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创新人才的培养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国际视野下创新人才的培养

国际视野下创新人才的培养
(基础教育篇)
周满生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导
二0一一年八月
主要内容
一、背景与政策
二、21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
三、创造力培养实践:来自国内外的经验
四、中外比较:启示与借鉴
一、背景与政策
• 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进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
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
人才地模式去办学,没有自我独特地创新地东
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地问
题。
对高教发展问题的思考
思考:要否发展通识教育(p1)
• 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以美国耶鲁大
学莱文校长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校长极力倡
导美国的通识教育模式。
要否发展通识教育(p2)
• 莱文认为:中国经济和社会要取得成功需要:
(1)需要建立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因为基础科学是所
有应用技术的源泉。
(2)要有足够的财政支持,政府和市场能够支持高风险
的原创性企业。
(3)中国的教育体系要鼓励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的独立
思维,需要创造一种课程以及教学法来鼓励学生的
创造力以及独立思维,即通识教育模式。
要否发展通识教育(p3)
• 美国著名教育家康南特1945年就提出通识教育四大
目标(1)有效思考能力(2)有效沟通能力(3)
恰当判断能力(4)对价值的认识能力。
• 经过六十余年的变化,四大目标逐步演化为(1)
强调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2)关注现实问题,淡
化传统经典的“博雅”教育成分(3)强调科学教
育(4)强调多元价值观。
要否发展通识教育(P4)
• 美国哈佛大学追踪研究发现,通识教育从大一到大四经过
四个发展阶段:
(1)二元论阶段,事物截然分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两类,
解决问题方法简单分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两类。
(2)多元论阶段,认识到一个问题可以找到多种解决办法,
因此无所谓好坏错正。
(3)相对主义阶段,认识到判断事物对错好坏要基于一定条
件,确定一定标准,这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标志。
(4)付诸行动阶段,能够根据自己对事物好坏正错的理解和
判断,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努力追求。
要否发展通识教育(p5)
• 莱文认为,中国本科教育缺乏两个关键因素:
(1)缺乏跨学科的广度。
(2)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 绝大多数亚洲大学和欧洲大学,本科是一个专业教育,学
生在18岁就选择了自己的终身职业,之后很少学习别的东
西。中国的教学法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是被动的
倾听者,接受者,学习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不
去开发人的独立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毕业生的思维狭窄。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学生在前两年会选择各种各样的学
科,然后再选择一个主科进行学习。对于多个学科的接触,
使学生通过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视角。跨学科的广度能够
使毕业生有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来解决新的问题。
要否发展通识教育(P6)
• 每一种教育模式都必须有文化、社会的适应性,通识
教育在美国具有悠久历史,在中国不能生搬硬套,必
须具有中国特色,需要移植和改革。国内许多大学也
在进行人才培养改革实验,如南京大学“三三制模
式”,三个培养阶段(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
培养,三条发展路径(专业学术类、跨专业学术类,
就业创业类自由选择一条)。
• 大学不能千校一面,通识教育可能更适合于研究型大
学,而对于强调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
和一般的四年制本科院校还是应该以就业需求、市
场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培养人才。
培养批判性思维
• 需要培养学生主动进行立论、辩论或者对于自
己的论点进行修正。顶级大学的考试不会要求
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事实,而是让学生去解决
他们以前从来没有碰到的问题,分析一个观点
的正反两个方面,同时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 教学风格的改变: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
思维,让学生挑战彼此,挑战教师,采取互动
的方法进行授课。
障碍与质疑
1.本科阶段要面向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要以市场
需求或者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培养人才,
企业希望接受比较专业的毕业生来工作。
2.中国像法律、商业、医学、工程是从本科生就开
始授予学位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
学位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改变教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非常困难。
4.考试制度有差别,中国考试的内容比较专业化。
创造力的培养
研究表明,创造力并非只有少数人才具备
的特殊才能,而是绝大多数人都拥有的潜能,
通过教育为人才的创造力培养奠定基础不仅
是重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正因为如此,不
少国家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人的创
造力的培养,并将其提升到人才培养的国家
