夫的反射说,创立了条件
反射学说,巴甫洛夫所创立的条件反
射的实验和理论,被称为经典性的条
件反射理论。
105
•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建立在用
狗作被试的实验基础上的。狗吃食物
而分泌唾液,这是一种无条件反射
(先天具有的反射活动)。当狗吃食
物的时候,伴有铃声。这时铃声对狗
是否流唾液是无关刺激,又叫做中性
刺激。但铃声出现和狗吃食物相结合,
经过多次重复之后,铃声单独出现,
狗也会分泌唾液,这时,对铃声的条
件反射就形成了。
106
• 铃声是这个条件反射的重要条件,它
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现在成了喂食
的信号,也就是说变成了条件刺激物。
为了建立条件反射,要求先呈现中性
刺激物,然后呈现无条件刺激物,二
者在时间上要有一定的重合。无条件
刺激物和中性刺激物之间的结合称为
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
越巩固。
107
• 条件反射形成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果呈现条件刺激物后不再用无条件
刺激物强化,那么由于抑制作用的产
生,条件反射就会消退。
108
• 如果一种条件反射已经形成,在此基
础上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如
用铃声与灯光结合,也可以形成灯光
引起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在巩固的
第二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还可以建
立第三级条件反射。人掌握了语言这
个信号,就能够形成多级的和非常复
杂的条件反射。
•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
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是在大脑皮质中
建立暂时神经联系。
109
• 由于食物和铃声的作用,使大脑皮质
产生两个兴奋中心,或叫做兴奋灶。
由食物刺激引起的无条件反射的兴奋
中心是强中心,铃声引起的兴奋中心
是弱中心。弱中心的兴奋向周围扩散
并被强的兴奋所吸引,这样就在这两
个兴奋中心之间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
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是大脑皮质的生
理机能,由于这一机能作用才会形成
条件反射,如图9所示。
110
• 图9 条件反射形成示意图
111
(2)操作性条件反射
•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
纳(B.F.Skinner,1904—1990)在20世
纪30年代提出来的。斯金纳设计了一
种专用木箱——斯金纳箱,箱内有一
套杠杆装置。他将饥饿的白鼠置于箱
内,白鼠在箱内乱跑、乱咬、乱撞,
偶尔跳上杠杆,将杠杆压下,这时杠
杆带动一个活动的门,
112
• 从活动的门内掉出一个食物小球滚入
箱内的木槽中,从而取得食物。以后
白鼠再次进入箱内经过乱撞之后按压
了杠杆取得了食物,反复几次之后,
饥饿的白鼠一进入箱内,就会主动按
压杠杆取得食物。这样就在按压杠杆
和取食物之间形成了条件反射。这种
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动物必须通过自己
的活动或操作才能得到强化,所以叫
做操作性条件反射。
113
•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
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是随着强
化的次数增多而巩固,由于未得到强
化而消退。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在
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被动强化
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机体主动
操作才能得到强化;
114
•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机体的反应是
不随意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机
体的反应是能控制的、随意的行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条件反
射经常同时出现,操作性条件反射比
经典性条件反射更为多见。
115
3)两种信号系统
• 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依刺激物
的性质不同可将条件反射分为:第一
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 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为条件
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这些具
体刺激物称为第一信号刺激物,由第
一信号刺激物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活
动称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它是动物
和人都具有的条件反射系统。
116
• 例如,狗见到食物分泌唾液,受过训
练的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学生听到
铃声走进课堂,等等,这都是第一信
号系统的活动,在这种反射系统的基
础上,只能形成对现实的直接反映,
如感觉等。
117
• 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中的词汇为条
