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第五章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
• 通过本章教学,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
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之后,中国如何建设
社会主义的问题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
前, 这期间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
的理论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新的希
望,促进了中国的飞跃发展。
2
• 1、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特点和重要意
义;
•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 3、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
的基本理论问题。
• 4、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
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4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
毛泽东初步探索
邓小平确立
江泽民进一步开拓
胡锦涛继续前进
5
社会主义的四次飞跃
第
一
次
飞
跃
6
第
二
次
飞
跃
7
第
三
次
飞
跃
8
9
第
四
次
飞
跃
1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1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开始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
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
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
中国实际的“第二次
结合”,走出中国自
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2
1956年,苏共二
十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
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
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
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
合,提出要“以苏为鉴”,
探索自己的道路。
13
(1)、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
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
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起积极因
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14
•
•
•
•
•
•
•
•
•
•
•
《论十大关系》主要内容:
第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第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第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第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第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第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第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第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第九,是非关系;
第十,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15
•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
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
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
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
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它所阐述
的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当
时乃至后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回顾说,“前八年照搬外
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
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16
(2) 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的变化, 1956年9月召开的
党的八大,强调要集中力量发
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
化。
17
• 1956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
的八大,对社会主义制度确
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作
出了正确的判断,确定了全
党和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中
心任务。
18
八大主要贡献:
• 第一,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
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
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
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
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
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
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
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
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
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
• 第二,经济建设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
• 第三,八大明确提出了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
具有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
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国防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国
家的宏伟目标;
• 第四,其它主张:扩大国家民主生活,健全法
制;强调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发展文化教育卫
生体育事业,实行双百方针,杜绝用行政方法
干预科学和艺术;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
题,重申了党反对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
颂德的方针。
20
(3)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
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
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
巩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
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和社
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
社会矛盾的学说。
21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的
发表。
22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问题》主要内容:
•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理论。
•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的理论。
• 第三,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
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 第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23
1958年,毛泽东提
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上来。这些都是对党的八大路
线的继续发展。
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
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
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
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
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
24
•
总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
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
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
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
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5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
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
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
的成就。
26
• 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
– 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
– 1957年的整风运动与反右派运动;
27
• 1957年9月,八届三中全会同意了毛泽东提出
的我国主要矛盾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之间的
矛盾观点;
•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
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
总路线;
• 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8
超英赶美
29
• 1959年的庐山会议及反右倾运动,300多
万人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把阶级斗
争引入党内,损害了党内的民主生活,打
断了纠左进程;
• 1960年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危机;
• 1960年夏,“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方针的提出;
• 1962年1-2月,七千人大会。
30
• 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毛泽东提出阶级
斗争存在于整个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
• 1963年,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防修反修;
• 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
31
32
2、社会主义建设发生曲折的原因和表现
• 原因:
– 第一, 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
的历史更短,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有待于
继续探索。
– 第二,由于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阶级斗
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
33
• 表现:
• 第一,在经济建设上容易急于求成,以
为依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人民群众迫
切要求,就能很快改变国家落后面貌;
• 第二, 在观察和处理新矛盾新问题时,
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
看作是阶级斗争。
34
• 第三,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不同意见
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导
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
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
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以至后
来又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
误。
35
3、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后,毛泽东
对社会主义继续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系
列重要的理论成果。
• 第一,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
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
主义”两个阶段。
• 第二,发展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
36
• 第三,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
“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
义”。
• 第四,毛泽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有它自
身的规律,必须不断从实践出发,积累
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
• 第五,还提出了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
就无法提高;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
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37
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
观点:
•
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
时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
•
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
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
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38
4、其他领导的探索成果
刘少奇提出
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是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
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等。
周恩来提出
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
陈云提出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39
邓
小
平
朱
德
邓
子
恢
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
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
等观点。
强调党执政后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保护生产、巩固和纯洁党的组织、巩固党
同群众的联系、保证党的集中统一等。
提出在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
制的观点。
4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虽然我们党在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过包括”文
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
挫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经济建设上
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巨大的。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就是在以毛泽东为核
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
的。
41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42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3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刚刚实行改革
开放之际,针对一些人因政策的调整
而产生的困惑和疑虑,邓小平在论述
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
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
这个概念。
44
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
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
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
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
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共同富裕
的问题,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
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
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
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45
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
践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
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1992年视
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
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46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是每一个新的社会制度
中的固有的历史使命和
根本任务,因此过去人
们不把它作为体现社会
制度属性的范畴。
47
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48
•
•
•
•
如果导致两极分化,
改革就算失败了。
会不会产生新的资
产阶级?个别资产
• 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
产阶级。
49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
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
全面的发展。邓小平从中国
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
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
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
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
50
胡锦涛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是对社
会主义本质理论认识的深化。
51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
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52
“十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与增长速度
53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4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上海街头的标语
55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
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
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
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
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
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56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制度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指出:“社会
主义的优越性,归根
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
社会生产力,逐步改
善、提高人民的物质
生活和精神生活。”
57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
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邓小平指出,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以
后我们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
有某种忽略。他认为,经济长期处于
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
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
会主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
要靠自己的发展 。
58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
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
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发展
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的发
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都是
有利的。
59
中国海军171神盾
国庆阅兵
国
民
意
志
坚
强
中国“枭龙”轻型战斗机
60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
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
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
需要。
61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就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揭
示了判断一个政党历史地位的
标准,指出:“中国一切政党
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
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
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
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
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
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62
江泽民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
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
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
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
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3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
的第一要务:
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
位 所决定的,
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
责任的需要。
64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
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伟大旗帜,从新世纪
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
局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
展观。
65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
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
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
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66
江泽民谈发展生产力
1、发展必须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
2、发展必须坚持和
深化改革 。
3、发展必须相信和
依靠人民。
67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
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
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68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
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
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
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
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69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
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
跨越式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
来的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生产
力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对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突出。
70
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长江三峡工程
71
马克思 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毛泽东 提出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来建设
我们的国家
周恩来
邓小平
提出 “向科学进军”的口
号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江泽民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
体现和主要标志”
胡锦涛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
步的革命力量”
72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
73
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
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的思想,面对科技进步与
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提
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
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强
调迎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
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
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74
科
教
兴
国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
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
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
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
济建设转移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
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
荣、富强。
75
人
才
强
国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
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
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
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
国。
76
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
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面对世界科技发展
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汹涌澎湃
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胡锦涛强调,我们必须认
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为此,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
77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将要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
候,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党在社
会主义建设最初探索中取得的理论成果和正反两方面经验,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把
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准确理解和把握社
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政
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是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
体现和主要标志。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完善适应先进生
78
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思考题 :
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
79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7
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
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
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