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性別事件被害人的危機處遇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校園性別事件被害人的危機處遇

校園性別事件被害人的
危機處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授
鄔佩麗博士
嘉義高級中學102年5月30日

99年1-6月性侵害案件服務內涵容統計
說明: 99年1-6月性侵害被害人處遇服務計1875人次,其中「心理情緒支持」(978人次)最多,佔
52.2%,「法律諮詢」(321人次)次之,佔17.1%,「經濟扶助」(209人次)再次之,佔11.1%。
99年1-6月性侵害被害人年齡統計
說明:針對13-16歲年齡層個案,兩造關係以(前)男女朋友22件最高,佔該年齡層
51.2%,其中17件為自願性個案,佔(前)男女朋友關係77.3%。
自願性個案共計21案,佔該年齡層48.8%,其中以(前)男女朋友關係17件最
高,
佔自願性個案81%。



「我們奮鬥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
們。」
《熔爐》改編自南韓作家孔枝泳的同名小説。該小説以
2005年(揭發)發生在南韓光州仁和聾啞特殊教育學校的真
實事件為藍本,講述了該學校新到任的美術老師發現該校
校長和老師對在校的殘障兒童實施虐待和性暴力侵害事
實。學校的黑幕漸漸露出冰山一角,美術教師和人權主義
者力圖揭開這些隱藏在象牙塔內的暴力事件,終止校園悲
劇的進一步蔓延。
http://tw.myblog.yahoo.com/jw!RDod8XWZBRijk
kmNZto0_j3e/article?mid=1851&prev=1&next=1850
《熔爐》(Silenced)
獨立特派員238集{南韓熔爐啟示錄}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Wb4
23ggDuw&feature=fvwrel

原本沉寂的特教性侵事件,經由電影重獲社會關
注
 性侵案重起調查,也促成南韓法律制度改革修
正。

《熔爐》效應-1




社會福祉法事業法修訂案
《性暴力特別法》、《兒童青少年性保護法》、《教
育公務員法修訂案》
《學生人權保護條例》禁止間接體罰,禁止性別歧視
《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又名
“熔爐法”)。
◦
◦
◦
◦
◦
對殘障人及不滿13歲的兒童的性暴力犯罪不受時效限制
對殘障人性暴力犯罪,刪除了“不能反抗”的構成要件
強姦犯罪處七年以上或無期徒刑
強制猥褻犯罪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不得宣告緩刑
從事殘障人保護及公益事業的人員,對殘障人實施性暴力犯
罪,加重二分之一刑期以嚴懲。
《熔爐》效應-2
被剝奪的受教權
 安置與輔導
 投注社會資源


在金錢、利益、權勢、冷漠的社會中,不被傾
聽,無法説話的何止是這些殘障的兒童----社會
弱勢群體
《熔爐》效應-3
•
•
•
2011.09 台南特殊學校性侵事件爆發
受害者與被害者的關係
處理態度
•
反思
溝通關懷
性平教育
性侵防治
不能不處理
輔導與安置
避免二度傷害
這樣的案例,在台灣似曾相識…

受害者的可能反應.doc
被害人的衝擊






確定並瞭解被害人所陳述的事件
對被害人提供安全的保障
對被害人提供支持
檢驗可能的措施
擬定策略計劃
取得投入的承諾
對被害人處理的基本步驟
性暴力對被害人的影響,可分為五方面:
(Gilliland & James;Reis & Vann,2006)
1. 生理與心理的影響
2. 涉及刑案或自殺、死亡的傷害
3. 不被期待的懷孕或不安全的墮胎
4. 心理與情緒上的問題:PTSD、憂鬱等
5. 感到不安全而影響其社交的社會行為
性侵害對被害人的影響
 性虐待創傷動力模式:
(traumatic dynamics model of sexual abuse)
1. 創傷的性化經驗 :
◦
對性與愛的認識產生混淆、成年時無法從性關係得到滿
足、有意讓自己陷入受創處境、強迫性洩慾等。
2.
烙印: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歸罪於己、自我的負面評價
3.
背叛:被熟識者侵害,深覺被背叛,無法建立親密關係,不斷
尋找彌補性的關係。
4.
無力感:一種強烈的恐懼、無助、失控和毀滅與威脅的感覺。
性侵害對被害人的影響
複合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omplexed PTSD):
1. 情感調節欠佳
2. 意識上交錯
3. 自我覺知損傷
4. 對施暴者的認知扭曲
5. 人際關係被破壞
6. 人生的意義不再
7 .身心症狀
性侵害對被害人的影響