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词
是具体事物的信号,也就是第一信号
的信号,所以叫第二信号。由第二信
号刺激物引起的大脑皮层神经活动所
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活动,就叫
做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第二信号系统
为人类所独有。
118
• 如“谈虎色变”,尽管老虎这一具体
形象没在眼前,但如果有人以前受到
老虎伤害或者看到、听到过老虎伤害
他人,在听到“老虎”这一词时也可
能大惊失色。动物没有也不可能掌握
人类语言,所以它们也不可能建立以
语言为信号刺激的反射系统。
119
• 人的心理活动是第一信号、第二信号
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第一信号系统
的活动是第二信号系统形成的基础;
反过来,第二信号系统又对第一信号
系统起支配和调节作用。
120
(五)内分泌系统
• 人的心理和行为除了受神经系统的支
配和调节之外,还受内分泌系统的调
节。内分泌系统由多种内分泌腺构成。
内分泌腺是散布在机体内各处的一些
腺体,它没有导管,故又称为无管腺。
由内分泌腺生成并分泌的生理活性物
质叫激素,也称荷尔蒙。它直接进入
血液或淋巴液,输送到全身各处,以
各种方式作用于不同类型的细胞(靶
细胞)。
121
• 每个靶细胞都有受体,能识别引起细
胞反应的那种激素。激素是具有高效
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在血液中的含量
虽然微少,但它对人身体和心理状况
影响重大,它还可以通过与神经系统
的结合对人的行为和体内情况产生影
响。与人的心理现象关系比较密切的
内分泌腺主要有以下几种:脑垂体、
甲状腺、肾上腺、副甲状腺、性腺、
胰岛等,如图10所示。
122
• 图
10
内
分
泌
系
统
123
1. 脑垂体
• 脑垂体(pituitary)位于下丘脑的下部。
它产生的激素种类最多,并且通过这
些激素来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因而称之为主腺。
• 脑垂体分泌的激素中有一种称为生长
激素,其功能为促进身体发育,对糖
和脂肪的代谢也有很大影响。
124
• 幼年缺乏生长激素,将导致侏儒症,
但不影响智力的正常发展;生长激素
分泌过多,则可导致巨人症。脑垂体
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相互作用中
处于关键地位。例如,在应付压力反
应的过程中,下丘脑的一些细胞分泌
一种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因子
(corticotrophin-releasing factor,
CRF),
125
• 该物质通过一个类似槽状的结构送至
脑垂体,刺激脑垂体释放肾上腺皮质
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它是身体主要的压力激素。
ACTH随血流到达肾上腺和身体各器
官,引起30多种激素的释放,其中每
种激素在身体控制应付突发情境的行
为中都起某种作用。
126
2. 甲状腺
• 甲状腺(thyroid gland)是人体最大的
内分泌腺,重20~30克,位于气管上
端的两侧,左右各一,分泌甲状腺素。
这种激素能促进机体代谢机能,增进
机体发育过程。幼年时,甲状腺激素
分泌不足,身体异常矮小、智力低下,
称为“呆小症”。
127
• 成年人甲状腺机能不足,则会导致基
础代谢下降、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
精力不足和嗜睡。甲状腺机能亢进的
人出现多食、基础代谢增高、情绪容
易激动、脾气急躁、反应过敏、体重
减轻等现象。
128
3. 肾上腺
• 肾上腺(adrenal gland)有两个,共约
重10~15克,分别位于左右肾脏的上
方,分为内外两层,内层是肾上腺髓
质,外层为肾上腺皮质。
129
• 肾上腺髓质释放的激素有肾上腺素与
去甲肾上腺素。它的主要作用是兴奋
交感神经,促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胃肠肌肉松弛,瞳孔放大等,因而对
有机体应付突然的事变有重要的作用。
130
• 肾上腺皮质可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
物质多达50多种,参与体内钠、钾以
及糖代谢的调节,对性行为和副性特
征有关。人体缺少肾上腺皮质激素,
会出现精神萎靡,肌肉无力等症状。
131
4. 副甲状腺
• 副甲状腺(parathyroid gland)位于甲
状腺的后方的4颗豌豆大小的腺体。其
分泌的激素称为副甲状腺素。副甲状
腺素的功能是调节血液中钙和磷的浓
度,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
132
• 当它分泌多时,血液中的钙量增多,
磷量减少,易导致骨骼折断或变形,
甚至还造成肾结石。当它分泌不足时,
血液中的钙量减少,磷量增多,致使
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提高,引起痉挛。
133
5. 性腺
• 男性的性腺(sex gland)叫睾丸,女性
的性腺叫卵巢,它们分泌不同的性激
素。睾丸分泌雄性激素,它具有刺激
精子的产生、性冲动和促进男性第二
性征的发育等功能;卵巢分泌雌性激
素,它具有控制排卵、月经周期和促
进女性第二性征的发育等功能。
134
6. 胰岛
• 胰岛(pancreas)存在于胰脏中,主要
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分泌
两种有着相反控制作用的激素来控制
血糖。胰高血糖素将肝糖原转化为血
糖并释放到血液中。胰岛素的作用正
好相反,将细胞周围的血糖含量降低,
以便细胞吸收糖分。血糖是能够造成
饥饿感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决定着人
们的活力。
135
阅读资料2
人脑仍在快速进化 现代人的大脑
没有“定型”
• 在最近的研究中,美国科学家通过基
因分析发现,直到现在,人类的大脑