战略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提出了六大改革方案:
1.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2.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3.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4.办学体制改革
5.管理体制改革
6.扩大教育开放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第一是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
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多样人才观念,尊重个人
选择,鼓励个性发展;终身教育观念,为持续发展奠
定基础;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
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
合。
—第二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
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
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因材施教。
— 第三是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社会选用
人才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发展目标
• 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
育教学改革,着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
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形成各类人才辈
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二、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关注点
• 注重培养21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注重
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标准。
• 社会在不断变化,尤其在当今随着工业社会向后工
业社会的转型,对人才的结构、层次和内涵等方面
的规定已发生了诸多变化,为此,不少国家从21世
纪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同时致力于人才培养的
质量和标准的落实来培养21世纪的人才。
时代要求
• 要实现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就必须注
重培养21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同时注重人
才培养的质量和标准。因为社会在不断变化,尤其
在当今随着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对人才
的结构、层次和内涵等方面的规定已发生了诸多变
化,为此,不少国家从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
质,同时致力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标准的落实来培
养21世纪的人才。
21世纪人才需要的核心能力
• 当今教育培养的人才究竟应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质
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经济体一致认
为21世纪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和技能包括,
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终身学
习、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等。
• 第四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教育部长会议宣
言-----2008年6月,秘鲁
优先重点领域
•
为了获取这些能力,就必须进行教育制度改革、
整合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和转变学习观念。为了应
对21世纪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社会的严峻挑战,会
议确立了APEC教育领域的四个优先重点领域:数学
与科学教育、语言尤其是外语学习、职业和技术教
育、信息通讯技术与教育体制改革,并就各个领域
的重点和行动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比较政策研究。
六种核心素养和能力
从不少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看,以下
六个方面能力和素养受到高度重视:
第一,数学和科学素养;
第二,人文素养;
第三,国际理解能力;
第四,利用现代信息通讯的技能;
第五,创造力;
第六,就业能力。
1、数学、科学的基础知识
与能力的培养
APEC东方经济体成员的特点主要表现
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学生
学习结果和成绩;重视进行大量的训练。
APEC西方经济体成员主要表现在:重视学
习过程;重视兴趣和个性;重视问题解决
能力的培养。
东西方比较
东方经济体成员在数学与科学学习的基础和成绩
比较好,而西方经济体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较
明显的特色。东西方都充分认识到各自的优势,与此
同时,东西方经济体也都强烈地感到了面临的危机和
挑战,东方经济体需要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包
括质疑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等,西方经济
体强烈意识到需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普遍提升学生的
数学和科学能力。
2.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质也是不少国家的教育在21世
纪人才培养中重点关注的方面,越是科技
发展的今天,人文素质的培养显得越重要,
因为人才的理科素质与人文素质从来是相
得益彰而非此消彼长的关系。
典型案例----以色列
•
以色列在教授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人格素养的
养成,以色列非常注重学生的爱国思想、公民意识和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其国民的人格素质中,树立爱
