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一期企业负责人培训(二)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2010年第一期企业负责人培训(二)

热烈欢迎
参加企业负责人培训的学员们
主讲:郑明炎
13711418338
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2.1 安全管理科学理论
2.2 现代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2.3 生产经营单位现代生产管理技术
2.4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2.5 企业安全文化
2.6 工业安全技术
2.7 职业卫生工程技术
2.1 安全管理科学理论
2.1.1 管理科学与安全管理
管理:为了实现预定目标,
按照一定的原则,通过科学地计
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群
体的活动,以达到个人单独活动
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而开展的各项
活动。
安全管理:企业经营者、生产管
理者和全体员工,为了安全生产目标,
按照一定的安全管理原则,科学地计
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全体员
工安全生产的活动。
实现现代企业安全科学管理,
需要研究安全管理科学,研究安
全管理的理论、原则、模式、方
法、手段、技术等。
无论是政府、生产经营单位责任人、
或是安全专业人员,都要掌握安全管理的基
本理论和方法,并有效地应用安全生产管理
实践中。
1.安全科学与安全管理学
安全管理学:包括安全信息系
统、劳动保护管理、风险分析、事
故管理、 工业灾害控制等分支学科。
安全管理工程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最基本
的安全手段。
人类三大安全对策:
安全工程对策[本质安全化]、安全
教育对策[人因安全素质]和安全管理对策
[既涉及物的因素也涉及人的因素。
安全管理对策是预防事故的“三
大对策”的重要方面。
2.安全管理技术的发展
a.从管理对象的角度看:
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
安全管
理等同
于事故
管理
强化隐
患的控
制、消
除危险
b.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看:
由早期的事故后管理发展到上世纪60年
代强化超前和预防型管理。
事故后
管理
协调安全系
统中人—
机—环境等
因素
c.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看:
由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发
展到现代的科学管理。
(海因里希)
1:29:300安
全管理法则
安全系统工
程、安全行
为科学、安
全经济学等
d.从管理技术方法的角度看:
传统的行政
手段、经济
手段、以及
常规的监督
检查
基本的标准
化、规范化
管理
现代的法治
手段、科学
手段和文化
手段
以人为本、
科学管理的
技巧与方法
3.推行现代安全管理
A. 现代安全管理科学的理论和
方法:
安全哲学原理;事故致因理论;
无隐患管理法;故障树分析;PDCA
循环法等。
B.推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意义
和特点:
要变传统的单因素安全生产管理
模式为现代的综合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要变传统的单一事故事后管理模
式为现代的事件分析和隐患管理与事后
的事故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要变传统的把从业人员只作为
被管理的对象的思维模式为现代的
既把从业人员作为被管理的对象更
把从业人员作为安全生产管理动力
的思维模式;
要变传统的静态安全生产管理
方法为现代的安全生产静态管理与
动态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要变过去只顾生产经济效益的安
全生产辅助管理思路为现代的效益、
环境、安全生产的综合效果的管理思
路;
要变传统的被动、辅助、滞后的
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为现代的主动、本
质、超前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本质安全: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加以研究并
得到采用的,能从根本上消除控制危险、危害,防
止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技术措施)
要变传统的外迫型安全生产
指标管理为外迫型安全生产指标
管理与内激型安全生产目标管理
相结合的综合管理。
2.1.2 安全系统科学原理
系统科学最基本的理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
息论
