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性別事件被害人的危機處遇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校園性別事件被害人的危機處遇
校園性別事件被害人的
危機處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授
鄔佩麗博士
嘉義高級中學102年5月30日
99年1-6月性侵害案件服務內涵容統計
說明: 99年1-6月性侵害被害人處遇服務計1875人次,其中「心理情緒支持」(978人次)最多,佔
52.2%,「法律諮詢」(321人次)次之,佔17.1%,「經濟扶助」(209人次)再次之,佔11.1%。
99年1-6月性侵害被害人年齡統計
說明:針對13-16歲年齡層個案,兩造關係以(前)男女朋友22件最高,佔該年齡層
51.2%,其中17件為自願性個案,佔(前)男女朋友關係77.3%。
自願性個案共計21案,佔該年齡層48.8%,其中以(前)男女朋友關係17件最
高,
佔自願性個案81%。
「我們奮鬥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
們。」
《熔爐》改編自南韓作家孔枝泳的同名小説。該小説以
2005年(揭發)發生在南韓光州仁和聾啞特殊教育學校的真
實事件為藍本,講述了該學校新到任的美術老師發現該校
校長和老師對在校的殘障兒童實施虐待和性暴力侵害事
實。學校的黑幕漸漸露出冰山一角,美術教師和人權主義
者力圖揭開這些隱藏在象牙塔內的暴力事件,終止校園悲
劇的進一步蔓延。
http://tw.myblog.yahoo.com/jw!RDod8XWZBRijk
kmNZto0_j3e/article?mid=1851&prev=1&next=1850
《熔爐》(Silenced)
獨立特派員238集{南韓熔爐啟示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Wb4
23ggDuw&feature=fvwrel
原本沉寂的特教性侵事件,經由電影重獲社會關
注
性侵案重起調查,也促成南韓法律制度改革修
正。
《熔爐》效應-1
社會福祉法事業法修訂案
《性暴力特別法》、《兒童青少年性保護法》、《教
育公務員法修訂案》
《學生人權保護條例》禁止間接體罰,禁止性別歧視
《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又名
“熔爐法”)。
◦
◦
◦
◦
◦
對殘障人及不滿13歲的兒童的性暴力犯罪不受時效限制
對殘障人性暴力犯罪,刪除了“不能反抗”的構成要件
強姦犯罪處七年以上或無期徒刑
強制猥褻犯罪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不得宣告緩刑
從事殘障人保護及公益事業的人員,對殘障人實施性暴力犯
罪,加重二分之一刑期以嚴懲。
《熔爐》效應-2
被剝奪的受教權
安置與輔導
投注社會資源
在金錢、利益、權勢、冷漠的社會中,不被傾
聽,無法説話的何止是這些殘障的兒童----社會
弱勢群體
《熔爐》效應-3
•
•
•
2011.09 台南特殊學校性侵事件爆發
受害者與被害者的關係
處理態度
•
反思
溝通關懷
性平教育
性侵防治
不能不處理
輔導與安置
避免二度傷害
這樣的案例,在台灣似曾相識…
受害者的可能反應.doc
被害人的衝擊
確定並瞭解被害人所陳述的事件
對被害人提供安全的保障
對被害人提供支持
檢驗可能的措施
擬定策略計劃
取得投入的承諾
對被害人處理的基本步驟
性暴力對被害人的影響,可分為五方面:
(Gilliland & James;Reis & Vann,2006)
1. 生理與心理的影響
2. 涉及刑案或自殺、死亡的傷害
3. 不被期待的懷孕或不安全的墮胎
4. 心理與情緒上的問題:PTSD、憂鬱等
5. 感到不安全而影響其社交的社會行為
性侵害對被害人的影響
性虐待創傷動力模式:
(traumatic dynamics model of sexual abuse)
1. 創傷的性化經驗 :
◦
對性與愛的認識產生混淆、成年時無法從性關係得到滿
足、有意讓自己陷入受創處境、強迫性洩慾等。
2.
烙印: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歸罪於己、自我的負面評價
3.
背叛:被熟識者侵害,深覺被背叛,無法建立親密關係,不斷
尋找彌補性的關係。
4.