国思想、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尤为重要。在中等教
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学生必须先履行保卫国家的公民
义务。这在各国的教育体系中实属独一无二。经过军
旅生涯的磨砺,学生的爱国思想、公民意识和社会责
任感牢固树立,融入其人格素质。以色列大学生具有
很强的纪律意识和自制能力,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其整
体人格素质。
3.国际理解能力的培养
(1)外语能力的培养
(2)国际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少国家均意识到
国际合作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于是各
国纷纷致力于建立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在国
际化的环境中培养人才的国际理解能力。
4.利用现代信息通讯(ICT)的技能培养
• 利用现代信息通讯的技能是21世纪人才的重
要能力之一,对国民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和
谐发展、社会平等和公众的参与、对个人的
职业发展、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都起着重要
作用。培养人才的现代信息通讯方面的技能
已成为不少国家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
础性作用的重要手段。
典型案例-----韩国
在韩国,为了加强对学生的ICT技能的培养,
从20世纪最后几年到本世纪初, 韩国政府先后颁
布 《信息化促进基本法》、《ICT建设三年计
划》、 《ICT应用于中小学教学计划》、 《ICT
教育发展五年计划》, 使韩国最终完成了对所有
中小学ICT教育的普及和相关设施的建设。在中
小学教育阶段,韩国政府尤其重视中小学的ICT
教育, 并将其分为素养教育和活用教育两方面。
5.创造力的培养
• 研究表明,创造力并非只有少数人才具备的特殊才
能,而是绝大多数人都拥有的潜能,通过教育为人
才的创造力培养奠定基础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可
能的。正因为如此,不少国家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始
注重培养人的创造力的培养,并将其提升到人才培
养的国家战略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核心要素
•
多年来,国内外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学生
的创造力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起
来,可将其核心要素归纳为以下方面:(1)
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给予高度重
视;(2)为学生构建知识基础:(3)让学生
学会问题发现;(4)培养创新型教师;(5)
改革课堂教学;(6)训练思维方法;(7)改
革学生评价方式。
6.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对人才的
就业能力的培养
人才的主要价值必须最终通过就业
市场来体现,学生是否具备适应就业的
各方面能力就成为检验教育是否发挥基
础性作用的重要尺度。
(二)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标准
• 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8年2月15日公布了修订后的
中小学教学标准的学习指导大纲,从2009年春季开
始部分新的教学大纲。
• 法国国民教育部在2006年7月11日政令中推出了界
定共同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法令——共同基石法令,
从7个方面对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应该
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制定了具体标准并规定了评估方
式,这七个方面包括法语、数学、人文、外语、信
息技术、社会交往和公民意识、独立自主和主动进
取精神。
俄罗斯
• 2008年俄罗斯开始在中小学逐步推行新的普通教育
标准。计划从2008年9月1日起在初小(1-4年级)
实施新的教育大纲,2009年9月1日开始推广到高小
和初中(5-9年级),2010年高中部分(10-11年
级)也将实施新教学大纲。新标准与老标准的不同
之处在于:原有的教育标准注重于规定学生应掌握
多少知识(最低知识量),而新教育标准则主要注
重对人的能力的培养。新教育标准将更加注重社会
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对人才道德及其所掌握的学科
及知识的要求。
(三)、注重发挥教育在拔尖人才和
社会急需人才方面的作用
• 1.拔尖人才的培养
• 韩国的英才教育由来已久且颇具特色。其指导思想
是:英才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英才不会自发
产生,需要培育,需要适宜的环境、良好的成长氛围。
2006年6月以总统令的形式颁布了修订的《英才教
育振兴法实施令》。韩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
致力于打破原来平均划一的教育体系,立足高中阶
段大力加强精英教育,力求通过自主化、多样化的
办学模式而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以色列拔尖人才培养
以色列高等教育的拔尖人才(博士)培养的
特色体现在:
1)国际视野。
2)注重工程型人才。
3)研究能力。
4)学业评价。
5)学术民主。
6)人文精神。
印度
• 印度的信息产业是印度发展的重要产业,为了
适应信息产业对拔尖人才的需求,印度致力于
通过高等教育培养IT领域的拔尖人才并积累了
很多宝贵经验。印度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按照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样子,建起了6个“印度
理工学院”。这些学院从印度各地招收最优秀
的学生,聘请世界各国知名学者授课,其毕业
生质量堪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媲美。
这些毕业生逐渐成为缔造印度IT产业大厦的精
英。今天,正是因为这些学院的拔尖人才支撑
着软件产业的大厦。
2.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
• 印度软件产业的成功。印度的教育在培养
软件人才方面的特点表现在:
第一,政府对软件人才培养给予战略上的
重视。
第二,注重合理的人才结构。
第三,培训机构专业化。
日本
• 日本于07年投入启动了1.5亿日元用于“制造技术
工作者培养支援事业”人才项目,旨在通过地区、
企业的联合,在试验、学习与课堂的有机结合的教
育过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在物品制造方面有创新
