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浏览该文件:中国历史教育培训讲座-中华书局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点击浏览该文件:中国历史教育培训讲座-中华书局

中国历史教育培训讲座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上册
赵 博
2011-7.
鄂-黄冈
1
第一部分:几个观念与关系
课标、教材、教师、学生
2
课标、教材、教师、学生总体关系
依据 方向性 是什么
课标 (立场)怎么办
依照
要什么 学生
怎么给 针对性
(需要)
依靠
教师
独特性
(风格)
是什么
怎么做
依托
教材
有什么
基础性 怎么用
(储备)
3
一、课标的观念和指导
课标反映的根本立场?国家意志
历史学科课标的新意?三维目标的生成
中学历史教育的目标?人文、理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和谐、公正、仁爱、共享
4
二、学生的需求和实现
课堂氛围?快乐[感动]、积极[自主]、解惑[求知]
学科品质?理性思维[史料研习、论从史出]
学习方法?思维活动而非肢体动作;语言或文
字表达应该是切实自觉思考问题的一种呈现。
想象力
角色感
5
如何对学生负责
生命
质量
生活趣味
生存能力
教育培养学生
的终极目标
6
学生学习主体的理解
学科兴趣是基础
思维活动是核心
学法实施是手段
获得生成是目标
生成
兴趣
学法
思维活动
7
三、老师的愿景和个性
职业发展——可持续成长的期待、维护和飞跃;
教学风格——特点及优势的发现、培养和强化;
教学技术——教法策略——讲授法是历史学科教学最
基本且最主要的教法;其他教法的借鉴[如组织讨论所
需条件的充分性、切实性等];
应用技术——传统板书不可或缺的存在价
值[包括现代化手段的再开发]和多媒体应用技术不可避
免的现实问题[如视频、图片使用的有效性、科学性等]。
即:纲要性、结构性板书对学习者必要的辅导性作用。
教学反思——课后反思与即时反思(急智)
8
中学历史教师的角色、方向和定位
主科
基础学科
副科
中学历史教师
强调量化 历史教学
注重教化 历史教育
历史研究 求证史实
历史教研 成就师生
9
敬业 教育
内化
质评
成就
操守
职业
追求
事业
道德
贡
献
成绩
奉
献
规律
外化
量评
教师 专业
10
教师
规律-敬业-成就
内化-质评-成才
奉献
事业
职业
教育
道德-专业-成绩
外化-量评-成品
贡献
提不上去
降不下来
11
教师教学主体的理解
个性化
教师
树立
风格
自觉
充电
良性
成长
12
四、教材的理解和使用
一)课标的贯彻和拓展
课题中课标未做具体要求的一些子目:
※ 6-3.孙武与孙膑
7-2铁器牛耕
8-1老子和道家
※ 8-4《诗经》和屈原
※ 9-3焚书坑儒
10-3西汉王朝的建立
※ 10-4“文景之治”
12-1两汉经济的发展
13-2地动仪
※ 14-2汉赋和汉乐府
16-1西晋的短暂统一
16-2东晋与南朝
17-1五胡十六国
17-2前秦南伐与淝水之战
19-4陶渊明和田园诗
13
四、教材的理解和使用
二)概念的澄清与落实
如“中华文明”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国家的产生” 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
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暴力组织……
“大一统”
与政治统一的关系
“民族融合”
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来解析
等的理解和阐释。
14
四、教材的理解和使用
三)结构的把握与设计
整体性(全局、体系)如中国古代史总体线索
阶段性(时代、特征)如各单元的基本框架
倾向性(侧重、核心)如每节课的主要内容
15
整体性(全局、体系)如中国古代史总体线索
原始
社会
原
始
人
群
奴隶社会
封
建
社
会
氏 夏 商 西 春 战秦西东三两南隋唐宋元明清
族
周 秋 国
汉汉国晋北
公
朝
社
政治领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强化
经济领域:农耕文明(尤其自然经济)日益进步
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形态相关的分支日益发展
16
阶段性(时代、特征)如各单元的基本框架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社会的奋斗历程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
奴隶社会的兴衰过程
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初创期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大分裂、大融合与江南的开发
17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距今170万——3万年
距今1万——5千4千年
距今5千——4千年
原 始 人 类
氏 族 村 落
中华文明之祖
元 北 山
谋 京 顶
人 人 洞
人
河
姆
渡
氏
族
半
坡
氏
族
母系氏族公社
原始人群
大
汶
口
文
化
炎
帝
、
黄
帝
尧
、
舜
、
禹
父系氏族公社
氏族公社时期
18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
前2070
夏
前1600
前1046
商
