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与行动教育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教学案例与行动教育

教学案例与行动教育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周 卫
研究员
2005年5月
一、为什么要研究教学案例
教师教学工作的最大特点
[加拿大] 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
——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
——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和不可复制
● 教师专业与成熟专业相比,除了文本知识之外,更需
要实践的智慧,人文的精神
需要提高教师观察决断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知识的冰山模型 [美] 知识在线公司 荣· 杨(Ron Yang)
明确知识
(是什么,为什么)
主要是事实和原理的
知识
默会知识
(怎么想,怎么做)
本质是的理解
力和领悟
存于书本, 可编码(逻辑性)
可传递(共享性)
可反思(批判性)
智慧之果
存在于个人经验(个体化)
嵌于实践活动(情境性)
智慧之根
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波兰尼PoLang(1956): “人们所
知道的远远胜过可言说的。”
亚太经合组织(0ECD)1996
年强调默会知识在新经济时代重要意义
重建知识与学习的概念
① 言传
明确知识
③
④
明确知识
内化
外显
默会知识
默会知识
② 意会
① 言传:讲授记忆
听讲为主
②意会:实践感悟
在做中学
③内化:实践反思
融会贯通
④外显:深度访谈
逐步清晰
四种学习方式:听中学,做中学,
听懂了说出来,会做的写出来。
教师学习的五个特点
⒈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案例的情境学习
建构主义学家斯皮罗(Spiroet)在1991年提
出学习分为初级学习(脱离经验的,以文字符号编码
的、结构良好的知识)和高级学习(复杂的、嵌于情
境的、结构不良的知识)。高级学习,要求根据不
同的教学目标,在不同时间,用不同方法创设情境,
从不同角度多次认识同样的材料。
●
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
教师的研究是以案例为载体的实践研究,教师擅
长的表达是运用案例的表达。以案例为载体的专
题研究可以很好地解决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两张
皮(只有专题没有课例或只有课例没有专题)。
●
⒉教师的学习是基于问题的行动研究
英国人雷格·列文(Reg Revans)在20世纪50
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概念。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概
括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
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
●
教师的学习首先要有问题意识,有问题才有不
同意见的讨论,才能使概念不断明晰;校本教研就是
要以问题引导学习,不断使日常教学工作问题化,从
中提炼出研究课题;以差异推动进取,不断寻求理想
与现实的差距,个人与他人的差距,挑战能力边缘,
超越自我。
●
⒊教师的学习是基于群体的合作学习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20世纪
30年代初提出,人类的学习是在人与人之间交往过
程中进行,是一种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对
话,个人与自我的对话,个人与他人的对话,个人
与理论的对话,个人与实践的对话。
●
教师基于群体的合作学习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
① 指导型的合作学习,校内专家、教研员、专业理
论工作者的指导;② 表现型的合作学习,公开课、
教学成果展示、读书汇报课等;③ 研究型的合作学
习,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课题研究等。
●
⒋教师的学习是基于原创的研究学习
20世纪60年代,英国斯腾豪斯(L.Stenhouse)
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师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
研究课程教学的主人。他的学生埃里奥特(J.Elliot)
和凯米斯(S.Kemmis)提出,教师只有实现了从检验课
程专家的假设到自己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的转换,教
师才能真正算得上是研究者。
●
教师的研究是实践的研究,在实践中鉴别理论的
真伪,在实践中迸发创造的火花,在实践中形成指导
改进自身教学的实践智慧和个人理论。
●
⒌教师的学习是基于经验的反思学习
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哲学教授舍恩(D.Schon)
在1987年美国教育研究学会召开的“21世纪教学管理
与教师教育”大会上做了题为《促进反思性教学》的
报告,最早提出了“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口号。
