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城市社会学

 主讲:章友德
 制作:徐舜
王玲玲
城市社会学
第一节
R.E.帕克
(Robert Ezra
Park 1864—
1944)
城市社会学的一些概念
R.E.帕克 (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生于宾夕法尼亚
州。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
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城市社
会学的奠基人。主要从事对城市
现象和种族关系的研究,首创了
参与观察法,是一位经验社会学
学派的领袖。
城市社会学
帕克认为城市决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体,也不
是各种基础设施的聚合体。城市,它是一种心理
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
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
情感所构成的整体。
城市是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世界史从某种
意义上讲就是人类的城市史。
城市社会学
城市,尤其是现代城市具有以下的特征:
(1)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体;
(2)它运用自身的优势聚集了不同文化、职业、
语言背景的居民,这些居民有着一定的匿名性;
(3)它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经
济、政治、文化、服务等的中心;
(4)它聚集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织,
人们的活动趋于专业化,居民的知识水平和专业
技能较乡村居民高;
(5)城市的社会契约基础是法律、法规。
(6)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
竞争激烈。
城市社会学
二、城市化(Urbanization)
(1)地理及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城市中心向
四周影响及扩展。
(2)农村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中城市特
征的出现。
(3)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一个过
程。
(4)社会学家较为倾向于下面这种解释:人口
集中的过程,其中城市(镇)人口占地域人口比
率的增加。
城市社会学
城市化的过程包括相互关联作用的三个方面:
其一,在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
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
其二,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
业人口转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其三,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都市生活
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人际间血缘、亲缘关系
削弱业缘关系强化。
城市社会学
三、城市性状态(Urbanism)
城市性状态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沃思1938年在
《作为生活方式的都市性状态》一文中提出来
的。概括沃思的城市性状态,它的主要特征为:
(1)复杂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各种各样的
职业结构;
(2)有复杂的社会流动性;
(3)城市居民在功能上有显著的依赖性;
(4)人际接触有较强的匿名性;
(5)城市社会问题依赖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
(6)城市居民的道德行为呈现较大的差异,居
民容忍意识较强。
城市社会学
四、城市社区(Urban Community)
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
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
益,并有着较为密切的社会交往。
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于1887年
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他认为社区是基
于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在这种社
会联合中,情感的、自然的意志占优势,个体
或个人的意志被感情的、共同的意志所抑制。
城市社会学
F.tonnies
费迪南德.腾尼斯(1855—1936)是德国
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在西方社会学史
上,他最先提出了社区的概念,并围绕
社区与社会两个概念建立了自己的社会
学体系。腾尼斯以社区与社会两个概念
表明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同
时还将人们的共同意志:即本质意志、
选择意志与社区、社会分别相对应。
其代表著作有《社区与社会》等。
(1855—1936)
城市社会学
从生态学角度,芝加哥学派将社区分为四类:
第一类基本服务社区,诸如农业乡镇等;
第二类社区指在生活资料分配过程中履行次要功
能的社区,诸如商业社区等;
第三类社区是工业乡镇;第四类社区是指那些缺
乏自身明确经济基础的社区,它在经济上依赖
其他地区,并且在商品的生产与分配中不负担
任何功能,如娱乐旅游地点,政治教育中心等。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帕克认为,社区的本质特
征是:
(1)有一个以地域组织起来的人口。
(2)那些人口生活在一定的相互依存关系中。
城市社会学
五、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
工业化以前城市规划的不同,典型地反映在古
罗马和古希腊的城市风格差异上。文艺复兴时
代的城市规划堪与古代城市文明媲美,建筑设
计充满智慧和想象力,典型的例子如18世纪法
国巴黎雄伟的皇宫建筑是巴罗克时代的典范。
19世纪欧洲城市规划表现成两种主要倾向:一
是继承巴罗克时代的城市规划传统;一是工业
无政府主义,城市建筑完全取决于私人的随心
所欲,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城市社会学
霍华德,E.