用系统论来指导认识安全管理的要素、关
系和方向;
用控制论来论证安全管理的对象、本质、
目标和方法;
用信息论来指导安全管理的过程、方式和
策略。
1.安全系统论原理
系统原理:运用系统理论对管理
进行系统分析,以达到科学管理的优
化目标。
安全活动既是一种消费活动(以
生命与健康安全为代价),也是一种
投资活动(以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发
展为目的)。
安全系统论研究两个系统对象:
事故系统和安全系统
1.事故系统
2.安全系统
安全科学、安全工程技术学科的任务:
实现安全系统的优化。
安全管理更是控制人、
机、环境三要素,以及协
调人、物、能量、信息四
元素的重要工具。
2.安全信息论原理
1)安全信息的概念
安全信息是安全活动所依赖的资源。
安全信息:安全标志、安全信号、
各种事故的统计分析。
安全管理是借助于大量的安全信息
进行的管理,其现代化水平决定于信息
科学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程度。
2)安全信息的功能
是企业编制安全管理方案的依据;
具有间接预防事故的功能;
具有间接控制事故的功能。
3)安全信息的分类
A.从信息的形态划分:
一次信息:原始的安全信息(事故
现场等)
二次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过的安全
信息(法规、标准、报告等)
B.从应用的角度划分:
生产安全状态信息:生产安全信
息(安全意识、安全技术水平、遵章
守纪、人员及设备连续工作时间等)、
生产异常信息(违章、工具缺陷等)、
生产事故信息。
安全生产活动信息。
安全指令及政策信息(隐患整改
通知等)。
4)安全信息应用的方式、方法
安全信息应用的方式:依据安全管理
的需要,运用安全管理规律和安全管理技
术,而确立的对安全信息进行应用管理的
形式。
安全管理记录、安全管理报表、安全管理登记表、
安全管理台帐、安全管理图表、安全管理卡片、安全管理
档案、安全管理通知书、安全宣传信息等九种。
安全信息采集的方法:收集安全管理
情报等。
3.安全控制论原理
1)一般控制论原理
四个要素:
控制者(管理者或领导者)、控制对象
(人、财、物、时间等)、控制手段和工具(组
织机构、管理法规、计算机等)、控制成果。
三个基本步骤:
建立安全生产的判断准则和标准
(安全评价);
衡量安全生产实际管理活动与预
定目标的偏差;
采取相应安全管理、安全教育以
及安全工程技术等纠正不良偏差或消
除隐患的措施。
2)安全管理的一般性控制原则
闭环控制原则、分层控制原则、
分级控制原则、动态控制原则、等同
原则、反馈原则。
3)安全管理策略的一般控制原理
系统整体性原理、计划性原理、效
果性原理、单项解决的原理、等同原理、
全面管理的原理、责任制原理、激励原
理、优化干部的原理。
4)预防事故的能量控制原理
事故的本质是能量的不正常转移。
5)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工程技术
原理
消除潜在危险的原理、降压潜在
危险因素数值的原理、冗余性原理、
能量屏障原理、距离防护原理、时
间防护原理、薄弱环节原理、坚固
性原理、个体防护原理、代替作业
人员的原理、警告和禁止信息原理。
2.2 现代生产经营单位
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2.2.1 宏观、综合的安全生产模式
模式是事物或过程系统化、规范化
的体系。
1.国家宏观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20世纪90年代: 企业负责、行业管
理、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 ;
加入WTO后:五方运行模式,
即:政府监管与指导、生产经营单
位实施与保障、从业人员权益与自
律、社会各界监督与参与、中介机
构支持与服务。
2.生产经营单位综合安全生
产管理模式
把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安全、
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进行综合管
理。
2.2.2 对象化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1. “以人为中心”的生产经营单
位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把管理核心对象集中于生产作业人
员。
2. “以管理为中心”的生产经营
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一切事故原因来源于管理缺陷。
2.2.3 程序化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1.事后型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事故和灾难发生后进行亡羊补牢 )
2.预防型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主动积极地预防事故或灾难发生)
2.3 生产经营单位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技术
2.3.1 综合安全生产管理技术
1.安全生产科学管理原则
生产与安全统一的原则(谁主管、谁负责);