1989年,心理学家波斯纳将之概括为:成长 = 实践
+ 反思。
● 教师的学习不是从理论出发的,而是从经验出发
的反思与重构。[美]布鲁克菲德说:“如果不进行批判
和反思,就会总是认为事情的对与错、是与非应该按专
家说得算。于是,我们就永远只能从别人那里明白做任
何事的意义,于是任何时候的教学都是在实现别人的思
想。”(批判性反思型教师ABC》,轻工出版社2002年,
P260)
●
不同发展阶段教师课堂关注与学习需求
发展阶段
课堂关注点
学习需求
职初教师
自我生存
班级管理的知识,教学基本功
经验教师
教学任务
专业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
专业教师
学生发展
学科教学法知识,个人实践智慧
※美国维恩曼(Wineman)1960—1983从关于教师学习的近
百项实验中归纳得出。
与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 金会互访的启示
(1999、6 —— 2000、3)
●寻找中间地带:重视本土经验,扎根自身实践,相
互借鉴,取长补短,执其两端而取其中。
子曰:“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洋人而识之者乎?”对曰:“然,
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舒而曼“研究的主题”——学生研究性学习、教师
研究性学习、管理者研究性学习、依托高新技术的支持
。
●职初教师—经验教师—专家教师专业成长知识结构
的变化:一般原理知识 + 典型案例知识 + 恰当运用原理
于案例的策略。
●重视案例研究:理论诠释是可以发展变化的,事实
是永存的,可以历史对比,可以跨文化比较,可以内省
反思,理论联系实际的中介研究(斯丁格勒 TIMMS项
行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教师在职培训的困惑
●以往培训听讲模式基于两个假设:① 以为教师
听了就能懂,② 懂了就会做。
●“认知不协调理论”发现:人们总是回避不协
调因素,趋同协调因素。面对新理念有三种态度:排
斥、扭曲、重构。
●“默会知识论”认为:教学是实践的智慧,教
师的学习是从原有经验出发的,基于案例的唤醒与反思,
实质上是在实践反思、理性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对原
有经验的重构。
值得借鉴的国际经验
教师研修难题——先进理念如何向教学行为转移?
对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调查
侧重参与式讨论的案例教学
缺乏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
同事间的伙伴合作
“行动教育”模式
以课例为载体的“三个阶段、
两次反思”,包含专业引领、伙
伴合作、行为跟进、合作反思。
缺乏纵向理论、经验、方法
的专业引领
对优秀教师成长经验提炼
“行动教育”的基本模式
原行为阶段
新设计阶段
新行为阶段
关注个人已有经验
的教学行为
关注新理念的
课例设计
关注学生获得的
行为调整
更新理念
改善行为
反思1:寻找自身与
他人的差距
反思2:寻找设计与
现实的差距
课例为载体/教师与研究者的合作平台:
理论学习、教学设计、行为反省
“行动教育”模式的意义和价值
●为先进理念向教学行为转移,提供了一种可资
借鉴的研修模式,“行为跟进”克服了以往评课只停
留于评议;
●为专业人士深入学校,与教师一起观察、研究、
改进教学提供了合作平台,克服了理论与实践“两张
皮”的弊端;
●以学科课例为载体的研修,克服了以往培训中
(讲解式、习得式、通识培训)“学科缺失”的范式;
●强调先进理论、经验、方法的专业引领,克服
了伙伴互助、同级经验的局限。
案例研究的适用范围
案例研究是实证研究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⒈问题要与当前在课堂真实环境中发生的事件和行为
有关(对历史事件可用历史法对教师专业成长史
做补充研究);
⒉我们对此类问题几乎不能控制(能控制的可采用实
验法);
⒊研究的是“怎样”和“为什么”等探究性的问题
(如涉及“多少”和“多大程度”等定量问题可
采用调查法、问卷法,为获得更多证据还可用访
谈法、观察法做补充)。
——香港大学 徐碧美
对案例研究的质疑
⒈案例研究对可收集的数据做主观诠释,缺乏严谨性?
•
案例研究需要依据某种理论框架或假设去收集
数据,否则会视而不见;但又要保持开放灵活的态
度,根据事实调整原有框架。
⒉案例研究不能为科学推论提供基础?
•
案例研究与实验研究同样能推论到理论假设,
但它是分析性的,而不是统计性的,不能以偏盖全,
推及全体和一般。
⒊案例研究耗时长,数据太多,难以处理?
•
在复杂情景面前要求研究者紧紧地围绕着研究
目的和问题,收集数据,及时进行记录、分类和三
角互证,比较不同来源信息,能否相互证实。
二.什么是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课堂中真实的故事,是教师在实际教
学中的困惑,是足以引发教师思考和讨论的事件,是
蕴含着教育理论的典型事例。
要素一:教学背景的交待. 任何一个案例都有它特殊的背景
(教师、学生、教学、环境), 对象不确定性,过程不可预见,方
法不可复制,结论不可照搬。
要素二:好的“故事”,必然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需要
凸现教师决策与选择的困惑,可以从中发现或挖掘有典型意义的教
育问题。
要素三:有研究价值的案例,往往都有一定的结构框架,依托
恰当的理论为支撑.
要素四:围绕一个主题 , 注重过程、细节真实、形象的描绘。
详细描述事件发生、发展、解决过程中的冲突和情景。
研究教学案例的价值
一.分享教师实践的智慧
●优秀教师的实践智慧通过案例来传递;