(Ebenezer
Howard ,
1850—1928)
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1850年
1
月29日生于伦敦,1928年5月1日卒于韦
林。当过职员、速记员、记者,曾在美
国经营农场。他了解、同情贫苦市民的
生活状况,针对当时大批农民流入城市,
造成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于1898
年出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
平道路》一书,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
案。1902年修订再版,更名为《明日的
田园城市》。
城市社会学
第二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
一、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
(1)城市化派(The Urbanization城市School)
城市化派着重研究城市对人文生态及社会结构
的影响,探讨从工业革命前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城
市社会转变的城市模式。他们认为:城市主要特
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及
规范秩序的解体。城市人口的流动性与农村人口
的较少流动性等使城市与农村社会存在显著差异。
他们主要研究农村生活方式如何为城市生活方式
所替代。
城市社会学
(2)亚社会派(The Subsocial School)
亚社会派又称人文生态学派,该派的基本观点
是:社会的变因是“非个人情感竞争的结果”。
人
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城市空间中的空间
位置,是由城市亚文化社会各种因素确定的,人
类在生物亚社会压力下被迫作出种种反应,人类
竞争等行为就是这种亚社会压力和动力作用的结
果。
城市社会学
(3)生存学派(The Ecological Complex or
Sustenance School)
生存学派又称维持学派。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
何组织自己,以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生存的
需要。他们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
来满足大量聚居人口居住需要的组织形式;城
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
社会分工又取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生存
学派将城市社会环境、人口、社会组织和工艺
四个基本因素作为变量,认为其中一个变量发
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的变化,城市居民的消费多
样化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城市社会学
(4)经济学派(The Economic School)
经济学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城市化,认为城
市化是市场和经济活动的产物。城市发展的主
要动力不是城市本身,而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发
展,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演化为工业与服务业。
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规模上的变化,各种
经济活动对各种城市生态及社会结构产生较大
的影响。
城市社会学
(5)环境学派(The Environment School)
该派认为:城市表现了人类在生存斗争中的适
应性,城市问题的大量滋生,基本是由于城市
生活背离了人性的尺度。城市是人造的,但城
市又制约人的生活。工业城市破坏了人与自然
的和谐关系,城市日益严重的污染正威胁着人
类的生存,人类要更好生存,城市要进一步发
展,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他们主张彻底
改造城市结构,以达到与自然和谐一致,并且
提出了许多城市规划和改造的建议。
城市社会学
(6)技术学派(The Technological School)
该学派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城市空间位置、城
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关系,城市人口与经济活动
的空间模式,强调技术进步对城市的作用,认
为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交通网以及城市的分布有
极大的影响。大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住宅分
布与交通网密切相关,他们往往忽视非技术性
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
城市社会学
(7)价值取向学派(The ValueOrientation School)
价值取向学派强调非经济、非技术和价值观对
城市结构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主张应以社
会或文化的价值观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依
据。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形成了城市与城市的差
别。东西方城市景观差异性,是与东西方不同
的价值取向相联系的。
城市社会学
(8)社会权力学派(The Social
Power School)
该学派将社会变化中的权力作为一种独立起作
用的因素来分析对城市形成的作用。社会权力
是地域共同体或国家各团体所掌握的起作用的
一种力量。城市中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争
