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以这样教——对“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历史可以这样教——对“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

历史可以这样教
——对“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的理解与把
握
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
朱 可
背景——课程标准的不变与变:
不变:编写原则不变——坚持以社会生活为主轴,以时空观念为基础,
以历史线索为主导的编写理念,采取“从今到古”与“从古到今”两种叙
述相结合的方式。
变:《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调整——新教材变化——弥补了原先教
材中存在的如学科知识不够系统、交叉知识比较多等不足,使历史进程的
脉络更为清晰——学科味更浓、学科要求更高。
教师要求:专业意识与能力;学科素养
举例:《蒙古统一与元朝建立》、《专制帝国》(费)
*蒙古帝国与元朝——中国疆域最广的朝代是?
*行中书省——元代中书省与隋唐中书省职能的比较?
*元朝大运河与隋代大运河变化说明说明问题?
*何为专制帝国?科举制的演变说明说明问题?
一、要有“通”的意识
前提:新教材体现通史的编写思路
对比:
旧教材:“汉唐盛世”:“新的大一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帝
国新政”“盛唐气象”以及“盛世文化”和“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知识
的跳跃性大,王朝的更替性不明,历史的时序线索不清。
新教材:第三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帝国的
建立和发展 :第一课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朝的建立
第五课
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昌盛的秦汉文化
第四单元
的高度发展:
综合探究四
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的格局与文明
第一课
隋唐:开放更新的时代
展
第二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与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第三课
第二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都市生活
——历史线索清晰,历史发展沿革状况明了
要求:
1.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
概念:任何事件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空,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
移——阶段特征
举例1:秦汉——统一多民族帝国的建立和发展
建立: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度;完
善官僚制度(地方上设郡县制,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势力;在中央确
立“三公九卿”制,作为“皇帝”制度的补充);大修驰道,消除障碍;
南伐越族,开凿灵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通过“焚书坑儒”,加强
思想控制。
发展:汉武帝新的大一统:政治经济上的大一统——经过几十年的
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到武帝时,达到最高峰。
——军事上的大一统:出击匈奴,取得大捷;对外交流,大见成效——
思想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上的大一统:昌盛的秦
汉文化
——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个繁荣时期,为后世奠基
举例2: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从220年
曹丕篡汉,建立魏国开始,到公元589年隋统一,分裂时间长达300余年,
其中只有西晋完成短期统一。(公元280—316年)
魏
东汉
蜀
吴
十六国
西晋
东晋
北朝(北魏:西魏、东魏—
—北齐、北周)
南朝(宋、齐、梁、陈)
隋统
一
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峰(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和
宋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民族融合的典型。
其他:隋唐:开放更新的时代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
发展 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2.形成相互联系的意识:
举例:“工业文明的来临”——新旧教材都涉及的核心内容
工商业的兴起——先决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资本的原始积累——开辟了新航路—
—促进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新兴资产阶级——不仅需要政治上的发展,也需要思想的解放——冲
破思想的牢笼,这就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兴起的原因;
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和经济基础都具备——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就成为
必然的趋势,新体制开始创立;
资产阶级对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具有无止境的追求——资本主义的发
展必然要对外扩张。而当时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是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理想的扩张场所。加上当时的清政府闭目塞听、愚昧无
知——中国无法回避,面临挑战。
二、保持“高”的思维
前提:教材是平面的,章节篇目较为细化、繁琐——缺少严密的逻辑性
和系统性,有时会让学生产生历史事件中断或分散的感觉。
举例:第二专题第三部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斗
争”——讲述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在专题三第一部分“20世纪的革命与战争年代”讲
述,这就会给学生造成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斗争到义
和团运动为止的错觉,人为形成知识的割裂与内容的跳跃。
解读: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都发生在列强进入到帝国主
义阶段,掀起瓜分狂潮这一历史时段,中华民族陷入到“亡国灭种”的危
急关头,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进
行了自我拯救。
策略:
1.挖掘文本的内涵
理论: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乃是
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阅读、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
行思考。”
举例: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间,明成祖等派宦官郑和率领船队七次
远航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比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早半个世纪,
船队规模也大得多。……但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每次远
航的花费都很大……”
*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实现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比,郑和下西洋为什么不能造成改变世界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的结果如何?除了积极作用外还有哪些消极影响——是壮举
更是绝唱
2.把握历史的规律
概念:
历史规律即历史法则——人类社会及历史象自然界那样具有不以人
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如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黄
宗羲定律”等
举例:学习“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就必须迁移“新文化运动”
的有关内容,这样就能明确:
辛亥革命后,为什么五四运动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为什么五四运
动能够一改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的不足,成为一次声势浩大、具有广
泛群众基础的革命运动——探究规律:任何一次重大的变法与改革之前
必须有一个思想启蒙:既能破旧,又能立新,反之则不可能成功。
其他如: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要素;
农民起义的基本规律——农民如同一袋马铃薯(马克思
语)——“其兴也勃焉,其亡亦忽焉”
三、凸显“变”的态度
前提:随时迁移、拓展
策略:1.要具有世界意识
前提:把中国历史纳入到世界大背景中去把握。
举例1:“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
不能只陈述晚明科学家的成就,还要总结科学家的基本素质,更应该明确:
*晚明科学家的生活时代大致发生在世界的哪一个历史时期?
*晚明时期的科学成就具有哪些特点?
*晚明时期的这些科学成就有没有可能在中国掀起一场类似与西方国家的
工业革命?为什么?
