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方法论与课题研究PPT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系统方法论与课题研究PPT

系统方法论
与
课题研究
仲鸿生
2009年5月27日







按照钱学森的观点,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是:
哲学(辨证唯物论)
系统科学哲学(桥梁):系统科学辩证法,系统
科学方法论,系统科学认识论,系统科学
史……
基础科学:简单巨系统学,开放复杂巨系统学
技术科学:信息学,控制学,运筹学,事理学,博
弈学
工程技术:系统工程,控制工程
(社会实践)
复杂性科学(系统科学理论)




老三论
1.系统论(System Theory)
2.信息论()
3.控制论(Cybernetics)

新三论

4.耗散结构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
5.协同论(Synergetics theory)
6.突变论(Morphogenesis) 以及
7.混沌理论; 8.模糊理论; 9.超循环理
论; 10.博弈论



系统论(System Theory)
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
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
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
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
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
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
一般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系统是由许
多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部分所组成的不可分
割的整体,较复杂的系统可进一步划分成更小、
更简单的次系统,许多系统可组织成更复杂的
超系统,例如国家是大地区的次系统,大地区
是国家的超系统;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的次系统,
中国是长江三角洲的超系统。系统的活动总是
朝着目标前进的。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
系统需要通过各次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
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持续地调整与环境的关系,
达到适应环境的目标,因而必须整体地对待各
系统内部与各系统之间的关系。

系统思想源远流长(如“牵一发而动
全身”,中医的辩证施治等),但作为
一门科学的系统论,公认是加籍奥地利
人 、 理 论 生 物 学 家 L.V. 贝 塔 朗 菲
( L.Von.Bertalanffy ) 创 立 的 。 他 在
195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系统
论思想。1973年他提出一般系统论原理,
奠定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他的论文
《关于一般系统论》在1945年公开发表,
他的理论到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
般系统论”时,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
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
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
统 理 论 —— 基 础 、 发 展 和 应 用 》
(General
System
Theory :
Foundations , Development ,
Applications),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
学科的代表作。
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综
合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
衡性、时序性、有效性以及
定量化、最优化、信息化、
人机化,并且使辩证法更加
具体化和精确化等,是所有
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系统定义

一般系统论给出一个能描述各种系
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由若
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
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
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
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
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整体
性具有方法的本征。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
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不是各部分的机械组合
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
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
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
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
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
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每个要素在系统
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
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
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
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像人手在
人体中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
从人体中砍下来,就不再是劳动
的器官一样。

关于整体涌现性的研究


综合性。系统科学方法继承了传统
综合方法的核心――联系的观点,结
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实际,赋予了新意。
它要求对任一客观对象的研究都必须
从其结构、成分、功能、相互联系的
方式及其历史发展等多方面,一开始
就进行综合考察。并且始终注意从纵
横相结合的一切方面,研究某类或几
类事物以至全部对象的共同属性和共

有效性。以往的研究方法只注
意解决单因素、静态和简单的系
统,而对多因素、动态、复杂系
统的问题无能为力。现在,在电
子计算机配合之下,运用系统科
学方法顺利解决多因素、动态或
复杂系统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和
现实性。

定量化。系统科学方法在描述客体
时,总是尽量用数学语言,使问题得
到较精确的定量统计,因而使得包括
社会、经济在内的许多复杂系统的研
究,从定性走向量化。正因为系统科
学具有这样的数学特征,所以,至今
还有人把其相关的部分视为数学的分
支。事实上,它的确有力地推动了应
用数学的发展。

最优化。这一特征体现了系统科学
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要达到的目标,这
是传统方法所不能及的。它可以根据
需要和可能为系统确定出优化目标,
运用新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整个
系统逐级分成不同等级和层次,在动
态中协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使部分
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总体的最佳目
标,以达到总体最优。

信息化。系统科学解决问题不是着眼于物
质和能量,而是信息。即它撇开具体物质和
能量形态,而把任何物质系统都视为信息的
获取、传输、加工和处理过程,并认为正是
由于内部存在的信息流才使系统维持正常、
有序和有目的性的运动。进而把任何实践活
动都可简化为三股流:人流、物流和信息流。
其中,信息流起着支配作用,它调节着人流
和物流方向、目标。据此,可控制信息流向。
它对科学研究、调节社会平衡等都有益处。