夺,作用于城市规划,使不同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建设表现出差异性。
城市社会学
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欧洲的传统城市社会学
(1)腾尼斯(Ferdinund tonnies,1855—1936)
1887年,腾尼斯发表了《社区与社会》一书。
在书中,他着重论述了社区与社会的区别。在
他看来,“社区”是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
系建立起来的人群组合。腾尼斯认为从中世纪
向现代的整个文化发展是从“社区”向“社会”
的进化,社会虽然基于个人主义、经济自由主
义和现代机械文明之上,但人们实际上是分离
的,因而“社会”也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佳
结局,显然他对城市的态度是悲观的。
城市社会学
迪尔凯姆
(Emile
Durkheim,1
858—1917)
(2)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1858—
1917),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
人之一。他出生于一个犹太教教士家庭,
1882年毕业于法国高等师范学校,后又赴德
国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
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
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
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
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
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
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
年鉴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
学者的学术研究,1917年11月15日他在巴
黎去世。
城市社会学
迪尔凯姆主要论点是,分工是高度发达的社会
特征,生产劳动的专业化使个人不得不交换自
己的劳动。个人更加独立的时候也更加依赖社
会,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
向有机团结转变。他将古代的不发达社会人们
之间的团结称为机械团结,个人之间差异不大,
社会是“协调一致的”。发达的社会就像一个
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个人按社会分工
执行某种专门的职能,这种新出现的团结形式
称之为有机团结。
城市社会学
在迪尔凯姆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分析中,
暗含着社会变迁的模式。他看到社会整和的基
础正转变为一种新的形式,社会分工是一种社
会现象,造成分工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长。
城市人口的增长使生存竞争加剧,分工是保持与
维护社会秩序的唯一手段。大量可变因素形成
了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差异。有机团结是以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它是现
代城市的特征,依赖复杂的劳动分工,人们获得
了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选择可能性。
城市社会学
齐美尔
(George
Simmel,185
8—1918)
(3)齐美尔(George Simmel,1858—1918)
格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 齐美尔生于
德
国柏林,从宗教信仰上来说,他是个基督徒,
而从民族归属来说,他却是个西班牙裔犹太
人,后面这一点说明了为什么尽管他才华横
溢、成绩斐然,但在学术生涯中只获得了
一种边缘性的位置。在柏林大学,他要求
晋升的愿望屡次受挫。万般无奈之下,1914
年,他离开柏林大学,就任于位于德法交
界的斯特拉斯堡大学哲学教授,但那儿的
学术也是一片凋敝。1916年9月,郁郁不得
志的齐美尔永别人世。
城市社会学
齐美尔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社会
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从城市生活社会
心理出发来研究城市。在1903年发表的著名论
文《都市与精神生活》一文中提出,生活在城
市中的个人应学会更好适应城市社会。城市中
错综复杂的空间、组织、复杂的人际关系、发
达的社会分工、金钱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
使城市迥异于乡村社会。城市社会有协调、有
冲突不仅无损于社会协调,相反可以增进社会
协调。
城市社会学
(4)韦伯(Max Weber)马克思·韦伯,德
国社会学家、社会哲学家、历史学家,社
会行动理论的首倡者和理解的社会学的奠
基人。曾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
律,兼修中世纪史、经济理论和哲学课程。
1889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先后在弗莱
堡大学(1893~1896)、海德堡大学
(1896~
1898、1902~1919)和慕尼黑大学
韦伯(Max
(1919~
Weber)
城市社会学
韦伯考察了欧洲和中东历史上的城市,并将它们
与印度和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加以比较。
在《城市》一文中,韦伯提出了完全城市社区
的定义:一个聚居地要成为完全的城市社区,
它必须在贸易—商业关系中占有相对优势。这
个聚居地作为一个整体必须具备下列特征:
(1)防卫力量;
(2)市场;
(3)有自己的法院;