自我評價偏低
過度焦慮或長期處於憂鬱情緒狀態
飲食習慣異常
有藥癮或酒癮傾向
在性生活上功能喪失
有受虐婚姻關係或亂倫的家庭關係等
性侵害被害人的癥狀
1)侵犯期,如以各種令受暴者不舒服的方式
來試探;
2)減敏感期,如受暴者不願意去正視施暴者
的侵犯行為,並且有意的將施暴者的行為作
合理的解釋;
3)孤立期,如施暴者將其它人支開,使受暴
者孤立無援並加以施暴
約會強暴三部曲

常做惡夢,夢到家中有大災難、夢到孩子被傷害或被殺害、被壞人追
逐、夢到死亡或暴力的情節

會有一些念頭,例如想要去傷害某人的孩子,或者突然擔心某人的孩子
會有危險等等

不時的出現心神分離的狀態,例如將自己的孩子視為陌生人,或者將自
己的過去視為別人的過去等等

不斷的陷於擔心被孤立或者必需妥協的恐懼當中

不斷的妄想有不好的東西在家裡或自己的身體裡

不斷的聽到有小孩或大人在哭,或者在呼叫,甚至也有聽到有人闖入或
廝打的聲音

常會說身旁有東西在晃動,或者說在家裡會看到有陰影,晚上睡覺時會
覺得看到一個暗影等

總覺得身體被觸摸或被推動,被推倒等。
幼年是否曾遭受性侵害之預測
1.
2.
3.
4.
5.
尋求意義:能尋找到意義者,復原效果最理
想。
彈性化:彈性的人格特質者較能以接納態度看
待
個人限制。
遠離或退縮:退出社交圈
習慣性的解離:情感的兩極化
感覺麻木:無能力感覺周遭刺激、自我傷害或
冒 險行為
被害人的因應方式
違反或侵害他人:為自己的受創扳回一程
7. 殘虐自己:自虐是為了證明「我還存在」
8. 絕對的投降:無法逃離,只好投降;被強暴者
嫁給施暴者
9. 認同加害人:因加害人隔絕受害人與外界的資
訊,使得被害人須仰賴加害人。
6.
被害人的因應方式

時間凍結:受害者被固著在受創當時(Freud、Shapiro)

記憶侵擾:即使事過境遷,受害者還是會不斷在腦海中重新經歷創傷
事件,宛如發生在此時此刻

創傷記憶特性:難以言述,也缺乏前後脈絡,會以栩栩如生的感受和
影像方式儲存起來

創傷記憶以意象和身體感官為主,且難以言說的特性,與嬰兒的記憶
類似(Terr)

生理證據:高濃度的腎上腺素在身體循環時,記憶的片段會烙印在腦
海中(van der Kolk)

創傷記憶會不斷在思想、夢境及行動上不斷重複再體驗(Herman)

解離是個人在因應創傷及創傷記憶時的求生反應
創傷記憶


受害人的衝擊
初次處理的基本目標
1.建立支持性的關係 強調接納、同理、支持並給予信心等
2.掌握立即性的需求 例如社會支持、醫藥協助(包括檢驗時的
生理或心理的需求,以及檢驗結果的文件處理等)、
法律諮詢服務等
3.介入社會網絡
4.讓當事人宣洩情緒,給予適當的引導
5.做適當的安排
6.預期可能發生的問題 例如身體上的不適、心情上的低落、可
能提供的服務、與在復原歷程上可能引發的痛苦的等
7.做電話追蹤
8.必要時的轉介處理
強暴事件的處理措施





1)能積極的傾聽,並願意從她的角度來瞭解事
情。
2)對於她受到性侵害的事件,避免作評價,或
採取先入為主的想法。
3)以溫和的態度回應,並且給與支持,願意去
了解的態度。
4)容許她去討論她目前的困擾、她的過去,以
及其他議題,讓她以自己的步調來進行會
談。
5)尊重她所要談論的話題,並且尊重她所保持
沈默的權利。
有效的助人行為
1.面對問題
2.澄清責任
3.穩定
這是一個哀傷和生氣的歷程,發現內在小孩,
並且可以自我激勵(Bass & Davis, 1988)。
 4.採取控制行為