人机化。改变了处理问题的方式,
实现了“人――机器系统” 。通常人
是思维的唯一主体,人脑是信息加工
的唯一器官。但现实问题越来越复杂,
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单靠人脑加工
信息已远不能适应需要。系统科学提
供了人作为思维主体,利用电脑组成
“人――机系统”,以实现最佳处理
问题的目标。

使辩证法更加具体化和精确化。系统科
学沟通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而辩证
法就是关于普遍联系、普遍发展及其整体
性、系统性的科学,系统科学正揭示了事
物之间的信息联系和系统的联系。这使揭
示事物普遍联系、普遍发展及其整体、系
统性质的唯物辩证法具体化了。何况系统
科学能用数学的表达式精确地描述上述联
系、相互作用及其相互转化的关系,从而
为进一步发展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丰富的
材料。
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
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
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
统的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
看成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
茫茫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乃至一粒种
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
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
是系统的集合。

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不同原则和
情况来划分系统的类型。按人类干预的情
况可划分为自然系统、人工系统;按学科
领域可分为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
统;按范围大小划分则有宏观系统、微观
系统;按与环境的关系划分有开放系统、
封闭系统、孤立系统;按状态划分有平衡
系统、非平衡系统、近平衡系统、远平衡
系统等等。另外,还有大系统、小系统的
相对区别。

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
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还在于利用
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
或创造一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
乎人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
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即各要素的
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的目标,同时,处
理好与环境的关系。
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
刻变化。以往研究问题,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
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
的性质去说明复杂事物。这是笛卡尔奠定理论
基础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着眼点在局部或
要素,遵循的是单项因果决定论。虽然这是几
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
思维方法,但它不能如实地说明事物的整体性,
不能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它只适
于认识较为简单的事物,而不胜任于研究复杂
问题。

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
势下,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极其复
杂、参数众多的复杂系统面前,仅用传统分析
方法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正当人们束手无策时,
系统分析方法却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
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解决现代复杂问题提供
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控制论、
信息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
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了新路,它们作为
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
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
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
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它
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应用。系
统论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
论和方法,而且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
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
等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
的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每个领域。

当前系统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是朝着统一各种各样的系统理论,
建立统一的系统科学体系的目标
前进着。随着系统运动而产生的
各种各样的系统(理)论的统一业已
成为重大的科学问题和哲学问题。
系统理论目前已经显现出几个值得注意的趋势
和特点:第一,系统论与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
系统工程、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等新兴学
科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第二,系统论、控制论、
信息论,正朝着“三归一”的方向发展,现已明
确系统论是其它两论的基础;第三,耗散结构论、
协同论、突变论、模糊系统理论等新的科学理论,
从各方面丰富发展了系统论的内容,有必要概括
出一门系统学——作为系统科学的基础科学理论;
第四,系统科学的哲学方法论问题日益引起人们
的重视。
系统工程
Systems Engineering, SE

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门实用学科,是软科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
用性技术科学,也是一种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技
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成为制定最优规划,实现最优管理的重要方法
和工具,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并取得显著的成果。
定义


系统工程是用科学方法规划和组织人力、物力、
财力,通过最优途径的选择,使人们的工作在
一定期限内收到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结
果。
所谓科学方法,就是从整体观念出发,通盘筹
划,合理安排整体中的每一个局部,以求得整
体的最优规划、最优管理和最优控制,
控制论(Cybernetics)



维纳:控制论是关于动物、机器和社会的控制
与通信的科学;
钱学森:控制论是研究系统成员关系的人为调
控以达到系统整体运行优化的技术科学;
黄琳:控制论是研究在一定限制条件下,发挥
能动性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的一门技术科学;

