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八年级) 教材理解和处理中的几个问题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 教材理解和处理中的几个问题

《历史与社会》中国古代史部分
教材理解和处理中的几个问题
新昌县教体局教研室
徐金超
[email protected]
一、从优质课评比中的问题说起
(一)本体性知识的深化和更新问题
本体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1、北宋集权的措施怎么分类?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中央:
杯酒释兵权——设禁军
尊君卑臣
崇文抑武
分割权力
地方:
解除节度使权力——
将行政、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
强干弱枝
观点一:驾驭教材立足于理解教材
2、北宋的集权措施怎么评价?
杯酒释兵权——设禁军
怎么评价?
皇帝直接控制
轮流驻防京师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观点二:关键是分析历史事件、制度的思
想和方法
地方集中到中央—— 中央集权
中央集中到皇帝—— 专制主义
观点三:要重视基本历史概念的理解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中央集权?
观点四:要重视知识更新和观念解放
几个概念的辨析:
国家
政权
封建社会
官僚制度(2-2-6)
理解“官僚政治”的几个要点:
1)秦汉以后逐步确立(时间概念)
2)与贵族政治相对应
3)中央和地方长官由统治者任免并有一定任期
4)俸禄制:官僚领取俸禄而不是获得对封地和
人民的统治权
与“官僚政治”相关的几个制度:
1)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的重要
标志。
2)选官制:官僚产生的依据,包括察举、科举
等途径
3)监察制度:官僚服务和服从于统治者的保障
4)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均是官
僚政治的载体。
“官僚政治”在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监察制度
皇
帝
制
选官制度
地方:郡县制—行省制
基于小农经济的赋役制度
官
僚
制
度
皇权政治与官僚政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
东方专制主义的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专制指的是一人
或一集团垄断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机制。所以专
制不一定是个人独裁,也可以是群体独裁。更进一步
说,真正意义上的“一人政治”是不存在的,独裁者
必须有一个拥护他独裁的“群众基础”。斯大林独裁
靠的是苏共的特权阶层,所谓“不是斯大林产生了独
裁制,而是独裁制产生了斯大林”是也。中国的皇权
专制靠的是官僚士绅阶级的支持。
——郑靖远
3、如何看待北宋王朝?
如何看待积贫积弱与文明高度发展
的关系?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日:“天下自唐季以来数
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
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
道何如?”普日:“……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
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
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观点五:要从整个单元甚至整个历史进
程的角度看问题
一、“宋朝是当时的世界大国”,“其经济文化
多方面的成就,不仅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并且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深远的影
响。”
二、宋朝“社会生产有迅猛发展,其农业、手工
业、商业等的发展水平,大大超过唐朝,成为战
国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经济的又一高峰期”。
三、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治地区最小的王朝”,
“在与北方辽朝的抗衡中,宋朝处于劣势,后被
新兴的金朝占夺了北方半壁山河,最后又被北方
的元朝灭亡”。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宋朝”条
(p106-107)
旧版:
宋朝“社会生产有迅猛发展,其农业、手工业、
商业等的发展水平,大大超过唐朝,成为战国秦
汉以后,中国封建经济的又一高峰期”。
新版:
“宋朝是社会经济获得迅猛发展的时期,在农业、
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的同
时,指出宋朝“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又指出“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一定破坏”。
旧版: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治地区最小的王朝”,
“在与北方辽朝的抗衡中,宋朝处于劣势,后被
新兴的金朝占夺了北方半壁山河,最后又被北方
的元朝灭亡”。
新版:
新条则没有沿袭此说。这是因为北宋与辽朝长期
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尤其是宋真宗与辽朝订立
“澶渊之盟”以后。南宋与金朝,除宋高宗统治
的前十五年外,即“绍兴和议”后的长时期内,
双方的实力实际不相上下,很难说谁处优势,谁
处劣势。
社会稳定
消除割据
专制主义
社
会
繁
荣
专制腐败
中央集权
积贫积弱
政权并立
文
化
交
融
正确处理宋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
系?(听萧华琴老师课的感受)
说一说:
如果你是宋真宗,面对有利形势,辽提
出议和,你会作出怎样的决定?