一直处在快速进化的过程中,而且这
种进化与人类文明的兴起有密切联系。
136
• 早先的化石和基因证据表明,人类和
黑猩猩在约600万年前由共同的祖先
“分家”,此后人类祖先的大脑快速
进化,并产生了较高级的认知功能,
直至距今约20万年前现代智人出现为
止。在人们的习惯观念中,现代人类
大脑在生理上已经“定型”了。
137
• 由芝加哥大学科学家蓝田博士领导的一个
研究小组,对人类体内管理脑容量大小的
两个基因的演变进行了分析。他们共搜集
世界各地59个民族、1000多人的基因样本,
发现这两个基因都正处在进化中,现代人
的大脑远没有“定型”。蓝田解释说,这
种进化并不是同时发生在整个种群中,而
是一个漫长的选择过程。极少数个体率先
发生基因变异,出现新的单模态,而基因
的新单模态使这些个体获得生存和繁衍的
优势,然后在整个种群中传播。
138
• 研究人员说,这些新近出现的基因变异,
在时间上与人类文明的兴起有密切联系。
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复杂工具制造、艺术、
音乐等是在5万年前,而人类最古老的文
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公元前7000年
兴起。他们猜测,文明的出现使人类面临
的环境更加复杂,也加快了选择的过程,
因此优势的基因单模态能很快传播。
• 蓝田说,人类大脑的容量和复杂度仍然在
快速进化中,现代人类面临的环境变化更
快,也需要更复杂的技能,而人脑将继续
通过适应性选择来进化,以适应的环境变
化。
139
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 心理是脑的机能,但仅有人脑仍不能
产生心理,人脑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基
础,只为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须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人的心理是在社
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脑对客观
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140
(一)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
泉和内容
• 心理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脑的反
射活动。如果没有客观刺激,也就不
可能引起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以及相
应的心理活动,这和工厂没有原料就
不能生产出产品一样。客观现实是心
理的源泉和内容。
141
• 对人类来说,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
生存和实践的自然界,如天地日月、
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社
会环境是指人类所有的社会生活,以
及与之相联系的种种社会事物,如生
产劳动、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
关系等,它是人的心理最主要的源泉。
142
• 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
官时,我们才能产生感知觉、记忆、
思维、想象、情感等各种各样的心理
现象,我们才由不知转化为知。无论
简单的心理现象,或是复杂的心理现
象,其内容都来自客观现实,甚至神
话中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如孙悟
空的神奇变化、嫦娥奔月的神话,虽
然十分离奇,但是构成这些形象的原
始材料仍然来自客观现实。
143
• 正如列宁所说:“我们的感觉,我们
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反映;不言
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
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
的。”因此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
作用于人脑的产物,是客观现实在人
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
的内容和源泉。
144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
能动的反映
• 1.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是在头
脑中形成映像的过程,事物的映像和
事物本身是相象的、一致的,但不是
同质的,事物的映像不等于事物本身。
145
• 事物的映像是以观念形式存在于人脑
中的,并经过人脑加工改造过的物象,
是主观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是移
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
的东西。”而事物本身,是以物质形
式存在于现实中,是客观的。
146
• 例如,客观现实中有一只钢笔,它作
用于我们的感官,反映在头脑中,就
产生了钢笔的映像。钢笔和它的映像
不同,钢笔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看得
见,摸得着,而钢笔的映像是心理现
象,存在于人脑中,是观念的东西,
看不见,摸不着。
147
• 因此,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
种反映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按
其反映的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因为它
