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下載活動簡報
最遙遠的距離
談親密關係暴力之今昔
國立東華大學 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系
退休教授
陳若璋
1
親密關係暴力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
•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定義「親密關係暴力」
– 涵蓋家庭、婚姻、同居、約會等不同親密關係中所
存在的暴力問題(Harvey, García-Moreno, & Butchart, 2008)
– 可分為四種不同的形式:
•
•
•
•
肢體暴力(physical violence)
性暴力(sexual violence)
情緒虐待(emotional abuse)
高壓控制(controlling behaviour)
(García-Moreno, Jansen, Watts, Ellsberg, & Heise, 2005)
2
親密關係暴力型態
• Ann Ganley (1995) :
由成年人或青少年對其親密伴侶所採用的攻擊與
強制的行為型態,包括
• 身體的:如用刀子砍她
• 性方面的:如非自主性行為
• 心理上的攻擊:如『你什麼都不是』、
『你是白癡』
• 經濟上的強制:如把錢通通給我交出來
3
親密關係暴力嚴重性與發生率
•
•
•
•
•
•
•
1999~2001通報案件由12,836增加至29,368件
緊急安置由57增加至1,307件
2003年的全省通報數量為42,409件
台灣有35%的婦女每天生活在婚姻暴力的恐懼
中
95%報案的家庭暴力案件,施虐者都是男性。
美國醫學估計30%以上的緊急醫療救護的女性
都是因為家庭暴力。
每年有將近三、四百萬女性都被丈夫或同伴重
毆。
每年有將近1300名女性被丈夫或同伴殺害。
4
親密關係暴力之盛行率
家庭 / 同居暴力
• 受害人
• 加害人
年
性別
全國合計
年
性別
全國合計
2006
男
48474
2006
男
11763
女
7395
女
50472
合計
57410
合計
63274
男
50948
男
14202
女
9300
女
52773
合計
62293
合計
68421
男
56068
男
16508
女
11505
女
57276
合計
70040
合計
75438
2007
2008
2007
2008
5
註:遺漏值未列出
美國及台灣家暴之立法源起
美國
• 1960年代有女性進入法學院及法律界,並結合社會
運動,阻止婚暴
• 1970年代爭取平等就業權及反對家庭暴力與性暴力
• 1975年由律師界展開美國家庭暴力之立法工作
• 1994年美國國會制定「對婦女暴力法」(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ct )
台灣
• 1996年6月24日,立法院通過,總統公布施行「家庭暴力防治
法」
6
婚姻暴力的特性-暴力循環論
• Lenore Walker 所撰的劃時代鉅作《The
Battered Women》 (1979)。
• 提出「被毆婦女症候群」及「暴力循環論」
(cycle of violence) 。
7
暴力循環圖
• 爆發期
•
•
•
•
•
蜜月期
張力會一直持續
漸增,直到這一
暴力循環被切斷
緊張形成期
(引自walker)
8
暴力循環論
• 第一階段:「緊張形成期」
•
•
•
•
•
•
•
有潛在衝突
施暴者感覺有權利控制家庭的一切
認知其行為是錯的
害怕暴力會讓配偶離開他
經由虐待行為繼續控制妻子
沒有安全感
過度的佔有慾、妒忌。
9
暴力循環論
• 第二階段:爆發期:
• 緊張關係達到最高峰
• 施虐者似乎失去控制
• 一旦暴力爆發,初期階段的緊張就被釋放出來。
• 第三階段:蜜月期:
•
•
•
•
施虐者知道他的行為過於離譜
表現出悔悟、迷人及仁慈的一面
表示難過,乞求配偶原諒他的所作所為
表現出十分誠摯的樣子
10
台灣婚姻暴力循環圖
家人感到無助,
只好讓女兒回到丈夫的家
丈夫追到妻子娘家,
婚姻暴力,
威脅與恐嚇或承諾妻子
與其家人
丈夫毆打妻子
妻子回到娘家
(引自湯靜蓮修女)
11
暴力的嚴重性會逐漸升高--螺旋狀的暴力
• Edleson(1992)將婚姻暴力現象加上施暴的強度及
