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五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暨南大学医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陈青山
§1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含义
健康教育的含义:是一门研究以传播保健
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与群体行为,消除
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
健康教育的重点:研究知识传播和行为改
变的理论、规律和方法,以及社区教育的
组织、规划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和专业技术:
主要来源于医学、社会学、心理学、
行为科学、传播学、科普学、统计学、
美学等学科。
健康教育的意义:
通过传播和教育手段,向社会、家庭和个
人传授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养
成健康行为,纠正不良习惯,消除危险因素,
防止疾病发生,促进人类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促进的涵义
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促进是促进
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
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
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美国健康教育学家格林(Lawrence .W.
Green)指出:“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
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
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
健康促进的5点策略





1、制定健康的公共策略
2、创造支持性环境
3、强化社区性行动
4、发展个人技能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2 健康传播
传播及健康传播的概念
 传播communic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意
为“共同分享”。它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
通过一定的符号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
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行为。
健康传播(health communication)
 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和策
略。它是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
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
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
分散、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传播模式
五因素传播模式 1948年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
尔(H.D.lasswell)提出了一个被誉为传播学研
究经典的传播过程的文字模式,即“一个描
述传播行为的简便方法,就是回答下列5个问
题:①谁(who)?②说了什么(says what)?③
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at channel)?④对
谁(to whom)?⑤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 (1)传播者(communicator)是指在传播过程
中“传”的一端的个人(如有关领导、专家、
医生、讲演者、节目主持人、教师等)或团体
(如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就传播主客体而
言,是信息传播的主动发出者和媒介的控制
者。
 (2)信息、讯息和符号
 (3)媒介渠道(media and channel) 是讯息的载
体,传递信息符号的中介、渠道。一般特指非自然
的电子类、印刷类及通讯类传播媒介。如纸条、传
单、信件、挂历、书刊、杂志、报纸、广告牌、电
话机、传真机、收音机、电视机、光碟、全球定位
导航系统(GPS)、计算机及电脑互联网络等。像木
棍、车辆可视为人的手、脚功能的延伸一样,媒介
也可被视为人体感觉器官的延伸。电脑则是人“脑”
功能的延伸与放大。人际传播是借助自然媒介渠道
传播信息的。
 (4)干扰(interference) 在传播过程中,对讯息形成的减弱
或加强的因素,称为干扰(又称噪声noise)。常见的干扰因素
有机械性干扰(如电视图像失真,广播中的噪音)、社会性干
