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

惊恐障碍
(Panic disorder,PD)
刘均富
副主任医师
•
惊恐障碍是神经症的一种常见类型,以反复惊
恐发作为其特征,临床表现多以急性躯体症状为
主,故患者多首诊于综合医院内科或急诊科,发
作时患者往往难以忍受而打120求救。初次至专科
医院就诊的很少,而综合医院医生对此大多按内
科疾病常规处理,容易造成误诊,国内有研究显
示误诊率可达100%。不仅使患者病情迁延、造成
经济浪费,更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精神负担,相比
于健康人,惊恐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该病导致了可观的社会成本损耗。严重影响患者
的社会功能。
一、概念
惊恐障碍:又称惊恐症、急性焦虑障碍或间歇
发作性焦虑,是以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
虑发作;同时伴有明显的预期性焦虑和回避行为。
• 惊恐发作(panicattacks)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惊
恐体验,症状往往是患者自我感受到的表现,患
者突然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
症状,伴以强烈的频死感、失控感、发疯感或崩
溃感,好象死亡将来临,惊恐万状,四处呼救,
其起病快,终止也快,每次持续约5-20分钟。
•
•
焦虑谱系 :根据美国DSM-IV分类系统,
焦虑障碍可分为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
碍、恐怖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强
迫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躯体引起的焦
虑障碍、物质依赖引起的焦虑障碍和未在
他处注明的焦虑障碍。
二、流行病学研究
根据我国2009年五大城市15家综合医院调查结
果,焦虑障碍的现患率为8.57%,其中女性9.05%
男性7.69%,终生患病率为9.34%,其中惊恐障碍
患病率为1.45%,广泛性焦虑患病率为4.17%。
惊恐障碍的发病呈双峰模式,第一个高峰出现
在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早起,第二个高峰出现在4554岁,65岁后起病者非常少见(0.1%),近年儿
童也有报道。
•
Regrer等调查美国PD终身患病率为1.6%,女
性多于男性。起病年龄多为青年时期,共病率较
高,常与广场恐怖(30~40%)、抑郁症(40~
70%)和物质滥用(30~40%)共病。
三、病因
•
•
•
本病是近代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
1. 遗传因素
本病具有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同病风险率为
24.7%,单卵双生子同病率达31%,高于双卵双
生子。
• 2. 生化因素
• 1)、乳酸盐:Cohen在1950年曾报道,焦虑患
者在运动时血中乳酸盐含量较正常升高。静脉滴
注乳酸盐可引发惊恐发作,因此认为乳酸盐在PD
的发作中有一定作用。
•
(2)CO2:Gorman等(1984)给焦虑症
患者在室内吸入5%的CO2混合气体,像乳酸
盐一样也可引起患者惊恐发作,说明这类
患者脑干的化学感受器可能对CO2过度敏感,
从而促使蓝斑核的冲动发放增加。
• 3. 神经递质
• (1)肾上腺素能系统(蓝斑核):发挥警戒作
用,可引起对危险的期待警惕心情,易引起急性
焦虑发作。
• (2)多巴胺能系统:与情感行为和情感表达有
关,对PD有重要影响。
• (3)5-羟色胺系统:中枢5-HT活动具有重要的
保持警觉和控制焦虑的作用,其功能紊乱可引发
PD。给予SSRIs药物可使之恢复平衡,缓解症状。
• (4)α-氨基丁酸:是体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
这种抑制功能失衡也会引起PD发作。
• 4. 神经解剖:
• 惊恐发作:German等认为脑干,特别是
蓝斑与急性惊恐发作密切相关。
• 预期焦虑:可能与边缘叶的功能损害有
关,边缘系统(边缘叶)是人类愤怒、警
觉、恐惧等情绪的中枢。
• 恐怖性(习惯性)回避:这是一种学习
到的行为与脑皮质(额叶皮层)的认知和
意识活动有关。
• 5. 生理
•
脑电图显示,PD患者的脑电波α节律减少,高
频率α活动增加,提示PD患者常处于高警觉状
态。心电图显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提示血管