循環的間距視為一種螺旋狀的暴力 (spiral
violence)
• 螺旋狀指的是-此種循環是短期的,且是非暴力的
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循環
暴力會被強化而更加深
有重覆循環的現象
12
親密關係暴力所帶來之影響
• 生理傷害
– 身體外傷──瘀傷、割傷、裂傷、出血
– 生理機能受損──腦震盪、身體傷殘
• 心理傷害
– 身心症狀
– 依賴、順從、低自我評價、軟弱、 無助感
– 自我否定及失去自我認同
– 被毆婦女症候群
13
被毆婦女症候群
• Walker(1979)訪問120位受虐婦女,發現其特質有:
1.低自尊
2.相似受虐關係
3.傳統主義者
4.應對被毆打負責
5.罪惡感重,否認有恐懼/憤怒情緒
6.身心症
7.強烈習來無助感
8.類似PTSD症狀
14
校園親密關係暴力(IPV)之案件數
處理過IPV工作者
1.主任/組長
回收份數
案件數
平均
案件數
38份
91件
2.39件
(91/38)
2.實務工作者
65份
138件
2.12件
註:本研究調查之時間範圍:民國96年9月~98年8月,共兩年
15
校園IPV案件呈循環現象
由實務工作者填答(n=138):
一次暴力行為:32案件;
多次暴力行為:102案件
呈現暴力循環之現象
註:實務工作者之案件中有4案件因漏答,無法確認為單次/多次暴力
16
校園IPV個案人數
全體
加害者
受害者
全體
177 人
69 人
97 人
男
67 人
54 人
8人
女
110 人
15 人
89 人
加害者男:女=3.6:1
受害者女:男=11.1:1
註:1.以實務工作者所填答138份案件,所反映之加/受害者人次
2.一個案件可能有數名加/受害者,故全體人數多於案件數
3. 因有遺漏值,故加/受害者人數相加後與總個案數不相等
17
33起校園IPV案件之加 / 受害者性別
加害者
男
女
男&女
1
2
0
女
19
3
1
男&女
0
0
0
受害者 男
18
暴力衝突行為類型
類型
處理過人
次
高壓控制
210
肢體暴力
182
情緒虐待
169
性暴力
42
註1:147名實務工作者,處理138件案件,共處遇177名個案
註2:在四個類型中,各有數種不同的暴力行為,
19
因此將一類型暴力行為之處理過人次累加後,超過處遇過個案數。
暴力衝突行為類型
高壓控制
210人次
70人
56人
33%
27%
資 不允許親密他人與朋友來往
料
為 跟蹤
實
務 假借怪力亂神之話語來控制親密他人
工
作 肢體暴力
者
填 將親密他人摔到牆邊或推倒在地
答
之 對親密他人摔擲傷人之物品
人
次 揚言或威脅要殺死親密他人
44人
32人
8人
21%
15%
4%
※
必須隨時知道親密他人之行蹤
不斷地打電話或是傳簡訊給親密他人
掐親密他人脖子
拿刀子或其他武器攻擊對方
遺漏值
182人次
58人
32%
55人
29人
30%
16%
28人
9人
15%
5%
20
3人
2%
暴力衝突行為類型
情緒虐待
※
資
料
為
實
務
工
作
者
填
答
之
人
次
羞辱且謾罵親密他人
以自傷方式來威脅親密他人
故意破壞屬於對方的重要物品或虐待寵物
爭執時,將親密他人獨留於危險場所而離去
性暴力
用非暴力的手段,堅持發生性行為
使用暴力以發生性行為
不顧對方的要求,仍不避孕而進行性行為
威脅將散播親密之照片
猥褻
169人
次
74人 44%
60人 36%
19人 11%
16人 9%
42人次
13人 31%
11人 26%
9人 21%
6人 14%
21
3人 7%
案例
• 「…掌摑之外…還有掐她脖子,打她的手臂…她
手臂是有瘀青的,嘴角也有…」
• 「男生打女生…(女生)漸漸除了剛開始那種保
護自己之外,開始會拿梳子或筆,往那男生身上
丟,最嚴重的一次是,她就把書桌的椅子往男生
身上扔…再過後她就拿美工刀,又往他身上扔…
男生大概都有閃開,但是他跌在地上…女生就拿
了一把比較長的刀子…她講那是她為了自衛…後
來就往他身上,然後背後劃一刀,然後鮮血直
流…」
22
• 場所:
住處、校園、街頭、家裡
• 武器:
摑掌、勒頸、摔倒、石塊、刀砍傷
23
工作者接觸IPV個案時之現象
• 加/受害者阻抗與否認,以致危險評估及
深入處遇治療難以進行
「…他們就是一直很堅定,很想要趕快離開,就是
一直把整件事情淡化,一直說沒有事,然後說我
們一直幹麻要介入他們的感情…」
「…問了之後,男同學說『沒事,不用操心,就是
情侶吵架…沒事的。』…」
24
親密關係暴力是伴侶的錯嗎?