扰(如社会旧传统习俗、旧观念)和心理性干扰(如选择性心理
因素、不佳心理状态)。克服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是提高
健康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 (5)把关人(gate-keeper) 把关人是指在信息传递路线上,决
定舆论导向和信息命运的人。其职责是对信息进行审核、选
择取舍、突出处理及删节,以确保健康信息的思想性、科学
性、技术性、通俗性与适用性。决定向受众提供哪些讯息,
并试图通过讯息造成某种影响。健康信息的把关人为主管部
门与社区的各级决策领导人及健康教育工作者等。
 (6)受传者(audience) 受传者指在传播过程中‘受’的一端
的个体或团体的读者、听众、观众的总称。
• 受传者不是信息传播中的被动者,其拥有接受或不接受
和怎样接受信息的主动选择权,且表现出日益多样化、
“众口难调”的信息需求差异。个人或个别团体的受传
者称为受者、受方,若多数则简称为受众。
 (7)反馈(feedback) 在传播学中反馈特指传播者获知受传者接受信息
后的心理行为反应。
• 及时的信息反馈在传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使传播生动活泼
地进行下去的重要条件。反馈越及时越充分、越真实准确无误则越
有利于传播双方的信息沟通。
• 信息反馈有两种情况:
 一是传播者在面对面直接传播中获得受传者的主动情况反映;
 另一种是在间接传播中,传播者需要运用反馈机制去收集受传者的反应
或听取受众的意见,才能形成反馈。
人际传播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传播的概念
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
与人之间的一种直接的信息沟通的
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的特点
 1.人际传播一般不需要任何非自然媒介
• 如电子技术、广播、电视、报纸等。人际交流简便易行,不受机构、
媒介、时空等条件的限制,可以比较随意地进行。
 2.交流的双方可以互为传播者和受传者。
• 接受信息的一方可以即时作出反馈,而且让反馈传递到传播者那里。
这时,开始发生信息的传播者就转变成了接受信息的一方,原来接
受信息的一方转变成了信息的发出方,成了传播者。
• 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交流双方或多方都在不断地交换着自己的传
受角色,不断地接受信息和发生信息。由于反馈及时,交流充分,
交流的双方可以即时了解对方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传播效果。
 3.人际传播有益于提高传播的针对性。传播者可
以根据传播对象和传播的信息内容以及传播者自己
的意图、目的来选择传播的时间、地点以及人际传
播的方式(文字的、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传播者
还可以根据受传者的接受情况、接受者的反应等来
随时调整传播策略,充分运用和发挥传播技巧。这
种针对性在大众传播方式中是做不到的。
 4.与大众传播相比较,人际传播的速度慢,信息
量相对较小,在一定的时限内传播的信息覆盖的人
群数量远不如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技巧
1.说话技巧
 首先要让对方能听懂自己的话,理解自己的话。
• 讲话人与听话人应该具有“共同的经验范围”。如果对一个不懂英语的人讲
英语,或对一个不懂方言俚语的人讲方言俚语,对方听不懂,信息自然就无
法传递,交流活动也就无法进行。如果对一个不懂医学的人讲话使用了很多
的医学术语,对方理解不了医学术语的含义,讲话的人也是不能达到预效果
的。
 讲话时发音应该清晰
• 讲话的速度不要太快(不容易听清理解和记忆),但也不能太慢(听者
容易分散注意力)。讲话者应掌握讲话的节奏和音调高低,避免平铺
直叙。
说话的技巧表现在两个层面
• 第一个层面是使用对方能昕懂、能理解的语言和词汇,
清晰的发音、快慢适宜的速度讲话,使对方懂得和理解
讲话者所传递的信息;
• 第二个层面是用生动的语言和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和
节奏使对方产生兴趣、共鸣、反应和效果。
2.问话技巧
 (1)开放型问题:此类问题要求回答者开放思维回答问题,不能用简单的
肯定或否定来回答,也不是回答固定的名称、地点、数据等。比如问题
“你对健康怎么理解”就是开放型问题,回答者必须根据自己的理解谈
出一定的内容才能作出回答。
 (2)封闭型问题:要求回答者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以及回答名称、地
点、时间、数据等固定要素的问题为封闭型问题。如“好不好”、“几
点钟”、“多少岁”、“在哪里”、“哪个人”、“什么单位”等等。
 (3)倾向型问题:也称诱导型问题,诱导回答者按一定的倾向作出答复的
问题。如“你同意我们大家都支持的第一个方案吗?”
 (4)试探型问题:估测到某种结果的问题,如“在社区组织的活动可能已
经开始了吧?”
 (5)索究型问题:追索究竟、追索原因的问题,也就是问“为什么”的问
题。如“他们为什么不能坚持锻炼身体?”
 (6)复合型问题: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问题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如“这
个材料是在哪里作的预试验?预试验的结果怎么样?”