王
位
世
袭
制
甲青
骨铜
文文
明
产生
发展
前771前770
西周
分
封
制
完善
奴 隶 社 会
前476 前475
东
前221
周
秦
春秋
战国
孔五
子霸
和
老
子
瓦解
百商七都
家鞅雄江
争变 堰
鸣法
确立
封建社会
19
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
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
前221
前206 前202
秦
专中
制央
主集
义权
制
8 25
西汉
陈
胜
吴
广
起
义
220
东汉
魏
武
帝
大
一
统
丝绸之路
秦汉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
20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政治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220
280
316 317
420 439
589
三国:魏蜀吴 两晋:西-东晋
官赤
渡壁
之之
战战
人与
口江
南南
迁开
发
隋
南朝: 宋-齐-梁-陈
北 北
朝 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孝文帝
改革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
21
倾向性(侧重、核心)如每节课的主要内容
每节课的主要内容,一定程度上由于老师授课立意
的差异而不尽相同。
如讲第1课,是简析人类起源的不同学说还是明确进
化观点?相关图片、文字材料使用的针对性(如何
通过“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模型”来认识教材的相关
陈述?如何理解山顶洞人的洞穴中“鱼骨、海蚶壳
的发现?)
如讲陈胜吴广起义,重点放在秦的暴政还是起义的
英勇,是探讨秦亡的原因还是思考起义的偶然。
从教学角度讲,有些共性的内容和思考可以共通。
22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
1.我国大地上的最早人类 我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
2.北京人
化遗存[生产生活情况]
3.山顶洞人
第2课 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
1.半坡氏族村落
氏族公社时期所反映的
2.河姆渡氏族村落
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3.大汶口氏族村落
第3课 中华文明之祖
对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传
1.炎帝、黄帝和蚩尤
说与史实的认知与区分
2.“禅让”时代的尧、舜、禹
3.大禹治水
23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
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1.”夏传子,家天下“
认识家天下与分封制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3.西周的分封制
第5课 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1.甲骨文
文字科技对文明的支撑
2.青铜器的精湛工艺
第6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1.春秋五霸
分封制消亡的历史必然
2.战国七雄
对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
*3.孙武与孙膑
24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
第7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1.商鞅变法
新制度的创设与施行及
2.铁器牛耕?
秦国的强大
3.都江堰
4.秦统一六国
第8课 春秋战国的文化
1.老子与道家?
思想文化大解放大发展
对国家管理的多元思考
2.孔子与儒家
3.百家争鸣
*4.《诗经》与屈原
活动课一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会
25
第三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
第9课 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2.巩固统一,发展经济
的建立和深远影响
*3.焚书坑儒
4.秦朝的疆域
第10课 秦朝的速亡与西汉王朝的建立
1.秦朝的暴虐统治
起义对峻法暴政的冲击
2.陈胜吴广起义
制度与人关系的再批判
3.西汉王朝的建立?
*4.“文景之治”
第11课 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的改革
对政治制度及其指导思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想的反思和革新
3.经略边疆
26
第三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
第12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
1.两汉经济的发展?
