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点击下载: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
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明确我国经济
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 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
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及其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
论与体制;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
济制度;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及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收入差距。
2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3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1.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依据
一是当时的国情决定的:从我
国当时的国情看,随着国民经济的
恢复,我们面临着全面进行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的艰巨任务,百废待兴。
但当时的国民经济实力极其薄弱,
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只有集
中全国的力量,而要做到这一点,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则是
基本的体制保证。(客观)
4
二是从主观认识来看,当时在理论上把计划
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因此,实
行计划经济体制也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必然产
物,在理论上不会去探索实行其他的经济体制。
5
三是苏联的实践对我们产生的示
苏联体制的示范效应 范性的影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
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我国
在建立了社会主义以后,对于实行
怎样的经济体制,是一个全新的问
题。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
们仿效苏联的体制具有现实合理性。
因此,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们在进行全面经济建设的时
候,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 6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建立以后,在经济建设中也发
2、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
弱小的情况下,我们快速地展
开了工业化建设,成功地进行
了156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并
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
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
济体系,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
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7
计划经济体制发挥作用的原因
(1) 当时全国的经济结构比较简单
(2) 社会利益关系比较单纯
8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弊端:
一是计划不能反映实际的变化,
二是计划难以解决利益矛盾。
三是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不能有
效发挥作用。
9
4.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在理论上,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为代
表,就是当时对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体
制所做的理论探索。陈云提出,在工商业经
营方面,国家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
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
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在国家计划许可
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国
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市场为补
充。
在实践上,探索了减少国家的指令性计划、
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更多地按照价值规律
的要求来办事的改革。
总起来说,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取
得了一些成果,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应该走怎
样的道路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
1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
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
期,由此全面展开的经济体制改
革,涉及到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
就是如何认识和解决好社会主义
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突破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概念,
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
(1981年《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二阶段,确认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
品经济,突破了长期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
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第三阶段,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
思想。
第四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2年
中共十四大)
第五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12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1)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做出了新
的理解 ,即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
的方式,都是经济手段 .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
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
优势,也有自身的缺陷。 只顾眼前,只顾自
己,只顾效率
(3)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有机结合起来
1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
从资源配置方式看 , 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从微观层面看 , 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
体
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价值
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
从宏观层面看 , 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
段来实现的(经济杠杆)
从经济运行看 , 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14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身的特性
1.所有制结构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
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所
有制、私有制、三资企业等
15
2.分配制度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
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
合,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
管理、知识、技术、土地等。
16
3.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
经济手段——价格、税收、信贷和工资等
经济杠杆
法律手段——经济司法(对经济案件的检
察和审理)和经济立法 (制定各种经济法
规)
行政手段——命令、指示、规定等
17
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
行政手段
判断下列使用的宏观调控手段是哪一种?
1、国家取消对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2、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查获假冒伪劣商品价值达200多
万元。
3、政府下令关闭严重污染环境的小煤窑。
1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1.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完成了从“对立论”到“补充论”再到
“共同发展论”的飞跃。
改革开放以前,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限制甚至排斥的做法。
改革开放以后,开始肯定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
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1992年,党的十四大进一步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
长期的方针。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1
2.确立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
体地位,离开这一点,就不是社会主义。这是对社会主义性质的
把握。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离开这一点,就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这是对初级阶段的实际的
把握。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
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
22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正确认识和理解公有制经济
1)国有经济——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
料
国有经济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
要形式,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2)集体经济——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
料
集体经济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
要组成部分
3)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3
2.对主体地位的认识
一是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
产中在数量上占优势,这里的公有资产既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也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和集体资产。同时要使国有资产的质量
不断得到提高,与其他经济成分相比,国有经济也是优质资产。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
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国有经济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
域中要占支配地位。(水电油运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
24
为什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的,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
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
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主
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
础,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
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
的物质保证 。
25