提问的技巧
 提出问题应是在人际交流的合适时机。
• 如果对方正在兴致勃勃地讲述某一种事情,问话者中途
打断对方讲话,问一个与对方讲话内容并非关系很紧密
的问题,则会影响对方的情绪和打断对方的思路,影响
信息的充分传递和交流。
• 即使在合适的时机,问话也要有所间隔,给对方一些间
歇,而不要一个紧接一个地问问题,那样会给对方造成
紧张和心理压力。
 提问要明确和简炼,少提复合型问题,让对方很清
楚地理解问题的核心,能够准确地回答出问题的要
点。
 要获取较多的信息,或要了解对方的某种态度、观
点,以及某些知识的掌握情况,行为情况,应多问
开放型问题,少问封闭型问题。
• 因为开放型问题有利于对方开阔思路,谈出自己的情况、自己的认
识和思想,或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等等。
 在提索究型问题时要特别注意使用缓和的口气,如
果态度生硬就变成质问了。
 试探型问题可以用来打破僵局、缓和气氛和建立关
系,特别是在涉及敏感性问题和隐私时,可以巧妙
地使用试探型问题来获得信息。
 避免使用诱导型问题,因为诱导型问题所得到的信
息不可靠。
3.听话技巧
 (1)在听对方谈话时要专心,不要轻易和经常转移
自己的注意力,作到“倾耳细听”。
 (2)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讲话,必要时可以恰当地
引导。
 (3)对对方的讲话要适时地作出恰当的反应,如点
头或说“哦”、“嗯”等。
 (4)善于听出“话外音”,有时需要小结或进一步
明确对方的意思,以证实听到的信息与对方要表
达的内容一致。
4.反馈技巧
 (1)根据不同的人物、时间、地点等特定因素及交流内容采
用适当的反馈形式。
 (2)对对方传递的信息表示兴趣,用专注的神情或微笑、点
头等积极性反馈来鼓励对方充分交流。
 (3)用积极性反馈支持、肯定对方时态度鲜明,观点明确。
 (4)用消极性反馈否定、反对和纠正对方时态度和缓、口气
婉转。
 (5)用模糊性反馈回避对方所涉及的敏感问题。
5.观察技巧
 观察就是用眼睛看,通过眼睛看收集信息,观察对
方的表情、动作、周围的人物和环境等等是人际交
流中的重要因素,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与耳听到的
信息相结合往往是比较全面和真实的。
 观察的技巧主要是细心和全面。
• 观察事物应该很仔细,善于捕捉到细微的变化,能够发
现深层的、或者有掩盖的事物和现象,从而获得真实的
信息,这对于指导人际交流十分重要。
大众传播
 大众传播是指职业性信息传播机构和人
员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
书籍等大众媒介和特定传播技术手段,
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
信息的过程。
1.大众传播的特点
 (1)传播者是职业性的传播机构和人员,
并需要借助非自然的传播技术手段;
 (2)大众传播的信息是公开的、公共的,
面向全社会人群;
 (3)大众传播的信息扩散距离远,覆盖
区域广泛,速度非常快;
 (4)大众传播对象虽然为数众多,分散广泛,互不联
系,但从总体上来说是大体确定的;
 (5)大众传播是单向的,很难互换传受角色,信息反
馈速度缓慢而且缺乏自发性。但随着大众传播中
“热线”形式的开通与流行,部分弥补了传受双方
信息反馈的不足。
• 利用大众传播渠道开展健康教育,可以使健康信息在短
时间内迅速传及千家万户,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加强
对大众传播的特点和客观规律的研究,将有助于改变健
康传播的质量,提高健康传播的效果。
传播媒介的选择原则
 恰当地选择传播媒介,是取得预期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保证。
选择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保证效果原则
• 根据预期达到的健康传播目标和信息内容选择传播媒介。
注意媒介对讯息内容表达的适应性及效果。如疫病流行
期间,宜选用大众媒介的健康新闻发布或公益广告传播:
如“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艾滋病近十年内将会在中国爆
发流行!”、“O-157致病性大肠菌污染食物发病死亡人数
在日本急剧增加!”、“H5N-1禽流感病毒夺命香港,引起
全球关注!”以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而开展青春期性
教育,采用咨询等人际传播手段效果会更好
(2)针对性原则
• 针对目标人群状况,选择传播媒介。针对性是指所选择
媒介对目标人群的适用情况。比如对儿童采用卡通视图
与儿歌等视听电子媒介就比文字印刷媒介更适宜;对农
村妇女进行营养教育,采用函授和电视讲座,这种媒介
的选择缺乏针对性,而利用简单的图解、模型、实物示
教,才有针对性。
(3)速度快原则
• 力求将健康信息以最快、最通畅的渠道传递给目标人群。
一般讲,电视、广播是新闻传递最快的渠道。在农村中
