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力培育與發展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3.人力培育與發展

人力培育與發展
教育訓練、發展、學習、遷調與職涯管理
1
企業員工訓練與才能發展







7.1
7.2
7.3
7.4
7.5
7.6
7.7
訓練與發展的意義與系統化程序
訓練需求分析
訓練的設計與準備
非管理職員工的訓練方法
管理發展與訓練的方法
新進員工社會化與引導
訓練成效的評估
7.1 訓練與發展的意義與系統化程序

7.1.1 訓練與發展的意義



訓練(training)指組織為了促進員工工作相關職能的
學習,所進行的計畫性努力。
訓練的焦點較窄,而且也較偏向短期績效導向;相
對地,發展(development)則較偏向於拓展員工的
技能範疇,以因應未來的責任要求及職涯成長需要。
7.1.2 訓練的系統化程序
3
訓練的系統化程序
輸入
分析步驟圖
輸出
組織分析
目標
資源
環境
引發訓練需求
組織實際的績
效(AOP)<期
望的組織績效
(EOP)
流程
任務分析
期望績效
(EP)
人員分析
實際績效
訓練需求
界定出績效
差距(PD)
PD+EP-AP
PD的因素
非訓練需求
4
P
O
utcome 成果
著重訓練成果評估之
等級與完整性、及訓
練之持續改善
R
計劃
關注訓練規劃與企
業營運發展目標之
關連性以及訓練體
系之操作能力
查核
著重訓練的定期性執行
分析、全程監控與異常
處理
eview
D
lan
esign 設計
著重訓練方案之系統化
設計(含利益關係人之
參與、與需求之結合度、
遴選課程標準、採購標
準程序)
D
執行
強調訓練執行之落實
度、訓練紀錄與管理
之系統化程度
o
TTQS 模式
5
策略性人員訓練管理系統
培訓
效能/效率
願景
策略
營運計畫
HR措施
L4
其他輸入
GAP
職能分析
(個人發展)
(績效分析)
需求
L3
評估
L2
M
課程發展
(方法選擇)
L1
執行
TTQS 模式
6
TNA (Training Need Assessment)模型介紹
第一個部分是引發執行TNA的事件
 下一個步驟是「輸入」,包括組織分析、任
務分析及人員分析。
 「輸出」階段指的是分析之後的結論,也就
是確認PG(績效斷層)的解決方式是屬於訓練
還是非訓練,或者是二者兼具。
 從模型中來看,當決策者或主管認為有組織
績效斷層(AOP<EOP)時,TNA就有必要
執行。

7
績效斷層
是的
值得修補嗎?
是的
KSA不足
獎勵與懲罰不當
回饋不足
系統上的障礙
是的
是的
是的
提供必要回
饋
移除障礙
是的
選擇合宜補救
改變方案
工作輔助器材
訓練
練習
改變工作
轉任或終止聘僱
當績效斷層產生時的流程模型
8
7.2 訓練需求分析 1/5

組織分析
考量訓練實施的情境或系絡(con-test)因素,
以決定訓練對於組織合適性的程序。



組織策略
訓練資源:預算、時間、專業人力
訓練支持 :管理者和同事支持
9
訓練需求分析 2/5

任務分析
確認任務執行所需知識、技能及行為,並決定
在訓練中應加強學習重點的過程。任務分析的
進行包括幾個步驟:

選擇要分析的工作。

與擔任該工作員工及其主管進行訪談,初步列出工
作中所包含的各項任務。

確認初步列出的任務項目。

分析執行該任務所需之知識、技能。
10
訓練需求分析 3/5

人員分析


找出員工所具備的能力是否符合工作所需,以了解
哪些員工需要接受訓練,哪些訓練項目又是這些員
工所需要的。
員工自行評估。優點包括:



避免後續所提績效評估過程的偏誤。
員工最為了解自身的優勢及弱點。
此種作法限制較少(自己最知道)。
11
訓練需求分析 4/5



缺點包括:
首先,員工不一定真正清楚的了解自身的弱點。
其次,員工亦可能由於心理的自我防衛機制,不願
意承認自己的弱點。
目標設定觀點

學習取向員工 vs. 績效取向員工


學習取向者認為輕而易舉便可結束工作是很無趣的,並會將
錯誤或負面的回應視為能讓自我更精進的一種訊息。
績效取向者則認為完成任務要付出很多心力是為無能的表現,
只要少許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務,代表績效取向者作事能力很
強,而若接受到負面回應,會視其為嫌棄的能力評估
12
訓練需求分析 5/5