警觉性增高。此外,患者皮肤电阻的灵活性降
低。
• 6. 心理
•
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上看,焦虑是对
未认识到的危险的一种反应,这种危险由
于神经症防御机制未能为患者辨认出来,
有时这种危险只是象征性的。当重新显现
童年、少年或成年期未解决的冲突而激发
焦虑,引起警觉性增高。而行为主义认为,
焦虑是恐惧有些环境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
四、典型表现
•
惊恐障碍包括惊恐发作、预期性焦虑和回避性
行为,三者缺一则不能诊断为惊恐障碍。
• 1. 惊恐发作
•
典型的表现是:患者正在进行日常活动,如看
书、进食、散步、开会或操持家务时,突然感到
心悸,好像心脏要从口腔里跳出来;胸闷、胸痛、
胸前有压迫感;或呼吸困难,喉头堵塞,好像透
不过气来、即将窒息。同时出现强烈的恐惧感,
好像将死去,或即将失去理智。这种紧张心情使
患者难以忍受;因而惊叫、呼救。
•
有的出现过度唤气、头晕、四肢麻木、非真实
感,心悸、出汗、颜面潮红或苍白,步态不稳、
震颤或全身无力、胃肠道不适等植物神经过度兴
奋症状,以及运动性不安。此种发作历时很短,
一般5-20分钟,很少超过一小时。症状可自行缓
解,或以哈欠、排尿、入睡而结束发作。
• 发作特点:无明显诱因 ,无相关的特定情景,
不可预测,表现为“来的突然,去的快”,10分
钟内即可达高峰。发作时感到强烈的恐惧,害怕
失控,害怕死去,伴有明显自主神经症状,常有
人格解体、非真实感体验,意识清楚,事后能回
忆。
• 2. 预期性焦虑
•
惊恐发作多可自行缓解,患者在发作
间期存在预期性焦虑,担心再发作,导致
惶惶不可终日。
• 3. 回避行为:
•
在发作的间歇期,60%的患者担心发作
时无助而不敢外出,可激发广场恐怖。因
此,可分为惊恐障碍伴广场恐惧症和惊恐
障碍不伴广场恐惧症两种类型。
五、病程和预后
•
有的病例可在数周内完全缓解,病期超
过6个月者易进入慢性波动病程。不伴发广
场恐怖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继发广场
恐怖者预后欠佳。约7%的病例有自杀未遂
史,约半数以上患者合并重型抑郁发作使
本病自杀危险性增加,特别值得重视。
六、诊断
DSM-Ⅳ将本病区分为:惊恐障碍伴广场恐惧症
和惊恐障碍不伴广场恐惧症两种类型。合并重型
抑郁症者应分别给予诊断 ,这类患者的自杀倾向
增加临床上需加以重视。
•
根据ICD-10的诊断标准:诊断依据为1个月内
存在几次严重的躯体性焦虑,明显影响日常活动。
并有以下特点:1、发作的情境中没有真正的危险。
⒉并不局限在已知或可预料的情境中;3、在间歇
期几乎无焦虑症状(但常见明显的预期性焦虑);
⒋不是由生理疲劳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或物质滥用的结果。
• 鉴别诊断
•
惊恐发作作为一组综合病征,可见于多种精
神疾病和躯体疾病,只有在排除这类疾病之后,
才能下惊恐障碍的诊断。
•
首先需要特别注意与两个常见的发作性疾病
相鉴别:癫痫病和癔症。
•
精神疾病需要鉴别的有:广泛焦虑障碍、心
境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解体及躯体形式障碍
等。
•
•
•
内科疾病需要鉴别的有: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心律失常、冠状动脉供血不
足、嗜铬细胞瘤、低血糖症、药物戒断和酒精戒
断症状等;特别容易混淆的是二尖瓣脱垂,二尖
瓣脱垂也是突然发生心悸、胸痛,以及气紧疲乏
甚至晕厥,但无头昏、出汗震颤面部发热或发
冷,以及人格解体、濒死感或失控感等症状;借
助超声心动图可资鉴别,但有研究报告,二者可
能合病;并认为惊恐障碍可导致二尖瓣脱垂。如
果惊恐障碍得到控制,二尖瓣脱垂可能消失
(German等1981)。
•
惊恐发作可能出现在其他恐惧症中,如社交恐
惧症(当向一群人讲话时)或特定的恐惧症中
(如看到蜘蛛时);在这些恐惧障碍中惊恐发作
可以预测,仅发生在特定的刺激或情境中,这种
情况下就不能做出惊恐障碍的诊断,只有不可预
测的惊恐发作才可作出惊恐障碍的诊断。
• 在一些患者中抑郁可以继发于惊恐障碍(即惊
恐障碍的体验使患者变得抑郁)。
• 须注意惊恐发作相对短暂的,形容自己“整天
惊恐”的患者,是一种临床表现为非常焦虑的心
情而不是惊恐发作。
七、辅助检查
• 实验室检查
•
目前本病尚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指标
• 常用评定量表
•
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惊恐障碍严重程度量表(PDSS)、惊恐相关症状量表(PASS)
• 其它辅助检查
•