意识和高度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的技术人员;07年
还投入1.5亿日元进行“服务领域的人才培养项
目”,培养兼有商业、信息、管理等综合知识的、
在服务领域具有高度专门知识,同时在服务领域具
有高效和创新性的人才。
瑞士
• 瑞士自然资源匮乏,完全依靠人力资源开发成为最
发达国家,瑞士始终强调教育与培训是立国之本,
特别是与工作环境合为一体的职业教育,使得瑞士
成为年轻人失业率最低的欧洲国家之一。瑞士职业
教育一直保持着“双元制”的基本模式,而且在企
业的师傅带徒弟环节占2/3以上的时间,有力地保证
了教育的实用和有效性。近年来,瑞士不断加强以企
业、行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尤其是与行业协
会的合作日益密切。
三、创造力培养实践:
来自国内外的经验
(一)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培养
给予高度重视
 对中小学阶段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是创
造力培养的基本点。
 近二十年来,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等通过研究发
现,幼儿就有创新能力的萌芽,其好奇心和创造性想
象的发展是他们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表
现。小学生有明显的创造性表现,以独创性为特色的
创造性想象日益发展起来。中学生的创造力更多地由
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情境所激发,超越了虚幻的
色彩,表现更为成熟性、主动性和有意性,能够运用
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到了17岁,青少年的
科学创造能力趋于定型。
• 现在我国教育界存在的一种偏颇观点是:认
为中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打好
基础,创造力的培养是大学阶段、研究生阶
段的任务。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这种观点
是错误的。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创造力发
展的关键时期,要加大这一阶段青少年创造
力培养的力度,如果等到定型以后再进行培
养,提高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二)为学生构建知识基础
•
学生必须学习基础课程,在基础教育的基本
知识和技巧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创造性
潜能的发展是必不可少也是很有益的,这已成
为欧美国家创造力教育的共识。
•
在我国,始终强调为学生构建系统全面的
知识基础。
(三)让学生学会问题发现
•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学会如何帮
助学生去发现问题,教导学生感兴趣地探索,
让学生成为成功的问题发现者,让他们理解
学校是一个学生提问题的地方,而不是一个
仅仅回答问题的地方。
历史和实践表明,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创新,
无不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
• 美国数学教师理事会出版的课程和评估标准
列出了所有学生应达到的五个目标:
• 1.学会重视数学;
• 2.对他们做数学的能力变得自信;
• 3.成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者;
• 4.学会以数学交流;
• 5.学会数学推理。
(四)培养创新型教师
• 关于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一个著名
的观点是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即教师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创造力。
• 斯腾伯格在谈到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12条
策略中同样讲到了教师的态度对开发学生
创造潜能的作用。教师既可以促进学生的
创造潜能向现实性转化,也可能阻碍其发
展。
日本学者恩田彰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应具备的条件有七条:
1.具有创造性;
2.教师的求知欲;
3.形成创造性的班集体;
4.宽容的理解和温暖的气氛;
5.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态度;
6.学习环境;
7.创造性评价。
 美国学者R.Smith认为,所谓创造型教
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
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
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
法的教师。
(五)改革课堂教学
•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培养
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使用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决定着学生创造
力的培养程度。如果教师采取说教式授课方式、
大量运用封闭式问题、强调记忆和背诵,那么无
疑会极大地扼杀学生的创造力。相反,如果教师
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问题、自由地表达思想,并
把错误同样视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
无疑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创造力。
法国案例
•
法国的科学教学十分强调孩子自己建构知
识。学习的主题由学生提出,实验的过程同样
也要学生尽可能独立完成。他们强调,错误是
学生必须经历的过程,错误往往能起到建设性
的作用,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自我更正。让学
生在不断尝试中发现科学事实和概念,成为法
国科学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从做中学)。
(六)训练思维方法
• 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
训练发散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创造力,
为此世界各国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课堂教学和课
外科技活动中,英国致力于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和
