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焦虑障碍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四章焦虑障碍

第四章
焦虑障碍
主讲:李成齐
 焦虑(anxiety)——内心紧张不
一
概
述
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
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
绪(指向未来)。
 诊断分类
DSM-IV中焦虑障碍的主要类型
 惊恐障碍(伴有或不伴广场恐怖)
 广场恐怖(无惊恐障碍)
 特殊恐怖症
 社交恐怖症
 强迫症
 广泛性焦虑障碍
 创伤后应激障碍

一
概
述
CCMD-3中神经症的主要类型
 恐惧症(恐怖症)
 场所、社交、特定恐惧症
 焦虑症
 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
 强迫症
 除惊恐障碍之外,病程要求:
 DSM-Ⅳ -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
 CCMD-3 -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

一
概
述
 (一)临床表现:
 1、广场恐怖症,又译场所恐怖症
–病人害怕开放的空间(如商店、
剧院、车厢或机舱等)或害怕离
家(或独自在家) 。
 –病人害怕置身于人群拥挤场合
以及难以逃回安全处所(多为
家) 。

二
恐
怖
症


二
恐
怖
症



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
(1)焦虑症状:担心在公共场所昏倒
而无亲友救助,或失去自控又无法离
开,
伴有植物性神经激活的表现,在焦虑
程度严重时出现惊恐发作(panic
attacks)。
(2)焦虑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多数
场合是拥挤人群,封闭场所,难以立
即逃离到安全场所的地方。
(3)回避行为:立即逃离恐惧情境或
回避恐惧情境。


二
恐
怖
症




2、社交恐怖症
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具有持久的强
烈恐惧和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以
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
多数患者起病于青少年,有自卑感和
害怕别人评论自己。
如恐惧被别人注视,恐惧自己会做出
丢脸的事或表情尴尬;怕自己在别人
面前张口结舌;
怕吃饭时有人注视自己而丑态百出;
在公共厕所因恐惧而不能小便。
 3、特殊恐怖症,又译特定恐惧症
指对存在或预期的某种特殊物体
或情境而出现的不合理焦虑
 恐惧对象有某些动物、昆虫、登
高、雷电、黑暗、坐飞机、外伤
或出血、锐器,以及特定的疾病
等

二
恐
怖
症
(二)病因
 1、生物学因素
 往往有家族史,一级亲属患病率
高,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同患率分
别为24%,15%
 2、心理社会因素
 心理分析理论:恐惧是对抗焦虑
的一种防御反应,而焦虑的产生
根源在于无意识的本我冲动。
 行为理论:恐惧反应可以经过条
件反射而建立。

二
恐
怖
症
模仿学习的观点:认为恐惧反应
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习而形成的。
 认知理论:恐怖症的患者总是高
估所害怕情境和事物的危险性,
过分担心某一消极事物将会发生。
(e.g.社交恐怖症:在意他人评
价,自我贬低,自我挫败——恶
性循环。)
 3、社交恐怖与人格,文化,处
境有关;青春期;完美主义,行
为退缩者易发生恐怖症

二
恐
怖
症



二
恐
怖
症



(三)治疗
药物治疗:辅助治疗
心理治疗
1、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法、满
灌疗法、模仿法。
2、认知疗法
3、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
当为
复发性的惊恐发作为原发的和主要临
床特征,并伴有持续地担心再次发作
或发生严重后果的一种焦虑障碍。
 DSM-Ⅳ把惊恐障碍分为伴有和不伴有
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
 (一)临床表现
 惊恐发作——极度焦虑状态的突然出
现,并通常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和灾难
临头的想法。
 惊恐发作常突然产生,可在任意时间
和地点,没有预感。
 在l0分钟左右症状到达高峰。发作通
常持续20一30分钟,极少超过1小时。
 约20%发作时有昏厥表现。

三
惊
恐
障
碍
 其最主要的症状——极度的恐
三
惊
恐
障
碍
惧、濒死感、末日感
 急性发作的躯体症状——心动
过速、呼吸困难、胸闷、多汗、
颤抖、恶心等。



三
惊
恐
障
碍




(二)病因
1、生物学因素:
(1)脑干蓝斑区神经递质,去甲肾
上腺素活性的异常可能与惊恐发作有
关。
(2)遗传
2、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分析:个体以心理防御机制对抗
本我引起的焦虑,防御失败,就会出
现惊恐发作。
认知行为治疗:患者对自己的躯体感
受过度敏感,对这些感受作出灾难化
的解释和评价,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并最终出现惊恐发作。
(一)临床表现
 基本特征:持续性,弥漫性的焦
虑
 弥漫性焦虑是本症的核心症状。
 焦虑既无确定对象又无具体内容,
有的患者则反复呈现不祥预感或
期待性焦虑,总担心未来有什么
不测的事情将要发生,终日忐忑
不安。(杞人忧天)
 常伴有易激惹、注意集中困难、
难以作决定、记忆力减退等。

四
广
泛
性
焦
虑
障
碍
四
广
泛
性
焦
虑
障
碍
常伴有震颤、运动性不安、睡
眠障碍、表情紧张、姿态僵硬。
 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涉及心血
管、消化、呼吸、泌尿系统
(如心悸、胸闷、恶心、口干、
尿频、皮肤苍白多汗等)。


四
广
泛
性
焦
虑
障
碍






(二)病因
1.生物学因素:
遗传:患者一级亲属中约15%
2.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分析:自我与本能冲动之间
无意识的矛盾冲突是GAD的根源。
本我的欲望力求表现,自我不允
许这些冲动表现,导致一种弥漫
性焦虑。
未将焦虑转化为对某一事物的恐
惧,而是泛化到一切刺激。
四
广
泛
性
焦
虑
障
碍