“三同时”原则(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
入生产和使用);
“五同时”原则(计划、布置、检查、
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要同时计划、布置、检
查、总结、评比安全生产工作);
安全否决权原则。
2.严密的群众安全生产监督
3.科学的安全检查
要根据系统原理的方法开展。
安全检查方法:
(1)经常性检查:日查、周查和月查;
(2)定期安全检查:季节性检查、全年检
查等
(3)专业性检查:电气检查、防火检查等;
(4)群众性检查。
采用安全检查表是一种科学的检查方法。
特点:
(1)检查项目系统、完整;
(2)检查执行情况,得出准确的评价;
(3)采用提问的方式,有问有答;
(4)编制安全检查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系
统安全分析的过程。
安全检查表的分类:
1.定性检查表
2.半定性检查表
3.否决型检查表。®
2.3.2 安全评价技术
1.安全评价概论
三层含义:
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
量分析;
从数量上说明分析对象的安全程度;
安全评价的目的:寻求事故率最低、
损失最小、安全投资最优。
安全评价的一般过程:辩识危险
性,评价风险,采取措施,直到达
到安全指标。
2.生产经营单位安全评价的主
要类型
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安全验
收评价、安全现状综合评价、专项
安全评价。
2.3.3 人因安全管理
1.人的可靠性分析与评价
人的可靠性:使系统可靠或正常
运转所必须的人的正确活动的概率。
定性分析(人为失误隐患的辨识)
定量分析(人为失误概率)
2.行为抽样技术
通过对员工作业过程的抽样调
查,了解操作过程中的失误或差错
状况,其目的是有效控制人的失误
率。
3.安全行为“十大禁令”
2.3.4 物因及隐患安全管理
1.现场危险源“无隐患”管理
事故隐患:指作业场所、设备
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
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
危险源: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的
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能造成人员
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
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转化为事故的部
位、区域、场所等,是爆炸的源头。
隐患分为:一般隐患、重大隐患、
特别重大隐患(死亡10人以上,或经
济损失500万元以上)。
事故金字塔
对具体的隐患进行评估分级
2.电气操作工作票制度
(准许在电气设备或线路上工作的书面命令)
3.高处作业工作
票
四级:
一级:2-5米;
二级:5-15米;
三级:15-30米;
四级:>30米。
4.动火作业工作票
5.进
入设备作
业票制度
进入
设备作业
易发生缺
氧、中毒、
窒息和火
灾爆炸事
故。
6.破土
作业票
企业
内部的地
面开挖、
掘进、钻
孔、打桩、
爆破等。
2.3.5 环境因素安全管理
1.有害作业分级管理
五级:0级(安全)、1级
(轻度)、2级(中度)、3级
(重度)、4级(极重度)(1996年
作出规定要消灭4级危害岗位)。
2.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
实施安全生产:“三同时”
3.作业环境防止中毒窒息规定
十条规定:
4.作业环境防止静电危害规定
十条规定:
2.4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2.4.1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产生背景
及作用
1.OSHMS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
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自律性的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保护的
管理制度;第三方认证;企业建立职业安
全健康管理体系是当前市场经济国家,尤
其是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方法;职
业安全健康体系可适用各类风险和各种规
模的企业)
▓三项体系认证制度的产生背景
ISO9000
ISO14000
18000
二战后, 1947年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87年以前制定的标准全部为产品、工艺、方法、材料、检测等技术
标准 )
1987年颁布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
(第一个国际管理标准)
1996年9月1日颁布IS014000系列标准
2001年颁布了ILO/OSH2001
(18000)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