●全校同伴的经验,通过案例来分享;
●教师、专家“实践共同体”以案例为载体对话与交流。
二.案例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教学相长的阶梯
●教学案例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了在典型情境中应对的策略、理
论联系实际的中介。
三.从案例研究中发展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
●案例研究是教师研究特有的话语系统;
●案例研究是教师实践反思的最好形式,教师正是从案
例中感悟理念,学会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来观察事物
思考问题。
三、教学案例的类型
(一)以对象划分
1、以课例为主:斯登博士等著、李忠如译:美匹兹堡大学
《实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案例》,
上海教育 出版社 2001/11
2、以事件为主:汪履雄导读、曾美蕙著:《超越教学技巧》,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8
吕型伟主编:《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案
例:点评与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6
3、以人物个案为主:岳晓东:《登天的感觉》——我在哈
佛大学做心理咨询,北师大出版社 1997/12
4、以学校为主:封利蓉、周卫主编:《把最宝贵的东西给
予儿童——宋庆龄幼儿园的案例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8
(二)以方法划分
1、对比式案例:
勾股定理6国比较(跨文化横向比较)
教师在行动教育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教师教
育模式研究(前后纵向比较)
2、单一案例与组合式案例:
高认知水平高参与度核心要素分析(正反例)
成 功(原样复现)
不成功(理论复现)
(三)以研究视角划分
⒈验证型
崇尚理论,认为教学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的结果,课例充当验证理论的实例。
⒉问题呈现型
关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关注实践中存在
的问题与困惑,设法找到恰当的理论来诠释实
践的问题。
⒊知识分享型
注重运用叙述体故事,生动描述复杂的教
学情境、教师的两难困惑和多种选择的利弊,
从中分享教师实践的智慧,受到启示。
四、如何进行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的步骤
操作步骤
建议采用的方法
任 务 驱 动 ( 精 心 选 小组讨论
题,明确研究问题)
文献研究
现场搜集资料
现场观察技术,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录像带观察技术
补充调查(含教师、 座谈问卷、实作测量 、深度访谈
学生等)
文档(如学习笔记、作业本)调查
分 析 提 炼 ( 概 括 观 资料分析、数据分析
点、整理事实材料)
(注重质的研究方法)
撰写案例(逐步清晰 撰写草稿-批判性评议-修改编辑-
与修改的过程)
尝试使用-修改定稿
精心选题是成功的一半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选择课例:
(1)选择学科核心知识、找准本源问题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从实物到算式“的数学化”
过程
●小学自然《淀粉》——从告诉事实到组织观察
●中学物理《杠杆》——在“变式”体验中建构原理
●中学数学《勾股定理》——设计“铺垫”,引导探究
(2)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关注如何从形式探究
走向实质探究
(3)通过TIMSS项目东西方课例跨文化的比较,
寻找“中间地带”:“情景导入,问题驱动,探究本
源,超越技巧”。
详尽占有材料——靠事实数据说话
课堂现场观察的小组分工:
A . 组长, 课堂教学程序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表、课堂中的
故事、教师的板书、投影、多媒体技术、撰写总报告。
B . 整理课堂实录、提问及应答技巧分析、课堂练习认知层级
分析、课后作业及测试认知水平分析。
C . 定向观察小组学习、课后学生问卷、教师座谈及个别访谈、
个案跟踪观察。
D . 运用座位表、巡回图、弗兰德斯语言互动时间线标记表分
析教学风格、机会差异;根据小组观察、学生投入状态观察、
了解学生参与的广度及深度。
案例研究报告的论文式结构
⒈案例背景
对问题的界定、以往教学中的
弊病、研究的方向及价值、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文献综
述。
⒉方法与过程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事实、数据
分析,前后教学行为的变化及效果对比。
⒊主要结论 研究的新发现及主要结论。
⒋问题与讨论 本研究的运用范围、局限,需
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⒌文献索引、说明
叙事式取向的案例研究报告
⒈条件和背景
⒉对故事关键环节、发展变化的详尽描述
⒊透过故事的理论诠释或反思
示例:“草坪为什么不绿”
[案例]从实物到算式的“数学化”过
程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