3.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作为资本的组织形式,本身不具有制度
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要
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由国家或集体控股,就具
有明显的公有性。
实行股份制,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利
于实现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有利于实现经营机制
的转换和科学管理,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
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6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的原因:
1、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
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2、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 , 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
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7
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统计分类上分为9大类别
国有经济
公有经济
集体经济
公有
经济
联营经济
股份制经济
外商投资经济
公有成分
混合经济
非公有成分
港澳台投资经济
非公有
经济
其他经济
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
私有经济
2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9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如何认识按劳分配
第一,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社会,因此,在不同的
企业,对于劳动者来说就不能按照同一的标准来进行分配,即
在不同的企业中,劳动者付出了同样的劳动,并不一定就能够
得到相同的报酬。
第二,按劳分配的“劳”是被市场承认的劳动量,而不是劳动
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由于企业经营状况的差别,在同一企业
的不同时期,劳动者付出了相同的劳动量,也不一定就能够得
到相同的报酬。
第三,按劳分配是通过价值形式来实现的,而不是实物形式。
因而市场价格的波动,也会影响到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
30
2.如何认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按
劳
分
配
的
主
体
地
位
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所占的比重
最大
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中,按劳分配占有较大比重
公有制企业劳动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下的劳动者以及
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取收入的参照标准
31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要素
非物质要素
物质要素
生
产
资
料
货
币
资
本
劳
动
力
技
信
术
息
房
地
产
32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资本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
劳动力
按生产要
素分配
土地
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
原则,进一步完善以按劳分配为
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
技术
信息
管理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
指生产要素所有者
凭借对生产要素的
所有权,从生产要
素使用者那里获取
收入,参与生产成
果的分配。
33
1、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分配
原则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
(1) 劳动者自劳自得(个体劳动者)
(2)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私营企业、外资企业里
的工人)
(3) 按经营分配(农村家庭经营者、个体经济、
私人企业主、“三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公有企
业的承包者)
(4) 按资产分配(利息、股息、红利、租金等)
(5) 按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包括
凭借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或入股、信息咨询等方
式获得的收入
34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
(1)这是由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2)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生产要素
的所有者或占有者应该获得相应的收入。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
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
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实行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分配理论
上的重大突破。
35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
所谓“橄榄型”分配格局,通俗地说就是“两头小,中间
大”,是指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体,富人阶层和贫穷阶层比
例都比较小的、形如橄榄球的社会群体收入分配结构。
我国目前的“中产阶层”,指的是“中等收入群体”。
如何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
(1)政策向中低收入者倾斜,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一是,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考虑GDP和CPI
二是,大力支持创业人才创业致富,造就一批“小老板”:
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三是,鼓励农民规模经营,扶持一批“新地主”
(2)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更多能产生中等收入的职业和岗
位。
36
一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让“英雄”有用武之地:大力发
展信息、金融、保险、高新技术等第三产业,为专业技术人
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科技园建设
二是,在第三产业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岗位的“含金量”。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定中等收入群体
一是,在农村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低保制度,优抚安置制度,五保户制度
等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是,在城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城务工农民、单位临时用工
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的社会保障
(4)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为“橄榄型”社会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一是,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管理体制,积极引导和吸收更多的农
民变为市民:户籍制度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口登记制度,其核
心是户口背后所包含的福利差异。
二是,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一方面,搞好小城镇建设,另一方
面,加大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
三是,改进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适时调整起征点或减少征税分
级并降低税率。(2011年4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
次会议20日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草案拟将现行工
薪所得9级超额累进税率修改为7级,取消15%和40%两档税率,
扩大5%和10%两个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
四是,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规范和教育、卫生体制的深化改革。
37
规
范
收
入
分
配
秩
序
保护合法收入: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贪污、违法经营所得
整顿不合理收入:乱罚款乱收费等
调节过高收入:缩小贫富差距
38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
安置、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2)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
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
全由单位缴纳,个人不需要负担。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由国
家、单位和个人按照一定比例负担。
(3)社会保险的性质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强制性,二是不以赢
利为目的,三是由政府举办。
39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质量、效益和速度的有机结合
经
济
三发
大展
转方
变式
的
主要依靠
投资、出口拉动
消费、投资、出口
协调拉动
主要依靠
第二产业带动
第一、第二、第三
产业协同带动
主要依靠
增加物质资源消耗
科技进步、劳动者
素质提高、管理创新
40
(一)我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有什么特点?
一是依靠廉价的资源:资源环境廉价,劳动力廉价
二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主要从事加工制造业,做“贴牌”,资
源消耗在中国,环境污染在中国,劳动力成本在中国,但高额
利润不在中国。
三是过度依赖外需:石油、铁矿石、大豆等严重依赖进口,沿海
外向型出口企业比重大
(二)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服务业发展,增强第三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具有吸纳大量劳动力的优势,可以促进就业。我
国目前第三产业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0%,第三产业从业人
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3%,这两个比重比世界平均
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
2、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我国现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贫富差距大,
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二是国家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高,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3、改革科研体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41
每次经济危机都淘汰一批落后的产业和企业,经济
危机之后都有大量的创新。
我国既有的科研创新体制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是“官本位”:有一定官位的人在科研资源的获取、
科研队伍的组建以及科研成果的评奖上占有绝对优
势
二是现有科研体制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计划经济
体制的思维习惯:行政分配资源
三是现在的科研多功利:搞科研是为了评职称、获奖
四是科研环境对于“异端”缺少足够的宽松氛围
异端就是奇思怪想,非主流的,科研应当容忍“异
端”,应当容忍失败,适度鼓励冒险。
4、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创新环
境
42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案例1
耐克鞋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国造的,耐克收购是每双12
美元,而在市场上销售却是120美元。 在珠三角鞋加工
企业的利润只有1.8美元 。
案例2
“神舟六号”逃逸塔,被称为航天员的
“生命之塔”。对此,美国进行了全
面技术封锁,俄罗斯开价2500美元,
而且只卖产品,不卖技术。
43
案例3
我国气象预报的数学模型是从欧洲进口的,而
欧洲明文规定,向中国出口的模型必须有十年
差距。一个气象预报的模型没有军事机密,也
要有十年的差距,这就是我们要付出的代价!