2001年12月20日,国家经贸委颁布
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
同时配套颁布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
系指导意见”。
▓我国积极推行18000认证的必要
a. 各类伤亡事故的总量大:
2000年全国发生伤亡事故83万起,
死亡11.7万人;2001年,死亡人数达
13万人。
b.特大、重大事故频繁发生
c.职业危害状况令人担忧:
全国有50多万个厂矿不同程度地存
在职业危害,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
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有2500万人以上。
1998年全国共发生职业病患者16 869人
d.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及社会稳定
2.实施0SHMS的作用
(1)推动职业安全健康法规和标准
的贯彻执行;
(2)促进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水
平的提高;
(3)促进我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标
准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消除贸易壁垒;
(4)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提高综合竞争力;
(6)有利于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
(要求全员安全培训)
2.4.2 OHSMS的管理要素
(GB/T28001—2001)
OHSMS标准包括三个部分:
1.“范围”:对标准的意义、适用
范围和目的作了概要性陈述;
2.“术语和定义”:
对涉及的主要术语进行了定义;
3.“OHSMS要素”:
18个基本要素:
6个一级要素、15个二级要素。
OHSMS的特征:
系统特征,先进性特征,动
态性特征,预防性特征,全过
程控制特征。
2.4.3 企业如何建立OHSMS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与环境、
质量管理体系有着共同的管理原则,
所以在体系建立上也有许多相似之
处。
步骤:
(1)领导决策:
领导层对必要性的认识;需要
资源投入。
(2)成立工作组:
成员来自各个部门。
(3)人员培训:
对工作组进行OHSMS及相
关知识的培训,对内审员的
培训。
(4)初始状态评审:
建立评审组(由员工组成或请咨
询人员或两者兼有)。
对组织过去和现在的职业安全卫
生信息、状态进行收集、调查与分析,
识别和获取现有的适用于组织的职业
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
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5)体系策划与设计:
(6)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文件编制
体系文件还需要在体系运行
过程中定期、不定期的评审和修
改,以保证它的完善和持续有效。
(7)体系试运行
试运行的目的:在实践中检验
体系的充分性、适用性和有效性。
(8)内部审核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者代表应
亲自组织内审。
可请外部专家参与或主持审
核。
(9)管理评审
管理者代表应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供
最高管理者评审;
最高管理者应对试行阶段的体系整
体状态做出全面的评判,对体系的适用
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做出评价。
依据管理评审结论,可以对是否需
要调理、修改体系做出决定,也可以做
出是否实施第三方论证的决定。
2.4.4 OHSMS的审核与认证
1.OHSMS的审核
A.按侧重的主题事项划分:符
合性审核、应负的责任审核和OHSMS
审核等。
B.按审核方和受审方关系分:
第一方审核、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
核。
审核的目的:确定OHSMS
是否符合审核准则;是否得到
了正确的实施与保持;发现可
予改进的领域;等等。
审核的时机:
第二方审核的初审一般是在签
订合同前;
第三方审核的初审一般是在受
审方已准备进行认证,并提出正式申
请后进行;
监督审核为论证后在体系建立
并正常运行六个月以后进行。
2.OHSMS的认证
OHSMS论证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必
由之路。
OHSMS认证是在企业外部机构的
帮助下,根据指导意见,建立运行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这是建立
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自我规
范、自我完善的长期机制的必由之
路。
意义:
1.表明组织或企业建立了适应现代社
会要求的OHSMS和机制;