脑电图α节律减少且α活动多在较高频率范围;提示焦
虑患者常处于高度警觉状态。
八、治疗
•
汇集地区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惊恐障碍
病人的生活质量与抑郁症病人相似,其物
质滥用和自杀企图率也高,故需及时治疗。
•
目的在于尽早控制惊恐发作,预防再发
和引起广场恐怖。
•
常用手段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药
物联合心理(“双轨制” )治疗。
药物治疗目标和原则
• (一)药物治疗目标
• 1. 提高临床治愈率,其痊愈的标准是:惊恐发作基本消
失(PDSS≤3,每项评分≤ 1),没有或只残留轻度的场所
回避,没有或虽有轻度的焦虑(HAMA ≤ 10),没有造成
功能残疾,没有抑郁症状。
• 2. 最大限度的降低共病率,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
• 3. 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 (二)药物治疗原则
• 1、综合治疗:药物联合心理(“双轨制” )
治疗优于单一的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
• 2、长程治疗:是一种慢性疾病,包括急
性期和维持期治疗。急性期药物治疗至少
持续12周;之后开始认知行为治疗;维持
期至少1年,有的病例需维持用药3~5年才
能充分缓解。
• 3、个体化治疗:药物疗效取决于药理作
用,患者的个体差异、对药物治疗的态度。
药物治疗
• (一)苯二氮卓类药物(BZD)
• 1. BZD 治疗的优点:作用强、起效快、
安全耐受性好、剂量调整方便、必要时可
以临时应用 。
• 2. BZD治疗的缺点:
• (1)镇静作用明显,尤其在开始使用时,
可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甚至
影响依从性。
• (2)撤药反应大,停药困难,容易造成依
赖或滥用。撤药反应包括焦虑,抑郁,睡
眠障碍,震颤、发抖,头痛,痉挛,焦虑
躯体化症状,人格解体、现实解体,触觉
敏感、疼痛,敏感多疑以及肌肉痛、抽搐。
• (3)存在药物耐受性问题,滥用和依赖的
潜在风险大
• (4)对共病的抑郁效果不明显。
• (5)不作为一线药物,不适用于长期服用。
• 3. 常用BZD药物
• 劳拉西泮(Lorazepam)
•
劳拉西泮对焦虑症状有效,适用于惊恐
发作、GAD等焦虑症状的快速控制,可与抗
抑郁药合用,是一种短、中短效的药物,
具有效果好、起效迅速的优点,缺点是依
赖和滥用风险比较大。常用剂量为0.5mg 6mg/d。在症状改善后,应考虑减量或停
用。
• 阿普唑仑(Alprazolam)
•
阿普唑仑属于中、短效药物,对惊恐
障碍的疗效与抗抑郁药相同。优点是快速
起效,无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缺点是作
用时间短,有撤药反应,长期大剂量使用
可产生依赖、耐受和滥用可能。常用剂量
为0.4-4 mg/d;在临床上治疗焦虑时,可
每天两次或三次;如果病情未缓解,应考
虑换药,不建议加量。
• 奥沙西泮(Oxazepam)
•
奥沙西泮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焦虑药,
镇静作用较弱,次日宿醉效应轻。对肝脏
的影响小,药物相互作用小,适用于伴有
肝脏损害的病人或老年人。优点是不容易
出现耐药性及成瘾性。常用剂量是1040mg/d,可适当加量,但不建议超大剂量
使用。
• 氯硝安定(Clonazepam)
•
治疗惊恐障碍时,氯硝安定疗效与阿
普唑仑相同,属于长效药物。优点是作用
时间长,起效相对慢,引起滥用的可能性
相对较小;缺点是头痛多见。常用剂量是2
- 12 mg/d,可口服或肌注。撤药需缓慢,
一般在6周以上。
• 4、BZD与抗抑郁药合用
• (1)两者有协同作用,起效加快,避免早期症
状控制不满意导致的治疗依从性降低。
• (2)抗抑郁药与BZD合用,可减轻抗抑郁药引
起的胃肠道反应、焦虑、激越和失眠等,提高治
疗依从性。
• (3)BZD与抗抑郁药合用,可防治BZD引起的抑
郁。
•
• (二)5-HT1A激动剂
•
5-HT1A激动剂通过作用于海马区的5HT1A受体,使5-HT功能下调而产生抗焦虑
作用,尤其在改善行为和躯体症状方面有
优势。与苯二氮卓类相比,5-HT1A激动剂
作用较弱,起效较慢,没有依赖性,适于
长期服用,有利于改善躯体症状。
• 1. 丁螺环酮(Buspirone)
•
丁螺环酮作用于5-HT1A受体,无镇静、
肌肉松弛和抗惊厥作用,主要用于治疗GAD,
另外还有较弱的抗抑郁作用。此外,丁螺
环酮还可用于SSRI治疗惊恐障碍、社交焦
虑障碍、抑郁和性功能障碍时的增效剂。
常用剂量是15-60 mg/d。常见的不良反应
有口干、头晕,失眠等.