無力感:一種強烈的恐懼、無助、失控和毀滅與威脅的感覺。
性侵害對被害人的影響
複合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omplexed PTSD):
1. 情感調節欠佳
2. 意識上交錯
3. 自我覺知損傷
4. 對施暴者的認知扭曲
5. 人際關係被破壞
6. 人生的意義不再
7 .身心症狀
性侵害對被害人的影響
自我評價偏低
過度焦慮或長期處於憂鬱情緒狀態
飲食習慣異常
有藥癮或酒癮傾向
在性生活上功能喪失
有受虐婚姻關係或亂倫的家庭關係等
性侵害被害人的癥狀
1)侵犯期,如以各種令受暴者不舒服的方式
來試探;
2)減敏感期,如受暴者不願意去正視施暴者
的侵犯行為,並且有意的將施暴者的行為作
合理的解釋;
3)孤立期,如施暴者將其它人支開,使受暴
者孤立無援並加以施暴
約會強暴三部曲
常做惡夢,夢到家中有大災難、夢到孩子被傷害或被殺害、被壞人追
逐、夢到死亡或暴力的情節
會有一些念頭,例如想要去傷害某人的孩子,或者突然擔心某人的孩子
會有危險等等
不時的出現心神分離的狀態,例如將自己的孩子視為陌生人,或者將自
己的過去視為別人的過去等等
不斷的陷於擔心被孤立或者必需妥協的恐懼當中
不斷的妄想有不好的東西在家裡或自己的身體裡
不斷的聽到有小孩或大人在哭,或者在呼叫,甚至也有聽到有人闖入或
廝打的聲音
常會說身旁有東西在晃動,或者說在家裡會看到有陰影,晚上睡覺時會
覺得看到一個暗影等
總覺得身體被觸摸或被推動,被推倒等。
幼年是否曾遭受性侵害之預測
1.
2.
3.
4.
5.
尋求意義:能尋找到意義者,復原效果最理
想。
彈性化:彈性的人格特質者較能以接納態度看
待
個人限制。
遠離或退縮:退出社交圈
習慣性的解離:情感的兩極化
感覺麻木:無能力感覺周遭刺激、自我傷害或
冒 險行為
被害人的因應方式
違反或侵害他人:為自己的受創扳回一程
7. 殘虐自己:自虐是為了證明「我還存在」
8. 絕對的投降:無法逃離,只好投降;被強暴者
嫁給施暴者
9. 認同加害人:因加害人隔絕受害人與外界的資
訊,使得被害人須仰賴加害人。
6.
被害人的因應方式
時間凍結:受害者被固著在受創當時(Freud、Shapiro)
記憶侵擾:即使事過境遷,受害者還是會不斷在腦海中重新經歷創傷
事件,宛如發生在此時此刻
創傷記憶特性:難以言述,也缺乏前後脈絡,會以栩栩如生的感受和
影像方式儲存起來
創傷記憶以意象和身體感官為主,且難以言說的特性,與嬰兒的記憶
類似(Terr)
生理證據:高濃度的腎上腺素在身體循環時,記憶的片段會烙印在腦
海中(van der Kolk)
創傷記憶會不斷在思想、夢境及行動上不斷重複再體驗(Herman)
解離是個人在因應創傷及創傷記憶時的求生反應
創傷記憶
受害人的衝擊
初次處理的基本目標
1.建立支持性的關係 強調接納、同理、支持並給予信心等
2.掌握立即性的需求 例如社會支持、醫藥協助(包括檢驗時的
生理或心理的需求,以及檢驗結果的文件處理等)、
法律諮詢服務等
3.介入社會網絡
4.讓當事人宣洩情緒,給予適當的引導
5.做適當的安排
6.預期可能發生的問題 例如身體上的不適、心情上的低落、可
能提供的服務、與在復原歷程上可能引發的痛苦的等
7.做電話追蹤
8.必要時的轉介處理
強暴事件的處理措施
1)能積極的傾聽,並願意從她的角度來瞭解事
情。
2)對於她受到性侵害的事件,避免作評價,或
採取先入為主的想法。
3)以溫和的態度回應,並且給與支持,願意去
了解的態度。
4)容許她去討論她目前的困擾、她的過去,以
及其他議題,讓她以自己的步調來進行會
談。
5)尊重她所要談論的話題,並且尊重她所保持
沈默的權利。
有效的助人行為
1.面對問題
2.澄清責任
3.穩定
這是一個哀傷和生氣的歷程,發現內在小孩,
並且可以自我激勵(Bass & Davis, 1988)。
4.採取控制行為
發現內在小孩的歷程,並不是鼓勵活在過去或替代
失去的童年,而是企圖創造內在小孩與自己的存在。
照顧自我的概念是很重要的。激勵的過程包括建立
自尊、自我信任和正向控制生活的感覺。強調對性
的正向態度。
處遇措施
1)當事人陷於震驚、噁心的狀態下,因而無法
向外求助。
2)當他們鼓起勇氣求助時,受到懷疑或拒絕。
3)當事人出現退縮行為,有意降低受傷的程度
,甚至以否認的態度來保護自己。
4)當事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所遭受到的傷害應
得到幫助。
5)當事人會出現急性的精神疾病症狀以保守秘
密,以免她無法控制任何與性侵害有關的感
受。
6)當事人會有自殺、自我傷害的行為傾向,需
要緊急治療。
延遲求助的原因
害怕公開;
怕被報復;
維護家庭、加害者、或單位組織的聲譽;
逃避審訊;
逃避責任;
維護孩子;
避開困窘;
避開為了處理這個困窘而做的面質或策略;
不想介入
被害人隱匿不報的理由
Forman(1993)
1.