常见的迅速传递信息形式是有线广播,通知召开村民大
会。
 (4)可及性原则
• 根据媒介在当地的覆盖情况,受众对媒介的拥有
情况和使用习惯来选择媒介。
 (5)经济性原则
• 从经济角度考虑媒介的选择,如有无足够经费和
技术能力制作、发放材料或使用某种媒介。实际
工作中,在通盘考虑上述四个原则后,这一原则
可能具有决定性。
健康心理咨询
 咨询(counselling)即商量、征求意见的磋商行
为。
 心理咨询是给来询者以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
的过程。
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学家可以帮助来询者解
决心理上的疑难问题,解脱其心理上的苦恼,
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其应对各种事物的能力,
从而促进其主动调节与适应环境的能力,促
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健康心理咨询的意义
 1.解除应激压力的手段
• 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人际交往越频繁,社会生
活节奏加快,改革创新给人们在心理上造成的纠
葛也越趋复杂,在心身和社会活动方面增添的负
荷也越趋严重。从而导致紧张、焦虑、抑郁、压
力,进一步发展出现精神障碍、心身障碍和行为
偏离。在社会成员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心理
困扰和冲突。临床心理咨询应运而生而且不断发
展。
 2.防治心身疾病,促进健康长寿
• 心身疾病是指以心理因素为重要原因的躯体疾病,有些
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大敌。运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将
有助于认识和改善心身疾病中的心理社会因素,促进人
们的健康长寿。
 3.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的途经
• 心理咨询是人际传播的一种形式,它在传播健康信息、
劝服来询者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变态度和行为方面具有
独到的作用。许多来询者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健康
知识的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介绍不同年龄阶段的
心理健康知识、以及缺陷弱智儿童的智力开发和心理卫
生等问题。
心理咨询的方式
 心理咨询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 从咨询的对象可以分为直接咨询与间接咨询、
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
 从咨询的途径可以分为门诊咨询、信函咨询、
电话咨询与专题咨询。
心理咨询的原则
 1.自主性
• 来访者与咨询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医患关系,更为
准确地说是一种合作努力的行为,是一种伙伴或同盟的
关系。来访者从一开始就承担主动的作用。通过咨询,
来访者变得越来越具有自主性和自我导向能力,对自己
的情感和行为更负责任。
 2.学习性
• 心理咨询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个体的情感、认知以及
行为都是个体过去生活经历的产物,它们是学习而来的。
因此,由于遗传生物因素所造成的问题,以及来询者非
自愿的问题,心理咨询是无能为力的。
 3.依赖性
• 这一原则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人员应从尊重信任的立场出
发,努力和咨询对象建立起朋友式的信赖关系,以确保咨询工作的
顺利进行,取得圆满的咨询结果。
 4.信赖性
• 这一原则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人员要有整体观念,对求询
者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系统分析,既要重视心理活动诸要素的
内在联系,又要考虑心理、生理及社会因素的相互制约和影响,以
使咨询工作准确有效,防止和克服咨询工作中的片面性。
 5.保密性
• 保密性原则,是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原则。它是鼓励来询者畅所欲
言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对来询者人格及隐私权的最大尊重。心理
咨询的保密范围包括为来询者的谈话内容保守秘密,不公开来询者