績效評估結果。三項問題必須加以注意:

績效評估結果受到許多偏誤(寬大偏誤 vs.嚴格偏誤)的影
響

大部分員工表現均佳,少數亟需此項目訓練的員工將因此
無法有接受合適訓練的機會。

現有的績效評估系統、指標或構面,不一定適用於訓練需
求分析。
態度調查

員工

主管

顧客
13
7.3 訓練的設計與準備

學習的原理


清楚的目標與期望
實作機會


不經過實際操作的過程,受訓者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是存
疑的。提供讓受訓者接受指導的機會。
許多的訣竅是必須仰賴「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才
能真正領悟。
14

行為模範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四個階段:




注意階段 :學習者觀察他人作為模範。
記憶階段 :學習者發展行為模式及其結果的心理圖像。
模仿階段 :學習者親自嘗試該行為。
強化階段 :若結果是正面的,學習者將重複該行為;若
結果是負的,學習者將不重複該行為。
15

成功經驗
訓練過程中累積受訓員工的成功經驗




任務分割 :將複雜的任務拆解為較細小簡易的步驟。
逐步塑造 :對於愈來愈接近最終受訓目標的行為表現提
供獎賞。
媒介目標 :將最終目標拆解為幾個次目標,並鼓勵逐項
完成。
集中式(密集)與分散式學習
16

回饋與強化


回饋可以扮演兩種角色:提供執行成果的資訊,激勵效果。
強化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行為發生的頻率將視行
為所導致的結果受到回饋程度而定。
17

員工的訓練準備



員工是否已具備必要的個人條件(能力、態度、信
念及動機)。
工作環境能夠有助於學習,並且不阻礙績效的發揮。
自我效能
人們對於他們是否有能力組織並執行一連串行動,
以達成特定成就的自我認定。
18
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




過往成就(enactive attainment)
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言語勸說(verbal persuasion)
生理狀態(physiological state)
19
某些途徑提升受訓員工的自我效能感:






提供有關於訓練課程及訓練目的的完整資訊,讓員工能夠
掌握受訓內容。
提供其他的成功經驗。
表達對於受訓員工掌握訓練內容的信心。
訓練過程中提供員工回饋。
充分了解訓練的助益
有助學習的工作環境
20
7.4 非管理職員工的訓練方法

單向講授法

課堂講授
遠距學習(distance learning)

視聽教學法
多項優點

學習進度具有相當彈性。

許多難以現場呈現的設備、問題及事件。

訓練內容不會受個人臨場狀況所影響。

節省交通時間與成本。
21

電腦為基礎的訓練
優點:



節省交通時間及花費。
訓練時程方面有很大的彈性。
能夠針對個別學習者進行調整。
22

參與實作法



職內訓練

員工在實際執行工作的過程進行學習。

學習效果佳。
學徒制訓練
藉由專精的師傅指導,進行完整的訓練及經驗傳承
的訓練方式。
模擬訓練
設定與工作場合相類似的情境,讓受訓者在此情境
中學習。
23

群體建立法


交叉訓練
讓成員增加類似其他成員專長的專業訓練,一般又
稱為「多能工訓練」。
協調訓練
針對團隊成員間如何相互協調、分享資訊及進行決
策等進行訓練。
24


團隊領導訓練
針對擔任領導者角色的人施予訓練。
體驗訓練
運用具挑戰性、結構化設計的室內或戶外活動,以
訓練及發展團隊工作技能與領導能力。
25
7.5 管理發展與訓練的方法

管理者職內訓練與發展
工作輪調
計畫性的讓員工在不同單位間轉換工作。
 教練法或導師法
指派一位資深的高階人員擔任受訓者的教練或導師,
給予受訓者工作、決策技能及觀念上的各項指導,
甚至成為受訓者的生涯顧問。
 行動學習法
讓管理者全程與組織中其他人共同參與特定專案,
以分析解決組織問題,擬定行動計畫並負責執行。

26

管理者職外訓練與發展




個案研究法
管理競賽
研討會
角色扮演
27
7.6 新進員工社會化與引導

社會化(socialization)定義

讓新進員工融入組織成為有效能成員的過程,引導
(orientation)讓新進員工熟悉組織、任務及工作單
位的正式過程。
28



引導過程中提供下列三類資訊:
公司層級資訊
部門層級資訊
其他資訊
29







引導過程中需要注意的要點包括:
鼓勵新進員工提出問題。
引導過程,亦給予工作的社會關係資訊。
主管應在引導過程中擔負關鍵職責。
避免讓新進員工感覺困窘或受貶抑。
新進員工與主管及同儕能有正式與非正式的互動。
應包含安置的協助。
讓新進員工對公司產品、服務及顧客有所了解。
30