2.
3.
4.
5.
•
1.
2.
3.
初期
否認期
徵狀形成期
憤怒期
解決期
Palmer & Edmunds(2003)
緊急期
擴大反應期
創傷化解或未化解期
☆歷程並非直線式,有進有退、反反覆覆
被害人的復原歷程
基本的復原階段(Herman1992/1995):
建立安全感、重建創傷故事、 恢復被害人與社會
的聯繫等。
洪素珍(1996)提出五個步驟協助被害人復原:
1.
2.
3.
4.
5.
認知/承認虐待的真實性
瞭解自己用了哪些方式生存著
處理原諒的主題
學習並練習正面處理問題的方式
去標籤化
被害人的復原歷程
受害後最擔心的事:
1. 如何平衡自己的情緒問題
2. 家人的反應
3. 歹徒報復或再次受害
當事人最需要的幫助:
1. 儘快使歹徒繩之以法
2. 心理輔導
3. 聘請律師
被害人的需求
被害人家屬面臨的處境:
1. 家庭成員面臨失落
2. 各項可觀的花費(律師費、交通費、治療費等)
3. 亂倫類型的家庭被迫陷入混亂中
如何提供給兒童性侵害的家庭協助:
1. 部分家庭除了危機處理,還需要其他的協助
2. 處理過程宜和兒童服務單位保持合作關係
3. 處理方案宜將家長需求列入考慮
被害人家屬的需求
對施暴與受暴雙方或雙方的家人,都要秉持尊重
的態度聆聽。
要讓受害者感受到安全。
提醒施暴者負責任外,也能使其得到適當的幫
助,施暴者受到懲治的同時不會心生怨恨。
受害人的處遇策略:基本原則
治療者的適當介入策略:
1. 給予心理建設:受害者不必過度自責
2. 運用認知重建技巧喚起自信
3. 協助宣洩情緒
性暴力處理策略的三個角度:
1. 預防工作
2. 回應或提供倖存者的協助
3. 建立助人的合作機制
其他:申訴管道的提供、維護案主的自主性
受害人的處遇策略
DSM-Ⅳ-TR:在一般情況下,意識、記憶、認
同與環境的知覺四方面統合功能處於混亂的狀
態。
◦ 去個人化(depersonalization):個人經驗脫離當下
的知覺、情緒、思考或行動
◦ 喪失現實感(derealization):個人對週遭環境的感
覺不真實
◦ 失憶(amnesia):部分或全面地對當下經驗的遺忘
◦ 貫注(absorption):過於專注在某特定工作而忽略
了時間與週遭的活動
解離的定義
31
個案的解離經驗是為了保護自己,以承受內、外
在的壓力源
內在心理功能有:
◦ 將自己與無法忍受的情感相互隔離,反映出不想感受
的需要
◦ 將自己與創傷記憶相互隔離,反映出不想知道的需要
◦ 將自己與無法接受的自體面向相互隔離,反映出不想
做自己的需要
解離的內在心理功能(Pearlman)
32
堅忍的毅力:盡己所能的照顧自己,穩定自己,為了能掌
握創傷事件,將自己抽離出來
自我控制:為了不讓自己所愛的人受到傷害,極力控制自
己的反應與情緒
為了療傷所做的努力:只要還有一絲希望,就執意而行,
甚至克服所染患的疾病,以為自己贏取健康的親密關係
出色的照顧者:只要接受訓練,往往會全然的投入其中
有同情心:由於自身的遭遇,使之很能體諒人
抵制或化解性侵害的創傷:基本上,內在助力越強的人,
越能抗拒性侵害所帶來的傷害,也對其認同發展上的影響
效果越小。
被害人的內在助力
1.在未成年時出於好奇;
2.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疾病尚待治療;
3.機會主義者,不會為他人著想或有反社會人
格;
4.對孩童會產生性慾,即罹患戀童癖
(pedophilia)。
前三者共佔12%,第四者佔88%。
是何因素促使他們去性侵他人?