(4)相关的社团组织;
(5)至少享有部分的政治自由。
韦伯强调政治、经济因素对城市发生的作用。
城市社会学
(二)美国的传统城市社会学
(1)芝加哥人类学派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代表人物是帕克、伯吉斯
和麦肯齐。1925年,三人共同发表《城市—对
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一书,标志着芝加哥学
派的诞生。
芝加哥学派将城市看成一个由内在过程将各个
组成部分结合的有机体,研究人与空间的关系,
将生态学原理(竞争、淘汰、更替优势)引入
城市研究,从人口与地域空间互动关系研究城
市发展,开创了人类生态学学科。
城市社会学
帕克(R.E.Park,1864—1944),是芝加哥学派
代表人物之一。帕克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研究
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
方式。他对城市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邻里关
系、职业三个方面。帕克根据社会成员行为上
相互作用的方式,将社会发展过程分为:竞争、
冲突、调节、同化四个阶段。帕克等认为,城
市是一种生态秩序,支配城市社区的基本过程
是竞争和共生。如同生物体一样,人类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着
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社会学
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
伯吉斯是人类生态学创始人之一。伯吉斯利用
古典人文区位学理论和方法,对发展中的芝加
哥城进行调查,获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创立了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认为:城市空间的扩展是
竞争的结果,城市的发展呈放射状,由中心到
边缘循一环环的同心圆发展。他将城市划分为
五个环状的区域:第一环为中心商业区,第二
环为过渡区,第三环为工人住宅区,第四环为
高级住宅区,第五环为超出城市边界以外的往
返区。
城市社会学
霍伊特的扇形理论:
霍伊特认为,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同心圆和扇形城市两种趋势都在发生作用。依
据他的看法,工厂企业往往靠近水源(江、河、
湖、海等)和铁路。这类企业集中到一起,从
市中心以外以辐射状延伸排列,低收入家庭往
往居住在工厂附近的贫民窟内,市区边沿的棚
户区以及一度是富人居住的老居民区内。富裕
家庭则选择在离工业扇性区较远的市外空地上
建筑新的住宅,中产阶级也形成自己独立的居住
区,他们对住宅区的要求是安全和开阔。富裕
的上层往往居住在城市的外围。
城市社会学
霍伊特提出几个假设:
(1)高租金地区多循建筑完善的交通线路发
展。
(2)高租金住宅区扩张的地区通常没有形成
人为的障碍,向高地与河边发展。
(3)高租金出租公寓通常出现在商业区附近。
(4)高租金地区位置紧挨中等租金的地区。
城市社会学
哈里斯等的多核心理论
解释城市结构的另一个学说是哈里斯与E。L。
厄尔曼的“多中心说”。哈里斯与厄尔曼认为,
城市结构是由四种因素决定的:
1、城市内有些活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中心商
业区要求交通便捷,工业区要求充足的水源),
它们只能在城市的某些特定地区进行;
2、城市内某些活动区域最好相互衔接(如工厂
与工人住宅区);
城市社会学
3、城市内某些活动是相互冲突的,因而从事这
些活动的地区不宜靠近(如豪华住宅区不宜与
钢铁厂邻近);
4、某些活动由于无力寻求最佳位置,只好寻求
次佳位置(如仓库只好设在穷人住宅内)。
以上几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促进相互协调
的职能机构向不同的中心点集结,不相协调的
职能机构在空间彼此分离,由此形成同一城市
的商业、工业、住宅多核心现象。
城市社会学
(2)城市定位理论
与城市结构理论只强调经济因素不同的是都是
定位理论,这种理论旨在探索决定城市地理各
种经济因素的理论,其中较重要的理论模式有:
货运中转理论、中心场理论、工业布局理论。
1、货运理论(Break of balk theory)
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设,它强
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用。所谓货物中
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
式,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
城市社会学
2、中心场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
库利在考察货运中转现象时发现,城市可以成
为服务于周围地区的中心集散点,这种具有中
心集散点性质和服务功能的城市称为中心场。
这一理论的基本命题是,城市的存在是为了向
周围地区提供服务,一定的生产地区需要一个
服务中心,一定规模的中心场也需要一定的生
产地区来维持。
城市社会学
3、工业布局理论(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
工业布局理论揭示工业布局对工业城市形成的
影响。影响工业城市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如
市场的规模大小,是否有成熟的技术、熟练的
劳动力,原料产地和能源供应的位置如何,工
业品运输设施及成本,土地与资本状况,工资、
税率和政府的态度,上述诸因素对城市形成并
非同等重要。工业定位坚持所选地点的吸引力
应该大于所有其它可选地点的吸引力总和的基
本原则。工业布局理论主张,工业城市的分布
与定位,应是资源所在地,或是市场中心,或
在交通线附近等等。
城市社会学
3、沃斯的城市化理论
沃斯是芝加哥学派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帕克的
学生。沃斯在1938年发表了《城市性状态是一
种生活方式》的著名论文,提出了他对城市独