2.证明组织或企业在安全生产保障和
事故预防的能力方面达到了较好的水平;
3.作为国际社会的通行惯例,在OHS管
理方面,企业获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
行证”。
2.5 企业安全文化
2.5.1 安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安全文化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核
工业领域。
1986切尔诺贝利→1986美国
NASA→1988“核电的基本原则”→1991国
际原子能机构“75-INSAG-4”报告首次使
用“安全文化”概念。
我国1992年出版《核安全文化》一书
→1993年拓宽到全民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发展
2.5.2 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定义
狭义定义之一:
安全文化是社会和企业文化的一
部分,特别是以企业安全生产为研究
领域,以事故预防为主要目标。
广义定义之一:
安全文化是人类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
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
物态的总和。
结论:安全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人类对安全的认识和行为,与
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2.5.3 安全文化的范畴
1.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
包涵安全观念文化(精神
层)、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
理文化(制度层)、安全物态
文化(物质层)。
安全观念文化:
预防为主的观念;安全也
是生产力的观念;安全就是效
益的观念等。
安全行为文化:
进行科学的安全思维;
强化高质量的安全学习;执
行严格的安全规范等。
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文化:
管理文化指对社会组织(或企业)
和组织人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
性影响和作用,它集中体现观念文化
和物质文化对领导和员工的要求。
安全物态文化:
是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
是形成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
条件。
2.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
企业有五种安全文化的对象:
法人代表或企业决策者、企业生产
各级领导、企业安全专职人员、企
业员工、职工家属。
不同的对象要求有不同的安
全文化内涵。
3.安全文化的领域体系
从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出
发,安全文化涉及的领域体系分为企
业外部(家庭、社区、生活娱乐场所
等)社会领域的安全文化和企业内部
(厂区、车间、岗位等)领域的安全
文化。
2.5.4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文化
建设模式
模式是研究和表现事物规律
的一种方式。它具有系统化、规
范化、功能化的特点。它能简洁、
明确地反映事物的过程、逻辑、
功能、要素及其关系,是一种科
学的方法论。
2.5.5 生产经营单位文化的建设与
实践
1)班组及职工的安全文化建设
三级教育、全员教育、持证上岗
等。
2)管理层及决策者的安全文
化建设
全面安全管理、三同时、定
期检查制、应急预案对策等。
3)生产现场的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标语、安全标志、事故警
示牌等。技术及工艺的本质安全
化、三点控制(事故多发点、危
险点、危害点)等。
4)生产经营单位人文环境的
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宣传墙报、安全生产月
(日、周)、事故报告会等。
体
2.5.6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文化的载
安全文化活动室、宣传橱窗、各
种协会、安全刊物等。
安全文艺活动、文艺晚会、应急
训练、安全表彰会等。
安全文化载体是安全文化的重要
支柱。安全文化建设需要通过安全文
化载体来体现和推进。
国外安全文化研究与应用现状
一、工业领域安全文化发展现状
有关安全文化的表征
1.政府组织
①政府的安全承诺
②法规的制定机构
2.运营组织
(1)合作水平
①在合作水平上的安全政策
②在合作水平上的安全实践
(2)工厂水平
a、强调安全
b、职责的确定
c、经理人员的遴选
d、工厂管理与规章制度的关系
e、安全绩效的审查
f、培训
g、工作岗位的实践
h、管理人员现场监督
(4)一种(事件)报告性的文化(含3个问题)
(5)反对不安全行为和条件(含3个问题)
(6)一个(安全)自学习的组织(含4个问题)
(7)基础性的问题:交流、明确的优先
