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 北京体育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一讲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 北京体育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第一讲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邱 锦

教学基本目标
1、认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
化,并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分析这些变
化及其趋势。
2、认识和分析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动
力、特征、实质和影响。(当代眼光)
3、深刻理解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
化,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面临的主要问
题和重大挑战。(中国视角)
4、正确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以及
构建和谐世界理念。(能力导向)

教学重点:
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
中国的世界影响不断提升;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及其意义

教学难点:





如何客观看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发展的
影响?
怎样全面理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如何清醒认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评
价?

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
时期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三、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及其影响
四、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分析与思考
1、邓小平在1985年的一次谈话中提出,和平
问题、发展问题是现代世界上真正大的问
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联系21世
纪以来的世界形势,分析和平与发展目前
面临的主要挑战。
2、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始终是一个国家的首要
外交目标,也被认为是实现民族振兴的重
要保障。结合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分析
如何在新形势下更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和
安全。
3、近代以来,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战
争与冲突,因此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国
力的增强充满了忧虑和猜疑。结合世
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坚定
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必
然性。






经典文献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
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
态》第1卷第1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
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
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马克思:“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
论》第1卷第23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马克思:“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
论》第1卷第24章第7节”,《马克思恩格斯文
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






马克思:“导论——《资本论》第3卷第37章”,《马克
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
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恩格斯:“[历史导论]、[自然界和社会] ——《自然辩
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
2009年。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专题
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
列宁:“怎么办”,《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
人民出版社2009年。
列宁:“论粮食税”,《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
人民出版社2009年。






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
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毛泽东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邓小平文选》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
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






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江泽民:“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我们的外交工作”,《江泽
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江泽民:“加紧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05年9月16日第1版。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
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人民日报》2011年2
月20日第1版。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新华网北京2011年4月24日电
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
大调整时期

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是当今世界变化的突
出特点
冷战结束后,世界变化在速度、强度、
广度以及影响的广泛深远程度等方面是前
所未有,对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行为
模式以及价值理念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推动着各类行为主体进行调整。因此,对
于这些变化的认识和判断也是在不断调整、
充实和完善的。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启和成功就得益
于中国共产党对于世界变化基本特征的
准确判断和及时把握
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
提出,“中国的前途与世界的前途息息相关”。
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和平、发展问题
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此后,随着中国
与世界联系的不断扩大,对世界参与的不断加
深,对于世界变化基本特征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首次明
确提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动的历史时期”,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这个论断丰富为“当
今世界正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2009年9月,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
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
一步提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
整时期”。这个论断也成为后来十二五规划制订
中关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判断的重要支撑。