社會化策略
制度化的社會化策略、 個人化的社會化策略

關於社會化過程的情境或系絡(context)。



關係到社會化過程所傳達的資訊內容。



集體化(collective)或個人化(individual)
正式化(formal)或非正式化(informal)
序列化(sequential)或隨機化(random)
固定式(fixed)或變動式(variable)
社會化過程的社會與人際層面。


連續式(serial)或分離式(disjunctive)
授予式(investiture)或剝奪式(divestiture)
31

對於新進員工的角色調適與態度的影響,個人化
的社會化策略較可能形塑員工的創新角色導向。

制度化的社會化策略則較有效的降低新進員工的
角色衝突、角色模糊性,同時亦能提高新進員工
的留任意願、工作滿足感及承諾感。

社會與人際層面構面對於員工調適有最重要的影
響。
32
訓練成效評估的方法—Kirpatrick的模
式
結果
行為
學習
反應
33
7.7 訓練成效的評估

評估準則

評估準則一:反應
情感反應(affective reactions),效用評斷(utility
judgements)。

情感反應是指受訓者對於訓練課程的喜愛及滿意程度。

效用評斷則是受訓者對於訓練課程與工作相關性,或對於
工作績效有用性的主觀評斷。
34
請圈選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
對
講
師
評
估
的
反
應
問
卷
1.在訓練一開始,講師就將學習目標告示清楚。
1 2 3 4 5
2.當講師在講課的時候,能夠有效地應用視覺
音效輔助教材。
1 2 3 4 5
3.講師在維持學員對課程內容的興趣上表現優
異。
1 2 3 4 5
4.講師鼓勵學員發問與參與。
1 2 3 4 5
1 2 3 4 5
5.講師一定會確認學員都瞭解了一個議題後才
進行下一個課題。
6.講師一定會先在一個單元結束時做總結後才
進行下一個課題。
1 2 3 4 5
7. 整體而言,你會給講師(請僅勾選一項):
1. 劣等。2. 尚可。3. 中等。4. 很好。5. 優等。
8. 其他建議:
35
36


學習
學習準則在於測試受訓者是否學習到訓練過程中,
所傳授的觀念、知識、技能與行為。
行為
行為準則強調的重點即是訓練移轉(transfer of
training),也就是說要能夠將訓練學習到的原則,
有效的移轉應用到實際工作。
37
訓練移轉(transfer, 遷移)

是什麼?
Application of a skill learned in one situation to a
different but similar situation
-- 把所學不斷用於實際的情境中
訓練計畫要成功,受訓人員必須有效且持續不斷的把
在訓練中所學的能力應用在工作崗位上
38
訓練移轉的模式
受訓人員特性
•激勵
•能力
訓練設計
•營造學習環境
•應用遷移理論
•運用自我管理
學習
保持
類化
與
維持
工作環境
•遷移風氣
•管理部門與同僚的支持
•執行的機會
•技術方面的支援
39

結果


訓練的實施對於組織所造成的後續影響。包括員工離職率
降低、生產力的提高、顧客滿意度的提升、成本的節省及
獲利率的提高等。
效用分析(utility analysis)
40
ROI—成本效益分析法
作業
如何衡量
訓練前結果
訓練後結果
差異度
結果區
以貨幣表
示
木框品質
內部管理
退貨百分比
使用列有 20 個
項目的逐條查
2%被退
1.5%被退
1.5%被退 $720/天
回—1,440 個
回—360 個
回—360
木框/天
木框/天
個木框/
天
10 件瑕疵品
(平均)
2 件瑕疵品
(平均)
8 件瑕疵
品(平均)
無法以貨
幣衡量
24 次/年
16 次/年
8 次/年
$48,000/
年
$144,000/年
$96,000/年
$48,000/
年
$172,800/
年
核表檢查
應預防的
意外事件的次
意外事件
數
意外事件造成
的直接成本
ROI = 回收
= 作業結果
投資
訓練成本
= $220,800= 6.7
總節省金額:$220,800
$32,836
41