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
2.张骞、班超与丝绸之路
第13课 秦汉的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所
1.造纸术的发明
2.《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反映的制度性保障
3.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第14课 秦汉的文化艺术
张显大国气度-个性风采
1.司马迁与《史记》
*2.汉赋和汉乐府
3.威武雄壮的秦陵兵马俑
活动课二 “绣像的汉代史”——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
27
第四单元
南北朝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
第15课 三国鼎立
1.东汉王朝的崩溃
政治分裂反映了制度性
2.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漏洞和指导思想的虚弱
3.魏、蜀、吴三国鼎立
第16课 两晋与南朝
多角度认识“北人南迁”
1.西晋的短暂统一?
2.东晋与南朝?
3.”永嘉南渡”与南方的开发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整体性理解民族融合
1.五胡十六国?
2.前秦南伐与淝水之战?
28
3.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四单元
南北朝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
第18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
1.祖冲之与圆周率
实用、应用科技的发展
2.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3.郦道元与《水经注》
第19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1.佛教和道教
文艺对时代的多元反映
2.精美壮丽的石窟艺术
3.王羲之的书法和顾恺之的绘画
4.陶渊明和田园诗?
活动课三 “我眼中的曹操”个性讲演
29
四、教材的理解和使用
四)备课的思路和施行
1.教材表述的认识、运用和拓展
个 自主 探索
性 教研 校本性
灵活性
化
参 把握 准确
照 科学性 严谨
性 学术性
活泼 挖掘 历
轻松 趣味性 史
学科性 味
30
四、教材的理解和使用
四)备课的思路和施行
2.处理好几种关系
1).课题与课题内各目、本单元各课、单元间相
关的关系
2).课题与学生需要、教师风格、课型要求
31
课题与课题内各目、本单元各课、单元间相关的关系
课题内 把握因果或
各目 并列等关系
课题
本单元
各课
单元间
相关
关注政治、经济
及文化内在关系
同类别的归纳
如文化5-8-1314-18-19
32
课题与学生需要、教师风格、课型要求
学生
人物事件
——调查
过程的趣味性
需要
遗迹等
设问的梯度性
学法的实效性
课题
教师
——自省
风格
立意与
教法等
课型
——协调
要求
常态课或
公开课等
33
第二部分:具体课题与实施
概括能力的培养
一节课内容,一句话总结(或几个词概括)
结构性板书的设计和明确
34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原始生产
组织
原始采集
与狩猎
劳动
劳动
制造工具
火的使用
打制磨制石器
及钻孔技术
使用天然火
及人工取火
身体
头脑
35
第2课 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
氏族部落的生产与生活
组织
母系~
父系~
原始
农耕文化
生产 原始农业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生活
房屋建筑
36
第3课 中华文明之祖
中华民族先祖们的传说和贡献
中华民族祖先
黄帝
阪泉
华夏族
主体
涿鹿
炎帝
尧
禅
让 舜
制
禹 治水
蚩尤
37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总图示
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
生产力
发展
社会
分工
分配
方式
社会 原始
管理 人群
原始农业
原始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贫富分化
阶级关系
加剧
形成
氏族
公社
国家机器
出现
进
入
阶
级
社
会
38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
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我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建设
前2070
前1600
夏
禹
禅
让
制
前1046
商
桀汤
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
前771 前770
西周
纣 武王
青铜
文明
分
封
制
东周
幽王 平王
国人
暴动
39
准确理解“烽火戏诸侯”
立
废
周幽王
宠妃
褒姒
庶子
伯服
王后
申氏
犬戎
申侯
太子
宜臼
40
对夏商周政治更替的理解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家天下”,即阶级社
会出现的重要标志。根本上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
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具有进步性和阶级性;
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反映了奴隶制国家产生、
发展、成熟的历史演进过程。具有时代性;
分封制的实施,反映了古代中国在早期国家政治
制度建设上的开创性贡献。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41