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是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
题的具体体现
“大”既体现了变化的速度,也体现了变
化的幅度以及影响的广度、深度。发展是变革
和调整的基础。发展的核心是新科技革命带来
的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以及发展理念和方式的变
化。变革出现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调整既体现为各个国家、各种国际组织和其他
经济政治主体对发展与变革的积极回应,也推
动着发展和变革。
具体来说,当今世界变化主要体现在五
个方面:
1、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世界性共识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
加速发展,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并寻求正确
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方式,都在努力推
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成为
世界性共识。
新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及其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
刻变化,不断产生出新的产业重点、新的
经济形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幅度提高
了社会生产力,深化和扩展了国际分工,
扩大了全球范围的经济联系与交往。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不断产生出
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工
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
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与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越
来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进
入了信息化阶段。而众多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
推进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信息化的
时代潮流,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曾经出现的
各种问题,开始在发展中国家集中出现。
寻求正确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方式,已
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们普遍意识
到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内容,希望
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发展必须减少社会排斥,
实现包容性发展,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分享经济
增长成果。同时,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经济
与环境、社会内部、国内与国际的关系。
包容性发展,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
首次提出。包容性发展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
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相
对立,包容性发展倡导机会平等的发展,最基
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发展。包容性
发展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前
者包括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识字率、
公共产品的一般供应和分配等;后者包括观念
和“感情”等,其关键词是希望和参与。
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发
达国家艰难地进行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福利制度
改革,竭力保持经济科技优势。新兴市场国家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
增长,同时不得不面临新的增长压力和发展不
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许多发展中
国家面临发展乏力、普遍贫困、经济社会动荡
以及经济社会结构不合理的艰难局面。
2、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革
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加快。人口、资源、
资金、信息等各种社会要素在国内和跨国
范围的流动规模在扩大、速度在加快。市
场经济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更为突出,
推动各种资源在更大的地理范围乃至全球
进行配置。
社会更加多元化。许多国家的社会结构发
生深刻变化,有的还出现进一步分化的趋势。
社会群体不断重组、成长,正在形成新的社会
组织和行动方式。在全球范围,非政府组织的
数量不断增加,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也
不断提高。
人口结构和人的观念发生深刻变化。
家庭规模在缩小,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
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对人与自然
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社会权利意识日益增强。个体和社会组织
积极地参与各种公共事务,表达和实现自我权
利。安全、福利、健康、环境、价值认同等与
人的发展有关的话题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社
会对资本扩张的风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各
类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力
量的增强,国家的运行和职能正在进行适应和
调整。
3、国家间竞争更为激烈
国家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
高,但相互竞争也更加激烈、更加全面。国家
间竞争向更广泛的领域扩展,围绕市场、资源、
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国政
府不仅重视经济、科技、军事等物质资源的硬
实力,也更加重视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软实
力。随着世界交往的扩大和加深,人类共同关
注的问题在增加。国际格局也处在调整之中,
旧的战略联盟有的在疏离和解体,新的战略伙
伴关系在构建和发展。
各国政府为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积
极调整政策,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以增强经济
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20世纪80年
代以来,许多国家相继展开了以市场经济为取
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提高政府服务能力为主
要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巩固核心价值观、
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体制改革,
以及以加强社会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
体制改革。在这些方面,各国都有可以相互学
习借鉴的地方。
大国关系正在进行调整。冷战结束后发生
的许多重大事件强化了各国的紧迫感,使其纷
纷对各自的发展战略、对外战略进行调整,谋
求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大国关系调整的主线是既竞争又合作。大国间
相互依存加深,协调合作加强,但利益差异仍
然存在,矛盾和摩擦时有发生,对抗和冲突不
时出现。
4、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
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世界范围内各种思
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
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软实力作为
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谁占
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
实力,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文化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存在和发展
的。不同国家由于历史传统、经济条件、社会
性质和政治理念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制度,
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拥有不同的思想文化和
价值观念。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包括思想文化,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政治
制度和发展道路,就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应的
文化。同时,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
用。
文化认同问题是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各民族国家对本国民族历史文化及制度的认同,
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自豪与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
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前提。因为只有具
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是具有强大凝
聚力的民族,才能成为真正强大的民族。对于发
展中国家来说,实现民族自信自强,就必须从观
念上打破“西方中心论”思维定势,传承与发扬
自己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增强自我文化认
同,并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自己的文化。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
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
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
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
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顺应
时代发展新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各族人
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
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
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
5、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
传统安全主要指军事、政治、外交等
方面的安全,核心是维护领土完整、保护
主权不受侵犯、国家不受外来军事威胁。
主权国家传统安全利益的维护是实现国家
安全乃至国际安全的基石,传统军事安全
和政治安全至今依然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
容。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大国依然强调军事安全
在国家安全中的关键地位,注重以提升核心军事
能力为重点的国防建设和军事变革。随着信息技
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成为新军事变革的核心。
国家间竞争的加剧,激化了围绕战略要地、重要
资源、国际要道的争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
家为了谋取在多维作战空间的技术优势,加快组
建战略联盟对潜在对手实施战略围堵,增加了国
际军事竞争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西方大国为
了谋求自身的战略利益,肆意干预别国内政外交,
用战争手段更迭他国政权,增大了国际军事冲突、
政治动荡的风险。
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于传统安全而言的,
主要指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信息、
生态等领域的安全状态。非传统安全问题
主要包括金融动荡、粮食短缺、能源紧张、