7÷3=2 …… 1
Freudenthal研究所的达朗其(Jan Lange,1996)
在ICME-8的大会报告中介绍了荷兰的一堂课:81名
家长出席学校家长会,每张桌子可坐6人,需要布
置多少张桌子?一类学生具体地摆桌子;第二类学
生经历了具体到形式的抽象;第三类学生套用算式
去做。实际上,三类学生中只有第二类才真正体验
到了“数学化”的含义。
问题诊断
(1)纠缠于区分等分除与包含除,未突出“有余数”本课
教学要点.
(2)苦练试商技巧,习惯于程式化训练:3×( )<7
括号里最大能填几?未关注试商的实际意义.
(3)用形式类比的方法表面地寻找规律,记住结论.
16÷5=3……1
17÷5=3……2
18÷5=3……3
19÷5=3……4
余数(1、2、3、4)与除数(5)比较大
小,得出余数小于除数
忘记了对小学生来说“数学就是生活”
第二轮指导改进
儿童生活经验:“除法就是分豆子”。教师由此得到启发。
实
物
算
形式化
7÷3=2 ……1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
不能分了?
式
寻找意义
.………….. 试商过程
余下的豆子数比盘子数少 ………... 余数小于除数
盘子里试着放几颗
2
3 7
6
1
“分豆子”与布鲁纳的认知理论
实物操作
表象操作
符号操作
分豆子
(具体)
脑中分豆子
(半具体、半抽象)
算式运算
(抽象)
寻找规律
数学是在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中间的铺
排,是穿梭于实物与算式之间所作的形式化过渡。
第三轮指导:关注策略改进,行为跟进
1.
表象操作的技巧:
动手分实物
看实物脑中分
拿走实物分
列算式
2.问题解决策略:
(1)为什么商之后是6个小圆点?
(2)如何作到
“混而不错”
5÷2=2······1
?
让学生发现“余数比除数小”师生语言互动时间分布表
改进前(423″)
时间(″)
百分比
(%)
①接纳学生感觉
②赞许学生行为
③接受学生观点
④问学生问题
⑤演讲
⑥指示或命令
⑦批评或辩护权威
行为
⑧回答老师的提问或
按老师要求表述
⑨主动表达自己的
观点或向老师提出
问题
⑩静止或疑惑暂时
停顿或不理解
5
22
12
23
48
31
1.2
5.2
2.8
5.4
11.3
7.3
25
66
小组讨论
弗兰德师生语言互动分类
回应
教
师
讲
中立
自发
学
生
讲
静
止
回应
自发
中立
时间(″)
百分比(%)
16
23
11
72
25
0
3.9
5.6
2.7
17.6
6.1
0
5.9
0
0
15.6
33
8.1
43
10.2
33
7.8
115
27.2
合计
改进后(410″)
166″
39.2%
109″
25.8%
合计
147″
35.9%
128″
31.2%
95
23.2
7.8%
0
0
0%
27.2%
135
32.9
32.9%
师生语言互动状况及其理念与行为的改变
25
20
15
10
5
0
改进前
改进后
⑩
⑥
⑦
⑤
⑧
④
⑨
③
②
①
1.课堂静止或不理解的时间⑩、教师指示或命令⑥、批评
或辩护权威行为⑦在改进课中下降为零;教师演讲⑤、学
生按老师要求表述⑧明显减少
2.教师的提问④、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发现的语言⑨在改
进课中明显增加;教师接纳学生感觉的语言①也有上升
课堂录象实景
[案例]从告诉事实到组织观察
----小学自然《淀粉》
片段:淀粉遇碘酒变为蓝紫色
现代自然科学课程理念指明,亲身经历以探究
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种
课程应教给学生科学加工的方法,提供给他们一种
思想工具,这样,他们就会更接近于了解作为科学
特点的探索精神了。
问题诊断
(1)有的课淀粉的上述性质主要是老师告诉或演示
给学生看的.
(2)有的课形式上象探究,但实际上是对结论的验
证,学生没有亲身经历主动观察与分辨的学习活动.
(3)学生探究需要方法的引导,也是个重要问题。
这种引导将经历:有结构的探究→指导性探究→自
由探究,逐步放开。
改进设计
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
“找朋友”
观察得出性质
分类、鉴别
变成蓝紫色
把是好朋友的用线连起来:
黄酒
酱油
碘酒
醋
马铃薯
盐
面 粉
米 饭
糖
米饭、面粉、马铃薯中含有淀粉,遇碘变色
课堂实验方法与水平的改变
实 验
类 别
改进前
改进后
时间(分)百分比 % 时间(分) 百分比 %
教师演示实验
5.8
17.36
6.53
34.59
学生模仿实验
24.43
73.14
0
0
学生探索实验
3.17
9.5
12.35
65.41
教师演示试验
学生模仿实验
学生探索实验
精彩后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
这种主动观察、分类鉴别出性质特征的方法,其
效果还体现在后续的学习之中。例如
“水能爬高吗?”
①玻璃棒、粉笔、细沙柱、玻璃
细管、宣纸等插入有色液体中
②放大镜观察“能爬高”物品的
共同特征
分类
小孔、缝
隙、“毛细现
象”
“水能爬高吗?”
③管子越细、缝隙越小爬得越高(还得到一条“漂亮”的曲线)
④用毛细现象解释酒精灯燃烧、月季花插在红色水中变红的
原因。
外国专家在小学自然课堂上
视频课例的
研发
视频课例选取典型有价值的课例,运用现代
视频技术,全息采集课堂教学活动的信息,将现
场观察、录象带分析、案例研究、视频技术,整
合在一个数字化平台上。它是一种以电子文本、
视频的方式呈现的教育研究样例,是一种生成性
的开放的教育资源库,是校本教研、参与式培训、
网络学习的活教材。
GHC
学科前沿
杏坛精英
比较研究
校本研修
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课改基地
课例简介
视频课例黄页
教研成果
课例评价