• 有個男人打老婆,因為同年紀的鄰居娶了
小他20歲的俏姑娘,而他必須和這黃臉婆
生活一輩子
• 有個公司業務員打他老婆,因為公司女同
事都願意把信用卡給他用,老婆卻不拿錢
給他花
25
是配偶的錯嗎?
• 有個男人虐待他的老婆,因為她的姪子們破壞了
好好的一個野餐。他怪罪於她因為這是她娘家的
人。
• 施虐男人會
--不計一切地保護自己免於身體上的傷害
--免於情緒上的傷害
--對於所有挑戰、失敗都極端的敏感
--害怕失去所擁有的
--盡其所能保住會帶給他快樂及滿足的東西
26
施虐的理由
• 社會文化視婦女為家庭的財產,可以隨意對待(她是我老
婆,我愛打就打,別人管什麼閒事)
• 對女性有不合理信念(女人就是要揍才會聽話;下班回家
就應該有飯吃)
• 表達情緒方式錯誤(生氣時不知如何表達,等累積過頭就
爆發出來)
• 溝通技巧不佳(不會表達自己的真正需求,或學習到錯誤
的表達方式)
• 不會處理壓力(許多丈夫會把工作中的挫折或壓力,發洩
在妻子或子女的身上)
• 過度自卑(許多毆打者,其實心理上是非常脆弱、自卑的)
27
受虐者心路歷程
• 過速成婚
• 不被看好的婚姻
• 第一次挨打
a.家慧丈夫賭博,無固定工作,索取家用時被打
b.小鳳婆媳不和,過快懷孕
c.麗霞丈夫外遇,大伯責備,憤而喝酒時被打
• 挨打引爆點
a.家慧丈夫到處借錢,有經濟壓力,睡眠中被打
b.小鳳丈夫事業失敗喝酒,婆婆挑撥
c.麗霞先生經營小生意,太太動作慢被打,男性沙文主義,
沒兒子
28
受害人為何繼續留在受虐關係?
• 經濟理由: 經濟不獨立、無謀生能力、不甘心失
去共同財產
• 身體或生命安全理由: 不只是威脅、
• 社會期許及角色: 考慮到小孩、丟臉、不見容於
宗教或社會、面子。
• 心理理由: 習得無助、受害者症侯、低自尊、無
足夠支持系統、依賴孤單
• 法律因素: 孩子監護權取得困難、法律知識不足、
訴訟費困難、兩願無法離婚
• 子女因素: 擔心家庭破碎影響子女人格成長、親
子關係的隔離
29
受虐者離開的原因
• 不堪一再受到虐待
• 有庇護、諮商、支持的資源,及重要他人
的支持
• 經濟上有獨立的條件
• 觀念的改變,想要追求自己的天空
• 對婚姻感到絕望
30
IPV受害之相關理論
Jasinski(2001)
• 鉅視導向理論(macro-oriented theories)
– 女性主義理論(Feminist theory)
• 女性在關係中傾向使用自我犧牲的方式來避免關係間產生衝突
– 社會建構理論(Social constructionism)
• 華人文化導致受害者採取妥協的態度因應關係上的問題
– 暴力行為的世代傳遞(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 暴力家庭中成長的兒子易成為毆打者,女兒易成為被毆者
– 社會認同的暴力(Cultural acceptance of violence)
• 暴力之所以得以蔓延到關係中,是由於社會的姑息與背書
31
IPV受害之相關理論
Jasinski(2001)
• 微視導向理論(micro-oriented theories)
– 選擇與改變理論(Choice and exchange theory)
• 假若受害者對於親密他人的財務依賴越高,其離開的可能性越小
– 落入陷阱理論(Entrapment theory)
• 避免認知失調及維護自我價值感,受害者會選擇停留在暴力關係中
– 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
• 長期的受暴使得受害者逐漸失去了改變自身處境之動機與能力
– 歸因模式(Attribution style)
• 將親密他人產生暴力行為的原因推究於自身
– 依附/創傷理論(Attachment / Trauma theory)
• 受害者依附於虐待關係中,且對加害者擁有巨大的連結與承諾感
– 壓力與因應理論(Stress and coping theory)
• 生存壓力較大與社會資源較少,因應壓力的能力便會較低,且削弱
自我效能,降低離開親密關係的可能性
32
中國家庭文化與婚姻暴力關係
• 普遍的隱性夫妻軸,相對於許恨光(1970)
的父子軸
• 閉鎖的男性中心意識型態:
男女皆有刻板化的婚姻角色(婆婆為例)
女性角色的困境--二階段論
婚前社會強調自我發展,婚後被期待融入刻板化
的婚姻角色中,如何去調適?