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非法移民、跨境犯
罪、恐怖活动、传染疾病、产品安全等问
题。
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跨国性、不确定性、
转化性、动态性等特点。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
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带来的挑战往
往超越国界的限制,在一些方面与国家权力形
成了不对称,其解决和应对需要依靠国家间乃
至全球范围的合作,需要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国
际组织和国际规则。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是在信息革命和许
多国家经济体制深刻变革或调整的推动下,在各
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运行高度国际化过
程中得以加强的。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是当今
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基本特征,突出地表现为
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扩展,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
进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
深。
1、世界历史进程与经济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历史是各个民族和
国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必然结
果。近代以来的地理大发现、交通运输技术革
命、资本的国际扩张、大工业的发展,打破了
各个民族和国家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
世界交往开始形成并成为满足各个民族和国家
需要的必要前提。因为“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
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
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
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马恩文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页。)资本主义
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资
本对利润的追求和无限扩张的本能,“把世界
上所有的国家连结成统一的经济整体”(《列
宁专题文集 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
版,第35页。)。
尽管对于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时间和发展阶
段的划分存在着争论,但是理论界普遍认为,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只是到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一系列因素的
作用下,人们才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它在世界范
围内影响的广度和力度。因此,通常认为世界
经济在这一时期进入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为
标志和特点的新阶段。但经济全球化绝不会止
步于现有状态,作为一种趋势,无论其内涵还
是外延都将不断发展变化。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产物,具有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步性。
但也要看到,到目前为止,经济全球化是在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推进的,同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在全球扩展有密切联系,这意味着经济
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
全球范围内的深化和拓展,必然伴随着发展中
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一系列矛盾和冲
突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尤其是关于
资本主义的深刻分析以及世界交往思想对于我
们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和影响富有启发意义。
《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产生和影响的生动
描绘展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典型特征和本质。这
些变化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和文化层
面的,是交往的扩大和深化。
《共产党宣言》描绘的全球化
“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
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
业的扩展,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
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
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
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
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
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
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
供
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
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
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
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
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
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
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
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1:276)
大工业“(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
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
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
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选集》1:114)
马克思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
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
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
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
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
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
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
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至于个人在精
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
丰富性,根据上面的叙述,这已经很清楚了。
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
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
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
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
马克思说:“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
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
,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
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域都
必须单独进行;一些纯粹偶然的事件,例如蛮
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争,都足以使一个
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陷入一切
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只有当交往成为
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
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
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
表1
KOF全球化指数的指标设计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国际贸易(GDP占比)22%
经济
全球化
(36%)
国际直接投资,存量(FDI,占
(1)实际 GDP比例)29%
流动
证券投资22%
(50%)
给国外政府的支付27%
隐秘的进口壁垒22%
平均关税率(28%)
(2)限制
国际贸易税收(占收入比重)
(50%) 27%
资本账户限制23%
电话26%
转账(GDP占比)2%
社会全球化
(38%)
(1)个人接
触33%
国际旅游26%
外籍人口占比20%
国际信件25%
(2)信息流 互联网用户(每千人)36%
36%
电视(每千人)37%
报纸的贸易(GDP占比)28%
(3)文化联 麦当劳店数量(人均)43%
系31%
宜家数量(Ikea人均)44%
书刊的贸易(GDP占比)
13%
在该国设立
的大使馆数
量(25%
)
政治全
国际组织成
球化(
26% 员国数量
28%
)
联合国安理
会任务的参
与22%
国际协议数
量25%
表2 2011年项目对应各国的全球化指数排名情况
全球化指
数
经济全球化指
数
社会全球化指
数
政治全球化指
数
排名
排名
排名
排名
美国
27
50
25
15
英国
21
22
7
90
德国
16
28
12
18
日本
44
92
48
34
印度
116
122
150
22
俄罗斯联邦
52
110
39
47
巴西
78
100
126
17
埃及
76
109
110
16
越南
125
83
147
131
中国
73
103
89
41
注释:这里参与排名的一共有208国家。指数都是根据2008年数据。
资料来源:2011 KOF Index of Globalization,
http://globalization.kof.ethz.ch/static/pdf/rankings_2011b.pdf.
表3 各国近年KOF全球化指数排名情况
2010年
排名
2006
年
2007年
指数
排名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指数
美国
27
78.8
19 80.83
3
4
7
11
英国
24 80.18
4 89.29
12
13
12
9
德国
18 84.16
15 82.48
18
21
18
17
日本
45 68.16
40 64.22
28
28
29
35
印度
111 51.26
82
49.7
61
61
61
57
俄罗斯
42 68.91
31 69.91
47
52
44
46
巴西
75 60.38
54
59.6
52
57
53
58
埃及
68 61.33
64 54.18
55
59
60
48
越南
124 47.78
中国
63 62.68
37 65.26
51
54
57
53
2.世界经济新格局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将世界各国各地区
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世
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
新的机遇,但是长期存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和不公正、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导致的问题依
然存在。
资本是经济全球化中最活跃的因素,资本全
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在全
球范围组织生产活动,最大效用地利用世界市
场,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跨国公司的经济
规模甚至超过了许多国家的经济规模,实力和
影响不断扩张。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巨大,速度
加快,投资形式不断丰富。金融资本全球化的
投机性和风险性越来越突出,给世界经济带来
更大的不确定性。