第5课 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中华文明早期成就的突出反映
甲骨文
青 铜 工 艺
夏商西周青铜器
金文
三星堆的青铜器
42
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的意义
文字是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和呈现,也是民族
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甲骨文到金文
的演进,反映了汉字演变历史的阶段性成就,
更反映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传承性。这是值
得我们后人为之自豪和继承的;
青铜器工艺的精进,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
卓越的创造力和蓬勃的生命力;
“三星堆文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历
史发展进程的多样性。
43
第6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列国纷争的时代与分封制度的衰亡
周天子
中央
分
封
制
地方
诸
国
侯
争霸与兼并战争
44
理解春秋战国的史实
周王室的衰微是导致长期战乱的重要原因。
即:中央集权的缺失是造成政治局面分裂的
要素。而其中,分封制的制度性缺陷造成了
国家混乱、统治失序这一必然结果。因此,
制度性、根本性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到来了。
当然,变革的基础因素是基于生产力的大发
展,以及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和壮大。
45
第7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生产力的发展,新制度的创立,
促进了秦王朝的统一。
商鞅
变法
铁器
牛耕
秦统一
六国
都江堰
46
铁器牛耕构成的深远影响
谋求
政权
铁器
私田
新兴
地主 先进
阶级
社会
大变革
先进
制度
解放
人本身
牛耕
先进
技术
解放
生产力
47
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具
有根本性的社会转型。它反映在社会的各个领
域。主要表现为: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
化以及社会性质等领域。(见图示)商鞅变法
是这一转型期中最具代表性的改革。它的彻底
性和持久性促进了封建中央集权的、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和初步发展。
都江堰修筑反映了农业经济的现实需求,
体现了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
折射出了专制统治的政治特色。
48
中国古代社会转型图示
西周 东周
前770
秦
春秋
前476
战国
前221
分封制
郡县制
世卿世禄
职业官僚
经济
井田制
私有制
军事
争霸
兼并
思想文化
私学兴
法家
社会性质
奴隶制亡
封建制立
政治
49
第8课 春秋战国的文化
士人们面对乱世担当起探索人类社会
秩序建设的时代责任。
儒家——民本思想
道家——自然主张
墨家——平等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
的基本内容
法家——创新品质
50
理解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基于社会转型的激烈震荡,
“士”阶层积极思考治国与修身、国君与臣
民等的关系问题。这既是他们对时代使命的
担当,也包含了对人自身解放问题的现实探
索——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终
极思考,以及政治局势发展的切实需要等等。
从文明进程看,儒家的民本思想、道家的自
然主张、墨家的平等观念以及法家的创新品
质,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51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总图示
古代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历史)
奴隶制
夏
商
产生
发展
西周
成熟
春秋
瓦解
封建制
战国
确立
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
部族
新阶级的兴起(地主阶级)
国家
臣民
国家
旧制度的阻碍(分封制度)
52
第二单元
活动课一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会
一般流程: 确定
任务
任务
认领
成果
展示
分工
执行
阶段
落实
注意事项:
学生:兴趣的充分性,活动的自主性
老师:整体的统驭性,细节的指导性
53
几点建议:准备阶段
1.选课题:与老师协商确定相关方向与题目
题目的难易度——探究、学习等;
做课的信效度——价值、受众等;
个人的兴趣度——风格、好恶等;
如与动物相关的成语
如与情感相关的成语
如与励志相关的成语
54
几点建议:准备阶段
2.找材料:与同学协作查找相关资料与资源
材料归类:史实(一手、二手等)
形式(文本、图表、实物等)
材料查找:方式(场馆、网络、走访等)
整理(文字、音像等)
材料选择:原则(真实、有效、独特)
运用(设问、节奏等)
如相关漫画(蔡志忠等)
55
几点建议:准备阶段
3.做详案:确保课题及材料内在逻辑与详实
说课稿件的撰写(请教指导老师)
流程——递进关系的呈现
环节——衔接语句的表达
提问——问题情境的创设
如对某一成语故事的结构设计,就需要从
成语出处、具体故事、相关寓意等方面进
行较为准确而全面的表述。
如对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矣”的理
解
56
几点建议:准备阶段
4.制课件:辅助教学及交流环节衔接与贯彻
结构——完整、合理、流畅
