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发展与城市化趋势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我国区域发展与城市化趋势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与仙桃中心城市建设
魏敦华
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1
内容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二、新形势下加快仙桃中心城市建设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2
一、我国区域
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3
1.区域竞争:
从个体竞争到群体竞争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4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2011年,中
国城市化率已达到51.27%,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已经或即将迈进城市型社会和城市时代。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5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近年来中国涌
现出了一批城市群或城市(都市)圈。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来源:方创琳(2011)
6
• 随着一大批城市群的兴起,当前中国的区域竞
争正在由个体竞争走向群体竞争。
– 区域竞争是区域合作的基础
– 当前区域竞争主要表现为各城市群之间的群体竞争
,而不是过去的那种单个城市之间的个体竞争。
• 这种群体竞争的实质是以城市群为载体的综合
能力竞争和产业链竞争。
– 城市群的综合能力竞争
• 荷兰兰斯塔德(Ranstad)
• 中三角:与珠三角、长三角竞争
– 一体化的产业链竞争
•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IT产业链的竞争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7
荷兰Ranstad:
与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大都市竞争
阿姆斯特丹
(空港、金融中心)
海牙
(行政中心)
乌特勒茨
(运输物流中心)
鹿特丹
(海港、工业基地)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
心
8
• 在这种群体竞争的新时代,城市群正
日益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化
的重要载体,成为提升国家竞争能力
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导地区,成为引
领和支撑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核
心增长极。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9
2.区域增长:
从不平衡增长到相对均衡增长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10
中国各地区GRP增长率
年份
增长率(%)
全国
东部地区 东北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1980-1990
9.4
10.2
8.1
8.8
8.8
1991-1998
12.7
14.7
9.5
12.0
10.4
1999-2007
11.8
12.5
11.0
11.1
11.2
2008-2010
12.3
11.6
13.3
12.7
13.6
2008
12.1
11.5
13.5
12.4
13.1
2009
11.7
10.9
12.7
11.8
13.5
2010
13.1
12.3
13.6
13.8
14.2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11
“十一五”时期GRP增长率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12
各地区GRP增长的来源
2005-2010年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来源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13
3.地区差距:
从差距扩大转变为差距缩小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14
人均GRP差距变化趋势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2003年是
一个拐点
15
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变化趋势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2006年是
一个拐点
1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变化趋势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呈驼峰形
下降趋势
1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变化趋势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呈浅驼峰
形下降
18
中部人均GRP相对水平(以各地区平均为100)逐步提高
2003年是一
个拐点
85
80.4 80.4 80.1
人均GRP相对水平
80
78.6
79.2
80.1
80.0
78.8
76.7
75
76.7
76.6
74.6
73.8
72.7
73.9 73.4 73.1
72.2
71.8
72.3
69.9 69.8
70
67.3
65
70.9
68.5
66.5
71.4
69.7
68.4
66.9
65.7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60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19
4.产业布局:
从产业集中到转移扩散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20
• 大体以2003-2004年为拐点,中国产业尤其是制造
业分布由过去向沿海集中,逐步转变为向中西部转
移扩散
• 2003年前的向沿海集聚:
– 1985-2003年间,除烟草制造业外,钢铁、石化、电
子信息、纺织等制造业生产能力都在向东部地区集中。
• 近年来,外商投资和沿海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
开始加快。
– 北上
– 西进
– 郊区化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21
浙商在中西部投资迅速增加
• 2005年调查:约400万浙江人在省外投资创业,投资总额约5320亿元,
创办企业9万家,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万亿元。
• 2010年调查:超过640万浙江人在省外投资创业,创办企业26.4万家;
投资总额达3.89万亿元,增长6.3倍;2008年销售规模1.767万亿元。
• 浙商在西部人数最多,达190万,创办企业也最多,达6.3万家;其次
为中部,浙商人数110万,企业6.1万家;东部排在第三,有浙商105万,
企业5.8万家。
• 投资总额前3位分别:
江西5282亿元
江苏4500亿元
辽宁3050亿元。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22
沿海企业西进的推拉因素
国家政策:
西部大开发
中部崛起
东西互动
万商西进
沿海企业西进加快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23
5.发展策略:
转型发展与跨越赶超成为主旋律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24
转型发展与跨越赶超成为主旋律
• 沿海发达地区:全面转型升级
• 中西部地区:赶超与转型相结合
– 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已进入重要的拐点时期。这一
时期是实行“弯道超车”、跨越赶超的最佳时期
– 中西部地区要实现跨越赶超,必须实行赶
转结合、绿色跨越,走跨越式绿色发展之
路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25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
跨越式发展具有新的内涵
• 什么是跨越式发展?