各国的比较优势得到展现的机会,国家间经济实
力的对比也在发生变化。虽然美国、欧洲、日本
依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占有经济科技
优势,但是都在遭受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冲击,
经济持续增长遇到了严重挑战。以中国、俄罗斯、
印度、巴西、南非等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发展势头
强劲,日益成为全球生产和投资的重要基地、全
球需求和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与以美国为首的
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差距正在缩小。

区域经济合作深入发展,成为深化国际经济联
系和推动各国发展的重要动力。区域合作组织
或合作机制纷纷建立,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
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
盟等。在加深经济合作的基础上,这些国家和
地区不断探索更广泛领域的协调与合作。经济
区域化已成为一些大国提升经济实力的重要手
段,但是如何推动区域内各成员经济政策的协
调依然面临各种挑战。

国际经济组织以及多边合作机制发挥积极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不断吸纳新的成员,在推动贸易
自由化、解决贸易纠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的催逼
下进行内部改革,以应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大国之间的经济金融合作机制不断发展,已经
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总体上说,西方发达国家及其资本在经济
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占据着更大份额
的市场,掌握着更多的资源和优势,把握着大
部分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权,使得世界经济中
既有的不平等、不合理、不公正因素依然存在,
甚至有所强化,建立平等、合理、公正的国际
经济新秩序任重道远。
反经济全球化运动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组成
内容。反经济全球化运动是针对全球化的不利
和弊端形成的抗议活动,参与的人群和采取的
形式非常多样。 跨国公司、主要国际经济组织
以及重要的国际经济会议往往是它们抗议的对
象。但是反经济全球化运动尚没有真正统一的
组织机构,没有明确的思想纲领, 也没有明确
的运动目的,尽管提出了不少切中要害的问题,
但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对于许多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像一把“双刃
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济全球化带来
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诸多领域,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及应对策
略的差异,影响的程度和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别。
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经济全
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
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
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获得所
需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寻找到新的发展
机遇,创造更多的创业机会。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交往的扩大。除经济
领域中形成越来越多的共同规则外,不同文化
价值、制度规范也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显
示出文化、制度的多样性,有利于形成相互遵
重、包容的交往氛围。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
国家,利用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和优势,
极力推行霸权主义,破坏了世界交往的平等性
和多样性。
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随着经济
全球化的推进,以新兴大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
家获得了新机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综合国
力进一步提升。这些国家实力的增强,强化了
世界多极化趋势。

