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讲座1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专家讲座1

《历史与社会》教材介绍与重
难点解析
八年级
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文科室
王世光
课标→解读→教材
向大家汇报的主要内容
 对比新旧教材,介绍教材修订的过程,解
释八年级教材修订的依据。
 结合八年级教材的具体内容,分析相应的
课程标准内容。
 结合课程标准,提示八年级教材使用过程
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八年级教材的修订依据
落实课程标准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
明演进”。
本主题的课程设计思路:以人类社
会的变迁为框架,认识人类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传承。
课程标准主题二下的四个专题
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
突出中华文明的渊源;
专题二,集中了解秦统一后古代中华文
明的历史脉络;
专题三,有侧重地了解近代历史发展的
特点,凸显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和世界整体化
趋势;
专题四,综合前三个专题的内容,明确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
主题的两个角度
侧重于沿着时间维度讲授人
类社会的主要方面。
1.时间角度
目的:完成本课程承载的历
史教育的任务。
主题的两个角度
注意围绕现实社会思考历史
问题。
2.空间角度
目的:将历史教育与学习定
位在为更好地理解现实社会
的坐标上。
主题对教学与教材内容选择的影响
 选取对社会发展与演变产生重大影响的历
史内容,不追求面面俱到。
 对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加以淡化处理,突
出表述事件的历史影响。
 强调历史与现实社会的关联,注意围绕现
实社会思考历史问题。
二、修订版教材基本内容概述
第一单元
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 亚非大河文明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三课 西方古典文明
综合探究一 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
第二单元
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
第一课 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第二课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第三课 日本的大化改新
综合探究二 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
第三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课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第二课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第五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一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第二课 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综合探究四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第二课 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第六单元
世界工业文明的曙光与近代社会的开端
第一课 连通世界的新航路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
第三课 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
综合探究六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第七单元
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
第一课 工业革命
第二课 工人的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三课 资本主义的扩展
第四课 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
第五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综合探究七 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
第一课 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第二课 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三课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
世界”的人
关于中外合编的几点说明
(1)中外合编的定义
以一定的形式把本国史与外国史整合在一本中学历
史教材中;对我国来说,是把中国史与外国史整合为
一体,即中外历史合编。
——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第132页。
(2)合编的方式
• 以本国史为主线的合编
• 以世界史为主线的合编
• 主题形式的合编
资源枯竭
恐怖主义
核威胁
……
经济史
• 专题形式的合编
政治史
宗教史
……
(3)合编的优势
 符合客观历史发展实际
 便于从世界整体看中国
 便于中外比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 以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为例
(4)合编的劣势
 中、外历史有的可以结合,有的不易结合,
有的不能结合。例如古代史中,中国和世
界几乎没有交叉,只好各讲各的。这样,整
个教材难以形成完整体系,有拼盘感。
 中外历史合编,若以中国史为主线,则串不
起世界史的内容;若以世界史为主线,中国
史中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与世界史没有联系
,只好舍弃,必然大大削弱中国史,特别是
中国近代现代史。
 中外历史合编,时间跳跃较大,中外历史
跳跃较大,学生不易形成完整的时间概念,
也不易形成清晰的中国历史发展线索。
(4)合编的劣势
 以第二单元为例
中世纪
大化改新
八年级上册目录
八年级下册目录
三、八年级教材内容的变化及特点
(一)凸显时序线索,充实历史内容
(二)强化综合
(三)运用史料更注意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四)丰富教材的思想内涵
(五)充分发挥阅读卡的功能
(一)凸显时序线索,充实历史内容
案例1:夏、商、周的发展线索
案例2:秦汉内容的充实
案例3:魏晋内容的发展脉络
案例4:明清(鸦片战争之前)内容的充实
案例5:晚清(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的线索
案例6:资本主义的扩张
案例
案例1
修订版第1单元第2课中的表述
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王朝—夏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
早期国家的产生。
 四百多年后,国王桀残暴无度,激起平民
和奴隶反抗。位于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
汤联合周边各部起兵,在公元前1600年前
后灭夏建商。
案例2
实验版第4单元第1课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
礼乐文明的确立
百家争鸣
变革与争霸
秦朝一统
实验版
案例2
第四单元第二课






汉唐盛世
新的大一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帝国新政
盛唐气象
盛世文化
丝绸之路 与大运河
案例2
修订版第三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课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第二课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第五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
案例3
第四单元
实验版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第二课 汉唐盛世






新的大一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课时
帝国新政
盛唐气象
盛世文化
略涉及
丝绸之路 与大运河
修订版第四单元第一课
案例3
三国两晋南北朝: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4课时)
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 北方的民族融合
 璀璨的科技与艺术
实验版
案例4
第五单元
第五课




工业文明的来临
面临挑战的中国(4课时)
最后的盛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专制帝国
来自海上的挑战
修订版第五单元
案例4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9课时)
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3)
第二课 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3)
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2)
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1)
案例5
实验版
第六单元 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
第三课 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
(4课时)




屈辱的岁月
悲壮的抗争
“师夷长技以制夷”
从维新到革命
案例5
修订版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
(8课时)
第一课 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第二课 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三课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
世界”的人
案例6
修订版
第七单元 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
第三课