33
中國家庭文化與婚姻暴力關係
• 子宮家庭
--對子女過份投入、過份的共生關係
--對下一代婚姻的影響(多代傳遞過程,Brown)
--離婚後亦然
• 婚變的威脅
--『好女人』定義的重新詮釋
--常不易再婚
• 台灣婦女離婚團體與西方自覺團體的差異
34
20年後文化改變為何暴力不變?
• 1.女性不需婚姻,但仍須情感依附
• 2.施虐相對人多為目睹兒童,而習得暴力行
為
• 3.受虐者多與逃避原生家庭,而陷入另一瓶
頸
• 4.施虐者仍缺乏社會變遷意識,而陷入困境。
35
婦女受虐後的需求
• 受虐婦女求助
求助管道:是否有足夠/方便/受專業訓練的管道
危機處理:醫療求助(治療身體創傷)
警政介入(停止暴力)
進到庇護所急難救助(心理創傷/
緊急狀況之輔導)
36
受虐婦女的需求
• 醫療上的需求:
--被毆者身體上的傷害需要醫療才得以痊癒
• 安全上的需求:
--過去多半以庇護的方式協助受害者有暫時性的安全
--是否要申請保護令,保障受害者安全,使加害者不
得接近受害者
• 經濟上的需求:
--各縣市補助項目與費用依各縣市標準不同,而有所
差別
• 法律上需求:
37
婦女受虐後的需求
•
危機暫緩後
離婚
1.法律
2.就業/生涯輔導
3.子女安置
4.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之心理復健處理
不離婚
1.婚姻輔導
2.危機處理的概念
3.心理復健
38
施虐者的特質
•
•
•
•
•
•
•
•
•
•
曾是一個受害者。
淡化或否認其暴力行為。
將其暴力行為歸諸於外在因素。
個性較為衝動。
對受害者很依賴或有極端的佔有慾。
具有控制和支配性格。
是容易激怒的。
很悲觀、低潮的,甚至想要自殺的。
有酗酒或藥物濫用的習慣。
表現有可能是很好的。
39
加害者處遇的之理論
• 加害者
– 自體心理學:建立健康的自戀
– 客體關係理論:辨識及改變暴力循環
– 結合認知行為療法與現實療法之團體治療方
案
– 女性主義治療法:加害者應先控制其暴力行
為
40
加害者處遇方案
• 女性主義治療法:
1. 確認暴力行為及其影響;
2. 為暴力行為負責
3. 建立平等尊重的親密關係;
4. 探索原生家庭與暴力之關係
• Emerge方案:
1.了解暴力循環
2. 增加內在控制
3. 增加外在社會監督
41
加害者處遇
• Forward與Buck(1991)以客體關係理論的觀點,
提出兩個步驟:
第一:
釐清加害者的暴力行為是經由一個循環所產
生,「情境→想法→情緒→行為」 ;
第二:
協助加害者面對及意識其暴力行為的來源後,
立即採用情緒假期(emotional vacation),
請加
害者主動與其伴侶分開一至兩週,並且
提醒不 與對方有任何的聯繫。
42
台灣兩種保護令
• 通常保護令
1.可向警察局、社會局、地檢署申請
2.需具驗傷單、人證、社工員證詞
3.會到1~2個月才核發
• 緊急保護令
1.可向警察局、社會局、地檢署申請
2.正在發生暴力,有生命危險
3.四小時後核發
43
家暴需團隊的工作模式
• 社工系統:經濟援助、庇護場所及安置、職
業訓練的安排
• 法律及警政系統: 保護令、監護權、離婚、
贍養費
• 醫療系統:身體治療、診療證明書的開立
• 心理治療:自我重建、情感獨立、決策
• 其他支持系統:親友、宗教、基金會、支
持團體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