特的社会理论。沃斯认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
度高和市民异质性大是城市必须具备的三个要
素,城市性是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即城市居民
社会活动的形式。创用社会分裂化和区位专业
化概念用来描述城市中高度专业化趋势和形成
不同区域特征的现象。指出城市人口拥挤,大
量社会流动会造成人与人的摩擦与冲突,强调
城市政府进行社会控制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社会学
4、索罗金的城市社会结构理论
索罗金(P.A.Sorokin,1889—1968)俄裔美籍
社会学家,十月革命后移居美国,1930年创建
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其社会分层方面的述著在
国际上产生很大影响。索罗金用比较的方法来
研究城市社会。他对城市社会的研究集中反映
在《农村与城市社会学原理》与《城市世界与
农村世界》两书中。索罗金从以下方面对城市
与农村社会进行比较:职业、环境、共同体、
人口密度、人口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社会流动、
社会互动。通过比较研究,索罗金认为,城市
社会不仅职业结构不同于农村,而且整个社会
结构也不同于农村。
城市社会学
第三节 新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产生后,人类生态学派一直占统治
地位,其主流地位并未受到动摇。20世纪70年
代,“新城市社会学”的崛起,使传统城市社
会学理论受到挑战,城市社会学形成多样学派、
观点并存的格局。
新城市社会学派产生的背景是60年代欧美国家
出现的城市危机。城市危机的加剧使当代城市
社会学家更加关注城市发生的一切。他们认为,
传统城市社会学提出的城市通过竞争与演变可
以自动达到和谐、平衡的观点无法解释城市危
机,城市现象不只是城市空间所能决定的,城
市空间受财富和权力的支配,受资本主义制度
和国家经济秩序的支配。
城市社会学
新城市社会学代表人物有卡斯泰尔为代
表的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派,哈唯为
代表的政治经济学派以及帕尔为代表的
新韦伯主义派等。
城市社会学
新城市社会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曼
努尔.卡斯泰尔(1942—)。1968年发表
《“城市社会学”存在吗?》的论文,
对传统城市学科学性表示其怀疑态度。
他认为“城市”、“城市性”、“城市
生态系统”不具有理论性、明辩性特征,
沃思的“城市生活方式”不是城市环境
的产物,而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反映,是
工业化的文化表现,是现代社会理性化
进程和市场经济的产物。
城市社会学
卡斯泰尔在其代表作《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
思路》(1972)一书中,用结构马克思主义观
点来分析城市社会。他认为城市空间是城市结
构的表现。城市结构是由经济、政治和意识形
态系统所组成,其中经济系统起决定作用。经
济系统是由劳动力、资本家和劳动工具三要素
构成的。 在《城市与百姓》(1983)一书中,
卡斯泰尔对欧洲城市运动进行分析。他认为城
市运动的本质是城市居民对城市政府不满的一
种抵抗。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形成对居住社
区的认同,在政府城市政策与其利益发生冲突
时,社区居民会组织起来为捍卫社区共同利益
而斗争。
城市社会学
在他看来,城市社会运动有三个主要目标:
(1)抵制以获取利润为目标,坚持提高集体消
费水平的城市规划。
(2)社区文化的创造与认同。
(3)自治管理与市民组织参与决策权利的获取。
这样的城市运动,只能对城市进行部分改良,
而不能对社会进行彻底改变。阶级斗争才是社
会变迁主要动力,这是马克思的观点,也是卡
斯泰尔所认同的。
城市社会学
新城市社会学另一代表人物是戴维.哈维
(1935—)生于英国移居美国的哈维,20世纪70
年代从事城市社会学研究,著有《社会公正》
(1973)、《意识与城市经历》、《资本的城
市化》(1985)等。
哈维同意卡斯泰尔关于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的
观点,更加关注资本集中与循环在城市变迁中
的作用。根据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
产的周期性原理,提出资本运动三级环程理论,
来解释资本运动和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
城市社会学
资本运动三级环程包括:初级环程,即资本向
产业和消费性生产的投入;次级环程,即资本
向城市基础和物质结构的投入;第三级环程:
即资本向科教、文卫、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
哈维认为:资本在初级环程投资是城市发展与
变迁的主要决定因素。私人资本在次级环程中
投资获利,吸引了更多私人资本的进入,当中
心商业区基础设施等投资饱和时,资本便向郊区
移动,这样造成城市中心或中心城市的空壳化
和衰落。
城市社会学
英国新城市社会学代表人物T.雷克斯(1925—)
和帕尔(1935—)。雷克斯和帕尔继承韦伯的
科层制、市场情景理论,被人物称为新韦伯主
义。
在其合著的《种族、社区与冲突》(1967)一
书中,雷克斯指出,城市中质量等级不同住宅
的获取,不仅仅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也是一
个由时常机制和科层制共同运作的过程。政府、
私人资本对住宅上的投资,使住宅兴起,对于
不同住宅的拥有,使不同住宅阶层形成。
城市社会学
收入不同者有的自己购买豪华住宅,有的则居
住在政府提供的廉价住宅中。整个城市中,有
住宅与无住宅阶级,住宅质量高低,价格不等,
使得资本者和工人因住宅而产生社会冲突。
帕尔则认为,城市资源的分配不平等是造成社
会冲突的根本原因。他的“城市管理者”理论
认为,城市资源的分配并不是由生态过程或经
济结构所决定的,而是由拥有权力的科层制官
僚所决定的,城市是一种社会和空间体系,城
市空间资源的拥有中不平等现象的存在使城市
社会冲突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