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安全面临新的
威胁。经济全球化使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关系
越来越密切,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性风险日益增
多,国内问题国际化,安全问题多样化,主权
国家的权力受到限制和削弱。由于经济全球化
是由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发达国家在对发展中
国家输出资本、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
也极力推销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社会
制度。这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提出了挑战。

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经济治理的深化。2008年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建立更有效的全球经济治
理机制变得尤为迫切。“二十国集团”峰会走向
机制化,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合作机制
方兴未艾,这也是多边主义的重要实践。经济一
体化进展最大的欧元区现在也面临着如何协调经
济政策、货币政策等诸多挑战。尽管各国尤其是
大国之间的合作逐步发展,但相互竞争和较量也
愈演愈烈,争夺核心是国际规则的制定权和解释
权。
中国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效应有着清
醒的认识,早在1996年,江泽民在中央财经领
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说,“从国际上看,随着经
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国际经
济竞争愈来愈激烈,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往
和联系越来越频繁,面临的风险可能加大。”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P538)

对于中国来说,“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现代化建
设,不可能回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激烈复杂
的国际竞争。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敢于又要
善于参与这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经济技
术合作和竞争,既要充分利用其中可以利用的
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来发展自己,又要清醒认
识和及时防范其中可能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和
风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江泽民文选,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P102)要趋利避害,掌握主动。
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根本是要掌握参与
经济全球化的主动权。中国一直非常重视掌握对外开放
的主动权,把对外开放视为深化改革的条件。在加入
WTO之后,在全国范围就世界贸易组织有关知识对各
级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进行了培训,并提出要在深化
“引进来”的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后者
是把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是更好地利用国
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个大局的必然选择。在
2004年“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
确提出要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中国提倡的掌握
开放的主动权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这尤其体现在
中国应对历次金融危机的成功方面。

中国通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不仅较好地实
现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为广大发展中
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是,如何更好
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应对其带来的
挑战,形势依然严峻。
三、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及其影响

世界多极化是指冷战结束以后,在国际关系中
具有重要影响的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实力和相
互关系变化导致的多种力量并存的趋势。多极
化是世界政治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经济全球化
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多极是相对于两极和单
极而言的,表现为世界格局中出现了多个战略
力量中心。多极化萌芽于冷战后期,发展于冷
战之后,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事
实。
1、世界多极化的开启
 20世纪初期,世界处于帝国主义列强争霸和瓜
分势力范围的时代。苏联的建立打破了帝国主
义瓜分世界的局面。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
束时签订的雅尔塔协议为标志,以美苏为首的
两极格局开始形成:一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
主义阵营,另一边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
营。
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许多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以“不结盟运动”为
主要形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团结合作,发挥了制
衡两极的作用。在资本主义阵营中,欧洲和日本
的实力逐渐增强,开始提出有别于美国的国际政
治主张。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各国各自探索建设社
会主义的道路,经过60年代的意识形态论战和
一些事件,苏联一家独大的局面开始松动。20
世纪7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演
进。针对这些变化,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
的战略思想,对国际格局作出了准确判断和科学
分析。

中国的“三个世界”划分对于世界多极化的形
成具有理念和实践双重影响。1970年,毛泽
东在会见非洲客人时指出,亚非拉是第三世界,
第一次明确表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1974年2
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时提出了关
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号召联合起来反对霸
权主义。毛泽东主席说:“我看美国、苏联是
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
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
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
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
议上全面阐述了这个战略思想。中国坚持独
立外交政策,不结盟、不称霸,并且反对霸
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 “三个世界”思想是中国对当时国际形势的
准确判断,也是中国制定当时对外政策的重
要依据。