评一评:
我眼中的“澶渊之盟”。
(二)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处理
1、目标意识
典型的问题:为了流程而设计教学、
组织教学活动
2、课程意识
核心的问题:教学内容要围绕课程目
标来确定和处理,重视课程标准
以“3-1-1:20世纪初世界和中国的局势”
为例看:
课程标准—课时目标—教学组织
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是:
概述20世纪初世界和中国的局势,解释造
成这种局势的复杂因素。
具体的学习要求如下:
1.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
转变及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的瓜分世界的狂潮,并分析
原因。
2.知道中国社会生活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发生的巨
大变化。
3.阅读有关材料,分析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危机
和社会危机更加深重的原因。
相关知识点的处理:
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民族工业发展
第
二 列强瓜分世界——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
次
工
业 整体世界形成——民族工业发展——中国社会的变迁
革
命
3、学生中心的体现
典型的不满:
学生配合不好。
我的教学经历:《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
发展》
荣氏家族主要成员
荣德生
荣宗敬
(1873—1938)(1875-1952)
荣毅仁
荣智健
(1916 — 2005 )
(1942 — )
4、学科特点的体现
历史课不会讲故事。
杯酒释兵权;“坐而论道”的结束
二、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
的理解和处理
(一)宏观的理解:新的史学范式和
视野
过去:五种社会形态的范式
现在:几种全新的史学视野:
全球史
文明史
社会史
现代化史
文明史的视野
文明史是通过研究不同文明类型的
演进过程(人类创造文明和积累文明的
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来探讨人类社
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政治
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部分组成 。
全球史的视野
全球史的视野就是以世界由分散到
整体的一体化发展为主线去解释世界历
史运动轨迹。重视各地区、各文明之间
横向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强调以“全球
眼光”审视人类历史,以人类社会整体
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
社会史的视野
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人
们“眼光向下”,从社会空间的角度去认
识历史。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
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
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
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2-2-5
描述中
国古代社
会生活的
情景和事
例,感受
中国传统
文化对现
实生活的
影响。
要点提示:春节、清明、端午等岁时节
日的起源,唐宋时期各族生活习俗的互相
影响,宋明城市生活的变化,明清乡村生
活的变化。生活中的历史与现实有不能割
断的联系,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有无法摆
脱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亲和力自古以来一
脉相承。
活动建议:提供各种文物、图片或典籍
,讲述生动的故事,反映不同时期人们在
衣食住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
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访谈,了解本地人们
节假日的娱乐活动、民间信仰、人生仪礼
,以及民间创作的歌谣、故事和谚语,从
中品味民众传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
现代化史的视野
“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
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
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广
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
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
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
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
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
然进程。”
文明的多元——文明史
文明的演进——现代化史
文明的融合——全球史、整体史
文明的成果——制度史、文化史、生活史等
(二)中观理解:中国历史的核心
内容
1、文明成就
2、国家形成
3、文化交流
• 与这三条主线相关的是重点知识
• 对知识要从这些主线的高度去理解
国
家
形
成
文
化
交
流
文明成就
文明成就
(1)物质文明
(2)政治文明
(3)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
经济成就(春秋战国、魏晋南北
朝、隋唐、明清)
科学技术(先秦、秦汉、魏晋南
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政治文明:
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政治智慧(仁政、德治的传统与刑治
的传统)
精神文明:
思想成就:(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汉