反映的是外界事物和现象,是由外界
事物决定的,同时又是通过脑的神经
过程实现的,并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
来;
148
• 但是,它又是主观的,因为对客观现
实的反映总是由一定的个人或主体进
行的,是通过主体已有的主观世界为
中介,进行加工折射而产生的。个人
的知识经验,个性差异和年龄特征以
及当时所具有的不同心理状态都会对
这种反映有深刻的影响。
149
• 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在选择性、准
确性、全面性和深刻性等方面都会有
所不同。例如,同样是一株杨树或柳
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联想反映,农
民觉得它可以遮阳或做建筑材料;哲
学家则感叹“毁树容易成材难”的人
生哲理;多情的诗人则吟出:“唯有
垂杨管别离”的诗句;画家关心的则
是树的色调明暗变化。
150
• 不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存在
着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
时间、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
反映也不尽相同。例如,唐代大诗人
李白,对同一座君山,当他大醉时写
过:“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
君山”的佳句,极赞君山如画。
151
• 等他酒醒之后,却又写道:“铲却君
山好,平铺湘水流”,恨不得一铲把
君山削平,让湘水奔流,反映截然不
同。日常生活中,对于甘美的食物,
人在饭前和饭后反映也不相同。由此
看出,人的主观状态不同,对待事物
的反映也不同。
152
2.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积极、
能动的反映
• 心理的反映形式,不像镜子和照相底
片那样简单的、消极的、刻板的反映
对象,而是对客观现实的积极的、能
动的反映。
153
• 人的心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
人类总是利用积累起来的经验,根据
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性的认识,自觉
地确定目的,制定活动计划,并运用
意志努力,通过实际行动去改造客观
事物。人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一
方面表现在能动地把握客观世界的规
律性;
154
• 另一方面表现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善着
人类本身。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
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
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
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
就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
别。”
155
(三)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
发生发展的
•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有了正常的大脑,有了客观现实并不
一定产生心理现象,这是因为,心理
是在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
实现的。
156
1. 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产生和发
展的唯一途径
• 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只有作为
心理源泉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
的脑二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
心理,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实
践活动实现的。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
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人们彼此交
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57
• 人的心理是对一个人整个生活经历的
真实写照。人从出生那天起,就从事
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游戏、学习,成
年后又从事着各种社会实践,人通过
各种实践活动去感知周围的事物,并
不断改造着客观世界,正是在改造世
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了人对事物的
认识,使人的认识和知识逐渐丰富起
来,并形成了人的兴趣、动机、情感、
愿望等,表现出人们克服困难的意志
行动。
158
• 同时,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
复杂性,也形成了人们不同的能力和
性格。因此,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在
改造周围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自身,
改变着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丰富和
发展着人的心理。相反,如果没有人
的社会生活实践,即使具备了人的脑,