内容——科学[真实]、准确[重点]、充分
(如成语故事的具体出典及相关图片)
形式——简洁、美观、新颖
57
几点建议:活动开展
1.表达:言行、课件
言行:口语表达(课堂语言、学科教学语言)
肢体语言(尤其手势辅助相关知识学习)
课件: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与侧重
58
几点建议:活动开展
2.设问:趣味、梯度
趣味:注重对听讲人兴趣的调动及情境的创
设。在积极的思考中,培养提高思维能力。
梯度:着重通过渐进的层次性设问,来兼顾
不同听讲人的学习需求。
59
几点建议:活动开展
3.形象:衣着、姿态
作为讲课的辅助形式,比较规范合理的穿着
与搭配,严肃活泼的姿势与形态,是必须给
予重视的。(一般而言,校服即可;又,注
意站姿等。)
60
第三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
理解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的初步发展时期。秦所创立及西汉所调整和
发展的一系列制度,为封建大一统国家的长
期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封建制度在它的初创时期,体现出蓬勃向上
的气势。秦汉王朝的昂扬进取、大气磅礴的
大国气度也在各个领域得以充分展现。
61
第三单元
第9课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
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秦朝: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政治: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
制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道路车轨
思想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边疆:北筑长城,南凿灵渠
62
第三单元
第9课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
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秦朝: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国家。
举例?
大一统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
专制主义 皇帝直接任免主要官员
中央集权 政治制度
多民族
匈奴、越族
63
第10课
秦朝的速亡与西汉王朝的建立
封建国家初创时期建设上的教训和调整
(对和平统一时期治国指导思想的警戒和选择)
秦朝的
暴虐统治
陈胜吴广
起义
西汉王朝
的建立
文景之治
64
理解秦的百年法治十年一统和暴政亡国
战国时期七雄皆尚以刑治国。秦国商鞅变法以
后,国势日强。嬴政十年灭六国实现统一。在
这样漫长的百余年间,严刑峻法的法治顺应了
中华民族历史的统一趋势,促进了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统一进程。
秦朝确立,国家由分而统、由战而和以来,法
治的治国指导思想和极其严苛的政策措施,对
生产力的阻碍以及对人本身的压制所造成的矛
盾日益尖锐和激烈,终致二世亡国。
65
第11课 汉武帝的“大一统”
封建国家初创时期建设上的波折和发展
(对和平统一时期治国指导思想的确定和强化)
封建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大一统中央集权
皇权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中央
相权
监
察
权
经略边疆
平定边患
丝绸之路
经
济
权
地方 郡、国
66
第11课 汉武帝的“大一统”
封建国家初创时期建设上的波折和发展
(对和平统一时期治国指导思想的确定和强化)
封建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中央集权
大一统
统治思想
经略边疆
67
理解西汉汲取秦暴政亡国的教训
在如何汲取教训的问题上,西汉初年的治国
者们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和损益。其中,
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对封国制的恢复反映了封
建制度建设初期的波动、困惑和探索。直到
汉武帝时期,基本实现了对中央集权制度的
巩固、维护和强化。
(如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8
第12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
两汉的宽舒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丝绸之路
的畅通反映了开明的对外政策和友好的东西交往,
也是中央集权加强的突出表现。
两汉经济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铁农具
丝织业
[交通-管理]
新技术
丝绸之路
兴水利
69
第13课
秦汉的科学技术
秦汉时期,尤其两汉长期统一稳定的局面,相对
宽舒的政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古代
科学技术的大发展。造纸、数学、地理、医学都
反映了实用性的特点。
秦
汉
的
科
学
技
术
造纸术
九章算术
地动仪
张仲景
和华佗
70
第14课
秦汉的文化艺术
大气磅礴、恢宏雄伟是秦汉时期文化艺术的鲜明
特点。反映了封建制度开创期蓬勃的生命力。体
现在作品中传达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
秦汉的文化艺术
史学
文学
雕塑
史记
汉赋
秦陵
兵马俑
汉乐府
71
第三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秦汉
秦汉时期无论是制度上的制定和实践,器物上的革
新和普及,思想上的求索和确定,文化上的规范和