资本主义的扩张
德国统一
美国南北战争
俄国改革
明治维新
案例6
课程标准
2-3-6 简述德国统一、美国内战、
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评析
相关事件和人物对各自国家的发展所产
生的影响。
(二)强化综合
1.强化史地知识的联系
2.注重区域的横向联系
3.关注历史现象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4.优化综合探究的设置
1.强化史地知识的联系
一方面,在历史叙述中,注意地理知识
(包括地图)的运用,帮助学生营造空间观
念,理解地理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深化
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识。
另一方面,在活动设计中,注意引导学
生开拓思维,从地理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
生多个角度分析、解释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的能力。
案例1:古代埃及
尼罗河 平缓的水
流使得北上的航行变
得极为容易,而盛行
的北风、西北风又使
返航显得毫不费力。
这样,埃及人就拥有
了一条宝贵而又可靠
的交通运输线,它促
进了整个流域的统一 。
案例1:古代埃及
埃及统一后,尼
罗河成为加强埃及南
北方交流的纽带,国
家可以在更大规模上
利用它发展灌溉农业 。
案例1:古代埃及
按照尼罗河水的
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
律,埃及人把一年划分
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
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
月,每月30天,岁末加
上5天宗教节日,一年
就为365天。这是人类
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案例2:综合探究一
 回忆七年级学过的“五带”的划分。这些
文明大致位于“五带”中的哪一个带内?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尝试说明为什么这些
地域会成为孕育人类早期文明的摇篮。
案例3:江南地区的开发
关于史地综合的提示
 不刻意追求史地综合,有些可以综合,有些
不易综合,有些不能综合。
 史地综合有宏观与微观之分,有时侧重宏观
的教材框架,有时侧重微观的教材内容。
 史地综合有时侧重教材的编写理念,有时侧
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教材框架方面史地综合的类型
 拼盘式的史地综合
 以历史学为主导的史地综合
 以地理学为主导的史地综合
 以社会学为主导的史地综合
 以各种主题为主导的史地综合
2.注重区域的横向联系
(1)体现在教材的框架结构中
(2)体现在课文的正文系统中
(3)体现在课文的辅助系统中
(1)体现在教材的框架结构中
案例
第一单元
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 亚非大河文明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三课 西方古典文明
综合探究一 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
(2)体现在课文的正文系统中
案例
 亚历山大帝国
 张骞通西域
 丝绸之路
 新航路开辟
 三角贸易
(3)体现在课文的辅助系统中
 活动设计
 阅读卡
活动设计案例
——隋唐、宋与当时西方的对比
阅读卡
案例
3.关注历史现象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 文明创造对当今的影响(如历法、科学革命)
 文化习俗对当今的影响(如节日)
 生活方式对当今的影响(如家具、工厂制)
 政治模式对当今的影响(如大一统、民主制)
 领土疆域对当今的影响(如中国版图的变化)
 ……
4.优化综合探究的设置
4.优化综合探究的设置
(三)运用史料更注意初
中学生的认知能力
处理史料的三种方式
1.直接引用原文(例:P14)
2.全部翻译成白话文(例:P14)
3.部分翻译成白话文,核心内容引用原文(例:
P69、P79)
史料处理方面的变化
实验版八上第90页
史料处理方面的变化
修订版八上第79页
过程稿资料1曾引用原文,太难懂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
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
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
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
史料处理方面要注意的问题
修订版八上第69页
西汉在丝路经过的河西地区大规模屯
田开垦。敦煌汉简记录了敦煌一郡即有存
谷一万多石,莎车、疏勒等地均可“粮食
自足”。
当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往往“驱牛马
万余头来与汉贾客(商人)交易”,获取
大量生活、生产资料。中原地区则“骡、
驴、骆驼,衔尾入塞”,投入农耕、交通
运输,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史料处理方面要注意的问题
修订版八上第69页课文所依据原始材料
元和元年,武威太守孟云上言,北单
于复愿与吏人合市,诏书听云遣驿使迎呼
慰纳之。北单于乃遣大且渠伊莫訾王等驱
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交易,诸王大人或
前至所在郡县为设官邸赏赐待遇之。(《
后汉书》卷一百一十九)
影响学生理解史料的因素
 包含太多生字、生词的史料
 表达隐晦的史料
 思想深奥的史料
 需要读者有一定阅历的史料
 ……
 教师所用的史料来源不够准确
(四)丰富教材的思想内涵
 活动:商鞅立木取信
 活动:亚里士多德的名言
 活动:明末科学家的素质
案例  活动: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
 阅读卡:“苛政猛于虎”
 阅读卡及活动:牛顿
 图说:伏尔泰的格言
(五)充分发挥阅读卡的功能
 人物:牛顿、马克思与恩格斯
案例
 事件:太平军痛击洋枪队
 制度: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
 名词:针灸、五代十国
 ……
几个需要注意的阅读卡
上册第65页阅读卡
对应课程标准2-2-6要点提示:针灸
上册第100页阅读卡
对应课程标准2-2-2要点提示:王安石变法
上册第107页阅读卡
对应课程标准2-2-7要点提示:海上丝绸之路
下册第7页阅读卡
对应课程标准2-2-4要点提示:茶马贸易
下册第17页阅读卡
对应课程标准2-2-6要点提示:昆曲
下册第43页阅读卡
对应课程标准2-2-7要点提示:东学西渐
下册第60页阅读卡
对应课程标准2-3-4要点提示:冶铁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