的姓名,拒绝关于来询者情况的调查以及尊重来询者的合理要求等
内容。
心理咨询的手段
• 中医学中有“痛者不通,通者不痛”之说。心理咨询中的“痛”可
以表现为因种种在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压力所造成的精神烦恼与心
理紊乱。情绪障碍、人格变态以及神经症等精神疾患。心理咨询中
的“通”表现为人精神烦恼的缓解及变态行为的矫正。化“痛”为
“通”的心理咨询手段主要有:
 1.宣泄
• 宣泄指来询者将其郁积已久的情绪烦恼与变态行为倾诉
给咨询人员的过程。这是一种发泄痛苦的形式,可给人
以极大的精神解脱,使人感到由衷的舒畅。因此,宣泄
是人摆脱恶劣心境的必要手段,它可以强化人们战胜困
难的信心与勇气。另一方面,宣泄还是咨询人员了解来
询者的心理不适和精神障碍的重要条件,它可增进咨询
人员对来询者的理解及后者对前者的尊重,使二者建立
起有效的感情沟通。
 2.领悟
• 领悟指来询者在咨询人员的帮助下,全面深刻地认识其
心理不适与情绪障碍的过程。它常伴有深刻的认识飞跃,
使人得以积极协调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改变其中的某些
偏见与消极的行为方式,防止和减弱不良情绪对身心的
危害。因此,领悟是人克服心理不适当障碍的关键。
 3.强化自我控制
• 在心理咨询中,任何形式的“痛”,都是自我控制不力
的表现。强化自我控制可使人破除其某种不良情绪状态
与行为方式对自我的禁锢,协调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从
而获得内心的和谐。这样,就可以消除自我意识中的混
乱与偏差,进而有效地控制其心理失常及变态行为的发
展。
 4.增强自信心
• 增强自信心是心理之“通”的最高表现。它能使
人在战胜恶劣心境、摆脱情绪不良的基础上,积
极面对生活矛盾,调节自我与环境的不协调,以
欢快、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它还能使人重建合
理的情感结构,保持良好的心境,以更有效地应
付生活中的忧愁烦恼,最终使人不断地走向心理
成熟。
健康促进计划的设计、实施、评价
 计划设计(planning)是一个组织机构根据实
际情况,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提出在未
来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
标的方法、途径等所有活动的过程,也即包
括计划、实施及评价的全过程。
PRECEDE -FROCEED模式
 该模式有两个特点:
• 一是从结果入手的程序,用演绎的方法进行推理
思考,即从最终的结果追溯到最初的起因,先问
“为什么”要进行该项目,然后再问“如何去进
行”该项目,避免以主观猜测去代替一系列的需
求诊断;
• 其二是考虑了影响健康的多重因素,则影响行为
与环境的社会因素。一切个人行为与环境变革的
努力必须是多元的。
 PRECEDE -PROCEED模式为计划设计、执行及评
价提供一个连续的步骤,PRECEDE着重应用于诊
断,即需求评估;PROCEED侧重在执行过程与评
价过程。
• PRECEDE是predisposing,reinforcing and enabling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environmental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的英文缩写,指在教育/环境诊断和评价中应用
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及强化因素。
• PROCEED是policy,regulatory and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的英文缩写,指执行教育和环境干预中运用
政策、法规和组织手段。
 根据PRECEDE -PROCEED模式的程序,将
计划分成社会诊断、流行病学诊断、行为与
环境诊断、教育与组织诊断、管理与政策诊
断以及评价阶段9个基本步骤。(见图6-2)除评
价阶段外,其余步骤实际为社区需求评估的
内容。它是确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策略计
划的实际依据。通过评估了解社区需要解决
的优先问题。社区需求评估是一综合的、多
视角的人群调查过程与调查系统。
一、社会诊断
 社会诊断是生物_心理_社会医学模式的具
体体现。其诊断的重点内容主要是社区人群
的人口学特征,人群的生产、生活环境及其
生活质量。
二、流行病学诊断
 流行病学诊断与社会学诊断具有互补性,两
者可以结合进行。社会诊断主要目的是从分
析广泛的社会问题入手,了解社会问题与健
康问题的相关性。流行病学诊断的主要任务
是要客观地确定目标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以
及引起健康问题的行为因素与环境因素。
 流行病学诊断最终应回答以下问题:
• 1、威胁社区人群生命与健康的疾病或健康问题是什么?