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世界出现“两
超多强”局面,即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
国”,以及西欧、日本、中国等多种力量或力
量中心并存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
代初,东欧剧变、德国统一、华约解散、苏联
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此后,世界向多极
化方向发展的态势日益明显。目前世界多极化
趋势虽然不可逆转,但美国仍然以超强的经济、
政治、文化和军事实力力图维持单极世界,真
正实现世界多极化并非易事,还需要经过长期
的努力。
2、世界政治新格局
 冷战结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美国的实力总
体上不断削弱,国际地位相对下降,但仍然是
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他大国、强国的实
力和地位发生了较大变化,但还无法与美国相
匹敌。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一超多强”局面。
大国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美国为了维持自己
的优势地位,也在利用各种方式干扰或阻挠其
他大国崛起。

利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抢占战略要地,
争夺能源资源;利用气候变化、资源开发等
全球性问题,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企图维
持在世界经济中的垄断地位;利用人权、民
主、自由、互联网管理等话题干涉别国内政,
推行其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单极与多极的较
量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新兴国家实力的增强,正在推动国际力量对
比向新的均衡化方向发展。“金砖五国”的发
展,“20国集团”的出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0国集团 ,由八国集团[美国、日本、德国、
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和十
一个重要新兴工业国家 {中国、阿根廷、澳大
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
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和土耳其}以及欧盟组
成。按照惯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
行列席该组织的会议。廿国集团的GDP总量
约占世界的85%,人口约为40亿)。尽管这些
国家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存在差异,但是共同
的发展愿望使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多
种新的国际合作机制正在形成。

中国的发展对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速产生了
重要影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
“重要一极”。邓小平最早指出了世界多极化
趋势。他在1990年3月提出“多极”概念:
“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所谓多极,
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
一极。”(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P353)

江泽民2000年9月《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上的讲话》中说:“这种多极化格局,不同于
历史上大国争霸、瓜分势力范围的局面。各国
应是独立自主的,各国的相互合作及各种形式
的伙伴关系,不应针对第三方。大国应该尊重
小国,强国应该扶持弱国,富国应该帮助穷
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地区事务
和全球事务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参与的范围更
为广泛,发挥的作用也更为重要,各国特别是
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中国的发展经验。

国际行为主体多样化。各类区域性组织日趋
活跃,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非政府组织对
各国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影响逐步增强,并且
在全球范围也有更多的合作与行动。
当今世界的经济中心开始向东转移。随着中
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崛起, 亚洲
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
区。亚太地区在国际战略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
提升,美国已将战略重心移至亚太地区。世界
大国在这个地区的竞争和较量也更为激烈,潜
伏着新的地缘政治风险。此外,其他地区热点
问题也此起彼伏,存在着多种变数,大国关系
在这其中表现为竞争与合作并存。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多极化
的世界格局,改变了历史上大国争霸瓜分势
力范围的状况。随着多种战略力量的出现,
由个别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
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世界多极化是一个曲折前进的长期过程,但
这种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长远地
看,世界多极化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
治, 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稳定,有
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也有利于推动国际
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
但是,就目前来看,一些过去被两极格局掩盖
的矛盾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地区冲突、民
族和宗教问题等已经暴露出来, 恐怖主义活
动时有发生,文化矛盾和冲突也出现新的变化。
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并且时有强化。少数大国
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或垄断利益,通过各
种方式干扰和破坏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仍想维
持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它们
利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抢占战略要地,争
夺能源资源;利用气候变化、资源开发等全球
性问题,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企图维持在世
界经济中的垄断地位;利用人权、民主、自由、
互联网管理等话题干涉别国内政,推行它们的
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单极与多极的较量将是一
个长期的过程。

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核安全等全球
性问题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推动着国际力量的
分化组合。许多全球性问题要求各国加强合作、
协调行动,为此展开的多边外交活动空前活跃,
并达成某些重要共识。与此同时,大国之间的
竞争较量也日趋激烈,核心是争夺发展的战略
制高点和道义优势。