發現內在小孩的歷程,並不是鼓勵活在過去或替代
失去的童年,而是企圖創造內在小孩與自己的存在。
照顧自我的概念是很重要的。激勵的過程包括建立
自尊、自我信任和正向控制生活的感覺。強調對性
的正向態度。
處遇措施
1)當事人陷於震驚、噁心的狀態下,因而無法
向外求助。
2)當他們鼓起勇氣求助時,受到懷疑或拒絕。
3)當事人出現退縮行為,有意降低受傷的程度
,甚至以否認的態度來保護自己。
4)當事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所遭受到的傷害應
得到幫助。
5)當事人會出現急性的精神疾病症狀以保守秘
密,以免她無法控制任何與性侵害有關的感
受。
6)當事人會有自殺、自我傷害的行為傾向,需
要緊急治療。
延遲求助的原因









害怕公開;
怕被報復;
維護家庭、加害者、或單位組織的聲譽;
逃避審訊;
逃避責任;
維護孩子;
避開困窘;
避開為了處理這個困窘而做的面質或策略;
不想介入
被害人隱匿不報的理由

Forman(1993)
1.
2.
3.
4.
5.
•
1.
2.
3.
初期
否認期
徵狀形成期
憤怒期
解決期
Palmer & Edmunds(2003)
緊急期
擴大反應期
創傷化解或未化解期

☆歷程並非直線式,有進有退、反反覆覆
被害人的復原歷程
基本的復原階段(Herman1992/1995):
建立安全感、重建創傷故事、 恢復被害人與社會
的聯繫等。
 洪素珍(1996)提出五個步驟協助被害人復原:

1.
2.
3.
4.
5.
認知/承認虐待的真實性
瞭解自己用了哪些方式生存著
處理原諒的主題
學習並練習正面處理問題的方式
去標籤化
被害人的復原歷程

受害後最擔心的事:
1. 如何平衡自己的情緒問題
2. 家人的反應
3. 歹徒報復或再次受害

當事人最需要的幫助:
1. 儘快使歹徒繩之以法
2. 心理輔導
3. 聘請律師
被害人的需求

被害人家屬面臨的處境:
1. 家庭成員面臨失落
2. 各項可觀的花費(律師費、交通費、治療費等)
3. 亂倫類型的家庭被迫陷入混亂中

如何提供給兒童性侵害的家庭協助:
1. 部分家庭除了危機處理,還需要其他的協助
2. 處理過程宜和兒童服務單位保持合作關係
3. 處理方案宜將家長需求列入考慮
被害人家屬的需求
對施暴與受暴雙方或雙方的家人,都要秉持尊重
的態度聆聽。
 要讓受害者感受到安全。
 提醒施暴者負責任外,也能使其得到適當的幫
助,施暴者受到懲治的同時不會心生怨恨。

受害人的處遇策略:基本原則
治療者的適當介入策略:
1. 給予心理建設:受害者不必過度自責
2. 運用認知重建技巧喚起自信
3. 協助宣洩情緒
 性暴力處理策略的三個角度:
1. 預防工作
2. 回應或提供倖存者的協助
3. 建立助人的合作機制
 其他:申訴管道的提供、維護案主的自主性

受害人的處遇策略

DSM-Ⅳ-TR:在一般情況下,意識、記憶、認
同與環境的知覺四方面統合功能處於混亂的狀
態。
◦ 去個人化(depersonalization):個人經驗脫離當下
的知覺、情緒、思考或行動
◦ 喪失現實感(derealization):個人對週遭環境的感
覺不真實
◦ 失憶(amnesia):部分或全面地對當下經驗的遺忘
◦ 貫注(absorption):過於專注在某特定工作而忽略
了時間與週遭的活動
解離的定義
31
個案的解離經驗是為了保護自己,以承受內、外
在的壓力源
 內在心理功能有:

◦ 將自己與無法忍受的情感相互隔離,反映出不想感受
的需要
◦ 將自己與創傷記憶相互隔離,反映出不想知道的需要
◦ 將自己與無法接受的自體面向相互隔離,反映出不想
做自己的需要
解離的內在心理功能(Pearlman)
32
堅忍的毅力:盡己所能的照顧自己,穩定自己,為了能掌
握創傷事件,將自己抽離出來
 自我控制:為了不讓自己所愛的人受到傷害,極力控制自
己的反應與情緒
 為了療傷所做的努力:只要還有一絲希望,就執意而行,
甚至克服所染患的疾病,以為自己贏取健康的親密關係
 出色的照顧者:只要接受訓練,往往會全然的投入其中
 有同情心:由於自身的遭遇,使之很能體諒人
 抵制或化解性侵害的創傷:基本上,內在助力越強的人,
越能抗拒性侵害所帶來的傷害,也對其認同發展上的影響
效果越小。

被害人的內在助力
1.在未成年時出於好奇;
2.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疾病尚待治療;
3.機會主義者,不會為他人著想或有反社會人
格;
4.對孩童會產生性慾,即罹患戀童癖
(pedophilia)。
 前三者共佔12%,第四者佔88%。

是何因素促使他們去性侵他人?