自从1948 年诺伯特·维纳发表了著名的
《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中控制和通
讯的科学》一书以来,控制论的思想和方
法已经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领域。维纳把控制论看作是一门研
究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
律的科学,更具体他说,是研究动态系统
在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
定状态的科学。他特意创造“Cybernetics”
这个英语新词来命名这门科学。“控制论”
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文“mberuhhtz”,原
意为“操舵术”,就是掌舵的方法和技术

1834 年,著名的法国物理学家安培
写了一篇论述科学哲理的文章,他进
行科学分类时,把管理国家的科学称
为“控制论”,他把希腊文译成法
“Cybernetigue”。在这个意义下,
“控制论”一词被编入19 世纪许多著
词典中。维纳发明“控制论”这个词
正是受了安培等人的启发。

在控制论中,“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
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
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
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作控制。由此可见,
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传递都是为了控制,
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信息
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通俗他
说,信息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
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
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
的目的。

自动控制系统的理论。主要是反馈论,包括
从功能的观点对机器和物体中(神经系统、内
分泌及其他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的
研究。
自动快速电子计算机的理论。即与人类思维
过程相似的自组织逻辑过程的理论。
控制论系统的的主要特征

第一个特征,是要有一个预定的稳定状态或平
衡状态。例如在上述的度控制系统中,速度的
给定值就是预定的稳定状态。
第二个特征,是从外部环境到系统内部有一
种信息的传递。例如,在度控制系统中,转速
的变化引起的离心力的变化,就是一种从外部
传递到统内部的信息。

第三个特征,是这种系统具有一种专门
设计用来校正行动的装置。例如速度控制
系统中通过调速器旋转杆张开的角度控制
蒸汽机的进汽阀门升降装置。
第四个特征,是这种系统为了在不断变
化的环境中维持自身的稳定,内部都具有
一种自动调节的机制,换言之,控制系统
都是一种动态系统。
控制论在管理上的应用
从控制系统的主要特征出发来考察管理系统,
可以得出这样的论:管理系统是一种典型的控
制系统。管理系统中的控制过程在本质上与工
程的、生物的系统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信息反
馈来揭示成效与标准之间的差,并采取纠正措
施,使系统稳定在预定的目标状态。因此,从
理论上说,适合于工程的、生物的控制论的理
论与方法,也适合于分析和说明管理控制问题。

维纳在阐述他创立控制论的目的时说:“控制论的
目的在于创造一种语言和技术,使我们有效地研究一
般的控制和通讯问题,同时也寻找一套恰当的思想和
技术,以便通讯和控制问题的各种特殊表现都能借助
一定的概念加以分类。” 的确,控制论为其他领域
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套思想和技术,以致在维纳的
《控制论》一书发表后的几十年中,各种冠以控制论
名称的边缘学科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例如工程控
制论、生物控制论、神经控制论、经济控制论以及社
会控制论等。而管理更是控制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
人们对控制论原理最早的认识和最初的运用是在管理
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控制论之于管理恰似青出于
蓝。用控制论的概念和法分析管理控制过程,更便于
揭示和描述其内在机理。

在管理工作中,作为管理职能之一的控制是
指:为了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
划能够得以实现,各级主管人员根据事先确定
的标准或因发展的需要而重新拟定的标准,对
下级的员工进行衡量、测量和评价,并在出现
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今后
再度发生;或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
组织的发展需要,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对原
计划进行修订或制订新的计划,并调整整个管
理工作程序。因此,控制工作是每个主管人员
的职能。主管人员常常忽视了这一点,似乎控
制工作是上层主管部门和中层主管部门的事。
管理控制与“控制”的相似处
管理活动中的控制工作,是一完整的复
杂过程,也可以说是管理活动这一大系统
中的子系统,其实质和控制论中的“控制”
一样,也是信息反馈。
管理活动中的控制工作与控制论中的
“控制”在概念上的相似之处:

(1)二者的基本活动过程是相同的。
无论是控制工作还是“控制”都包括
三个基本步骤:1)确立标准;2)衡
量成效;3)纠正偏差。为了实施控制,
均需在事先确立控制标准,然后将输
出的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若发现有
偏差,则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使偏
差保持在容许的范围内。