性事务和组织(含4个问题)
组织机构可以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自我
测试,以明确自己在安全文化发展上所处
的位置,为进一步发展找准方向。
二、安全文化理论研究的进展
1.安全文化的定义
安全文化是由一个组织的各层次、各群体中的每
一个人所长期保持的,对职工安全和公众安全的价值
及优先性的认识。它涉及到每个人对安全承担的责任,
保持、加强和交流对安全关注的行动,主动从失误的
教训中努力学习、调整和修正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并
且从坚持这些有价值的行为模式中获得奖励等方面的
程度。
2.如何对一个组织的安全文化状
况进行评价
安全文化至少有5个通用的表征,包括组织
的承诺、管理参与程度、员工授权、奖惩系统和
报告系统。
安全文化的组织承诺就是由组织
的高层管理者对安全所表明的态度。
管理参与的程度是指高层和中层
管理者亲自参与组织内部的关键性安
全活动的程度。
员工授权是指组织有一个“良好
的”授权予员工的安全文化,并且确
信员工十分明确自己在改进安全方面
所起的关键作用。
奖惩系统就是指组织需要建立一
个公正的评价和奖惩系统,以促进安
全行为,抑制或改正不安全行为。
报告系统是指组织内部所建立的,
能够有效地对安全管理上存在的薄弱
环节在事故发生之前就被识别并由员
工向管理者报考的系统。
IAEA在分析了全世界安全文化快速发展
形势的基础上,认为对安全文化除了在概念
上应该明确以外,还应该对其在实际应用中
的效果有更加明确的评价方法,因此在1994
年(1996年进行了修订)制定出了用于评估安全
文化的方法和指南——《ASCOT指南》
(Assessment of Safety Culture in
Organizations Team Guidelines)。该指南明
确提出:在对安全文化进行评价时,应该考
虑到所有对安全文化产生影响的组织机构的
作用,因此除了核电运营组织以外,政府组
织、研究和设计组织都应该被包括在考虑范
围内。
国外安全文化研究与应用现状
安全文化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
由国际核安全领域的专家提出后,经
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被世界各
个国家、各种行业的安全界所广泛接
受并得到应用,例如在交通运输(包
括航空、道路、铁路、海上等)、建
筑、化工、采矿等危险性较大的行业,
甚至在军事、医疗等领域都普遍引入
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方法。
2.6 工业安全技术
工业安全技术是研究人类
在生产或生活中,在防御各种灾
害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以保证人
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减少
物质财富损失为目的的安全技术
理论及专业技术手段的综合学科。
2.6.1 机械安全技术
1.机械事故
机械作业过程发生的事故通常是对人身体造
成机械伤害。机械伤害是机械能作用于人体的伤
害。
机械伤害人体最多的部位是手。
易于造成机械伤害事故的设备有
冲压机械、木工机械、金属切削机械
和起重运输机械等。
形成机械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2.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理
一般机械伤害事故的预防:
持证上岗,严格执行有关规章
制度,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严
禁无证人员开动机械设备等。
流动式起重机作业安全措施:
1)流动式起重机起吊重物作业时安
全措施:
2)流动式起重机起升和行走时的安
全措施:
机械手外伤的急救原则:
2.6.2 电气安全技术
1.电气安全基本知识
我国电气安全的形势十分严峻。
在非矿山企业,触电事故在各
类工伤事故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
10%,所列依次由80年代末期的第4
位上升为近两年的第2位。
就用电量而言,我国大约
每用电不到2亿千瓦小时即死亡
1人,而技术先进国家每用电30
亿一40亿千瓦小时才死亡1人。
我国电气火灾也呈上升
趋势,电气火灾已经超过火
灾总数的20%。雷电、静电
及其他电气事故也比较严重。
电流对人体伤害的两种类型:
电击和电伤。
2.电气事故规律
a.单相触电;
b.两相触电;
C.跨步电压触电 。
常见触电事故的主要原因 :
3.电气安全措施
2.6.3 防火防爆技术
1.防火防爆基本知识
物质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
①可燃物;②助燃物;③着火源。
发生爆炸的浓度极限、爆炸温度
极限、 爆炸的上限和下限 。
2.火灾事故的规律
火灾按着火可燃物类别,分为五类:
A类火灾:指普通固体可燃物质火灾。
可用水型、泡沫、ABC干粉灭火器。
B类火灾:指可燃液体火灾。
可用干粉、二氧化碳、泡沫(油类可用,
但水溶性可燃液体不能用)灭火器。
C类火灾:指可燃气体火灾。
可用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器。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