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健康发展,必须避免历史上
大国争霸和瓜分势力范围的旧剧重演,必须承
认和尊重世界多样化,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
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上各种文明、不同
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
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四、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走和平发
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
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
抉择。
1、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 1985年3月,邓小平深刻洞察世界形势发展
的总趋势,敏锐地把握时代主题的变化,
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
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
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邓小平
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105页。)

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个思想的提出,
使我们摆脱了只依靠意识形态标准来判断世界
局势、 分析时代发展的僵化做法。在当前阶段
中,和平与发展既是处理世界主要矛盾的主要
手段, 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望。
这一重大判断,对于中国制定正确外交和国际
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尽管世界仍
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是和平、
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转。
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
量。中国坚持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发展,
同时又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和各国共同
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主要依靠自身
力量来实现发展目标,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
本国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各国开展交流
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中国对内坚持和谐
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并且把这两个方面
有机统一起来,致力于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
积极探索维护和平的新途径,在周边关系上:
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新
思路,倡导“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
交方针和 “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
在和平统一问题上:提出的“一国两制”思想,
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在非传统安全和问
题上:提出了新安全观。
2、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
的状态。这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不是我们
自己的选择, 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
反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迫使我们处
于隔绝、孤立状态。
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战略,
对外开放是这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
开放目的就是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
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
我国始终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作为第一位,紧
紧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并实施更加主动积
极的开放战略。

全面开放的过程是逐步实现的。开放的具体目
标逐渐丰富。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学习先
进的管理经验以及利用外资,到了解和掌握国
际惯例。不仅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开
放的领域逐渐增多。 经济领域首先开放,社
会、文化、政治等领域也逐步开放。开放空间
不断扩大。从建立经济特区, 到开放沿海、
沿江、沿边地区,最后扩大到内地,形成了全
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
还在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
(2)从“片面强调自力更生”到全面参与世界合作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但是,
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 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不
仅要大力推进对外开放,还要不断扩大和参与国际合
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觉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之中。
努力利用好国外和国内“两种资源”,国内和国际
“两个市场”。 既不断深化“引进来”的工作,也在
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
“两个大局”。 2001年,经过15年的努力,中国终于
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
个新的阶段。 我国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到国
际经济竞争和合作中。
我国主动调整和发展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外交关
系,通过实施国家外交、政党外交、公共外交、
人文外交扩大了对外交往, 加深了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到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国际
政治、经济、金融、防扩散安全、人权、文化
体育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和区域合作。
我国正在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性问题和地区热点
问题的解决。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建设, 包括参
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完善,承担与国力相符的
国际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推进发展议程。
(3)从追求独立富强到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
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 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我国发
展建设的根本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
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
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
一意谋发展,实现了经济高速持续平稳增长,
成功解决了占世界近1/5人口的吃饭问题,人
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 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世界经济增长和稳定
的贡献越来越大。经济发展经验受到了国际社
会广泛的关注,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的
参考和借鉴。中国总结以往发展的经验教训,
借鉴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坚持以科学发
展为指导,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
高发展质量,在世界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保护、
人口质量提高、对外发展援助等许多方面为世
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一直倡导和坚持和平共
处五项基本原则, 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中积极发挥
作用。我国追求和平发展目标,提倡合作互利共赢,
不断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欢迎世界各国
参与中国发展、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 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
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
的基本原则。 半个世纪以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
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
处” 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
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
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
个发展更加持续、社会更加和谐、制度更加完善、对
外更加开放的中国, 不仅有利于增进13亿中国人民
的福祉,也有利于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共同繁荣。中国
日益融入国际社会,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中
国的前途命运日益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
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但是,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是一
个人口大国、人均小国。中国要真正发展起来, 还
有漫长而艰辛的路要走,还需要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
的不懈努力。
但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社
会对于中国也更加关注,心情和态度也更为复
杂。这尤其体现在对中国是否坚持走和平发展
道路的疑虑上。
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舆论中先后
出现了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模式论
(或者说北京共识)、中国责任论以及中国统
治论等判断。(参见张西立:《国外对中国发
展道路的十大看法》,《学习时报》2009年
11月9日。)