仍然不能产生人的心理。“狼孩”的
事实充分说明了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对
人的心理的产生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
用。
159
• 1920年,在印度发现两个在狼群里生
活的孩子,大的叫卡玛拉,发现时约
有8岁;小的叫阿玛拉,只有2岁,很
快就死去了。卡玛拉不会讲话,用四
肢行走,不穿衣服,不吃人手里拿的
肉,只吃扔在地上的生肉,用舌头舔
食物吃,她既怕火又怕水,从不让洗
澡,即使天气寒冷,也撕掉衣服。
160
• 她怕强光,白天缩在墙角,夜间出来
活动,夜间视觉敏锐,深夜发出狼一
样的嚎叫,经过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
与教育,2年后,卡玛拉学会了站立;
4年后,学会了6个单词;6年后,学
会了走路;7年后,学会了45个词,
同时会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但是
到17岁临死时,她也只有相当于4岁
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
161
• 卡玛拉是人的后代,具有人脑这块高
度发达的物质,为什么只有动物的本
性,而没有人的心理呢?其根本原因
就是从小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无
法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学会人类
的语言,不能进行人际交往和接受人
类的知识经验等。在她的头脑中只有
狼群生活的反映,而没有人类社会生
活的内容,所以不能产生人的心理。
162
• 被野兽哺养大的以及离开人类社会而
长大的野生儿自18世纪中叶以来,在
罗马、瑞典、比利时、立陶宛、德国、
荷兰、法国、肯尼亚等地都有发现,
单是有案可考的就有30多例。所有这
些孩子都只能发出不清楚、不连贯的
声音,不能直立行走,活动敏捷,跑
得很快,跳跃攀登很出色。
163
• 他们有发展得很好的听觉、视觉和嗅
觉,然而即使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也
没能学会说话。可见,从小脱离人的
社会生活条件便不能形成人的心理。
• 不仅野生儿很难形成人的心理,即使
生活在人类社会但不参加人类社会的
实践活动,仍然不会有人的心理的发
展。
164
• 例如:197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
现一个现代“野孩”(研究者为她取
名吉妮),在她出生后十几个月即被
父亲野蛮地隔离起来,只给她吃饭,
不准家里人与她交谈,甚至不准家里
人高声谈话。在她11岁半被发现时,
她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智力水平
仅达1岁婴儿的水平。
165
• 吉妮生活在人类社会一个特定的“真
空”环境里,缺乏社会环境的刺激,
不参加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脱离人
类社会生活,因而她的心理只能停留
在婴儿水平。同样,一个成人尽管已
具备正常人的心理,如果长期脱离人
的社会生活,离开丰富的外界刺激,
其心理也会变得不正常。
166
• 例如: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从
中国强拉了大批华工到日本做苦工,
其中山东省高密县有一个叫刘连仁的
华工,因为忍受不了日本矿山主的奴
役,逃往北海道深山老林,过了13年
茹毛饮血的生活。在1956年被当地猎
人发现时,他的语言能力已基本丧失,
坐着睡觉等,已不属于正常人的心理
状态。
167
• 事实说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
的心理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是人的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人正
因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操纵各种事
物,完成各种行动,经常接触社会,
与人交往,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人的
心理才能形成,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和发展规律。
168
2. 社会实践是检验心理是否正确的标准
• 人的心理、意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
观现实,必须在社会现实中加以检验。
当人们根据对事物的反映进行活动时,
实践就证明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
误的。人不断地纠正着自己的认识和
行动,使心理反映更正确,更符合于
客观实际。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心理的
发展,使心理反映达到深刻化和完善
化的程度。
169
• 综上所述,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既是客
观的,又是主观能动的,并且是在社
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和表现、通过
社会实践活动加以检验的。由于人在
实践中所接触到、感受到的客观事物
日新月异地变化着,人的心理也随之
而发展变化。所以,人的心理对于客
观世界的反映是永远不会完结的。
170
阅读资料3:“我们”还是“它们”
• 很久以来,会说话、有感情、有智慧
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的专利。然而随着
人们对猩猩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看
法也越来越受到质疑。现在,将黑猩
猩归属人类似乎已被越来越多的科学
家所默认,因为它们与我们太像了!