• 2. 坦度螺酮(Tandospirone)
•
坦度螺酮(律康)是日本住友公司的
产品,于2003年在中国上市,作用机制与
丁螺环酮相似。常用剂量是30-60 mg/d。
较多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干、头昏、头晕、
胃部不适、食欲减退、便秘和失眠等。
• (三)抗抑郁药
•
•
•
•
•
•
1.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
通用名
商品名
常用剂量
氟西汀(Fluoxetine) 百忧解(Prozac) 20-80 mg/d
舍曲林(Sertraline) 左洛复(Zoloft) 50-200 mg/d
帕罗西汀(Paroxetine)赛乐特(Paxil) 20-50 mg/d
氟伏沙明(Fluvoxamine)兰释(Luvox) 50-300 mg/d
西酞普兰(Citalopram)喜普妙(Celexa)20-60 mg/d
艾司西酞普兰
来士普(Lexapro)10-20mg/d
其中氟伏沙明在SSRIs中抗惊恐作用最弱。
•
SSRIs可作为一线药物特,别是对三环
类副反应不能耐受者;合并强迫症状或社
交恐惧症的患者可作为首选。
• 在临床上,注意从低剂量开始用药,有
助于减少焦虑等药物不良反应,早期可辅
以 BZD 和β阻滞剂,以快速改善病人的焦
虑症状,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常见的不
良反应有胃肠道不适、神经过敏、头痛、
睡眠障碍、体重增加和性功能障碍。
• 2. 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SNRIs)
•
SNRIs能阻断突触前膜对5-HT和NE的选择性
再摄取,并增加5-HT和NE在突触间隙浓度,改善
抑郁和焦虑症状。
• 临床上主要应用的此类药物有:
• 文拉法辛(Venlafaxine):可用于治疗GAD、
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PTSD和OCD等,常用的
剂量范围是75-300 mg/d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
肠道不适、紧张、头痛和性功能障碍。
• 3. 其他抗抑郁药(Atypical Antidepressants)
•
(1)三环类抗抑郁药 (TCAs),可作为二线药物。
•
①常用药物:丙米嗪(Imipramine;Tofranil®)
•
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Elavil®)、
•
多虑平(Doxepin;Sinequan®)、
•
氯咪帕明等。
•
其中丙米嗪抗惊恐作用最弱。
•
②常见不良反应:抗胆碱能作用(口干、视物模糊、便
秘)、直立性低血压、心脏传导阻滞、体重增加和性功能
障碍,过量时易致命。此外,体重增加和镇静作用常影响
患者用药依从性。
•
③适应征:惊恐障碍、GAD、PTSD。
• (2)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MAOIs)
•
适用于对其他抗抑郁剂不能耐受者;合
并非典型抑郁症或社交恐惧症者可作为首
选常用药物有:苯乙肼(15~60~
90mg/d)和反苯环丙胺(10~80mg/d),
早晨服用。2007年Plana等报告苯乙肼
15mg,4次/d,对难治性惊恐障碍有效。
• (3)另外米氮平、瑞波西汀等。
•
惊恐障碍需要坚持长期治疗,预防惊
恐障碍的复发;尤其是难治性惊恐障碍,
要达到最佳疗效,药物治疗通常需要持续1
至2年。
• 停药的问题
•
采用BZD治疗不应超过3-4周,停药反应/症状
反跳多于其他抗焦虑治疗,且更为严重,因此在
使用此类药物时,停药过程应尽量缓慢,逐渐减
量,以减少停药反应。BZD 滥用在原来无滥用史
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很少见。
• 此外,预防复发是长期用药过程中的另一重要
问题,大多数患者需要维持治疗。在维持治疗过
程中,是否停药取决于药物反应大小、有无共病、
病人依从性以及疗效。
停药的策略:
• ①缓慢递减药物;
• ②换用作用持续更长的药物,以便逐渐减
少剂量;
• ③辅以认知-行为治疗;
• ④逐步停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物丁螺环