行为理论:GAD经过条件反射而
形成,但条件刺激的范围更加
广泛而已。
认知治疗:对危险作出过度评
价—”功能失调性假设”导致
形成病理性焦虑反应。

四
广
泛
性
焦
虑
障
碍




(三)心理治疗
心理分析疗法:主要是帮助认识
到压抑的心理冲突的真正根源。
行为疗法:有相对明确的焦虑情
境—采用系统脱敏法 。
难以明确焦虑对象的情境—采用
放松训练。
认知疗法:治疗要点是改变患者
对外界刺激的“危险”评价。


五
强
迫
症


(一)临床表现
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
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
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和行为是毫无意
义的、不合理的,又无法放弃这些观
念和行为,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
苦的一种心理障碍。
约50%-70%患者在一次应激事件之后发
病。疾病初期大多极力掩盖症状,故
很多需5-10年才就诊,国外统计,首
次住院平均30多岁。



五
强
迫
症




分为强迫观念(obsessions)和强迫行
为(compulsion)两类。
1.强迫观念:表现为反复而持久的
思想、表象或冲动念头。
强迫思维:一种想法反复涌现。
强迫性回忆:回忆某些细节,如回忆
进门时先迈的是哪只脚。
对立性思维:别人说平安,就马上想
到危险。
强迫表象:反复呈现逼真、形象的内
容,如看见“火”字,想到一片大火。
强迫意向:又称强迫冲动,即将要行
动起来的冲动感,如看见利器竟想自
己要用它伤人。
2、强迫行为:又名强迫动作,
指重复一种无意义的行为。
 强迫洗涤:洗手、洗衣物、洗澡,
有几百遍并且有次序。
 强迫检查:毫无必要地反复检查
灯、开关、门窗。
 强迫计数:比如上班路上数电线
杆数目,一旦漏数就重来。
 强迫仪式行为:复杂的有固定格
式的行为组合,如进门立正

五
强
迫
症



五

强
迫
症



(二)病因学
1、生物学因素
遗传:一级亲属中OCD患病率15-20%,
同卵双生子同病率65%
脑功能异常:是强迫症产生的中介机
制,主要涉及前额叶、扣带回、尾状
核、基底节,也可能与5-HT相关
2、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动力学派:强迫行为来源于被压
抑的攻击性冲动或性欲望。自我采用
的与OCD相关的防御机制,如消退。
行为治疗:如果患者发现某一行为能
缓解焦虑,该行为就被强化,从而反
复出现,形成了强迫行为或仪式性动
作。

五
强
迫
症


认知行为观点:绝对性思考方
式、完美主义的要求、过高的
责任感和夸大危险的想象等易
于对重复出现的想法赋予负性
评价。
于是采取具体的或象征性的中
和行为以预防和排除威胁或危
险。
强迫行为减轻了焦虑,得到强
化,形成持久的强迫症状。
(三)治疗
 心理分析治疗法:治疗的目标是
使患者领悟症状中无意识的真实
含义
 认知行为疗法:脱敏疗法,满灌
疗法、思维阻断法
 森田疗法

五
强
迫
症
五
强
迫
症

六
创
伤
后
应
激
障
碍



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
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
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
通常是在创伤事件后经过一段无明显
症状的潜伏期才发病。
潜伏期从几日,几周到数月不等,但
大多在6个月之内,超过半年以上出现
症状者较少见。
症状持续时间须超过一个月,半数病
例经约3个月后完全恢复,其他病例症
状较为持久。


六
创
伤
后
应
激
障
碍



(一)临床表现
1.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无法控制回
想遭受过的创伤体验,如同电影中“闪
回”(flashback)。
2.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
情感麻木:患者回避谈及与创伤有关的
话题,或回避可能勾起恐怖回忆的事情
和环境,似乎已忘了此事。
有时可表现出一种“麻木”感(情感迟
钝),对生活中某些重要方面不能提及
和不感兴趣,对周围环境漠无反应,快
感缺乏,与人相处不自然。
3.警觉性增高:植物性神经过度兴奋,
易产生惊跳反应,易激惹或暴怒发作,
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


六
创
伤
后
应
激
障
碍





(二)病因
1、创伤性事件
2、生物学:遗传:有其他焦虑障碍
家族史人群可能性明显提高。
创伤可激活NE系统,导致警觉性与情
绪体验比正常人强烈。
3、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分析理论:痛苦记忆要么通过分
散注意力加以克制,要么无意识被压
抑,而患者在是否把创伤整合到自己
原先信念中内心存在着冲突。
行为主义理论:PTSD的产生是害怕的
一种条件反射。
六
创
伤
后
应
激
障
碍
认知理论:PTSD病人发展了一种
内部认知图式。
 —夸大危险信息(如被强暴时有
烟味,以后闻到烟味就会觉得很
危险。)
 —对创伤性事件的消极解释(被
强暴后认为是自己不好,自己不
配有好的家庭和配偶;)


六
创
伤
后
应
激
障
碍



(三)治疗
1.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目标之一是使病人面对
现实,回到现实处境中来,削弱
以至消除病人对创伤的情感体验
和反应。
支持心理治疗(对病症不严重者
有效):鼓励倾诉其痛苦体验,
设身处地理解患者的情感,向患
者说明各种常见症状(如失眠,
易激惹,与家人疏远)的来龙去
脉。
集体治疗:如美国对越战退役
军人的PTSD小组治疗
 行为治疗:主要采用暴露法的
技术。如:系统脱敏法,放松
训练或生物反馈
 认知治疗:常与行为治疗结合,
治疗过程中,支持系统起积极
作用。
 2.药物治疗
 病人焦虑和痛苦严重时,药物
治疗往往是必要的。

六
创
伤
后
应
激
障
碍