訓練成效評估的設計




後測設計
前後測設計
前後測加控制組設計
所羅門四群組設計
42
員工職涯發展與職涯管理







9.1
9.2
9.3
9.4
9.5
9.6
9.7
緒論
職涯管理系統
員工與組織職涯管理角色及需求契合
職涯發展的技術與方式
多元化的職涯發展路徑
職涯發展的特殊議題
自我職涯規劃
43
9.1 緒論 1/2



職涯管理是協助員工確認及發展自身的職涯技能
與興趣,並能夠更有效的運用這些技能與興趣的
程序。
職涯發展整體有助於員工職涯的探索、建立、達
成及實現等的一連。
職涯規劃是一個完整的程序,透過此程序個人能
夠了解自己的技能、志趣、知識、動機及其他特
質;獲得有關職涯發展機會與選擇的資訊;確認
職涯目標,並建立達成目標的行動計畫。
44
45
9.2 職涯管理系統

自我評鑑

確認員工職涯發展的興趣、價值觀、性向及行為傾向。



現實查核


員工接收關於個人技術及知識,以及這些個人能力如何與組
織規劃相互搭配的資訊。
目標設定


員工責任→確認機會與個人需要改進之處。
組織責任→確認員工的優勢、弱勢、興趣、價值觀。
目標是否有實現的可能,以及其挑戰。
行動規劃
46
9.3 員工與組織職涯管理角色及需求契合 1/3

員工的角色







接受個人的自我職涯規劃責任。
評估自己的興趣、技能和價值觀。
探索職涯資訊和資源。
建立目標和職涯計畫。
利用發展機會。
與主管討論自己的職涯。
執行實際的職涯計畫並堅持到底。
47
員工與組織職涯管理角色及需求契合 2/3

組織的角色

提供即時的績效回饋。

提供發展性的任務與支援。

參與職涯發展之討論。

支持員工發展職涯計畫。

溝通使命、政策和程序。

提供訓練和發展機會。

提供職涯資訊和職涯計畫。

提供不同的職涯選擇。
48
員工與組織職涯管理角色及需求契合 3/3

員工與組織需求的契合
49
9.4 職涯發展的技術與方式 1/5

評鑑



360度回饋
評鑑中心
工作歷練

工作擴大化


員工在目前工作中增加多樣任務或新的責任
工作輪調
50
職涯發展的技術與方式 2/5

人際關係

導師關係


發展成功的導師計畫
導師關係的益處



職涯支持(career support)
 教導、保護、贊助、提供挑戰性任務指派、曝光機會與能
見度。
社會心理支持(psychosocial support)
潛在問題? ?
51
52
職涯發展的技術與方式 4/5

群體導師關係計畫
一位成功的資深員工與一群四到六位經驗不足的學徒做搭
檔,資深員工幫助學徒了解組織、指導他們分析經驗,以
及幫助他們釐清職涯方向。

反向導師關係
一些年輕員工擁有獨特的知識,反向導師關係是年長的員
工向年輕員工學習的程序。

教練法 (coach)
53
職涯發展的技術與方式 5/5

其他職涯發展協助方案

職涯規劃工作坊


討論與分享
職涯諮商
54
9.5 多元化的職涯發展路徑 1/2



傳統職涯路徑
員工在組織中,從特定工作轉換到下一個更高階
工作的垂直向上發展。
網絡職涯路徑
包含垂直的工作序列與一系列水平的發展機會。
橫向技能路徑
強調公司內之橫向轉換,此種轉換方式給予員工
重新恢復活力和發現新挑戰的機會。
55
多元化的職涯發展路徑 2/2


雙軌職涯路徑
技術專家可以且應該被允許對公司貢獻其專業
知識與技能,但無須成為管理者。
降調


但易被污名化
自行創業

內部創業模式

在大企業內部,利用現有企業的資源,以獨特方式來產各
種產品與服務,而發展成小型的自主或半自主新事業單位。
56
9.6 職涯發展的特殊議題 1/2

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是指組織的升遷系統中,
對於特定族群晉升到高階職務所存在的阻礙。


玻璃天花板效應發生的原因

來自於公司制度不利於女性或是弱勢族群發展


陽剛文化/男性歷史優勢(主導性高且專業性強的工作中, 男多於女)
源於不利於此些族群的刻板印象。
57
職涯發展的特殊議題 2/2

接班規劃

尋求及追蹤有潛力接替高階管理職位員工的程序
成功的高潛力員工發展方案通常歷經三個階段:

挑選出高潛力員工



學位、性格、心理測驗
經驗拓展
與CEO深入互動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