• 2、对该疾病或健康问题有影响的是哪些危险因素?其中
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什么?
• 3、哪一些人群是这些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受累者?他们的
性别、年龄、种族、职业有什
• 么特征?
• 4、这些疾病或健康问题在地区、季节、持续时间上有什
么规律可循?
• 5、对哪些(或哪个)问题进行干预可能最敏感?预期效果和
效益可能最好?
 三、行为诊断
 四、环境诊断
五、教育诊断
 1、倾向因素(动因因素、前置因素)
• 倾向因素先于行为,是产生某种行为的动机、愿望,或
是诱发某行为的因素。倾向因素包括知识、态度、信念
和价值观,也可包括个人技巧。
 2、促成因素(实现因素)
• 促成因素是指促使某种行为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因素,
即实现某行为所必需的技术和资源。包括保健设施、医
务人员、诊所、医疗费用、交通工具、个人保健技术。
行政的重视与支持,法律政策等也可归结为促成因素。
在教育过程中只强调目标人群主观的倾向因素而不为其
创造客观的条件二行为和环境改变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 3、强化因素 (加强因素)
• 强化因素是激励行为维持、发展或减弱的因素。主要来
自社会支持、同伴的影响和领导、亲属以及保健人员的
劝告。也包括人们对行为后果的感受。这种感受有社会
效益型的如受到社会的承认与赞扬;生理效益型的,如
通过体育锻炼后感到食欲增强,舒适;心理效益型的,
如改变精神面貌,增强自尊等。此外,强化因素也可以
是实质性的奖励,如得到经济奖励或节省开支。强化因
素也包括对行为的负向影响后果,如当人们纠正不健康
行为,采纳健康行为时遭到的不是赞赏而是否定,此时
可导致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对组织而言,税收政策及
惩罚措施均可强化组织行为的改变。
六、管理与政策诊断
 管理诊断的核心内容是组织评估。包括组织
内分析与组织间分析两个方面。组织内分析
系指负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组织内部分
析。如有无实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机构,
该机构是否为专业机构,对项目的重视程度
如何,有无实践经验和组织应变能力,以及
优化资源的配置等问题。
 七、评价阶段
健康促进计划的实施

实施工作的五个环节:
1. 制定实施时间表(schedule);
2. 控制实施质量(control of quality);
3. 建立实施的组织机构(organization);
4. 配备和培训实施工作人员(person);
5. 配备和购置所需设备物件(equipment)。
项目实施的保证措施
1、实施的组织机构
• 在开始实施一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计划时,首要的任务是建立领导实施
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具体承担实施任务
的执行机构,并确定协作单位。
2、组织间的协调与合作
•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的实施是一项社
会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的合作。社会有关
组织、机构、团体是否被发动并参与到计
划实施中来,是否和计划的执行部门协调
行动并提供支持,是关系到计划能否顺利
实施、实施工作能否获得预期效果的另一
个关键。
3、政策支持
 所谓政策,是指政府部门就某些方面的内容
制定发布的相关条例、方针或规章制度。
4、重视人才的开发
5、重视监测与评估
健康促进规划实施的主要任务
 1、社区开发
 2、项目培训
 3、社区为基础的干预
 4、项目执行的监测与质量控制
健康促进规划的评价
1、形成评价
形成评价的具体内容
• (1)了解目标人群的各种基本特征。
• (2)了解目标人群对各种干预措施的看法。
• (3)了解教育材料发放系统,包括生产、贮存、批发、
零售以及发放渠道。
• (4)对问卷进行预调查及修改。
• (5)了解哪些健康教育干预策略适用于目标人群,健
康教育材料的预试验,以确定其适宜性。
• (6)针对计划执行的早期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
新的情况对计划做适度调整(在实际操作中,通常将
这一内容归并于过程评价之中)。
2、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
 过程评价起始于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开始