(2)管理控制系统实质上也是一个信息
反馈系统,通过信息反馈,揭示管理活动
中不足之处,促进系统进行不断的调节和
改革,以逐渐趋于稳定、完善,直致达到
优化的状态。同其他系统中的控制一样,
在现代化管理中有许多情况要正反馈。两
个组织之间的竞赛或竞争就是一例,你追
我赶,相互促进。更大量的还是为了缩小
和消灭与既定目标的差距的负反馈。

(3)管理控制系统和控制论中的
控制系统一样,也是一个有组织的系
统。它根据系统内、外的变化而进行
相应的调整,不断克服系统的不肯定
性,而使系统保持在某种稳定状态。
管理控制与“控制”的区别
1.控制论中的“控制”,实质是一个简单的信
息反馈,它的纠正措施往往是即刻就可付诸实
施的。而且,若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一旦给定
程序,衡量成效和纠正偏差就是自动进行的,
而管理工作中的控制活动更为复杂和实际。主
管人员当然要衡量实际的成效情况,并与标准
相比较,并明确地分析出现的偏差和原因。但
为了作出必要的纠正,主管人员必须为此而花
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拟订计划并实施
这一计划,才有可能纠正偏差以达到预期的成
效。

2.简单反馈中的“信息”,是一个一般意义上
的词汇,即简单的“信息包括能量的机械传递、
电子脉冲、神经冲动、化学反应、文字或口头
的消息以及能够借以传递“消息”的任何其他
手段。对于一个简单反馈的控制系来说,它所
反馈的信息往往是比较单纯的。而对于管理控
制工作中的“信息来说,它是根据管理过程和
管理技术而组织起来的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的,
并且经过了分析整理后的信息流或信息集,它
们所包含的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
这种管理信息(包括管理控制工作中的信息)
和管理系统结合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这种系统,由于既要反映生产
过程,以便使信息系统能起到控制产品生产过
程和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的作用;又要适应管
理决策的需要,使信息系统能起到为各级管理
服务的作用,使信息的流动符合管理决策的需
要,使信息系统成为进行科学管理严格执行计
划的有力工具。

因此,就要求它具有如下功能:
(1)处理信息及时、准确;
(2)控制计划和经营管理,使之处于
最佳状态;
(3)便于进行方案比较和择优;
(4)有助于预测。

管理是否有效,关键在于管理信息系统是否完
善,信息反馈是否灵敏正确、有力。灵敏、正确
和有力的程度是一个管理制度或一个管理职能部
门是否有充沛生命力的标志,这就是现代管理理
论中的反馈原理。要“灵敏”就必须有敏锐的
“感受器”,以便能及时发现变化着的客观实际
与计划目的之间的矛盾。要“正确”,就必须有
高效能的分析系统,以过滤和加工得来的各种消
息、情报、数据和信息等,“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力”就是把分
析整理后得到的信息化为主管人员强有力的行动,
以修正原来的管理动作,使之更符合实际情况,
以期达到管理和控制的目的。

3.按照“控制论”的观点,生物或
机械等等各种系统的活动均需要控制。
进行这种控制活动的目的是设法使
系统运行中所产生的偏差不致超出允
许范围而维持在某一均衡点上。

对管理来说,控制工作的目的不仅要使一个
组织按照原定计划,维持其正常活动,以实现
既定目标;而且力求使组织的活动有所前进,
有创新,以达到新的高度,提出和实现新的目
标。也就是说,管理的职能活动,通过信息反
馈,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系统。管理活动无始
无终,一面要像控制论中的“控制”一样,使
系统的活动维持在一均衡点上;另一面还要使
系统的活动在原均衡点的基础上。求得螺旋形
上升。全面质量管中推行的PDCA 工作法,实际
上就体现这个特点。

在现代管理系统中,人、财、物等
要素的组合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时间
变化和环境影响很大,内部运行和结
构有时变化也很大,加上组织关系错
综复杂,随机因素很多,处在这样一
个十分复杂的系统中,要想实现既定
的目标,执行为此而拟定的计划,求
得组织在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不进
行控制工作是不可想象的。
信息论
信息论是一门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的
度量、传递和变换规律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
通讯和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传递的共同
规律以及研究最佳解决信息的获限、度量、变
换、储存和传递等问题的基础理论。