举例2:“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抗击日本的侵略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中具有重要地位,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抗击日军最多、牺牲最大。
2.要精心选择学材
前提: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选择
学材,生动呈现历史。
举例:北宋社会经济的特点——《清明上河图》——宋代都市生活风
情卷——不仅是一幅名画,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实际上画作中
“24小时营业”的招牌;酒肆、商店与民居杂居的布局;商店门口悬挂
的布招以及围在一起听说书的人群都体现出宋代独有的风情画卷。
举例2:
现状:能否站在人性的高度解读战争:大屠杀——大报复
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的信: 亲爱的老师:我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
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当看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
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术的护士杀害;
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
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
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
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
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四、养成“细”的习惯
(1)细致的主题梳理
现状:教材以主题呈现——在保证历史基本线索连贯、基本事实完整的
前提下,根据中外历史的内在发展规律集中在一个主题下——需要理解主题
内涵,理清教学主线。
主题一:九年级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何为新的发展道路?
新在哪里?
(1)社会主义道路。俄国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建
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2)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自由
的斗争。“西亚病夫”的崛起,土耳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东亚病夫”的
苏醒,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历史翻开的了新的篇章。
(3)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
济的措施——为战后资本主义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资本主义迎来新的发
展高峰。
主题二:“中国是怎样向西方学习的?”
鄙夷——师
夷(器物)
器物到制度
主导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指导实践:洋务运动(学材:俾斯麦预见中国
必败于日本)
君主立宪:
维新思想——戊戌变法
民主共和:
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
制度到思想
马克思主义
以欧美为师(启蒙思
想——以俄为师(马克
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以俄为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自己的道路)
陈旭麓: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
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而相继出现。”
(2)细心的逻辑疏通
现状:许多隐性知识,隐含在显性知识之中,需要教师有效疏通。
举例1:“从共和国到大帝国”:
困惑:共和制是进步的,为何向帝制发展?这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解读:
(1)古罗马的共和国是怎样形成的?与我们现在的共和体制一样吗?
(2)如何理解古罗马从共和到帝制的转变?
(3)古罗马为何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举例2:《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
第六单元: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第七单元:跨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第八单元:
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解读:粗略一看,这四个单元内容相差很大,缺乏逻辑联系——梳理出教
学的主线。围绕“发展的选择”这一主题,整合两条逻辑主线:“当代世界的
变化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谐世界的追求与可持续发展的
选择”。
举例3:从世界大势来说,鸦片战争到底能否避免?
工商业的兴起——经济基础
上义 西
升产 方
趋生 资
势并 本
呈主
人性的复苏与理性的启蒙——
思想基础
新航路的开辟——完成各项准备(原料、市场、资本
资产阶级革命——必然的趋势
政治上专制——走向极端
落中
面国
临走
挑向
战衰
经济上重农抑商——阻碍新方式的发展
外交上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思想文化专制——扼杀了思想
资
本
主
义
蒸
蒸
日
上
面落
临日
挑的
战辉
煌
,
( 3)细化的观点剖析
观点:基本的历史结论——深入浅出地理解:
举例:*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 宋元时期是文明的高度发展时期表现在哪里?
*怎么理解科举制的实施?
举例:开国议政(14分)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
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1)请你在文本框内
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
文字。(8分)
(2)综合以上因素,
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
由是什么?(6分)
(4)细腻的概念解读
前提::概念是历史学习的核心,历史概念解读不明,会造成认知能力
的缺失。
案例1:2010年浙江文综卷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
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
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案例2:片面的最惠国待遇是西方列强强加于清政府之上的不平等条
约。下列选项中,日本通过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而获得的侵略权益有
①协定关税 ②居住及租地权 ③传教士传教权 ④开设工厂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③
评析:关键在于对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理解。答案D。
材料一:趁这大好的时光,好好地享受它一番。让我们就这样地
生活下去。只要死神不来召唤我们。
肯定现世生活
——序
材料二:一位父亲将儿子从小带至深山中隐修,以杜绝尘世生活
的诱惑。儿子到了18岁,随父亲下山到佛罗伦萨,碰上一群美丽的少
女。头一次见到女性的小伙子问父亲这是些什么东西,父亲说这是些
肯定人的自然欲望,反对禁欲主义
名叫“绿鹅”的“祸水”。岂料一路上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的儿子
却偏偏爱上“绿鹅”, 恳求父亲让他带一只回去喂养。
人文主义
——第四天序
材料三:郡主绮思梦达与侍从相恋,亲王暴跳如雷,绮思梦达愤
然驳斥:“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
批判封建等级,提倡人类平等
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
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第四天第一个故事
材料四:一天夜里女修道院长接到报告,一位修女竟与情人在修
揭露教会虚伪,批判教会神权统治
道院里幽会。大堂之上,院长气急败坏地痛骂不休。满面羞惭的小修
女猛一抬头,却发现院长头上戴的不是头巾而是男人的短裤。
——第九天第二个故事
这些概念你理解了吗?
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
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
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
西欧的封建领主与庄园
“ 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光荣革命”
明清时期的内阁与英国的内阁……
(5)细密的结论理解
例1:《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面临挑战的中国》第三课《专制
帝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理解:*教材为什么以“专制帝国”作为标题?
*有何表现?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监督百官;设军机处;
兴文字狱,行八股文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说明了什么?
*在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同时,也涌现了
一些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为什么?——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
峰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呢?
其他结论的解读: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罗斯福新政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怎么调整?为何不根
本调整?
*“告别野蛮”怎么理解?
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三大条件:
(1)城市的出现——必须联系前一课“城市开始出现”的相关内容。
(2)语言文字的产生。
(3)国家的出现——标志
*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
人文主义,怎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