根据这些判断,可以归纳出四种不同的心态:第
一种是悲观心态。国际社会的一部分人从最初对
中国自身发展前景悲观,转向了对中国给世界带
来的消极影响悲观,认为中国这样一个庞大国家
即便能够通过经济增长来解决国内问题,但是也
会带来环境破坏,世界资源重新分配等全球性问
题。第二种是乐观心态。这个群体认为中国的发
展成就充分说明,中国不仅有能力解决自身问题,
也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
中国的发展道路会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可以参
考的经验,这有利于打破发展模式上的
西方中心论,丰富世界的多样性。第三种是惧怕
心态。与悲观心态不同的是,惧怕心态主要出于
对中国发展成功会给主要大国以及西方主流意识
形态带来挑战,主要存在于一些西方大国的决策
者心里。这些国家因为惧怕所以会动员各种方式
来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并且在战略上将中国视
为主要的敌手。第四种是挑拨心态。这种心态主
要存在于一些有偏见的西方媒体中,对于中国的
发展缺乏全面了解,对于问题的报道片面,甚至
扭曲和抹黑,以激化中国民众与西方民众、中国
政府与西方国家政府间的矛盾。

西方社会对于中国认识和判断的变化以及复杂
的心态,充分说明了其面对中国这个崛起中的
大国所处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充
满着怀疑甚至敌意,另一方面又要为了现实利
益和战略利益与中国进行接触和交往;一方面
不喜欢中国进入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机构中,
另一方面又要为了维持现有的国际结构而不断
地为它提供着空间;一方面政府努力保持对华
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又要不时屈
服于国内的选举压力。但是,无论这种两难如
何棘手,西方社会依然希望保持对国际体系的
主导权,其内部各个国家也会在重大利益上保
持立场一致。
 面对国际社会的疑虑,我们要更加坚定地宣传
我们的和平发展理念、和平发展实践。2005年,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全面地阐述了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
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3、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及其主要特征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
然选择;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是中国政府和人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追求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更为重要的是,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在国际舞
台上的鲜明主张。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搞的
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8页。)

中国的发展具有和平性。中国有悠久的以
“仁”、“和”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传统,崇尚
“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和践行
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来是促进世界和
平与发展的积极力量,历来反对西方列强的侵
略、掠夺、战争、扩张等行为。中国始终坚持
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妥善应对各种矛盾
和挑战,努力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
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
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
中国的发展具有自主性。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
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发展始终坚持自力
更生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
政府始终把发展的基点和重心放在国内,动员
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依靠全体人民的智慧和
勤奋,加快经济建设,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努力实现自身健康稳定的发展。中国政府始终
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按照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同所有国家
发展关系,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 中国的发展追求科学性。按照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既
着力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又积极推动
和谐社会建设,确保和平发展进程有一个良好
的国内环境。
中国的发展强调合作性。中国是国际大家庭
的一员,积极寻求本国与各国利益的交汇点,
只有风雨同舟、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才最
符合自己和别国利益。
 中国的发展强调共同性。中国坚持自己的国
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一致性, 奉行互利
共赢的战略,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
与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决不做损人利己、
以邻为壑的事情。
4、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2005年,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
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演讲, 首次提
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构建和谐世界,就
是要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推
动建设和谐世界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
求。

和谐世界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主张,遵循
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
的国际关系准则, 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
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
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经济上相互
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
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 共同促进人类文
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
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
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和谐世界的建构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国家间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不时抬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南北差距还在拉大。地区争端和冲突时有发
生。恐怖主义依然存在。
但无论有多少困难和挑战,中国都将继续坚
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正策主张,坚持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民主、和睦、公
正、包容的精神,切实树立互信、互利、
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和
发展模式的多样化,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努力推动世界
实现均衡、普惠、协调的发展,使各国特别是
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加快推进世界经济
合理机制改革,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构建互利
共赢、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本讲到此结束
欢迎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