– 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
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它不同于传统模式下的
追赶战略,不单纯是GDP的高速增长。
•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跨越式发展的六个新内涵:
– 快速的发展:它是一种追赶先进的快速发展,通过快
速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甚至赶上和超
过发达地区;
– 超常规发展:它是一种吸取历史时期和国内外经验教
训,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和传统体制机制弊端,采取超
常规办法,依靠创新驱动的超常规发展;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26
– 高水平的发展:它不是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粗放式
外延扩张,而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实现高
水平、高质量的集约发展,实现产业、技术、质量
、效益的新跨越;
– 非均衡的发展:它不是追求片地开花、平行推进,
而是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行业、领域、地区和环节
,实行重点突破;
– 可持续的发展:它不是片面地单纯追求经济发展,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一种经济发展与生态
环境保护有机融合、具有可持续性的绿色发展;
– 共享式的发展:它不是以贫富分化为代价,而是一
种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共同富裕的共享式发展。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27
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跨越式发展具
有丰富的新内涵。它追求速度与质量
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
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融合,是
一种超常规、高水平、可持续、共享
式的快速发展模式,是一条依靠创新
驱动的跨越式绿色发展道路,最终实
现绿色崛起的目标。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28
二、新形势下
加快仙桃中心城市建设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29
1.在群体竞争态势下,
仙桃市要主动融入
武汉城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30
长江中游城市群:三圈(群)融合的思路
• 武汉城市圈:1+8+3
– 以1+8为基础,包括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孝感、
咸宁、仙桃、天门、潜江9市,并把宜昌、荆州、荆
门纳入;
• 长株潭城市群:3+5+1
– 以现有3+5城市群为基础,包括长沙、株洲、湘潭、
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并把江西萍乡纳
入;
• 环鄱阳湖城市群:6+2
– 包括环鄱阳湖区周边的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
上饶、抚州6市,并把邻近的宜春、新余纳入。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31
• 长江中游城市群:共29个城
市,其中,副省级和省会城
市3个,地级城市26个。
• 总面积为30.44万km2,
2010年总人口1.15亿人,实
现GRP为3.29万亿元。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32
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城镇和产业相对密集,是中部地区经
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33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水平低,城市化滞后,工业化处于中期
阶段,即将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转型时期。
2010年人均GRP(美元)
2010年城市化率(%)
5000美元
转折点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34
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层次
长江中游城市群
(城市集群、大城市
连绵区megalopolis 、
mega-region)
城市圈
大都市区
(都市圈)
武汉城市
圈
(1+8+3)
(metropolitan region)
• 武汉都市区
• 宜昌都市区
• ……
长株潭城
市群
(3+5+1)
环鄱阳湖
城市群
(6+2)
2015/4/13
• 南昌都市区
• 九江都市区
• ……
• 长沙都市区
• 衡阳都市区
• ……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35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思路
武汉
城市圈
圈内一体化阶段
长株潭
城市群
环鄱阳湖
城市群
统筹规划
整合资源
搭建平台
完善机制
武汉
城市圈
三圈融合阶段
长株潭
城市群
环鄱阳
湖城市
群
市场
高度一体化阶段
具有世界影响和国际
竞争力的多中心、网
络化、生态型城市群
2015/4/13
政府
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市场建设、产业布
局、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六个一体化
支撑未来中国经
济发展的核心板
块和第四极
引领中西部实
现跨越式绿色
发展的模范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促进全国区
域协调发展
的战略支点
36
构建具有世界影响的特大城市群
•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定位:
– 长江中游地区:推动形成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
• 从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看,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将与长三
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在同一层面,位于全国城
市群体系的顶端,都具备建设世界级特大城市群的条件。
• 以武汉为主中心、长沙和南昌为副中心,共同打造汉长昌
复合型极核,依靠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实行中心带
动、多极协同、一体发展,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具
有世界影响和国际竞争力的多中心、网络化、生态型特大
城市群,成为世界规模级的人口和城镇密集带。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37
孝感
“一心两肺”:各中心城市通过城
际快速交通体系有机连接起来,汉
长昌之间为“绿心”,洞庭湖和鄱
阳湖则是城市群的两个“绿肺” 。
武汉城市圈
荆门
天门
武汉
宜昌
黄冈
黄石
荆州 潜江
仙桃
咸宁
鄂州
景德镇
洞庭湖
常德
九江
绿心
岳阳
鄱
南昌 阳
湖
益阳
上饶
长沙
鹰潭
宜春 新余
娄底
抚州
湘潭 株洲 萍乡
长株潭城市群
环鄱阳湖城市群
衡阳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38
建设世界规模级的先进制造业带
• 从“双加速”向“双转型”转变
• 大力发展“三高两低型”(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
、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
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 实行资源整合和产业链重组,构建面向长江中游城
市群一体化的电子信息、汽车、钢铁、有色金属、
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主导优势产业链
,促进产业向园区化、集群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世界规模级的先进制造
业带。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39
长江中游城市群面积大,在发展后劲、开发潜力、水土配合
、人力资源、生态环境、辐射国内市场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通过整合资源和协同发展,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
京津冀之后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
群平均经济密度仅相当
于长三角的16.9%、珠
三角的15.7%和京津冀
的50.2%。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40
长江中游城市群能否成为第四极?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41
2006-2010年增长率变化(%)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42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43
第四极是否可行性?