可用金属专门灭火器、石墨粉或干
砂掩盖。
E类火灾:指带电物体燃烧的火灾。
电气火灾一般可用干粉灭火器或二
氧化碳灭火器扑救。
引起火灾的原因很
多,人的不安全因素是
最主要的,大多数的事
故都是因为人的思想麻
痹而造成的。
产生生产性火灾的主要原因 :
(1)违反电气安装规定 ;
(2)电气设备故障;
(3)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4)乱扔未熄灭的烟头、火柴
杆,违章吸烟等;
(5)用火不慎;
(6)自燃;
(7)自然原因。
3.灭火的基本方法:
1)隔离法:
将可燃物与着火源隔离开,阻
止可燃物的进一步燃烧。
2)冷却法:
将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
下,使燃烧停止,或者将临近着火
场的可燃物温度降低,避免产生新
的燃烧条件。
3)窒息法:
消除助燃物(空气、氧气或
其他氧化剂),使燃烧停止。
4)化学抑制法:
灭火剂参与了燃烧的氧化
反应而破坏了燃烧反应的条件。
4.爆炸事故的规律
爆炸的主要特征是压力的瞬时
急剧升高
爆炸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可
以分为三大类:
(1)核爆炸;
(2)物理性爆炸;
(3)化学性爆炸。
粉尘爆炸是一种较为多见的化学性
爆炸
常见的起爆火源
防止可燃物化学性爆炸三个基本条
件的同时存在,是防止化学性爆炸的基
本原理。
4.防火防爆的安全措施
防火防爆安全原则:
一是预防,二是限制。
所谓预防,是指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采
取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采取的措施有
“替代”。
所谓限制,是指防止灾害扩大,当灾害
或事故发生以后,采取措施使其局限于某
一部位不致形成灾害性事故或减小灾害事
故的影响范围和后果。限制的主要措施之
一是“隔离”。
防火工作的主要内容:
①建立健全防火制度和组织;
②加强宣传教育与技术培训;
③加强防火检查,消除不安全
因素;
④认真落实防火责任制度;
⑤配备好适用、足够的灭火器
材。
2.6.4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
1.锅炉压力容器基础知识
按蒸汽压力分为:
低压锅炉:0.1MPa<P<1.6MPa
中压锅炉:1.6MPa≤P<10MPa
高压锅炉:l0MPa<p<100MPa
超高压锅炉:P≧100MPa
2.锅炉事故涵义
锅炉运行中因锅炉受压部件、
附件或附属设备损坏,造成人身伤
亡,被迫停炉修理或减少供汽、供
热量的现象叫锅炉事故。
3.锅炉爆炸原因
4.压力容器爆炸的危害
1)碎片的破坏作用;2)冲击波危害;3)
有毒介质的毒害;4)可燃介质的燃烧及二次空间
爆炸危害。
5.锅炉及压力容器事故预防措施
锅炉、压力容器使用时必须进行登记
2.6.5 高处作业安全技术
1.基本概念及认识
高处作业是指凡在坠落高
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
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
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
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
国家标准规定R值与h值的关系是:
(1)h=2—5m时,R为2m;
(2)h=5—15m时,R为3m;
(3)h=15—30m时,R为4m;
(4)h>30m时,R为5m。
高处作业可分为四个等级,即:一级:
2—5m;二级:5m—15m;三级:15m—
30m;四级:30m以上。
特殊高处作业八类:
(1)强风高处作业(阵风六级,风速
10.8m/s);
(2)异温高处作业;
(3)雪天高处作业;
(4)雨天高处作业;
(5)夜间高处作业;
(6)带电高处作业;
(7)悬空高处作业;
(8)抢救高处作业。
2.高处作业事故规律
高处坠落的主要类型有:(1)
因被蹬踏物材质强度不够,突然
断裂;(2)高处作业移动位置时,
踏空、失稳;(3)高处作业时,由
于站位不当或操作失误被移动的
物体碰撞坠落等。
高处坠落的主要原因是:(1)
作业人员缺乏高处作业的安全技
术知识或违章作业;(2)防高处坠
落的安全设施、设备不健全以及
缺乏个人防护。
3.高处作业安全措施
(1)用好安全“三宝”。安全帽;
安全带;安全网。(2)做好“四口”
防护。楼梯口、电梯口、预留洞口
和出入口(也称通道口)。(3)做好
“五临边”的防护。(4)严把脚手架
的十道关。
2.6.6 土石方作业安全技术
1.事故规律及特点
2.土石方工程安全措施
2.7 职业卫生工程技术
2.7.1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
1.职业卫生工程技术的作用
职业卫生旨在促进和维持职业工
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幸福上的最高质量;
防止在工人中发生由其工作环境所引起
的各种有害于健康的情况;保护工人在
就业期间免遭由不利于健康的因素所产
生的各种危险,使工人置身于一个能适
应其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职业环境之中。
总之,要使每个人都能适应予其工作。