信息论将信息的传递作为一种统计
现象来考虑,给出了估算通信信道容
量的方法。信息传输和信息压缩是信
息论研究的两大领域。这两个方面又
由信息传输定理、信源-信道隔离定
理相互联系。

香农被称为是“信息论之父”。人们通
常将香农于1948年10月发表于《贝尔系统
技术学报》上的论文《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通信的数学
理论)作为现代信息论研究的开端。这一
文章部分基于哈里·奈奎斯特和拉尔夫·哈
特利先前的成果。在该文中,香农给出了
信息熵(以下简称为“熵”)的定义:
H = - ∑ pilogpi

这一定义可以用来推算传递经二进
制编码后的原信息所需的信道带宽。
熵度量的是消息中所含的信息量,其
中去除了由消息的固有结构所决定的
部分,比如,语言结构的冗余性以及
语言中字母、词的使用频度等统计特
性。

目前,人们已把早先建立的有关
信息的规律与理论广泛应用于物理
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中去。一
门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变换、
传输、存储、处理、显示、识别和
利用的信息科学正在形成。

信息科学是人们在对信息的认识与利用不断
扩大的过程中,在信息论、电子学、计算机科
学、人工智能、系统工程学、自动化技术等多
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新学科。它
的任务主要是研究信息的性质,研究机器、生
物和人类关于各种信息的获取、变换、传输、
处理、利用和控制的一般规律,设计和研制各
种信息机器和控制设备,实现操作自动化,以
便尽可能地把人脑从自然力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提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信息科
学在安全问题的研究中也有着重要应用。
耗散结构论
 普里高津(I.
Prigogine)教授
于1969年提出耗散结构论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
普里高津认为:混沌与耗散结构代表
了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并证明了耗散
结构理论内核的普遍适用性;第一次
把可逆时间和不可逆时间、无序和有
序、偶然性和必然性、热力学和动力
学、物理学和生物学、自然科学与人
文科学等都带到同一个新框架之内,并
探讨它们相互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
全新的科学观和自然观 。
协同论
 哈肯(H.Haken)教授
于1970年提出协同论
(Synergetics theory)。
突变论

突变论是专门研究不连续现
象的一个新兴学科。它的提
出归功于法国数学家托姆。


托姆曾经荣获菲尔兹奖章。该奖在
多方面可和诺贝尔奖相比,是当今中
青年数学家可望获得的最高奖赏。
300多年来,数学家可利用的绝大多
数技巧是对连续性态作定量研究。这
些方法主要是以牛顿和莱布尼茨时代
就很熟悉的微积分学为基础的。而不
连续性态的研究就显得薄弱得多、落
后得多。
 自然界中一般有两种基本过程:
一种是连续的或“光滑的”变
化,另一种是不连续的或“突
然的”变化。
 7种初等突变。
 量变与质变(突变,灾变)。
混沌学

自组织现象作为崭新的科学范例,
使人们可以设想出有序如何从无
序中产生,以及可在何种程度上
加以探索和研究。混沌学的问世,
也大大改变了我们对复杂性的看
法。它是在科学前沿探索中多学
科交叉的产物。
 混沌学中的四对基本辩证科学
范畴是:
“确定”与“随机”、“有序”
与“无序”、“简单”与“复
杂”、“线性”与“非线性”,
它们都从相反相成的角度丰富
和发展了传统西方辩证法的内
涵和意义。
模糊数学方法
以1965年札德(L.A.Z)的奠基性论驻著
《模糊集合》的发表为起点,经过30
年的发展,这一学科在理论和应用方
面均取得很大成果。它的产生和发展
进一步丰富了科学方法论宝库。
谢谢!
再见!
仲鸿生教授的联系方式





电话:0574-88134015;13355946246;
024-86201886;13840265937;
E-mail:[email protected]
信箱:宁波市高校园区学府苑12号楼102室
邮编:3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