自我。这些都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的时代
风貌:进步、自信、博大。
秦
西汉
东汉
政治:创立——承袭—损益—调整——中央集权
经济:
农具、技术、水利——大发展
文化:兵马俑、史记、汉赋……——宏大、自信
72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这一时期的主要时代特征是:政治上的大分
裂,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江南经济的开发。
东汉外戚与宦官专权以及地方豪强地主势力
的发展,是导致出现分裂局面的重要原因。
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有气候骤变的原
因,而这也是造成长期分裂的要素之一。
73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15课 三国鼎立
中央王朝的腐朽统治导致国家分裂;
三国鼎立的出现促进了局部统一。
东汉
中央
王朝
魏
官渡
豪强
地方
地主
赤壁
混战
蜀
吴
74
第16课
两晋与南朝
西晋的腐败统治导致短暂的统一再度陷入分裂;
汉族建立的东晋和南朝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西晋
十六国
北朝
短暂
统一
南朝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江南开发
农业、手工业、商业、
交通、城市
75
江南经济的开发一个重要原因是北人南迁。这
促进了江南农业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也为中国
边疆开发和整体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北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人口、先进的生产
技术和工具等;
江南自身优越的地理环境:水文、气温、土
壤等等条件。
76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客观上加强了
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于恢复、发展农耕
文明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促进作用。
北朝
西晋
五胡
十六国
前秦
淝
水
东晋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北魏
孝文帝 封建化
改革 汉化
南朝
77
民族大融合需要从中华民族整体的发展历史
来认识和理解。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卓
有贡献的进步改革。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
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
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
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
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78
北魏基层行政组织:三长制
北魏
中央
宗主
农民
改革内容:
设邻、里、党三长
直属州郡
北魏
中央
三长
农民
影响:有利于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79
孝文帝改革各项措施之间的关系:
1.前期创设的新制之间的关系
均田制
土地
三长制
地方
政治
控制
官
经济
管理
民
租调制
赋税
俸禄制
官吏
80
孝文帝改革各项措施之间的关系:
2.迁都与易俗推进并深化新制的实施
制度化
新制
策略化
生活化
易俗
迁都
81
第18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
大分裂时期的科学技术一方面传承着实用性特点,
一方面反映了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
三
国的
两科
晋学
南技
北术
朝
祖冲之与
圆周率
贾思勰与
《齐民要术》
郦道元与
《水经注》
82
第19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政治大分裂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着鲜明的反映。宗教
艺术的勃兴,书画艺术的形成,田园诗的出现,都
不同程度地折射着对现实统治的不满、无奈、抨击,
张显了个性、自尊和生命价值。
三
国的
两文
晋化
南艺
北术
朝
佛教和道教
及石窟艺术
王羲之的书法
和顾恺之的绘画
陶渊明和田园诗
83
文化领域,这一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越发
反映出农耕文明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
也体现出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
佛教、道教的勃兴,使宗教文化在这一时
期得到充分发展;
魏晋以来士族的兴起促使书画艺术作为独
立的艺术门类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84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政治大分裂成为中国历史上统一发展进程的变奏,
而中华民族也随着民族融合的加强而更为庞大丰富。
东汉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政治:大分裂与局部统一
经济:江南开发与北方农耕文明的恢复
文化:农耕文明的实用性与中华民族的融合性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