• 追赶珠三角
– 珠三角11%,中三角13%,8年可超过
– 珠三角10%,中三角13%,5年可赶上
• 追赶京津冀
– 京津冀11%或12%,中三角13%或14%,需要
12年;
– 京津冀12%,中三角13.5%,需要15年
• 增长速度、总量容易,发展水平难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44
仙桃要主动对接融入
武汉城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
• 在走向群体竞争的新时代,仙桃要避免
边缘化,就必须主动对接融入武汉城市
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
– 多领域、全方位对接和融入
• 交通、产业、科技、教育、文化、环保等各个
领域
– 必须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确立正确的战
略定位,抢占制高点和先机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45
2.实行中心化战略,
是打破目前武汉城市圈
“一城独大”、“灯下黑”的正确选择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46
湖北和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结构缺陷
• 武汉“一城独大”,形成典型的空间二元结构
– 武汉对周边的集聚、吸纳作用远大于扩散、辐射作用
,形成“灯下黑”
– 京津冀都市圈:大树底下不长草
• 形成“灯下黑”的原因:
– 发展阶段:处于以集聚为主的阶段
– 行政资源配置:资源向省会和首位城市高度集中
– 关键原因:周边城市没有发展起来,形成巨大的落差
• 这种巨大落差影响了产业扩散和高水平的区域合作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47
武汉城市圈:经济落差太大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48
武汉城市圈:武汉人口占32%,GDP占58%
2010年人口为3024万人
2015/4/13
2010年GRP为9636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49
要打破灯下黑,必须实行中心化战略
• 武汉城市圈空间再造:
– 武汉:实行功能扩散,向高端化、服务化方向发展
– 周边:
• 构建若干区域中心城市(需要一定规模)
• 建设一批特色专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 武汉城市圈等级体系
–
–
–
–
2015/4/13
国家中心城市:武汉(都市区)
区域中心城市:如仙桃等
专业性城市
中心镇和一般镇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50
中心城市的特征
• 中心性:
– 对周边地区的集聚、扩散辐射功能
• 综合性:
– 综合职能,非单一职能
• 层次性:等级体系
– 国家中心城市
– 区域中心城市:大区域、省域、地区性
– 中心镇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51
仙桃有条件建成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
• 交通区位优势
– 为联通武汉与江汉平原交流互通的节点城市
• 市场潜力优势
• 江汉平原的中心位置:接近原料和消费市场
• 要素成本优势
• 商贸物流基础
– 近年来仙桃一直在打造江汉平原商贸物流中心
• 民营经济发育
– 号称湖北“温州”
• 经商传统积淀
– 仙桃人“精”,会做生意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52
仙桃建设西翼中心城市面临的挑战
• “两小”
– 中心城区规模小。按建设部统计,2010年仙桃建成区面
积40km2,城区人口38.8万人。
– 经济总量规模小。与潜江差不多。
• “两低”
– 发展水平低:仙桃人均GRP比潜江低20%,比武汉城市圈
低23%,比全国低24%。
– 产业层次低:一产比重高达18.6%,三产比重为34.0%;
工业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
• “一不足”
– 中心功能不足:为武汉城市圈西翼服务的中心功能不足。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53
3.对推进仙桃中心
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54
(1)实行全域规划,推进城乡建设
• 实行全域规划
– 仙桃2538km2,150万人,城乡差距小(收入比2.0)
,有条件对全市域城乡进行统筹规划。
– 要跳出仙桃,搞好顶层设计
• 搞好功能分区,明确发展导向
– 中心城区:着重提升中心功能,提高质量和档次,发展
服务业
– 产业园区:承载和集聚产业
– 特色乡镇:现代农业,提供高质量农产品;专业镇
– 生态地区:承担生态保障功能
• 实行差别化的政绩考核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55
(2)实行产城互动,提升中心功能
• 仙桃成为中心城市的条件
– 中心城区规模
• 2016年60km2,60万人,城市化率60%
– 综合经济实力
– 发展水平和层次
– 承担的中心功能
• 产城互动是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
– 要避免搞大范围、单一的卧城或工业区,突出“有机
体”的复合理念,构建现代化的新型复合城市和有机
城市。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56
• 产业园区发展的三个阶段
– 园区化、链式发展、集群化
– 仙桃有4个省级工业园,目前基本解决了园区化问题。
– 但园区化只解决了产业集聚问题。目前,中西部一
些园区尤其是市县级园区定位不明确,缺乏功能分
区。
“一个麻袋装着一大堆土豆”
“有企业,无产业”、“有项目,无产业”
• 发展“飞地”经济,共建产业园区
• 仙桃工业发展不能搞遍地开花。要鼓励各乡镇招
商引资来的企业进入园区,实行统计、产值、税