171
• 最新研究认为,黑猩猩与人之间的遗
传信息有99.4%相似,因此二者从生
物分类学的角度应该都被归为人属。
这一建议由于涉及到人类进化的一些
核心观念,被提出后在科学界引起争
论。“我们”还是“它们”,再次成
为有关黑猩猩话题争论的焦点。
172
173
• 猩猩不能像人类那样自如的谈吐,是
因为它们没有完整的发声系统。但是,
猩猩的眼睛会说话,它们知道用眉目
传情。而且它们的目光有时像是在逗
笑,有时是惊异,有时是愤怒,有时
像是在想什么事情,有时又显出一种
怜悯的表情,它们这些表情像话语一
样说明很多问题。黑猩猩手语能力也
很强。
174
• 黑猩猩懂得利用手势来表达它们的意
愿,比如在嬉戏时甚至能用手势来表
明它们希望雌猩猩处于何种姿态。
• 逢场作戏,心眼不少,黑猩猩最擅长
此道。在动物园里,黑猩猩喜欢含一
口水在嘴里,若无其事地走来走去,
靠近目标之后便喷人一脸水。
175
• 黑猩猩还会撒谎,有时黑猩猩在意外
地找到了一些食物后,它不仅向其他
同类隐瞒自己的发现,而且对它们撒
谎。它通过声音和动作表明:“这里
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把其他同类骗
走后,它躲藏起来偷偷地享用。
176
• 猩猩还具有文化传承的习性,其中包
括:在入睡前发出咂舌声以互道“晚
安”,并懂得利用手掌或树叶来放大
声音;用树叶作为保护性的手套或者
餐巾;用棍棒戳进树洞去寻找昆虫;
用带叶的树枝拍击昆虫或取水;等等。
• 一些专家们认为过早将黑猩猩归为人
属过于笼统,不利于研究人类与黑猩
猩的差异,也不利于看清人类自身进
化的本质。
177
• 而美国斯坦福大学大卫·哈姆堡则认
为,将黑猩猩和人类归为同属,意义
在于能够保证用客观的而非以人类为
中心的主观标准来研究生物进化,它
更能促使我们回顾人类在达到今日水
平之前所走过的那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并从现在所理解的高度出发,去估价
我们人类在动物世界中所占据的地位,
善待“他人”,从而善待我们本身。
178
科学的心理观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
•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79
知识要点
•
•
•
•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心理是脑的机能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80
思考题
• 1. 名词解释:
• 神经元、突触、兴奋、抑制、非条件
性抑制、条件性抑制、外抑制、超限
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
制、反射、反射弧、无条件反射、条
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
统。
181
• 2. 如何理解“心理是脑的机能”?
• 3. 怎样理解“大脑皮层机能定位”?
在大脑皮层上有哪些主要机能区?
• 4. 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如何分工的?
• 5. 举例分析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和规律。
• 6. 人体有哪些主要的内分泌腺?它们
与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
182
• 7. 谈谈你对“人的心理反映既是客观的,
又是主观的,”这一命题的理解。
• 8 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
中发生发展的”?
• 9. 实例分析:一天,王老师讲了一则寓言
故事,课后让全班同学谈谈其含义和现实
意义。结果全班几十位同学你说东,我说
西,很难找到两个相同的看法。全班几十
位同学都是同一时间内听的同一节课,为
什么会引起不同的看法呢?试用心理学的
有关理论加以分析。
183
欢迎访问
http://www.lsyf.cn
http://lsyf.cn/jksyf.html
相逢就是缘,愿与大家成为朋友!
电话:18981539788
E-mail:[email protected]
QQ:178990915
微信号:lsjksyf
18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首批专家型教师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凉山州教科所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西昌学院数学教育、教育心理学客座教授
中国数学会会员 ⊙ 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四川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
四川省中学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
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成员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组成员
凉山州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凉山州教育学会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