背景介绍

课堂实录

课后测试

片断解读

专家评析

课后反思

同行点评

学生反馈

课堂观察报告
案例问题

作业单

数学问题

教学法问题

认知问题

情感态度问题
多角度观感
视频目录 案例信息 相关链接
QP
[案例] “勾股定理”教学设
计
第一课时:引导探究
⒈明确探究的目标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找出直角三角形三边间不
等量关系 a、b < c < a+b
●古代先民从面积角度探究等量关系:
a2、b2 < c2 <(a+b)² =a2+2ab+b2
●为简便起见,采用网格图形,从特殊直角三角形
来考察。
⒉利用数据表出猜想出示工作纸、作业单:
提问:“怎么计算?”
小组讨论:(巡视发现2种方法)
①用方格具体数字计算
(具体思维)
②去方格用字母计算
(抽象思维)
打出数据表出猜想:看看你们猜想出有哪些结果?
⒊反驳与证明(新课程数学思想)
利用数据表出猜想
计算c²得出的结论
① c2 = 2ab+1
③c2 =(a+b)2 - 2ab
② a2+b2 = c2
④c2 = 2ab+(a-b)2
思考:用数据检验,上述等式是不是对所有a、b、
c 都适用?
有没有不同意见?
●用学生中的反例来反驳 c² = 2ab+1,结论不一定
存在;
●经检验 a²+b² = C² 可能正确,尚需进一步严格证
明。重述一遍计算思路(拆除方格)。
c2 =(a+b)2 -4× 12 ab
= a2+b2+2ab-2ab =a2+b2
出定理
⒋分类讨论
刚才有的同学是如何得出结论①的?
c2 = 2ab + 1
在什么条件下,这个等式可以成立?
c2 = 2ab +(a-b)2 当 a-b =±1时,c2 = 2ab+1
当a-b = 0 时, c2 = 2ab
当a-b =±2时,c2 = 2ab+4
……
推出各种条件等式(高潮)
出示2002年夏国际数学大会会标(大会场景、赵爽)
⒌小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老师)
①运用面积方法,自行探究了直角三角形三边
间等量关系。
②了解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从数据归
纳出猜想;进而用特例来反驳、数据来验证、演绎
来证明。
③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自己推导出了一些分
类讨论的结论。
④布置课外长作业。
第二课时:活动学习
学习内容:⒈数据出猜想:多边形格点图面积(探究学习)
⒉方法和故事(网络学习)
⒊应用和练习(实践学习)
学习方式:⒈小组学习(按学习兴趣,在独立思考基础上,
同质分组,异向交流)
⒉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现、探究
⒊开放式长作业。已有知识的应用、迁移
与拓展
⒋网络学习。收集资料,信息导航,分类
整理归纳。
⒌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与互补 。
[案例]“水雷”揭秘与金属钠
—基于真实情境进行“问题解决”教学的一次尝
试
一.问题的提出(真实问题学科化,学科问题生
活化)
中学化学内容五大模块: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
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
 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的呈现顺序;该元素(或物
质)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用途。
 教学程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从抽
象到具体。
 问题:重化学性质,轻物理性质;重性质,轻结构;
重物质性质,轻现实应用:“碎、散、多、繁”