这说明了什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
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
44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
1、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面临的问题
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
一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
二是发明专利少
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
三是科学研究质量不高
四是尖子人才匮乏,人才外流严重
家竞争优势。
五是科技投入不足
六是地域差异明显
2、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1)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2)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各行各业
3)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
育是基础
45
自
主
创
新
从增强国家创新能
力出发,加强原始
创新、集成创新、
和引进消化吸收再
重
点
跨
越
创新。
支
撑
发
展
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
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
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
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
展。
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
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
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
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
展。
引
领
未
来
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
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
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
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
经济社会发展。
46
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
新型工业 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
化 道 路 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
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47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所谓“新”在于:
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
业相结合。
48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须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
型转变,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带有全局
意义的根本性转变。
49
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成
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
动者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和
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是我
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未来
经济增长的核心。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
目标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
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
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
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0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
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
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现科
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51
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
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
根本问题。我们党领导的革命、
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
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
问题密不可分的。
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
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
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
会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
52
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中央提出的社会主
义新农村概念的内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管
生
村
理
乡
生
容
产
民
风
活
整
发
主
文
宽
洁
展
明
裕
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
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
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
是农民素质的反映,
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
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
环节,是实现其他目
利的尊重和维护。
体现农村精神文明
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
展的必然要求。
标的物质基础。
建设的要求。
基本尺度。
5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
项系统工程,要按照工业反哺
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
少取放活”的方针,有计划有
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是一项长
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要
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
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
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
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54
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
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
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
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
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区域经济是指一
定区域范围内的
经济活动。
55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
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党中央提出了通过几十年乃至整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建设一个
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区
的战略目标。
56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
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
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
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
加快现代化全局出发作出的总体战略部署。
温家宝考察江苏
发挥优势 更好加快东部发展
5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
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
奋斗目标,这是新世纪党对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
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58
资源节约
型社会
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
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
消费的社会。
环境友好
型社会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
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
与社会的和谐。
59
1、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必
须处理好经济建设、
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退耕还林还草
2、发展循环经济和
低碳经济,是建设资
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途径。
3、保护生态环
境,建设生态文明,
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
利益,关系中华民族
的长远发展。
60
低碳经济:概念与各国措施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由英国前任首相布莱尔提出。他在2003年
2月发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宣
布,到2050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继英国
之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世界各地争相发展低碳城市。
61
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
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的全球共同愿景。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低
碳发展的过程。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西安
世园会都体现了绿色、节能和低碳的理念。
62
实现低碳经济转型
需要协调和发挥各种政
策措施的综合作用,主
要包括:
-以法令和法规等形式通
过的国家规划、国家发
展目标、强制性标准及
标识等;
-财税引导和激励手段,
如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等;
-基于市场的灵活机制以
及信息支持及自愿性行
动等。
政府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
63
低碳发展之于中国的意义
(1)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
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没有
中国的积极行动,应对全
球气候变化将缺乏实效;
◆各国对中国承诺减排
的期望进一步上升,中国
面临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体排放国
64
(2)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
全球应对气候变
化伴随着激烈的技术
竞争,将给中国技术
进步带来重要机遇。
新奥集团与IBM达成战略合作,
后者将在其节能减排等业务领域进
行战略投资。
65
(3)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与摆脱锁定效应
当今发展中国家的
工业化,很大程度上也
是在重复西方发达国家
的“碳锁定”(工业发
展严重依赖煤炭等能源
原料)历史过程。以低
碳经济为标志的世界经
济新潮流,有利于发展
中国家避免陷入“碳锁
定”,甚至及早解锁。
66
(4)有益于提高低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有可能成为
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
场,最大的环保节能
市场,最大的低碳商
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
低碳制品出口国。中
国企业已经在多个低
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
得世界领先地位,其
中以可再生能源相关
行业最为突出。
中国首个地方碳交易市场落户深圳,标志着中国低碳
经济发展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中国是世界上风力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国家
67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
(1)发展挑战巨大
中国正处于工业
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
阶段,面临着人口增
长压力,提高生活水
平、工业化水平、城
镇化水平和改善国际
贸易分工地位等突出
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68
(2)国内资源环境约束
我国的能源结构是“富
煤缺气少油”,已探明的化
石燃料储备中,煤占了96%,
石油和天然气只有4%。我
国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仅为
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
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
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清
洁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
对煤炭高度依赖的能源结构
径之一,但我国在可再生能
是中国近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增
源的开发方面还面临成本较
加的主要原因
高、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
69
(3)国内政策障碍
低碳经济建设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战略规划、政策
体系等方面还有待完善;
在宏观政策管理方面也存在着能力不足的问题。
70
思考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
什么?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3、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4、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现实?
71
参考书目
1、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2、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
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
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