對他人性騷擾的行為意謂著行為者有予取予求的
習慣,認為以此型式去對侵犯他人沒甚麼關係。
是支配慾而非性慾,將之導向性的方向。
他們想確定自己可以為所欲為,又可以隨時抽
身。
此等行為具有帶著輕視意味且殘忍的支配力。
因此,越早教導學生能去尊重另外一個生命才是
預防性騷擾最佳的措施。
是何因素促使他們去性侵他人?

在校園裡,有些學生會嘲弄世俗所謂的有娘娘腔
的同學,因此而使後者在學校的生活痛苦非常。
這也是一種對他人施暴的行為。性別認同(sex
identity)係指一個人對其在性別角色上的自我
認知。其實社會上的一般人對於性別角色的看
法,經常是一種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所以,一旦
有人的樣貌或舉止不符此期待,就會被貼上標
籤。而青少年在面對此等對待時,往往因為不知
如何處理,甚至因為受到不當的對待,而拒絕上
學。
學校應如何防範性侵犯事件?

針對災難事件的報導,當心理專業人員在接受訪
問時,要能把握自身的專業角色,不得違背其專
業人員的倫理守則。然而為了能使此次的發言對
當事人及整個社會具有正面的意義。
與媒體合作的技巧
1.先問自己,你希望聽眾知道哪些事?自己要想好重
點,不要去管人家問甚麼。對災難一事的重點就是強
調「要冷靜!」,以及「儘快回到正常作息」。
2.要切中要點。
3.以有人味的方式去表達。可以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幫
助大家了解事情,但是仍要能維護到當事人的隱私。
4.要為讀者著想。在報章雜誌或電視媒體所陳述的內
容要清楚且有用,要把想法與論點用標題的方式來幫
助大家。
5.資訊要完整。要能提供最新的資訊,而且做平衡的
報導。
建議事項
6.要能隨機應變。對一些不太容易回答的問題,
要能轉個彎回答,使內容具有意義。
7.要具有改革性,因為媒體總是喜歡比較新鮮的
說法。
8.要能突顯正向的一面,最好多從人類的復原力
的角度提出論點。
9.使用視聽輔助器材以做生動的報導。
10.提供具體的建議。
11.要做事前的準備工作。
12.公佈轉介的資訊,如個人的聯絡方式或相關
機構的通訊資料等。
13.要提供最實用的建議。
建議事項




由於被害人常會感到孤單且被暴露,擔心加害者會在
同學或友人面前詆毀他,例如師長或同儕向他人說被
害人引誘他等。
他/她們會感覺到同學們在躲避他/她,且陷於困惑之
中,例如為什麼他要這麼做?我並沒有要什麼?我也
沒有對他做什麼啊,他卻一直傷害我!等等。
想要息事寧人,例如「因為我擔心他會不給我應得的
分數」、「我也沒辦法,只好忽略這個事情」。
因此務必要能協助被害人能不被他/她的情緒所困
住,能看清事實真象,不再將受害的事件等同於自
己。
最後的叮嚀
鄔佩麗(2008):危機處理與創傷治療。台北市:學富文化。
鄔佩麗(2000):危機與契機----校園問題行為輔導手冊。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Abel, G.G. & Harlow, N.(2001). The Stop Child Molestation Book:
what ordinary people can do in their everyday lives to save three
million children. Xlibris Corporation.
Van Dam, C.(2001). Identifying Child Molesters: Preventing child
sexual abuse by recognizing the patterns of the offenders.
Binghamton, NY: the Haworth Maltreatment and Trauma Press.
Browie, S., Silverman, D.C., Kalick, S.M., & Edbril, S.D.(1990).
Blitz rape and confidence rape: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interven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vol.XLIV, No.2,
180-188.
Koss, M.P. & Harvey, M.R.(1991). The rape victim: Clinical and
community interventions(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Kirschner, S., Kirschner, D.A., & Rappaport, R.L.(1993). Working
with adult incest survivors/ The healing journey. New York, NY:
Brunner/Mazel, Publishers.
資料來源:

http://tw.myblog.yahoo.com/jw!RDod8XW
ZBRijkkmNZto0_j3e/article?mid=1851&pr
ev=-1&next=1850
熔爐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