2.作业环境中有害于人体
健康的因素
接触生产性毒物,可能引
起各种职业中毒,如汞中毒、
苯中毒等;长期接触生产性粉
尘,可能引起各种尘肺,如矽
肺、石棉肺、煤肺等。
作业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有:
(1)化学因素,包托生产性粉尘和
生产性毒物。
(2)物理因素,包括不良气象条件
与异常气压(如温度、湿度、压力过高、
过低)、噪声与振动、电磁辐射(包括
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3)生物因素,即细菌、病毒等致
病生物体。
3.职业病及其预防
凡在生产劳动的职业活动中,由
各类职业危害因素引起的疾病,在
广义上均可称为职业病。
预防职业病的主要措施
2.7.2 工业防尘技术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
产生并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
的固体微粒。
尘肺:工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
吸人一定量粉尘可以引起肺组织
纤维化为主的疾病。是一种不可
逆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
率离的特点。
要从根本上解决粉尘危害,必
须在技术、组织管理、个人防护、
卫生保健四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1.工艺措施。
a.突出治本措施。
首先应当采取使生产过程不产生粉
尘危害的治本措施,其次才是产生
粉尘后通过通风等措施减少粉尘危
害的治标措施。
b.开发防尘产品取代产尘老
设备。
c.改进通风系统对尘源进行
有效控制。
2.尘源控制措施。
a.湿式作业。
b.密闭措施。
c.通风除尘。
d.消除二次尘源。
3、其他措施。
a.个体防护。
b.建筑措施 。
c.重视对呼吸性粉尘的治理。
可采取减尘、降尘、排尘、捕尘等
技术措施对呼吸性粉尘进行治理。
2.7.3 工业防毒技术
1.基础知识
1)生产性毒物及其来源
在工业生产中,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称为生产性毒物或工业毒物。
毒物的主要来源:生产原料、中间产
品、成品、辅助材料、副产品及废弃物、
夹杂物及其他。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常以气体、
蒸汽、粉尘、烟和雾的形态存在并污染空
气环境。
2)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生产性毒物进人人体的途径有
三:即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
3)接触生产性毒物的途径
原料的开采和提炼、材料的搬
运和贮藏、材料加工、化学反应、
操作、生产中应用及其他。
进入有毒场所作业时,作业环
境内的有毒气体不应超过国家规定
的职业卫生标准。含氧量控制在
19—21%。
2.预防职业中毒的措施
1)组织管理措施
2)技术措施
3)个人防护
4)卫生保健措施
2.7.4 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
1.噪声基础知识
1)生产性噪声及其来源
生产性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
的一切声音。
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
电磁性噪声。
2)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在噪声环境中工作,容易感觉
疲乏、烦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反
应迟钝、准确性降低,直接影响作业
能力和效率。
2.防止噪声的措施
控制和消除噪声源、阻断噪声传
播 、卫生保健措施。
3.振动基础知识
4.预防和控制振动危害措施
2.7.5 辐射防护技术
1.辐射防护基础知识
1)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人体受到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后,可以
产生各种对健康有害的生物效应。
按效应出现的空间特点分为躯体效应、
遗传效应和胚胎效应。
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为急性效应和慢性
效应,或近期效应和远期效应;
按发展规律分为随机效应和非随机效应。
2)非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
影响
非电离辐射对机体的主要作用,
是对眼睛的损害,引起中枢神经
和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障碍和对
生殖功能的损害。主要症状为神
经衰弱综合症,以头昏、乏力、
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
2.辐射防护技术措施
谢
谢 !
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