创造性想象的基本方法以及一些创造技能,如类比思
维、等效思维、迁移思维、重组思维、逆向思维、头
脑风暴、列举属性、遥远联想等,并训练流畅性、灵
活性、独创性等创造性地智能品质。
(七)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 标准化考试只要求学生对答案做出选择,学生无
法发挥自己的思考和想象;测试是基于对事实性
知识的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对低水平知识的记忆
和重复,使教学成为对填空、多项选择等考试题
目的机械训练,因此遭到了教育者的批判和抨击。
在诸如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很少或已经不用
这些类型的考试来检查高标准教育的质量。因为
这样的考试仅仅检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向
学生提出思维上的挑战,没有空间展示个人对问
题的分析、推理与解决,更不能反映学生能用学
到的知识做什么。
• 在2000年8月美国进行的一项Gallup民意测
验表明,只有13%的公众相信标准化考试是
测验学生成就的最好方式,而85%的公众认
为,标准化考试与教师设计的测试二者的组
合,或者学生表现的档案袋与其它一些学术
能力证明的组合,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最优
选择。
四、中外比较:启示与借鉴
• 我国学生的基础知识确实扎实,逻辑思维能力比
较高,在各种各样的竞赛中能取得好的成绩,但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学
生“记”的多,“思”的少;做题多,分析少;
注重知识教学,忽视思维方法的训练;强调复杂、
繁琐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需要、
兴趣、选择、判断等问题。
•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
功能,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
个体差异,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
化的结果,基本上还是一考定终身。学校教育的是
完整的学生,评价的也应该是学生的完整表现。因
此,评价应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转向对综合素质的
考察上来。
中西比较
•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师范大学作了题为“科技
与大学”的学术报告,他指出,中国的教育哲学与西
方的教育哲学大不相同,西方培养的学生兴趣广泛、
勇敢、自信、有创劲、傲慢、自大,培养方式是非连
续的、跳跃的,而中国培养的学生则知识面窄、胆怯、
缺乏自信、消极、谦逊、有礼貌,培养方式是连续的、
按部就班的。
------1999年5月31日
中西比较
• 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创造力培养,
它强调开发学生更高水平的思维技能,而不是突
出对知识的记忆。尽管美国地方分权的教育体制
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它确实为创造性的教学策
略和课程的多样性留有一定的空间。它为学生提
供一个自由、开放的教育环境,鼓励创造力的运
用,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创造性的,甚至是怪异
的想法,美国教师给予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
中西比较
• 因此,我们应当综合东西方教育的优点,特别要
吸收西方教育的长处,尊重青少年的个性,激发
学生宽广的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涉猎知识,培养
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自信、自立、自强、
勇于打破旧框框,勇于创造。改变接受学习、死
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
发现、探究、研究认识活动凸显出来,让学习过
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创造力培养不是悬空的,来自教学实践。
• 创造力教育不是星期五或星期几下午进行的
某类活动,不是一种外在的摆设或一时的应
对,也不是另起炉灶的一种新的教育体质。
如果把创造力的培养视为游离于正常的教学
之外的一项活动,那么这是一种太过狭隘的
观点。创造力培养不是悬空的,来自教学实
践。
小结
 综观国外对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实践,可以概
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设计创造课程和训练
创造技能来培养;二是将创造力培养贯穿于学
科教学中。
 创造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青少年创造力
的发展不仅受着知识、智力、动机、认知方式、
人格特点等个体因素的影响,同时受着家庭、
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教育理
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学校环境等都会对
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小结
• ——要注重学思结合。鼓励学生大胆置疑,主动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好
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
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 ——要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
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
的成效。
•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
异,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优势。改进优异学生培
养方式。
小结
• 我们需要以跨文化的比较为视角,深入了解国外
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实践经验,从而为提升我国
青少年创造力提供可靠的依据。还要帮助学生确
立新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
学研究领域,把学习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培养
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研究和解
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