之时,贯穿计划执行的全过程。完善的
过程评价资料可以为解释健康教育计划
的结果提供丰富信息。




过程评价的实施方法
(1)直接观察各项干预活动。
(2)社区调查、网络调查、专题小组讨论等。
(3)举行项目工作者会议。定期举行计划设计者、
管理者及执行者的联席会议,讨论来自各方面
的反馈信息,对项目进展进行阶段性评估。
(4)追踪了解情况。以记录档案的形式对各项活
动开展的日期、内容、目的、地点、持续时间、
活动组织者、目标人群及参与情况进行追踪了
解。
3、效应评价(impact evaluation)
 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群健康状
况提高生活质量。与其他策略不同的是,
健康教育通过改变人们的健康相关行为
来实现其目的。效应评价正是要评估健
康教育计划导致的目标人群健康相关行
为及其影响因素(倾向因素、促成因素、
强化因素)的变化。与健康结局相比,健
康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健康相关行为
较早发生变化,故又把健康教育计划的
效应评价称为近期和中期效果评价。




效应评价内容:
(1) 倾向因素:如目标人群的卫生保健知识、
健康价值观、对某一健康相关行为或疾病的态
度,对自身易感性、疾病潜在威胁的信念等。
(2)促成因素:卫生服务或实行健康行为的资源
的可及性。从健康促进角度,有关政策、法规
制定情况、行政对健康教育的干预程度、效果
也可说是更强有力的一种促成因素。
(3)强化因素:与目标人群关系密切的人对健康
相关行为或疾病的看法、目标人群采纳某健康
相关行为时获得的社会支持,及其采纳该行为
后自身的感受。
(4)健康相关行为:干预前后目标人群的健康相
关行为是否发生改变,改变量多少,各种变化
在人群中的分布如何。






评价指标
(1)卫生知识均分=受调查者知识得分之和/受
调查者总人数
(2)卫生知识合格率=卫生知识达到合格标准人
数/受调查者总人数100%
(3)卫生知识知晓率(正确率)= 知晓(能正确回答)
某卫生知识的人数/被调查者总人数×100%
(4)信念流行率=有某种信念的人数/被调查者
总人数×100%
(5)行为流行率=有特定行为的人数/被调查者
总人数×100%
(6)行为改变率=在一定时期内某行为发生改变
的人数/观察期时有该行为的人数开始×100%
4、结局评价(outcome evaluation)
 结局评价着眼于评价健康教育项目导致
的人群健康状况乃至生活质量的变化。
对于不同的健康问题,从行为改变到出
现健康状况的变化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
但均在行为改变之后,才可能观察到健
康状况的改变,故结局评价也常被称为
远期效果评价。
评价内容:
健康状况
 (1)生理指标如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血压、
血色素、胆固醇等;心理指标如人格、智力等。
常用于一级预防项目。
 (2)疾病与死亡指标如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平均期望
寿命、减寿人年数(PYLL)等。





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的测量可用以下量表。
(1)PQLI指数(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2)ASHA 指 数 (american social health
association)
(3)ADL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fe)
(4)生活满意度指数量表(life satisfaction index,
LSI)
• 有关指标的计算公式详见本书附录部分。
• 进行健康教育计划的结局评价时,往往难以简单的把人群健康状况、
生活质量的变化归结于健康教育干预的结果,需精心设计,有效控
制混杂因素才能下此结论。一般情况下,获得健康结局指标需在相
当长时间之后,而此期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变化也将对
人群健康产生影响,需客观评估健康教育做出的贡献。
5、总结评价
 总结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
 是指形成评价、过程评价、效应评价、结局评
价的综合以及对各方面资料作出总结性的概括。
它全面反映计划的成败。通过总结评价对各项
计划完成情况、对成本—效益等作出总的判断,
以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计划的决策提供准确
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