第一轮教学实践:对真实情境
预设讨论框架
提供网上信息:炸起千层浪,珠江“水雷”谜
团待解(2002-7-9,广州日报大洋网),七个
白色金属桶,飘在水面,冒起白烟,黄色火苗,
爆炸巨响,剧烈灼痛。
 问题讨论:
1。引起爆炸的物质是什么?
2。为什么会发生爆炸?
3。如何防止爆炸?
4。事故的启示是什么?

第一轮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教学目的
资料阅读
提取信息
讨论引爆物质是什么?
复习金属纳检验—焰色反应
讨论金属桶为何会成“水
雷”?
模拟实验
复习金属纳性质及相关反应?
比较模拟实验与真实事件差别
找出爆炸真正原因——氢气
讨论未爆炸金属桶如何处理
复习金属纳的保存
讨论事故的启示
了解金属纳的运输,着火后处理
以及钠的用途等
验证金属纳物理、化学性质
第二轮教学设计——在真实情境
中生成问题并引发讨论







猜测——推理——排除与实验验证——质疑与答
辩——思考与练习
使手灼疼—强酸、强碱或强腐蚀性;
遇水爆炸—物质活泼,生成物爆炸;
亮黄色火苗——含有钠元素;
白色物质遇水冒泡—易被氧化,可能是碱金属,
还原性极高。
钠的化合物—氢化钠?(密度比水大,不可能漂
浮)
钠金属(与水反应“浮、游、熔、红” 四种现象,
比水轻)。
课后反思:变化与困惑
 前后的变化:
1。由教师预设控制的填空式问答,转向由学
生经验出发的种种联想、猜测、推理、验
证。
2。教师由知识传授的权威,变成与学生平等
学习的合作伙伴。
3。学生在相互质疑、答辩、发散性探究、聚
焦式思考、不同意见的争论、比较中学会
学习。
4。教师更加珍惜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发对学
科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思考。
教师的困惑 :

课堂变得开放多元,难以控制,要求教师悉心
聆听,因势利导。
例:桶里金属钠如何保存?加热成气态,和惰性气体一
起充入,用的时候再恢复成固体。

结论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引导探究,学生提问,
挑战教师,出乎意外。
例:推测爆炸物;强腐蚀性物质、钠元素、碱金属、强
还原性物质、氢化钠。
“必须在不同观点中保持中立,以‘不推销自
己的 观点’作为自己的责任”(斯登豪斯),
如何引导讨论,聚焦主题。
 学生喜欢这种课,如何面对考试的压力,统一
的进度?学生建议:学完一章,开放一次。

请多指教,多联系!
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 卫
 电话:021-----64032653
 电子信箱:
 200032
Zhou_wei 23 @ 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