酮等。一旦复发应当重新开始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
对于焦虑障碍的心理治疗,首先应考虑
病人的治疗意愿,这是达到预期治疗目标
的前提。其次是治疗时机,选择在病人症
状相对较轻,且有治疗需求时,给予心理
治疗,才能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若病人
症状相对较重,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可与
适当的抗焦虑药配合使用。
•
治疗过程中首先要正确分析患者存在的
心理和躯体症状,给患者以恰当的解释和
分析,在此基础上帮助患者找出引发疾病
的心理诱因和家庭、社会诱因,站在心理
学的角度帮助解决患者存在的心理困惑。
• 在方法上主要是采用认知治疗和行为治
疗,包括暴露疗法、认知重建、社交技能
训练等。
• (一)支持性心理治疗:
• 向患者说明疾病的性质,以减轻患者的精神负
担鼓励患者坚持治疗计划组织同类患者参加小组
治疗,互相帮助,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 认知重建:
• 对患者发病时的躯体感觉和情感体验给予合理
的解释让患者意识到这类感觉和体验是良性的对
健康不会导致严重损害。
•
• (二)行为治疗
• 行为疗法是一种采用实验心理学方法改
变个体的症状和行为的心理疗法,这种方
法也称为行为矫正或行为心理疗法。行为
治疗通常采用以下训练与疗法:
1、呼吸的行为训练
•
在发作间歇期有慢性过度换气,或在自发或诱发的惊
恐发作时出现急性过度换气的患者,可导致低碳酸血症和
碱中毒从而降低脑血流量引起头晕、意识模糊和人格解体
等症状。采用抗惊恐药物控制或通过呼吸的行为训练,教
患者调节呼吸频率不要过度换气,可使惊恐发作显著减
少 。
•
深而缓慢的呼吸对身体有放松效应,还可以呼出太多
的二氧化碳,从而避免引起某些焦虑症状。这是一种最简
单的放松方法,也最容易练习。用腹式呼吸和慢呼吸等控
制呼吸法,呼吸不仅有“急救”的作用,还能够降低总体
焦虑水平,但需要平时的训练。
• 2. 松弛训练
•
最简单的行为治疗就是松弛训练。松弛训练又
称“松弛疗法”,是多种心理治疗时所采用的基
础训练和心理训练的实用有效方法,广泛用于心
理咨询门诊。
•
松弛疗法的适用范围和作用:①防治神经症;
②医治多种心身疾病;③纠治各种心理社会适应
不良引致的综合征,例如考试综合征等;④广泛
用于心理训练,纠治各种心理缺陷,增强心理防
卫功能和精神潜力;⑤培养心理自控能力;⑥治
疗失眠等睡眠障碍。
• 常用的放松方法:可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依次
收缩和放松。
• 3. 暴露疗法
•
所谓暴露疗法是通过坚持直接或间接接触害怕
或回避的物体、场所或情景,从而减轻或消除对
物体、场所或情景的害怕和回避行为。
• 让患者通过默想,暴露于惊恐发作时的躯体感
受,以消除患者对各种自主神经反应的恐惧。对
有恐怖性回避行为或继发广场恐怖的患者,宜采
取现场暴露使患者能逐步适应害怕的情境。单用
效果差,通常需要与认知疗法联合应用。
•
(三)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认知治疗和
行为治疗,有良好疗效。每周一次,持续4
个月,定期评价疗效。
• 惊恐障碍的规范化治疗程序:
(略)
共病的治疗
•
1、共病躯体疾病:比例较高;如果是继发于
躯体疾病,则应当首先治疗躯体疾病,然后酌情
考虑对惊恐障碍进行治疗。如果不是继发而是共
病,则需尽早开始针对惊恐障碍进行治疗,这是
因为该疾病的症状会加重或恶化躯体疾病,并加
剧躯体疾病的进程。一些研究结果也显示,惊恐
障碍可以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
•
2、共病物质滥用:共病物质或酒精滥用的风
险较高,不管物质或酒精滥用是原发疾病还是继
发于惊恐障碍,均需要考虑对物质或酒精滥用的
治疗。物质或酒精滥用会使惊恐障碍症状更复
杂,治疗依从性更差,预后较单一诊断者更差。
•
3、共病抑郁症:焦虑障碍与抑郁症共
病率极高,影响患者的治疗预后。共病抑
郁症的惊恐障碍患者伴有更多的社会心理
和社会功能损害,并且比单一诊断的患者
有更多的焦虑和躯体症状主诉,自杀风险
也高,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更差。更应引
起重视。
•
•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