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十三章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所谓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
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
性意义的问题,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时
代”,世界主题或基本特征就是战争与革命。
(一)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
析
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继续坚持新的世界大战
既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防止的两点论。
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
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二)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科学论断的提出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内涵
(1)包括几个方面的基本思想:
第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和核心问题
第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但和平与发
展将是世界未来的主导趋势
第三、 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2)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主要表现
第一,新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也
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相应变化
第二,世界局势相对缓和,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
素的增长
第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的矛盾斗争趋向缓和
第四,发展成为当今各国的首要任务
3. 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历史必然性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
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1)二战后,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
(2)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
依赖
(3)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
(4)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
可低估的作用
4.“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科学命题
提出的重大意义
理论意义:它高度概括了当代世界的新
变化、新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
实践意义:对端正中国内政外交指导思
想有直接指导作用。
(三)进入二十一世纪,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
题
1、原因
首先,新世纪,形成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基础的
矛盾性质没有改变
其次,构成和平与发展的力量对比没有改变
其三,构成和平与发展主题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
2、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不能忽视
(1)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2)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
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3) 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
时起时伏起
(4)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5)美国的单边主义上升引发了一系列的新的矛盾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历史背景
60年代,两大阵营内部出现裂痕乃至公开冲突催生了
世界多极化的萌芽。
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正式
宣告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跃然而出。
2. 世界多极化的涵义和表现
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
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
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
态的一种反映。
现阶段世界多极化的表现:一超多强。
(1)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综合国力,是当今唯一的
超级大国。
(2) 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正在谋
求政治大国地位
(3)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实力不断增强
(4) 俄罗斯仍然是一个世界强国
(5) 中国拥有日益发展的经济力量,综合国力位
居世界前列
(6) 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逐步增强,地位上升,
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3. 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
(1) 最根本的原因是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
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
(2)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
(3)重要原因在于各国决不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
(4) 多极化趋势是在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4. 如何应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1)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加快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2)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
(3)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塑造大国形象
(4)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
义,声张正义,维护世界公正
(二)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1) 15世纪,资本主义国际贸易(掠夺性贸易)萌生,
为生产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2) 18世纪中叶,第一次技术革命,人类经济活动进入
生产国际化的初级阶段
(3) 19世纪下半期,第二次技术革命,资本主义进入垄
断阶段,人类经济活动进入生产国际化的中级阶段
(4) 战后的新技术革命,人类经济活动进入生产国际化
高级阶段——全球化阶段
2. 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实质
(1) 涵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社会分工和科学技
术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
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
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
(2)实质
发达国际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
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
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生产全球化
第一、国际分工的细化和深化
第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成为推动生产活
动全球化的主体力量
第三、覆盖全球的计算机网络
(2) 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是指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自由化。
其实质是要求各国放松金融管制,形成全球统一的
金融市场和运行机制,保证金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
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
(3) 市场的国际化
各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越来越多。
根据联合国有关统计资料,世界各国出口总
额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0年为11.4%、
1980年为14.1%、1990年为16.2%、2000年达到30%,
一些石油输出国和欧盟国家的外贸出口占本国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50%。
(4) 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世界技术贸易总额60年
代为30亿美元,70年代为120亿美元,80年代为
500亿美元,以平均每5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5) 信息传播国际化
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技术使全球性经济信息
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
1. 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
世界和平
2. 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
外开放
3.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合作,以合作谋和平,努
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4. 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
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这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的必然选择
2. 这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3. 这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4.这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
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5.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
针。
“一边倒”方针的提出,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它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总结的产物
2、它有助于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
3、它有助于消除斯大林对中共和政府的偏见
同时,我们党还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
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20世纪6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重心由“一边
倒”调整为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到处侵略
扩张、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政策(“两
个拳头出击”)。
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
态势。 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地决定打开中美
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和“一大片”的
外交战略。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 提出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
2. 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
3. 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
4. 以“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关系的
指导原则
(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
则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
平与发展
(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
的国际和平环境
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互信是维护和平的思想基础;
互利是维护和平的物质基础;
平等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
协作是维护和平的现实途径。
上述几个方面是互相联系在一起和共同起作用的,
而不是彼此互相隔绝的。
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在政治上强调要建立一个法制世界;
在经济上强调共赢、共荣;
在文化上鼓励文明对话;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要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一些存在争议的领域,创造性地提出“搁置争议、共同
开发”的方针。
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大国是关键、
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
作业题:
1.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参考书目
• 顾海良等,从十四大到十六大——马克思
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年版;
• 韦感恩等,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中
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 郑永廷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广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