對他人性騷擾的行為意謂著行為者有予取予求的
習慣,認為以此型式去對侵犯他人沒甚麼關係。
是支配慾而非性慾,將之導向性的方向。
他們想確定自己可以為所欲為,又可以隨時抽
身。
此等行為具有帶著輕視意味且殘忍的支配力。
因此,越早教導學生能去尊重另外一個生命才是
預防性騷擾最佳的措施。
是何因素促使他們去性侵他人?
在校園裡,有些學生會嘲弄世俗所謂的有娘娘腔
的同學,因此而使後者在學校的生活痛苦非常。
這也是一種對他人施暴的行為。性別認同(sex
identity)係指一個人對其在性別角色上的自我
認知。其實社會上的一般人對於性別角色的看
法,經常是一種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所以,一旦
有人的樣貌或舉止不符此期待,就會被貼上標
籤。而青少年在面對此等對待時,往往因為不知
如何處理,甚至因為受到不當的對待,而拒絕上
學。
學校應如何防範性侵犯事件?
針對災難事件的報導,當心理專業人員在接受訪
問時,要能把握自身的專業角色,不得違背其專
業人員的倫理守則。然而為了能使此次的發言對
當事人及整個社會具有正面的意義。
與媒體合作的技巧
1.先問自己,你希望聽眾知道哪些事?自己要想好重
點,不要去管人家問甚麼。對災難一事的重點就是強
調「要冷靜!」,以及「儘快回到正常作息」。
2.要切中要點。
3.以有人味的方式去表達。可以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幫
助大家了解事情,但是仍要能維護到當事人的隱私。
4.要為讀者著想。在報章雜誌或電視媒體所陳述的內
容要清楚且有用,要把想法與論點用標題的方式來幫
助大家。
5.資訊要完整。要能提供最新的資訊,而且做平衡的
報導。
建議事項
6.要能隨機應變。對一些不太容易回答的問題,
要能轉個彎回答,使內容具有意義。
7.要具有改革性,因為媒體總是喜歡比較新鮮的
說法。
8.要能突顯正向的一面,最好多從人類的復原力
的角度提出論點。
9.使用視聽輔助器材以做生動的報導。
10.提供具體的建議。
11.要做事前的準備工作。
12.公佈轉介的資訊,如個人的聯絡方式或相關
機構的通訊資料等。
13.要提供最實用的建議。
建議事項
由於被害人常會感到孤單且被暴露,擔心加害者會在
同學或友人面前詆毀他,例如師長或同儕向他人說被
害人引誘他等。
他/她們會感覺到同學們在躲避他/她,且陷於困惑之
中,例如為什麼他要這麼做?我並沒有要什麼?我也
沒有對他做什麼啊,他卻一直傷害我!等等。
想要息事寧人,例如「因為我擔心他會不給我應得的
分數」、「我也沒辦法,只好忽略這個事情」。
因此務必要能協助被害人能不被他/她的情緒所困
住,能看清事實真象,不再將受害的事件等同於自
己。
最後的叮嚀
鄔佩麗(2008):危機處理與創傷治療。台北市:學富文化。
鄔佩麗(2000):危機與契機----校園問題行為輔導手冊。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Abel, G.G. & Harlow, N.(2001). The Stop Child Molestation Book:
what ordinary people can do in their everyday lives to save three
million children. Xlibris Corporation.
Van Dam, C.(2001). Identifying Child Molesters: Preventing child
sexual abuse by recognizing the patterns of the offenders.
Binghamton, NY: the Haworth Maltreatment and Trauma Press.
Browie, S., Silverman, D.C., Kalick, S.M., & Edbril, S.D.(1990).
Blitz rape and confidence rape: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interven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vol.XLIV, No.2,
180-188.
Koss, M.P. & Harvey, M.R.(1991). The rape victim: Clinical and
community interventions(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Kirschner, S., Kirschner, D.A., & Rappaport, R.L.(1993). Working
with adult incest survivors/ The healing journey. New York, NY:
Brunner/Mazel, Publishers.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RDod8XW
ZBRijkkmNZto0_j3e/article?mid=1851&pr
ev=-1&next=1850
熔爐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