代表彰儒术、魏晋三教并起、明清思
想启蒙)
文学艺术:文学与时代
民族精神:和平、仁爱、爱国、勤劳
等
2-2-6
列举实
例,展现政
治、经济、
文化领域的
发展成就和
特点,知道
中华古代文
明长期处于
世界文明发
展的前列。
要点提示:官僚制、监察制、科举制、
长城和大运河、“四大发明”、《史记》、
中医学与针灸、《九章算术》和圆周率、
《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本草纲
目》、《天工开物》、诗词书画与“四大
名著”、昆曲和京剧、丝绸和瓷器。中华
文明的特点和价值,表现在各个领域;古
代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显示了中华民族
的创造力。
活动建议:组织学生举办故事会、诵读
会、实地考察、艺术欣赏等活动。可着眼
某一特定阶段,综合多领域的因素,归纳
这一发展阶段的特点;也可着眼整个古代
社会历史,综合多个阶段的发展,概括不
同领域发展的总体特征。
2-1-6
概述我国先秦
时期的年代、区
域和重大成就,
知道对早期中华
文明的形成起过
重要作用的人物
和事件。
要点提示:夏商两朝的年代、西
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铁犁牛耕、
战国七雄、商鞅变法、诸子百家、
孔子和儒家学说。先秦是中华文明
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文明成就,
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活动建议:制作图表,帮助学生
识记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时段;运用
地图,指导学生把握春秋战国时期
的区域及其变化,练习识读历史地
图的基本技能;组织讨论,引导学
生认识“百家争鸣”对中华文化发
展的作用。
国家形成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1)中央集权与国家统一
(2)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
(3)边疆政策和边疆开发
2-1-6
概述我国先秦
时期的年代、区
域和重大成就,
知道对早期中华
文明的形成起过
重要作用的人物
和事件。
要点提示:夏商两朝的年代、西
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铁犁牛耕、
战国七雄、商鞅变法、诸子百家、
孔子和儒家学说。先秦是中华文明
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文明成就,
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活动建议:制作图表,帮助学生
识记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时段;运用
地图,指导学生把握春秋战国时期
的区域及其变化,练习识读历史地
图的基本技能;组织讨论,引导学
生认识“百家争鸣”对中华文化发
展的作用。
2-2-3
了解从秦代到
清代中国历史版
图的变化,认识
中国历史发展的
统一趋势。
要点提示:秦汉、隋唐、元明清
时期的帝国疆域,魏晋南北朝与宋
辽金夏时期各分立政权的疆域。中
国古代有过地方割据、政权分立的
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
的主流,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向心
力。
活动建议:指导学生利用历史地
图、历史年表等工具,对照今日中
国的版图,展现中国疆域的历史演
变。
2-2-4
讲述中国古
代不同历史时
期各民族相互
交往的故事,
说明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是中
华各族人民共
同缔造的。
要点提示:长城的修建、汉朝与匈
奴、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汉胡互化、茶
马贸易、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元朝
宣政院管辖西藏、清朝巩固西北边疆
与改土归流。历史上中国疆域内的各
族人民对中华文明的发展都作出了贡
献,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
活动建议: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教
学,在历史地图上标明当时中国疆域
内各古代民族的名称和区域;对照今
日中国的版图,分时段描绘古代民族
融合的图景;讲古代民族交融的故事
,也可组织学生自行收集、补充本地
相关事例。
中外交流
汉唐:
政策——线路——史实——交流
明清:郑和下西洋
开始走向闭关;开始受到侵略;开
始接受西方近代科学
2-2-7
列举实例,说
明古代中国与世
界各地的交往,
了解中华文明与
世界文明相互影
响的历史。
要点提示:佛教传入、张骞出使
西域与丝绸之路、玄奘游天竺、鉴
真东渡与日本遣唐使、海上丝绸之
路与马可·波罗来华、郑和下西洋与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西学东渐与
东学西渐。
活动建议:讲有关实例,应对照
当今世界地图,不但帮助学生知道
历史上中外交往的过程,而且识记
相关区域的范围和地理位置;不但
引导学生认识有关事件发生的缘由
,而且了解这种交往带给中国和世
界的影响。
2-2-2
列举秦
朝建立后中
国古代的重
要人物和事
件,评析这
些人物和事
件对历史进
程产生的重
要影响。
要点提示:秦始皇统一中国、秦末大
起义、汉武帝大一统、三国鼎立、隋的
统一与覆灭、贞观之治、安史之乱、王
安石变法、忽必烈建立元朝、朱元璋强
化皇权、明末农民起义与清军入关、康
雍乾盛世、郑成功收复台湾。从过程和
结果上看,这些事件和人物对中国古代
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时代背景
上看,事件的发生和人物的产生都有其
特定的历史条件。
活动建议:根据教学进度,结合教材
内容,开展阅读讨论会,撰写历史小论
文;设计表格,列出秦始皇、汉武帝、
唐太宗等帝王,填写其历史作用。
(三)微观理解:一节内容的处理
故事串联法(张秀莲)
狄青与吕夷简
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
……
方法贯穿法(陈玉炎):读图学史
北宋形势图
宋太祖像
宋代科举图
王安石图
人物中心法(张志英)
宋朝皇帝的“喜”
宋朝皇帝的“忧”
宋朝皇帝的“烦”
宋朝皇帝的“哀”
我的基本主张:
1、重视结构
2、依托史料
3、基于问题
4、鼓励多元
谢谢大家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