收等分割,建立共建共享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57
• 今后仙桃重点是促进链式发展和集群化
– 采取一区多园的发展方式,每个园突出自身特色
– 实行产业链招商引资
– 培育若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链,推动向集群化
方向发展
 如无纺布、食品、电路板等
– 重视物流、商务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与
现代服务业融合
• 促进产城互动、共荣
−产业园区规模:10-20km2,超过20km2为新城区
−吸取大面积单一工业园区、卧城的教训
−建设有机、复合城市:三生性、混合用地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58
复合型城市(Complex City)
• 复合型城市是一种
产业协调、功能融
合、城乡统筹、生
态平衡的新型城市
形态。
– 产业协调
– 功能融合
– 城乡统筹
– 生态平衡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59
复合型城市的特征
复合型城市的5C特征:
1.混合(Composite)
2.紧凑(Compact)
3.融合(Combine)
4.共生(Coexist)
5.循环(Circulate)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60
(3)实行错位竞争,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 发展产业链经济,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和控制力
− 抓特色优势产业:以现有特色优势产业为核心,延长产
业链条,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
• 仙桃的特色优势产业
 食品产业、无纺布产业、电子产业等
• 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一批主导优势产业链
 做大:规模做大;
 做强:实力和竞争力做强;
 做高:发展层次和技术水平做高;
 做长:产业链要拉长
• 需要控制优势环节,构建开放的产业链
 确定控制产业链的那些环节,那些需要扩散(外包)出去?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61
– 抓大项目建设:依托大项目形成产业链,提高产
业配套能力。
• 滨海新区、两江新区的经验
• 要改变“有项目、无产业” 的状况
– 依托大项目,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 优化环境,完善产业配套体系。重点完善四个配套
– 基础设施配套 :光“七通一平”是远远不够的!
– 生产配套
– 创业环境配套
– 生活条件配套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62
当前,我国国内尤其是大都市圈产业分工出现了从部门
间分工向部门内产品间分工、产业链分工演变的趋势。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63
实行错位竞争
• 实行三个错位:
– 部门错位
– 产品错位
– 功能错位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64
(4)实行创新驱动,推进品牌建设
区域发展驱动力的转变
资源和环境
双重约束
科技
创新
资源
投入
劳动力
投入
投入
驱动
刘易斯拐点
的出现
2015/4/13
资金
投入
投入
驱动
的不
可持
续性
管理
创新
高度依赖投资驱动
仍将会持续一段时
间,但不可持续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创新
驱动
制度
创新
品牌
创新
65
• 实施两大工程
– 实施管理创新工程
• 管理可以提高效率,实行以管理促发展的战略
– 实施品牌建设工程
• 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一场品牌建设的高潮。
• 招商引资:实行引资金与引技术、引品牌并举
• 实行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互动
– 区域品牌包括市域品牌、镇域品牌、园区品
牌、村域品牌等不同层次。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66
(5)“四化”同步推进,提升城市品位
 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
 工信部:两化融合
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
 城市化:重在提高质量
 2010年仙桃城市化率为50%左右,今后应坚持速度与质量
并重,重在提高城市化质量,提升中心功能
 注重培育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和素质
 按现代城市标准推进小城镇建设
 农业现代化
 工业化和城市化不能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
 信息化
 工信部:建设信息化城市
 智慧城市:建设智慧仙桃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67
(6)建立差别化的市场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
– 招商引资不能来者不拒
– 制定差别化的市场准入标准:
 不同部门
 不同地区(地块)
 不同时期
 产业链不同环节
– 设定单位土地面积最低投资和产出限额
• 按照限额加强考核、监督和奖惩,防止土地资源浪费。
对达不到规定投资限额的项目,要引导其购买或者租用
标准厂房。
– 制定淘汰标准,建立企业退出机制
• 实行土地置换,使一些不符合发展方向、效益较差、档
次较低的企业逐步退出开发区。
• 珠三角:四个一批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68
谢谢光临!
2015/4/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